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寒止痛
散寒止痛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专利文献23028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致富天地、家庭医药·快乐养生、祝您健康等;
散寒止痛的相关文献由211位作者贡献,包括胡献国、杨超、何国兴等。
散寒止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3028篇
占比:99.41%
总计:23165篇
散寒止痛
-研究学者
- 胡献国
- 杨超
- 何国兴
- 冯育林
- 刘伟华
- 刘勇
- 吕姗姗
- 周年华
- 唐桂英
- 张宝华
- 李凤英
- 杨世林
- 欧阳胜
- 武常流
- 武配亮
- 涂雪令
- 潘浬
- 索红亮
- 袁峰
- 谢平
- 谯志文
- 贺军成
- 赵喆
- 陈云
- 陈晓雪
- 陈犁
- @烤面包的gogo
- 丁亮
- 于海
- 付强
- 付景洲
- 付超美
- 伊云
- 何国应
- 何晓瑾
- 何楠(文/图)
- 全毅红
- 全英红
- 关梦君
- 冯朝霞
- 冼绍祥
- 刘健
- 刘发生
- 刘国庆
- 刘学勤
- 刘援
- 刘欣
- 刘海燕
- 刘艳
- 刘芫君
-
-
欣悦
-
-
摘要:
肉桂树混身都是宝,树皮、桂枝、桂叶、桂子、桂盅、桂艼等部位皆入药。肉桂又名玉桂、牡桂、大桂等,为樟科植物肉桂树的干燥树皮,是亚热带芳香植物中的“三宝”之一,不仅可作高级香料,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肉桂性温,味辛、甘,入肺、心、膀胱经,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杀虫止痢的功效,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虚寒胃痛、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癥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等症。
-
-
蔡骏
-
-
摘要:
肉桂香辣气厚,是厨房中的一种常用调味料,炒菜时稍加少许,能使菜肴香味四溢,促进食欲。但你可能不知道,性味温热的肉桂还是一味“养生保健品”。中医认为,肉桂味辛甘、性热,归肾、心、脾、肝经,有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对于因脾胃虚寒出现的胃脘冷痛、腹痛腹泻,男性阳痿,女性宫寒腹冷痛等问题,肉桂均有一定改善和治疗作用。
-
-
李欣源;
贺雅琪;
陈洁;
王陵军;
杨忠奇;
袁天慧;
冼绍祥
-
-
摘要: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腹泻选穴及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规律特点,为腹泻的临床腧穴配伍及穴位贴敷用药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限定检索时限为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检索有关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临床文献,采用数据挖掘中的频次分析方法,分析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选穴及用药规律.[结果]最终共纳入文献64篇,包括27个穴位、80味药物.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所属经脉穴位选择上,以神阙、天枢、中脘、足三里等穴为主穴,以任脉、胃经、膀胱经穴为主;用药上,以吴茱萸、肉桂、丁香、白术、干姜为多,其功效以散寒止痛为主,药性多呈辛、温、热,归经多属脾、胃经.[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常用单穴为神阙,常用配穴为天枢、中脘、足三里,多使用温阳散寒药物,总体体现了散寒止痛的治则.
-
-
李敏
-
-
摘要:
具有祛风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的白芷一般采用种子直播,那么种植期间该如何进行田间管理呢?整地播种白芷宜选择地势高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前一季作物收获后,深翻并暴晒数日后,再耕翻、整地、施足基肥。然后,整平耙细作成高畦。注意若过早播种,白芷当年生长过旺,第二年多数植株易抽薑开花,使根部空心腐烂,不能药用;若过迟播种,幼苗出土,易遭冻害。
-
-
胡献国
-
-
摘要: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依其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黑附片、白附片、盐附子等。中医认为,其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主要用于:①亡阳证,症见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大吐、大泻等;②阳虚证,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如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脘腹冷痛、大便溏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心阳衰弱所致心悸气短、胸痹心痛等;③寒痹证,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
-
胡献国
-
-
摘要:
附子,又名附片,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依其加工的不同而分为黑附片、白附片、盐附片。中医认为,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临床主要有三方面的应用:1.亡阳证。临床观察发现,附子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可治疗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者。
-
-
洪博文;
梅伟;
丁亮;
黄正泉;
邢润麟;
茆军;
王培民
-
-
摘要:
整理与分析历代中医典籍及现代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鹤膝风)的内容,了解传统中医外治法的种类及药物组方演变等,扩展中医外治法在膝骨关节炎中的应用.结果显示,膝骨关节炎中医传统外治方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热熨、中药熏洗、针刺及艾灸等;中药外敷药物多选用散寒止痛、活血化瘀药,剂型多以膏剂及散剂为主,使用时多采用现配的生姜汁或老酒、白蜜等调敷,且常在药物中加入牛皮胶及猪肚脂等增强外敷药物的黏性,延长药物与皮肤接触时间;治疗鹤膝风的针刺选穴总体以膝关节局部取穴为主,艾灸疗法可采用隔蒜灸、雷火针等.现代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在剂型改良、外用药物拓展、外治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简、便、廉、验,现代临床仍值得借鉴.
-
-
戚守登(文/图);
何楠(文/图)
-
-
摘要:
艾叶是一味应用历史悠久的中药,味苦、辛,性温,入脾、肝、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镇咳平喘、止漏安胎、燥湿止痒等功效。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艾叶粉,不仅有利于畜禽的生长发育,还能够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河南省三门峡市某猪场,由于保育猪舍通风设施配置不合理,舍内通风效果不理想,保育猪养殖中后期经常出现呼吸道疾病,并伴有渐进性消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