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前缘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51473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沉积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2013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等;三角洲前缘的相关文献由80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昌民、尹太举、尹艳树等。

三角洲前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1473 占比:99.95%

总计:451708篇

三角洲前缘—发文趋势图

三角洲前缘

-研究学者

  • 张昌民
  • 尹太举
  • 尹艳树
  • 冯文杰
  • 王立鑫
  • 侯加根
  • 刘自亮
  • 张涛
  • 段冬平
  • 王多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熊明依; 文慧俭; 马田田
    • 摘要: 针对布木格油田SⅢ组沉积微相类型不清楚、沉积环境模糊的问题,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岩石学的理论指导下的方法采用了封闭骨架剖面控制对比的方法,在研究区内选择顺直物源方向的2条横贯全区的主干纵剖面和垂直物源方向的2条横贯全区的主干横剖面,构成区域骨架封闭剖面网的基础下进行了全区对比。根据研究区沉积环境等建立了8种测井相模式,绘制了SⅢ油层组11个小层的沉积相图,对最发育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Ⅲ油层组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深湖半深湖亚相,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席状砂、一类席状砂、二类席状砂、深湖半深湖等微相。总结布木格油田SⅢ油层组沉积微相类型,为后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 赵军; 赵凯; 张金宇
    • 摘要: 基于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理论在三角洲前缘开展砂岩组和单层级别的油层对比研究,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揭示萨尔图油层Ⅲ油层组存在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可识别出比值接近5∶2∶1的3个旋回厚度,分别对应于偏心率100 ka、斜率40 ka和岁差20 ka周期,推测地层在沉积时受到米兰科维奇天文轨道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根据岁差20 ka周期带通滤波(BPF)和堆积速率变化特征,将萨尔图油层Ⅲ油层组划分为9个砂岩组和20个单层。研究表明,岁差20 ka周期调控气候波动的机制与超短期基准面升降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调作用,利用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划分出的单层具有严格的等时性。20个单层砂体的展布特征表明,萨尔图油层Ⅲ油层组经历了多期水进—水退事件,与砂岩组的划分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张海; 韩华峰; 张锦锋; 曹磊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地区韩家沟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沉积微相展布和演化规律认识不清,长期制约着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根据韩家沟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测试、钻井、岩芯、粒度分析以及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储层特征、沉积微相类型、沉积微相展布及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长6油层组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4类:残余粒间孔、溶蚀孔、粒内孔及微裂隙。储层微观结构属于小孔-微细喉型,具有低渗、特低渗的特征。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最发育,其次为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长6^(4)长6_(1)^(2)积时期逐渐增大并达到鼎盛,从长6_(1)^(2)至长6_(1)^(1)积时期逐渐减小。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后续勘探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 任奕霖; 赵俊峰; 陈佳宇; 关新; 宋璟淦
    • 摘要: 三角洲前缘砂体作为油气重要储集体,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目前通过野外露头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的研究较少。以沉积学和储集层构型理论为指导,结合野外露头描述和取样,综合室内分析化验与统计分析的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宜川仕望河剖面长9油层组的沉积特征与砂体构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仕望河剖面长9油层组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水体为分层不强的氧化—弱还原过渡的淡水,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分流间湾等微相,长9油层组浅水三角洲前缘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包括非连通式和连通式2种,侧向接触样式包括对接式和切叠式2种。地形坡度和湖平面升降共同控制的可容空间增长速率与沉积物供给速率是影响复合砂体空间发育样式的重要因素,缓坡使得河道下切能力相对较弱且具有平面交切的特征,湖平面上升和物源供给减少使可容空间增长速率与沉积物供给速率之比增大,导致砂体连通性减弱,河道—河道切叠和河道—河口坝切叠的砂体构型模式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 张瑞; 刘宗宾; 廖新武; 王公昌; 田博
