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3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77549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微创泌尿外科杂志、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年海南省外科年会暨广州军区普外年会、第九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相关文献由57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利群、李学松、方冬等。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7549篇
占比:99.93%
总计:177679篇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研究学者
- 周利群
- 李学松
- 方冬
- 熊耕砚
- 关豹
- 吉正国
- 张雷
- 田野
- 薛蔚
- 袁易初
- 黄吉炜
- 何世明
- 周海波
- 夏樾
- 尚攀峰
- 岳中瑾
- 张进
- 彭鼎
- 曹振朋
- 杨嗣星
- 杨培谦
- 田大伟
- 胡海龙
- 许永德
- 郑铎
- 陈勇辉
- 黄翼然
- 丁海洋
- 余闫宏
- 刘卓炜
- 刘振华
- 刘隽垚
- 单祖卷
- 吴大鹏
- 吴西抗
- 唐刚
- 孙海峰
- 宋宇轩
- 宋继文
- 宋超
- 尚义超
- 廖文彪
- 张彩祥
- 张明
- 李一帆
- 李志斌
- 杜智勇
- 杨振
- 武玉东
- 毛祖杰
-
-
杨芬玲;
别逢桂;
周帅;
黄绿香;
林威;
陈文龙;
李梓豪;
李冠升;
黄春景;
吴展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单一体位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行达芬奇机器人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的3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6月—2021年9月的21例患者采取传统体位(传统体位组);2021年10月—2022年5月的10例患者采取改良单一体位(改良单一体位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体位摆放时间、体位摆放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机械臂故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静脉输液不畅率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改良单一体位组患者手术体位摆放时间和手术时间方面显著短于传统体位组(P0.0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使用改良单一体位可有效缩短手术体位摆放的时间和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同时可极大改善手术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
冯源康;
贾占奎;
王军;
李翔;
刘若阳;
丁映辉;
黄珍林;
李松超;
姚文诚;
杨锦建
-
-
摘要: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是一种泌尿系相对罕见的疾病,其双侧发病则更为罕见.病因学上,UTUC和膀胱癌有一些共同的致病因素,但两种疾病在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上则不尽相同.随着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的普及,腹腔镜下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和膀胱袖口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nephroureterectomy with bladder cuff excision,LNUBCE)已经成为泌尿外科治疗UTUC的主流方法.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因其直观清晰的手术视觉效果和较高的灵敏度,弥补了腹腔镜手术存在的缺陷,使机器人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和膀胱袖口状切除术(Robotic nephroureterectomy with bladder cuff excision,RNUBCE)逐渐被大家所接受.本文对近年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
陈炜;
张盼;
吴大鹏;
李子峰;
龙清志;
范晋海;
张越
-
-
摘要:
目的报告输尿管尿路上皮癌行后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术后穿刺孔转移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因单侧输尿管癌接受后腹腔镜联合下腹部切口切除患侧肾、输尿管全段及袖状膀胱的201例患者的围手术期及随访资料。根据输尿管内病灶或主要病灶的位置,将患者分为上段组及中下段组。结果186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44%的患者为上段组,56%的患者为中下段组。两组患者的肿瘤病理学分期和分级均无显著差异。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5(9~60)个月,有3例(1.6%)女性患者在2~34个月被发现罹患穿刺孔转移(PSM),其原肿瘤均为T3N0M0及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所有PSM患者均属上段组。结论后腹腔镜RNU术后PSM的发生可能与位于输尿管上段的进展期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相关。对于此类患者行开放手术或新辅助/辅助治疗,有改善其预后的潜在价值。
-
-
李俊伍;
张元峰;
李家兴;
李钦轲;
张荣贵
-
-
摘要:
目的比较经腹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TLNU)和经腹膜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RLNU)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百科、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选取符合要求的TLNU和RLNU的比较研究。对文献进行筛选并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索文献14篇,样本总量为1036例,其中TLNU组476例,RLNU组560例。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采用TLNU治疗拥有更短的手术时间和更少的术中出血量,采用RLNU治疗拥有更短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二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种术式具有各自的特征,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方式。
-
-
狐亚磊;
杨凡;
管莎莎;
千年松;
李方
-
-
