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颌尖牙

上颌尖牙

上颌尖牙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专利文献699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等; 上颌尖牙的相关文献由23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煌、季骏、曾祥龙等。

上颌尖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12.84%

专利文献>

论文:699 占比:87.16%

总计:802篇

上颌尖牙—发文趋势图

上颌尖牙

-研究学者

  • 李煌
  • 季骏
  • 曾祥龙
  • 王天丛
  • 王林
  • 贝珉
  • 贾绮林
  • 钟燕雷
  • 闫翔
  • 上官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谭桂萍; 陈灵
    • 摘要: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埋伏阻生尖牙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21年8月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就诊的上颌埋伏阻生尖牙青少年患者31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BCT检查,分析上颌骨中埋伏尖牙的位置,与邻近切牙的位置关系,观察邻牙牙根吸收情况。结果:全景片中阻生尖牙位于2~4区时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高于0~1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CT矢状面图像中17颗上颌阻生尖牙(45.4%)处于唇侧位置,13颗(34.1%)处于腭侧位置,9颗(20.5%)处于颌骨中央。13颗(33.3%)阻生尖牙造成邻近切牙牙根吸收;其中腭侧阻生尖牙造成的切牙牙根吸收的发生率高于唇侧、颌骨中央。结论:上颌埋伏尖牙常见于唇侧,位于腭侧的阻生尖牙更容易造成邻近切牙的牙根吸收,尖牙越靠近近中越易导致邻近切牙牙根吸收。CBCT能够在三维方向显示上颌埋伏尖牙的空间位置以及对邻牙造成的根吸收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 王紫霄; 夏舒迟; 王庆
    • 摘要: 通过数字化技术,设计一种适用于正畸合并牙列缺损患者的新型引导式种植-修复方案。针对一位先天性缺失前磨牙及上颌尖牙的男性患者,在其正畸治疗过程中完成导板辅助的缺失牙种植,同期完成正畸治疗及种植修复。术后随访CBCT示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骨增量形态稳定。种植终修复形态美观协调,软组织及骨组织轮廓饱满。因此,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正畸和种植治疗阶段整合,可为牙列不齐合并牙列缺损患者的治疗提供更简化和明确的治疗方案。
    • 薛青; 刘莹; 丁晓华; 姜娟; 李俊福; 陈岱韻
    • 摘要: 目的 研究女性单侧上颌唇侧错位尖牙与矢状骨面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女性上颌单侧唇侧错位尖牙患者的牙颌面形态特征.方法 选出女性患者上颌单侧尖牙唇侧错位30例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的定点测量分析,将所测项目值与正常值比较.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测量项目中,SNA、A'-Ptm'、ANS-Ptm、Wits值、L1-NB角中均小于正常值,而U1-SN角、U1-NA角大于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上颌单侧唇侧错位尖牙使上颌基骨矢状向发育不足,有Ⅲ类骨面型倾向.
    • 邵冰婷; 曹丹; 严斌
    • 摘要: 上颌阻生尖牙是临床上常见的难题.早期对可能发生阻生的上颌尖牙进行干预,常常可以减轻其阻生的严重程度,甚至可以使尖牙正常萌出.临床上常通过影像学方法对上颌尖牙阻生进行早期预测.其中影像学检查不仅包括传统的全口曲面体层片等二维影像,也包括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锥形束CT三维影像.本文通过回顾以往研究来总结目前影像学预测上颌尖牙阻生的研究进展,以指导临床早期预测上颌尖牙阻生并选择合适的干预时机.
    • 于相胥
    • 摘要: 目的:分析使用两种不同的自锁托槽拉上颌尖牙向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0例恒k患者,需要将患者上颌尖牙牵引至拔除第一前磨牙位置,在患者上颌左右尖牙上随机粘贴两种自锁尖牙托槽,利用弹力链圈,将尖牙牵引向远中移动,在石膏模型上,每个月评价患者尖牙远中移动距离、扭转角度、上颌第一磨牙支抗丧失情况.其中粘贴Smartclip托槽的尖牙为A组(15例),粘贴Quick托槽的尖牙为B组(15例).结果:A组比B组更快向远中移动,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自锁托槽拉上颌尖牙向后临床价值不同,其中粘贴Smartclip托槽的尖牙向远中移动产生的摩擦力更小,移动速率更快.
    • 陈建明; 谭媛欢; 胡耀政; 彭菁
    •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微种植体结合CD矫治器推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时,尖牙三维位置的变化.方法 选择10副安氏Ⅱ类错畸形Typodont模型,随机选取一侧作为实验组,将CD矫治器粘接于实验侧的上颌尖牙与第一磨牙,以直径1.2 mm的不锈钢丝弯制支抗部件,模拟植入颧齿槽嵴的微种植体,并对尖牙施加约180 g的正畸矫治力.而另一侧作为对照组,不加力.随后,在蜡堤模型不同部位植入6个微种植体进行标记,作为实验前后的固定参照物.将Typodont模型放入56°C恒温箱中水浴加热2 min,通过3-shape口内扫描仪对实验前、后模型进行全牙列扫描.通过参照物将实验前后的数字模型进行重叠,测量上颌尖牙、第一磨牙三维位置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第一磨牙牙冠矢状向(远中)移动距离为(0.25±0.33)mm,垂直向移动距离为(0.25±0.28)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一磨牙牙根根尖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上颌尖牙牙冠横向移动距离为(4.03±2.11)mm,垂直移动距离为(1.86±1.01)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上颌尖牙根尖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种植体结合CD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时,上颌尖牙牙冠发生颊向倾斜的同时也伴随少量压低.