    • 摘要: 渤海SZ油田发育典型三角洲前缘沉积,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更趋零散,挖潜难度日益增大,有必要开展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表明,高含水期三角洲前缘砂体内部结构与注采井网的配置关系对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具有直接的控制作用。在讨论研究区井间单砂体的注采连通性的基础上,按井间单砂体注采完善状况将研究区宏观剩余油分布模式类型总结为注采不完善未动用剩余油和注采完善已动用剩余油,其中,未动用剩余油包括井间不连通类、连而不通类以及通而不畅类,已动用剩余油包括局部通畅类和注采完善类两种类型。依据剩余油平面分布规模以及纵向分布模式,开展了海上油田规则井网下定向井、水平井以及细分层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不规则定向挖潜实践,矿场应用效果良好。该研究结果对高含水期三角洲前缘砂体高效开发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 刘春锋; 周平; 熊志武; 黄启彰
    • 摘要: 在井资料匮乏背景下,迫切需要借助地震沉积学手段精细刻画岩性圈闭。在层序地层划分基础上,结合地震沉积学沿层属性切片、储层反演及三维岩性体雕刻等地球物理技术,重点对研究区主力产层明月峰组下段地震沉积相特征进行精细研究,分析明月峰组下段砂体的形成与演化特征。研究认为,明月峰组下段包括下降、低位、海侵和高位4个体系域。在下降和低位体系域沉积期,断裂坡折之上发育2条下切河道,这些河道将砂体运送至陆架边缘形成三角洲前缘沉积,下降域由于物源供给更充足,形成了位于三角洲前缘的薄层浊流沉积;海侵及高位体系域均发育受波浪作用改造形成的滩坝障壁岛沉积,因沉积物供给缺乏,主要分布于构造坡折之上。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研究区明月峰组岩性圈闭的预测,并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决策依据。
    • 杨兆伟; 郭峰
    • 摘要: 阐明致密储层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对分析油气聚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元托子地区长7层段属于典型的致密储层,为阐明其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中综合利用了粒度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汞法、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和常规物性分析等,并结合岩心和测井资料宏观印证。结果表明:元托子地区长7段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分流间湾微相。岩石类型以长石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填隙物以铁方解石和水云母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构成的粒间孔—溶孔组合。长7储集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溶孔组合以及少量的微裂隙等。孔隙度主要集中在2%~18%,渗透率一般为0.05×10^(-3)μm^(2)~18.49×10^(-3)μm^(2)。
    • 马耑月; 宗廷博; 巴魏魏; 杨川
    • 摘要: 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70%,并将持续升高,这意味着急需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之前已在陇东发现油气储量丰富的地区,其中环江地区长3油层组是研究的重要层系。但目前并未对长3段沉积微相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对后续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顺利进行影响重大。本文综合运用岩性标志、测井相标志等对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剖面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长3油层组为三角洲相,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分流河口砂坝,水下天然堤微相,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深入发现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类型均优于水下天然堤,其主体带的砂岩要优于位于水下分流河道边部的砂岩。该研究结果对环江地区的综合评价及后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孟选刚; 徐帅康
    • 摘要: 浅湖细粒沉积发育独特的砂体接触样式和沉积特征。通过测井曲线、岩心及野外露头,结合沉积韵律、沉积旋回、沉积厚度及岩电组合等特征对浅湖细粒沉积体进行研究,分析砂体接触样式及沉积相模式。研究表明陕北地区上三叠统浅湖细粒沉积主要为长石砂岩,分选性差,碎屑颗粒为次棱角状,发育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透镜状层理、变形层理及水平层理。浅湖细粒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和水下天然堤等沉积微相;不同的水动力条件、河道摆动程度及古气候等因素使得单砂体呈现不同的砂体接触样式,识别出截切式接触样式、天然堤接触样式、分流间湾接触样式等。陕北地区浅湖细粒沉积反映水动力条件减弱,同时物源供应碎屑能力相对较弱,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厚度相对较薄,垂向上与浅湖泥岩呈互层,或被浅湖泥岩包围的透镜状薄层砂岩,纵向上水下沉积和水上沉积交替出现,为浅湖细粒沉积体主要空间结构。陕北地区上三叠统浅湖细粒砂体接触样式和沉积模式研究不仅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湖相细粒砂体及沉积相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 丁亮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L区块太原组太2段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砂体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有效储层展布规律不清,成为制约区内勘探开发的瓶颈问题.基于钻、测井及地震资料开展太2段沉积储层研究,明确研究区内自北向南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混积砂坝两类砂体,进一步在分流河道内部识别出主河道、次河道,在混积砂坝内识别出了砂坝主体、砂坝侧翼及砂坝侧翼叠置等微相单元.在此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物性分析、试气结果等资料开展研究区太2段储层综合评价研究,建立了两类有利储层发育模式,对鄂尔多斯东缘致密气增储上产及滚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