摘要: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是一种起源于肾盂或输尿管的少见恶性肿瘤。对于可耐受铂类药物化疗的患者,顺铂联合化疗是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对于难以耐受铂类药物化疗但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表达阳性的患者,以免疫检查点为靶点的免疫治疗已成为新的治疗选择。因UTUC发病率相对较低,尚缺乏有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UTUC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本文参考纳入UTUC患者的临床试验,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PD-L1抑制剂在晚期UTUC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
周嘉乐;
黄吉炜;
袁易初;
吴小荣;
陈勇辉;
黄翼然;
薛蔚
-
-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RNU)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998年1月-2016年3月行RNU的806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M患者119例(14.8%)为糖尿病组,其余687例(85.2%)无并发DM为非糖尿病组。对两组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模型探讨RNU术后肿瘤复发的临床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806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DM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分别为50.5%和60.8%,明显低于非DM患者的66.8%和74.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M、年龄≥65岁、WHO分级高级别、病理分期≥T2、淋巴结转移是OS和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增加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风险,因此对合并DM的患者术后需要加强密切随访及血糖监控。
-
-
张海宝;
朱国栋
-
-
摘要: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合并尿流改道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手术方式,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是术后疾病进展的结局之一。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发病率低、病程隐匿、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症状出现时已处于病程后期,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其治疗困难、预后较差。“场变化假说”和“植入假说”是继发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可能发病机制;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合并膀胱原位癌、既往膀胱肿瘤复发史、输尿管口或输尿管远端肿瘤侵犯以及输尿管或尿道切缘阳性是影响其复发的高危因素。早期开展持续性随访对于监测疾病复发至关重要;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和保肾手术是继发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常见的治疗方式。建立早期诊断的风险分层及预测模型,寻找能预测疗效的肿瘤分子标志物是继发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研究及诊治方向。
-
-
-
毛祖杰;
喻晓芬;
沃奇军
-
-
摘要:
目的探讨单机位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根治术“腹直肌外直线法”操作通道布局的合理性。方法2014年9月~2017年5月,我们对31例UTUC术中通过头、足侧2次床旁机械臂系统定泊完成手术操作(对照组),2017年6月~2020年1月对35例UTUC采用“腹直肌外直线法”操作通道布局单机位完成手术操作(观察组),比较2组手术方式改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和医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47.3±28.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162.1±16.4)min(t=2.540,P=0.014);在操作便利、减少器械护士工作量、减少巡回护士工作量、总体评价4个维度,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00)。2组手术方式未改变,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直肌外直线法”操作通道布局能使单机位机器人辅助腹腔镜UTUC根治术顺利完成,缩短手术时间,充分发挥机器人手术优势,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
-
苗培培;
陈路;
吴婷;
肖瑶;
李运芳
-
-
摘要: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膀胱癌分为膀胱癌组和无膀胱癌组,统计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类型、肿瘤位置等一系列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之后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筛选变量,最终获取UTUC术后发生膀胱癌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89例UTUC患者,手术治疗后26例发生膀胱癌,术后膀胱癌发生率为29.21%(26/89)。2组性别、年龄、病理分级、肿瘤部位、肿瘤类型、手术类型、肿瘤位置、体质量指数、肿瘤直径及淋巴结阳性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癌组在肿瘤分期、术前输尿管镜检术、术前有膀胱癌史方面与无膀胱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结论 UTUC术后存在较高膀胱癌发生率,且肿瘤分期高、术前行输尿管镜检术及术前有膀胱癌史为膀胱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应做好术前评估,并重点关注高危因素,针对性予以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膀胱癌发生风险。
-
-
沈宏峰;
李威;
涂瑞沙;
何耿;
黄尉;
余书勇
- 《2015年海南省外科年会暨广州军区普外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采用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100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实验组接受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观察对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等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接受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因而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