    • 冉君一; 张月娇; 郑博文; 曹颖; 刘奕
    • 摘要: 除第三磨牙以外,上颌尖牙是临床中最常见埋伏阻生牙.其病因复杂,包括:局部硬组织阻碍、局部病理、邻牙发育异常、遗传因素.若阻生尖牙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不但会影响患者的口颌功能、心理健康,还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邻侧切牙牙根吸收等.如何正确诊断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是正畸医师和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一直追求的目标.本文对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流行病学发病情况、病因、并发症、辅助检查手段、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 杨帆; 姚思玥; 于鑫; 范力文; 潘永初; 王林
    • 摘要: 目的 应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探究上颌尖牙先天缺失的致病基因.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一上颌尖牙先天缺失的家系,该家系由两名上颌尖牙缺失患者和一名健康成员构成.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血液样本采集及DNA提取.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该家系可能的致病基因.结合Sanger测序的方法对筛选出的致病突变进行验证.并对验证后的基因进行功能预测及突变位点氨基酸保守性分析.结果 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发现此家系的两名上颌尖牙缺失的患者在ITGAV基因上存在c.C2381G的突变,而在该家系的健康成员中并未发现此突变.此突变为错义突变导致了脯氨酸变成了精氨酸.Sanger测序也证实此突变在该家系中符合疾病共分离.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ITGAV在牙胚中有表达.且突变位置的脯氨酸在各物种间具有高度保守性.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ITGAV可能是导致该家系上颌尖牙缺失的致病基因.
    • 陈建明; 谭媛欢; 胡耀政; 彭菁
    • 摘要: 目的探讨体外微种植体结合CD矫治器推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时,尖牙三维位置的变化。方法选择10副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Typodont模型,随机选取一侧作为实验组,将CD矫治器粘接于实验侧的上颌尖牙与第一磨牙,以直径1.2 mm的不锈钢丝弯制支抗部件,模拟植入颧齿槽嵴的微种植体,并对尖牙施加约180 g的正畸矫治力。而另一侧作为对照组,不加力。随后,在蜡堤模型不同部位植入6个微种植体进行标记,作为实验前后的固定参照物。将Typodont模型放入56°C恒温箱中水浴加热2 min,通过3-shape口内扫描仪对实验前、后模型进行全牙列扫描。通过参照物将实验前后的数字模型进行重叠,测量上颌尖牙、第一磨牙三维位置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第一磨牙牙冠矢状向(远中)移动距离为(0.25±0.33)mm,垂直向移动距离为(0.25±0.28)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第一磨牙牙根根尖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上颌尖牙牙冠横向移动距离为(4.03±2.11)mm,垂直移动距离为(1.86±1.01)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上颌尖牙根尖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种植体结合CD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时,上颌尖牙牙冠发生颊向倾斜的同时也伴随少量压低。
    • 徐楠; 李爱霞; 马冉; 张涵
    • 摘要: 目的 分析上颌埋伏尖牙的常见位置及临近切牙牙根的吸收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曲面断层片上存在上颌埋伏尖牙的40例患者(49颗埋伏尖牙),拍摄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骨中埋伏牙的位置和临近切牙是否发生牙根吸收.结果 40例患者中,造成临近切牙牙根吸收的埋伏尖牙17颗,占34.7%;49颗埋伏尖牙中,唇侧34颗,占69.4%.埋伏尖牙所处颌骨矢状位置位于颌骨中央的临近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依次高于腭侧、唇侧,2~4区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高于0~1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上颌埋伏尖牙常发生于唇侧,临近切牙牙根是否吸收与埋伏尖牙所处矢状向和近远中向位置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