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前突
上颌前突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外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专利文献708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临床医药实践、中国美容医学、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等;
上颌前突的相关文献由291位作者贡献,包括东耀峻、李祖兵、何欣等。
上颌前突
-研究学者
- 东耀峻
- 李祖兵
- 何欣
- 冯建国
- 冯慧
- 刘松林
- 刘青
- 张娜
- 张洪涛
- 张清彬
- 张良
- 张静
- 曹伟清
- 朱旭霞
- 李伯休
- 李巍然
- 杜怀琦
- 杜敏冬
- 杜群
- 杨学文
- 杨庆慧
- 林新平
- 欧尧
- 潘恩僦
- 王宏坤
- 王林
- 罗永宏
- 聂玉华
- 艾伟健
- 许辉明
- 陈海
- 马宁
- 齐亚玲
- 万澎波
- 下野勉
- 于建峰
- 于燕
- 代海涛
- 任利民
- 任立民
- 伊彪
- 伏瑞修
- 何双桃
- 何学君
- 何珊
- 余世斌
- 余芯乐
- 余飞
- 侯凤春
- 侯敏
-
-
章雨秋;
韩梅;
米方林
-
-
摘要:
正畸治疗过程中,任何施加于矫治牙的力,必然同时产生一个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反作用力,能抵抗该反作用力的结构被称为“支抗”。上颌前突是临床常见的错颌畸形,该类错颌畸形患者常采用拔牙矫治进行正畸治疗,为获得正常的覆、覆盖,使侧貌更加美观,常需增强支抗以便在生物力学范围内最大程度内收前牙。根据支抗牙移动占据拔牙间隙的多少又将支抗分为强支抗(不超过拔牙间隙的1/3),中支抗(不超过拔牙间隙的1/2)和弱支抗(不超过拔牙间隙的2/3)。临床常用牙齿自身作为支抗,但Nabbout等[1]使用3D扫描仪计算出精确度更高的各个牙齿的支抗系数,表明牙齿所能提供的支抗较使用平片计算牙周膜面积所得出的支抗系数更低。因此在上颌前突治疗中,使用牙齿自身作为支抗被认为是危险的,必须增加辅助装置。
-
-
邹明媛;
潘恩僦;
余飞;
弓国梁;
李伯休;
林新平
-
-
摘要:
上颌前突是常见的错[牙合]畸形,我国人种更多发,通常采用拔牙方案改善侧貌突度.近年来,随着正畸新技术的提出和新材料的使用,不拔牙矫治患者占比逐渐增大.上颌磨牙远移是一种常用的非拔牙方法以治疗轻度拥挤或前突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
-
-
邓国磊;
张号;
何双桃;
李国良
-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微种植体对治疗上颌前突正畸治疗的价值。方法: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病患8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原则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应用正畸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常规口外支抗治疗方式,观察组则应用微种植体支抗方式,观察两组正畸效果、治疗满意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指标的变化上,观察组要比对照组更好(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满意率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75.61%(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88%,低于对照组21.95%(P<0.05)。结论:微种植体应用于上颌前突正畸治疗的效果满意,提高正畸效果及患者满意,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
曹健云;
曹璇璇;
余芯乐;
代海涛
-
-
摘要:
目的观察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正畸前后牙槽骨形态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完成固定的正畸治疗的12~18岁上颌前突患者60例,在正畸前后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BCT)扫描,测量并比较分析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形态改变及骨密度的变化。结果正畸治疗后中切牙与侧切牙唇侧牙槽骨高度有所降低而腭侧高度增加(P0.05);正畸治疗后骨密度明显降低(P<0.05)。经正畸治疗后出现牙槽骨损伤的有18颗,占研究总样品数的7.5%。结论对于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正畸治疗内收前牙时主要以牙槽骨吸收为主。
-
-
孟宪敏;
邹佳静;
王学玲;
梁奕;
席光伟;
王帅
-
-
摘要:
目的:研究腭部微螺钉-横腭杆-摇椅弓结合的支抗系统治疗上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取14例需要强支抗内收前牙的上颌前突患者(拔除14、24、34、44),直径1.2 mm横腭杆与腭部6 mm微螺钉结扎固定作为支抗系统,摇椅弓作用下,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一步法内收上前牙,取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比较第一、二恒磨牙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置变化;取治疗前后模型,测量双侧第一恒磨牙中央窝宽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上颌第一、二磨牙未见明显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置变化(P>0.05),第一磨牙间宽度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支抗与横腭杆、摇椅弓结合的方式,可在长、宽、高三维向上实现上颌强支抗。
-
-
冯哲;
孙立婷;
马涛;
元子路;
田炳欣
