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专利文献1077768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天津科技、林产工业、绿色科技等;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相关文献由326位作者贡献,包括沈隽、刘雪峰、刘伟等。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77768 占比:99.99%

总计:1077861篇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发文趋势图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研究学者

  • 沈隽
  • 刘雪峰
  • 刘伟
  • 张滨
  • 王启繁
  • 王雷
  • 诺贝特·卡尔瓦
  • 车燕萍
  • 切奇·林
  • 威廉·赫根洛泽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建浩; 杜明雨
    • 摘要: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通常是指活泼的一类挥发性有机物,即会产生危害的一类挥发性有机物,例如苯、甲苯、氯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等。如果需要测定样品中上述各组分的含量,需要人工去现场采样,然后将样品带回实验室,最后用气相色谱仪检测,操作极其不方便。为此,研发设计出一种检测VOCs用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将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测定集成一体,且现场不需要额外的引入AC 220、50 Hz的电源,其内置DC 24电池,可持续供电12 h,操作简单,一键式启动,5 min内即可出检测数据,各个组分定性定量准确,灵敏度可达10^(-9)级别。
    • 陈雪泉; 孔彬; 兰青; 余志铨; 谢银斯; 黄俊毅
    • 摘要: 近年来中国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细颗粒物污染的治理成效显著,PM_(2.5)浓度有所下降,但是对于臭氧污染引起的环境空气质量问题,却越发显著。臭氧污染的防控成为当前环境空气质量的工作重点,而控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臭氧前体物的排放是有效防治臭氧污染的关键。为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深化各行业企业VOCs排放的精细化管控,采用冷阱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胶黏剂生产行业废气VOCs组分浓度,研究了其VOCs组成特征,分析了其臭氧生成潜势(OFP)特征。结果表明:与其他典型有机溶剂使用行业相比,胶黏剂生产行业有组织废气VOCs具有独特的排放特征,其VOCs组分以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为主,占比81.23%,其中丙酮和2-丁酮是特征的VOCs物种,质量浓度分别为26.570 mg·m^(−3)和13.720 mg·m^(−3)。工艺源废气OFP达到49.506 mg·m^(−3),经过活性炭吸附处理后OFP降至3.161 mg·m^(−3),下降幅度达93.6%。在活性炭脱附再生过程中,催化燃烧(RCO)后排放的废气TVOCs质量浓度达到16.069 mg·m^(−3),OFP为14.739 mg·m^(−3),催化燃烧后排放的废气引起的臭氧污染问题值得关注。相比有组织排放工艺废气,生产车间和厂界无组织排放点TVOCs质量浓度分别为0.342 mg·m^(−3)和0.385 mg·m^(−3),OFP为0.313 mg·m^(−3)和0.354 mg·m^(−3),VOCs质量浓度较低,VOCs污染物主要以有组织排放形式为主。由于胶黏剂生产工艺过程中大量有机溶剂的使用,导致其VOCs污染以丙酮和2-丁酮污染为主要特征,应严格控制企业大规模有机溶剂的使用,加大水性胶黏剂对溶剂型胶黏剂的替代。
    • 吴冬霞; 程行; 胡江亮; 侯建材; 常丽萍; 王建成; 鲍卫仁
    • 摘要: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作为细颗粒物(PM_(2.5))、臭氧(O_(3))复合型污染物的重要前驱体,其治理工作已被列为国家“十三五”环保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十四五”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PM_(2.5)和O_(3)协同控制,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在各种VOCs处理技术中,催化燃烧处理VOCs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是VOCs处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煤化工(焦化)等工业源排放的有机废气中均存在含硫组分,会与催化剂作用导致催化剂硫中毒。因此,对催化剂进行调控设计,提高催化剂的耐硫性对VOCs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VOCs的催化燃烧机理,指出活性氧在催化燃烧VOCs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催化剂的硫中毒机理,指出催化剂硫中毒的原因,根据催化燃烧和硫中毒机理归纳总结了提高催化剂耐硫性的途径;同时,给出了耐硫性催化剂的表征技术。最后,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技术水平,指出目前耐硫催化剂合成中存在的困难和未来的研究重点。VOCs的催化燃烧有3种反应机理,活性氧类型与反应机理相关,而活性氧类型和浓度与催化剂的耐硫性密切相关,因此,确定催化反应机理,明析活性氧物种类型,提高催化剂的氧还原能力对提高催化剂的耐硫性至关重要。根据催化剂的硫中毒机理,硫化物与VOCs分子竞争吸附占据吸附活性位点,导致活性位点减少,催化剂失活;硫化物与催化剂组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盐,堵塞催化剂孔道,覆盖催化剂活性位,导致催化剂硫中毒。通过引入助剂可以调节催化剂的酸碱性,催化剂的弱酸性可以减弱对硫化物的吸附;通过引入助剂和添加可硫酸化载体可以减弱活性组分与硫化物的作用,减弱活性组分的硫酸化;水和硫化物在催化燃烧体系中共存时,可阻碍硫酸根在催化剂表面的沉积,含有大量表面羟基的湿式硫酸盐催化剂具有更高的表面酸性,从而促进催化活性。通过提高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抑制对硫化物的吸附、减弱活性组分与硫化物的作用及调控气体组成4种手段可改善催化剂的耐硫性。
