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再造
政府再造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722篇;相关期刊173种,包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甘肃行政学院学报、天水行政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五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5年会等;政府再造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德平、侯书和、兰旭凌等。
政府再造
-研究学者
- 胡德平
- 侯书和
- 兰旭凌
- 尚虎平
- 张昕
- 曹蕾
- 朱晓峰
- 李玉忠
- 燕继荣
- 王菁
- 肖方仁
- 蔡建文
- 覃敏健
- 郑明芬
- 陈伟东
- 万卫东
- 乔彬彬
- 于新恒
- 于海溶
- 付
- 付栋
- 代飚
- 伊山
- 何谦然
- 倪德荣
- 傅媛媛
- 傅红冬
- 党秀云
- 关学增
- 关欣
- 冯占春
- 冯春
- 凌岚
- 刘丽华
- 刘伟
- 刘佳勋
- 刘召
- 刘志悦
- 刘晓
- 刘树信
- 刘清
- 刘玮
- 刘畅
- 刘红
- 刘萍
- 包兴荣
- 华金科
- 华雪倩
- 卢霞
- 叶万安
-
-
林辉煌
-
-
摘要:
“一门式”是基层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趋势,是政府为优化亲和力管理而进行一系列自我再造的新举措。与之前的“一站式”“大部制”改革相比,“一门式”改革首先是一场行政再造运动,通过重组各部门的前端收件系统,打破原有的部门“条条主义”。同时,“一门式”改革通过监管部门的向下嵌入,接管整合后的收件系统,从而实现了监管再造的目标。“一门式”改革打破了监管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平行关系,由监管部门直接接管行政部门和社会的连接口,提升了人民群众对基层行政体制的认同,本质上是优化政府亲和力管理的政治再造过程。
-
-
袁政
-
-
摘要:
通过对一种新型的政府委托—邻近区域同职能政府部门间的委托关系的考察,发现了地方政府管理中一个具有启迪意义的创新性结果:某地某政府部门就自己职能范围内的某些公共管理与服务,考察、选择邻近区域同职能的政府部门中具有效能优势者,将这些公共管理与服务委托给邻近区域同职能政府部门优势者,达到节约公共管理资源、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效能的目的.这一政府管理的创新,对政府再造理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理论提出了新的拓展空间.
-
-
田先红
-
-
摘要:
一统性与灵活性是中国国家治理中的一对基本关系.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巨大.大一统的体制需要适应不同地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实际情况,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才能使中央统一的方针政策更好地落地.乡镇作为行政体制的最低层级,直接关乎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顺利实施.大一统体制灵活性的实现,需要乡镇作为载体.通过对湘、鲁、赣三省乡镇治理机制创新的比较研究发现,人事结构、治理事务结构和资源结构是影响乡镇治理机制创新的主要因素.乡镇治理机制创新,并不简单是政府流程再造,也不是完全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而是对政府治理结构的一种整体性重塑.乡镇通过治理机制创新,重新配置权力资源,建立起一套新的激励结构,使乡镇的人财物资源达到较优匹配状态.由此,乡镇治理保持了适应性,国家治理的灵活性也在大一统体制的最末端得以实现.
-
-
杨述明
-
-
摘要:
自现代国家出现以来,政府作为公共主要部门,在社会演进过程中既扮演着重要角色,又同时随着社会演变而不断转型再造.当人类走过工业社会正大步走向智能社会的历史前方时,政府毫无疑问地必然作出相适性的转变与调整,这也就是数字政府应时而生的客观选择.正如工业社会时代人们选择公共管理制度模式一样,智能社会背景下的数字政府再一次发生重组与再造,并鲜明地展示出更加融入社会整体转型、更加注重治理手段科学化、更加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相联、更加凸显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等主要特征,并在其固有的经济、政治、社会、安全、文化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深刻展示出“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服务功能”等时代功能特点.在数字中国建构的大背景下,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后来居上,历经了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整体转型三个阶段,开启了数字政府建设与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
-
-
-
杨芸
-
-
摘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行政管理领域进入了新公共管理时期,其中以戴维·奥斯本为代表的"企业型政府"、"政府再造"理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他提倡用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方式来破除当时政府面临的难题,主张政府要以"顾客"为导向,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需求,改进公共服务.本文围绕新公共管理时期奥斯本提出的行政思想以及公共行政原则,探究其中蕴含的公共精神与值得借鉴之处.
-
-
-
-
摘要:
制度创新是最关键的创新,流程再造是最根本的再造。自7月25日结束在京冀沪学习后,山东省围绕“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聚焦扁平化和矩阵式管理的新趋势,上下一体,实施流程再造,一系列创制性成果令人艳羡。改革进入深水区,诸多矛盾交汇到一起,形成“最后一公里”问题。而“最后一公里”问题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流程落后、部门掣肘和利益羁绊,反映出有效制度供给的不足。
-
-
-
-
金春玉
-
-
摘要:
无缝隙是现代组织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也是责任政府发展路径的良好选择.通过再造这个强有力的工具,来建立一个以顾客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和以结果为导向的无缝隙政府.作者拉塞尔·林登通过多个存在于公共和私人机构中无缝隙组织的事例,来论证无缝隙作为一种无壁垒的工作模式的自身所持有的优势.无缝隙政府确实因其灵活、整合的特点为顾客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过度整合和过度强调通才所带来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