-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垂直方向支抗控制(VHA)与行生理性支抗(PASS)矫治技术治疗儿童上颌前突病,对其颌平面角变化、颏部形态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76例上颌前突儿童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HA组和未行VHA组,2组患儿均采用PASS矫治术进行矫治,VAH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垂直方向的支抗控制。结果:VHA支抗对于上中切牙的唇向前突有明显改善(P<0.01),支抗控制联合VHA对于牙齿矫形后牙齿在垂直方向上的生长有较好控制(P<0.05~P<0.01),从使病人下颌骨在逆时针上前上方旋转,出现治疗后下颌骨向前旋转,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于小儿上颌前突的治疗,特别对于比较困难的矫治病例,往往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治疗措施使支抗得到加强,因此能够有简单高效的增强支抗的方式(如垂直方向支抗控制)尤为重要,能够使治疗效果得到提高,使病人满意。
-
-
曾冬;
杜小丽
-
-
摘要:
目的 比较在滑动机制直丝技术(MBT)治疗上颌前突中采用Nance弓+横腭杆联合支抗或种植体支抗的矫治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61例上颌前突或上下颌前突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2组,A组30例,B组31例.正畸中A组使用Nance弓+横腭杆,B组使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比较正畸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的测量数值评估2种支抗的矫治效果.2组矫治前后的各项测量数值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行组内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完成时,2组患者侧面观均明显好转,A组U1-NA距和L1-NB距分别减小(3.87±2.59)mm和(5.27±2.01)mm,B组U1-NA距和L1-NB距分别减小(3.56±0.87)mm和(4.44±1.35)mm,2组的上颌切牙唇倾角度(U1-NA)分别减小(7.33±6.24)°和(6.30±3.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Nance弓+横腭杆联合支抗与种植体支抗对MBT技术矫治上颌前突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
张静;
李晨晨;
陈彬;
孟箭
-
-
摘要:
目的 探讨自攻型微种植钉支抗与传统支抗在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上颌前突正畸需拔牙矫治的青少年患者的资料,按照采用支抗的类型分为支抗钉组(n=30)和传统组(n=30).支抗钉组采用自攻型微种植钉加强支抗,传统组应用口外弓+腭杆加强支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的头影测量值及治疗时间.结果 7枚微种植支抗钉在治疗过程中松动脱落,脱落率为11.6%(7/60).支抗钉组治疗后上颌中切牙突度及角度改变均大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抗钉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支抗钉组上牙槽突度及上唇-E线距改变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抗钉组的治疗时间短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口外弓配合腭杆传统支抗,自攻型微种植钉支抗作用更好,患者能获得更加协调的侧貌外形.
-
-
李瀛;
成则慧
-
-
摘要:
目的 分析自锁矫治器联合种植体支抗治疗成人上颌前突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6例上颌前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直丝弓矫治器联合种植体支抗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自锁矫治器联合种植体支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矫治相关指标(上颌中切牙舌侧移动距离、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牙齿排齐整平时间、拔牙间隙关闭所需时间及总矫治时间)及各项测量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上颌中切牙舌侧移动距离大于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牙齿排齐整平时间、拔牙间隙关闭所需时间及总矫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U1-NA(mm)、U1-NA、U1-SN、L1-MP、UL-EP(mm)及LL-EP小于对照组及治疗前,U1-L1大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锁矫治器联合种植体支抗能够明显缩短成人上颌前突的矫治时间,且治疗效果显著.
-
-
喻莉;
许益萌;
杨一帆
-
-
摘要:
目的:研究自锁托槽联合横腭杆支抗在上颌前突患者中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0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上颌前突患者72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金属直丝弓托槽矫治器联合横腭杆支抗治疗,研究组给予自锁托槽矫治器联合横腭杆支抗治疗,统计两组患者上下颌平面、上颌中切牙相关指标,平均间隙关闭速度、上颌中切牙舌侧移动距离、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矫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ANB、OB、OJ、UI-SN、UIR-RL指标低于两组治疗前,OP-SN高于两组治疗前(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锁托槽联合横腭杆支抗在上颌前突患者中矫治效果显著,为患者提供稳定的支抗,未见患者前牙牙根吸收,减少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