    • 冯宇; 武慧恩; 周闯; 张立; 崔洪
    • 摘要: 随着煤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与煤焦化和煤气化等核心煤化工过程相伴的污染物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我国空气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作为VOCs的代表之一,苯有毒性且易挥发,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为清晰了解煤化工VOCs排放控制技术的优化方向和发展现状,为煤化工VOCs中苯的净化提供理论储备,梳理总结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苯吸附净化过程的相关材料和技术。围绕目前处理苯的主要技术方法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吸附法的优点、作用方式、常用吸附剂类型和特点等,并指出选择合适的吸附剂是VOCs及苯等污染物吸附处理的核心,如何选择、组合以及提高各类型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并寻求有效的吸附净化技术是需要不断完善的课题。重点介绍了具有多孔结构、可调控、高比表面积特点的纳米纤维及其在气体净化领域的运用。从纳米纤维制备角度阐述了静电纺丝合成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和研究现状,结果表明:静电纺丝设备简单、加工成本低、可纺原料种类多、过程可控,在制备纳米纤维技术中占据绝对优势。与常规纤维相比,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尺寸更小、比表面积更大、孔隙率更高,能够在气固反应过程中提供更大的有效反应面积,为活性组分均匀有序分布提供丰富的骨架结构。结合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材料净化VOCs的应用现状,指出了该领域存在静电纺丝聚合物纳米纤维和碳纳米纤维机械强度不足、纺丝液溶剂具有毒性和腐蚀性以及静电纺丝效率较低等问题。最后,明确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VOCs和苯吸附净化领域的发展方向:深入理解并有效预测与控制纺丝过程、加强纺丝材料的功能化扩展以及发掘静电纺丝的工业化应用潜力等。
    • 方翔; 程凯; 郭冀峰
    • 摘要: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入大气,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VOCs排放控制与降解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由于生物法降解VOCs具有成本低廉、净化效率高、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等优点,研究应用较为广泛。然而,由于疏水性VOCs从气相到液相的低传质,导致生物反应器对VOCs的降解效率较低。从传质效率、微生物群落种类及填料性能3方面分析了生物降解疏水性VOCs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真菌生物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的添加、亲水性化合物的利用及新型生物降解技术等疏水性VOCs生物降解效率改进方法,并对未来生物降解疏水性VOCs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改善污染物在生物反应器中的传质效率尤为重要,未来需加强疏水性VOCs在生物膜中的迁移和降解机理研究。随着环境变化,如水分减少、pH降低,接种的细菌对VOCs的降解效率下降。而真菌对环境变化耐受力较强。生物反应器中填料会影响微生物的附着和生物膜的形成,从而直接影响VOCs降解效率。选择和开发合适的填料能为微生物群落的生长、代谢以及生物膜的发育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反应器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真菌具有气生菌丝的优势,有助于疏水性VOCs的吸收,从而提高疏水性VOCs的去除率,但目前能降解疏水性VOCs的真菌较少,未来应该致力于开发更多能降解疏水性有机化合物的真菌。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将疏水有机污染物分配到表面活性剂胶束的疏水核心来增加其溶解度,提高疏水性VOCs的传质效率,相较于传统的化学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环保、毒性小、易生物降解,未来应加大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将亲水性化合物与疏水性VOCs混合,不同污染物之间可产生相互作用,提高疏水性VOCs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但其机制有待研究。新型生物反应器能解决传统生物反应器对于疏水性VOCs降解效率较低的难题,如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TPPBs)、膜生物反应器(MBR)及生物电化学系统(BESs)等,但成本和能耗都较高,需加强相关研究。
    • 韩丰磊; 季纯洁; 张子琦; 朱一凡; 李丹丹; 张婷婷; 周硕; 郭雯雯
    • 摘要: 针对浓度较低、流量较大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治理,传统处理技术在技术和经济上存在一定局限性,达不到预期结果。而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技术在处理VOCs方面具有反应器处理费用少、反应器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单独等离子体降解VOCs存在O_(3)、NO_(2)、有机副产物众多等问题,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降解VOCs体系对于提高VOCs降解率、降低反应系统能耗、减少有害副产物产生均有显著作用。详细介绍了NTP协同催化降解VOCs技术,总结了NTP协同催化降解VOCs的影响因素、不同催化体系和放电类型对降解率的影响,对等离子体技术降解VOCs机理及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降解VOCs的机理进行了推断,并阐述了等离子体技术与催化剂催化在降解VOCs方面产生的协同作用,最后对该技术进行了展望。目前单一处理技术很难满足VOCs的处理要求,普遍采用多种技术耦合的方式进行处理。近年来学者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与催化技术联合,对提高VOCs降解率、降低反应系统能耗、减少有害副产物产生均有显著作用,该技术具有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目前研究集中于催化剂与低温等离子体的复合方式、催化剂种类、工艺参数等因素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研究不深入。等离子体技术仍存在矿化率较低、副产物多等缺点,如等离子体内反应后会产生NO_(x)、臭氧等副产物,形成二次污染。由于气体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中活性自由基种类繁多,降解VOCs的化学反应过程复杂,关于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协同的作用机理还不明确,尤其是等离子体降解VOCs的分子动力学基础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应立足本质安全,着眼于工业应用,提出一套适于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治理VOCs工艺特性的安全评价理论、方法与工具,对整个工艺体系开展全方位的危险性辨识与风险评价,确定可能的安全隐患,并给出改善举措,最大限度降低工艺流程设计中的不合理选择与缺陷,从根本上达到安全工业应用的目标。
    • 郭姝荃
    •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作为生活、工业污染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引起大家的重视。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各项政策、标准对VOCs进行管控和监测。样品前处理在VOCs监测分析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占用的时间也较长,前处理过程是否处理得当会直接影响监测结果,未经过前处理的样品一般无法直接用于分析,会导致无法检出或者仪器故障。文章就VOCs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并对涉及到的常规和新型监测方法进行了简单地综述,供大家学习参考。
    • 朱海欧; 张桂珍; 卢志刚
    • 摘要: 采用液体标样注入、采样管先连续后间隔采样、自动热脱附仪(ATD)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数据拟合积分计算等方法和技术,建立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环境测试舱(简称VOCs舱)对8种VOCs(甲苯、乙烯基环己烯、对二甲苯、苯乙烯、2-乙基己醇、萘、4-苯基环己烯和正十二烷)的回收率测试方法。对比两台VOCs舱回收率的测试结果发现,对小分子化合物的回收率数据基本一致,均在83%~99%之间;但对大分子化合物的回收率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建议尽早开展制定VOCs舱回收率的测试标准。甲醛测试舱(简称甲醛舱)对8种VOCs的回收率测试结果远低于VOCs舱,尤其是萘和4-苯基环己烯,其回收率小于11%,建议在采用改造甲醛舱进行VOCs测试时多关注甲醛舱对于VOCs回收率的影响。
    • 吴士定; 郑小艳; 赵倩; 邱一鸣
    • 摘要: 通过简述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涂装车间VOCs废气处理工艺。首先通过分析喷粉车间VOCs废气中颗粒物的特性,介绍过滤处理方式的选择以及几种常用过滤材料的特性,其次是讲述了活性炭吸附催化处理的工艺过程,然后简单描述了沸石转轮吸附脱附后蓄热氧化燃烧的工艺过程,并展示了我公司设计的涂装生产线现场运行的一个活性炭吸附催化工艺案例的PLC控制界面和两个沸石转轮吸附脱附+RTO工艺案例的PLC控制界面。
    • 张兵; 王宏志; 储焰南; 陆燕; 葛殿龙; 刘玥
    • 摘要: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作为人类呼出气体中存在的物质,已广泛应用于癌症呼气标志物的研究。VOCs检测具有无创、操作便捷、特异性强等优势,在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中有广泛应用前景。本文就VOCs在食管及胃肠恶性肿瘤筛查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食管及胃肠恶性肿瘤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