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三峡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11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水利工程、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2篇、会议论文107篇、专利文献393257篇;相关期刊1210种,包括重庆与世界、中国地市报人、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69种,包括全国大坝安全监测技术信息网2008年度技术信息交流会暨全国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应用和发展研讨会、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山西分册)、首届广西水利青年科技论坛等;三峡的相关文献由3342位作者贡献,包括长江、黄权生、岳传刚等。
三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3257篇
占比:99.29%
总计:396086篇
三峡
-研究学者
- 长江
- 黄权生
- 岳传刚
- 倪九派
- 谢德体
- 王作新
- 黄仁勇
- 黎明
- 田强
- 罗美洁
- 高明
- 魏朝富
- 刘不朽
- 姚姜军
- 杨华
- 杨斌
- 陈文武
- 龚永新
- 佟文西
- 指界
- 曹明辉
- 梁和平
- 武仙竹
- 殷跃平
- 江明喜
- 聂祥飞
- 陈强
- 陈文
- 刘世凯
- 刘刚
- 刘宇
- 卢志军
- 张义军
- 张冬梅
- 张桂林
- 张磊
- 戴会超
- 文猛
- 李长禄
- 梁福庆
- 汤耀国
- 王双兰
- 王彦章
- 王敏
- 王里奥
- 甘茂华
- 罗婧奇
- 罗韧
- 肖兴恒
- 胡时友
-
-
赵万民;
束方勇;
李云燕
-
-
摘要: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合三峡山地环境条件,提出景观格局规划优化途径,包括维育山水生态活力、保护簇群核心生境、修复山地蓝绿景观,以及管控生态要素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库区人居景观建设提供规划方法和管控建议,以期实现生态文明语境下三峡人居空间景观探索的地域性理论价值。
-
-
何金文;
孙钧键;
程军
-
-
摘要:
三峡水位周期性振荡是影响库区滑坡变形及稳定性的重要随机变量。通过对2010—2020年三峡坝前水位过程线进行标定,获取水位过程线特征参数的边缘分布类型、分布参数和相关性。运用9条直线段拟合水位过程线,获取库水消落期与回升期的持续时间和变化速率、汛限期前后平台持时、洪峰爬升和下降时长、洪峰水位等14个特征参数。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识别特征参数的最优分布类型,并利用Bootstrap方法模拟统计不确定性。结果表明:①特征参数均值线克服了水位均值线平均时的削峰填谷现象,可作为库区涉水滑坡变形和稳定预测的典型水位过程线。②在库水消落期的缓降和陡降、回升期的陡升和缓升4个阶段内,持续时间分别服从威布尔、极值Ⅰ型、对数正态、威布尔分布,均值分别为87.00、47.45、22.18、32.27 d;库水位变化速率分别服从极值Ⅰ型、威布尔、极值Ⅰ型、极值Ⅰ型分布,均值分别为14.53、36.75、74.33、37.88 cm/d;持时和库水位变化速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78、-0.85、-0.67。③汛期洪峰水位服从极值Ⅰ型分布,缓降持时和速度之间相关系数均值的变异性较大。研究成果可为库区涉水滑坡的风险分析提供水位信息相关统计特性。
-
-
郭建华
-
-
摘要:
新闻界“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自从中宣部从2011年1月组织全国媒体开展以来,到今年已是第12个年头。湖北三峡日报历年积极参与,今年也不例外。其实,早在2011年之前,三峡日报都会在每年春节前后,策划开设“春节见闻”主题采访专版专栏,与“新春走基层”类似.
-
-
涂兆宇;
徐强
-
-
摘要:
在三峡集团公益基金会联合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共建的为困难患儿家庭提供的临时居所——“三峡爱心小家”客厅的一角,摆放着一个粉色封皮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很多个家庭和“三峡爱心小家”之间的温暖故事——“我清楚地记得妈妈带我来北京时因为找不到落脚的地方而苦恼,在冬天是那样寒冷、无助。直到我们知道了‘三峡爱心小家’,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帮助。”
-
-
李广彦
-
-
摘要:
本文阐述了三峡的出口红花套的重要文化意义:是长江中游地区新时期早期文化之一,农耕文化的摇篮;享有我国淡水鱼类资源库的美称,是渔猎文化的化石;地势险要,是山水文化的精典;诞生了众多民间艺人和故事家,是民间文化的沃土。
-
-
陈光祖
-
-
摘要:
滟滪堆曾是长江三峡的地理标志。南北朝时随着长江航运的发展,滟滪堆的险与奇渐被人们认识。宋朝以后,滟滪之险与滟滪之奇,常用以类比人世之险与人世之奇。与此同时,滟滪堆也被作为观察对比各类事物的参照。于是滟滪堆在自然内涵之外,又被赋予同等深刻的人文内涵。从一种自然世界的奇观到人文世界的经典意象,奠定于宋代的多元维度的滟滪堆意象,被元明清文人继承,并在细节上进一步丰富。
-
-
滕新才
-
-
摘要:
三峡历史上战争特别频繁,4000年的三峡文化史,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战争史。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元朝、明朝的大统一,都是以三峡地区的战争为契机实现的。宋末抗战的民族精神、当代共产党人的红岩精神,集中体现了三峡战争史的文化意蕴及其时代价值。
-
-
陈文越
-
-
摘要:
坐船走三峡,还是在30多年前的一个暑假。那时没有游轮,乘坐的江渝号就是一条普通客船。葛洲坝工程头一年刚刚竣工,江水已不如中学课本里读到的那么凶险,但傍晚时分行至万州,轮船依然需要在那里停靠过夜。据说除了安全因素,也是为了便于乘客第二天白天过三峡看风景。对于风景,印象已经不深。清晨的雾气中,看见10元钞票上的夔门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着实兴奋了一番。随后一整天的航程,无非两岸壁立遮天蔽日,奇峰嘉树目不暇接。当时年少,最初的兴奋很快被惯性取代。随着船上广播的指挥,乘客们一会儿左舷、一会儿右舷,一会儿抬头、一会儿向前,寻找着化作石头的唐僧师徒之类。
-
-
李俊玲;
李骏骁
-
-
摘要:
依据《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暂行办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结合三峡后续工作项目实施情况,提出两种区域绩效评价方法,结合实践案例,对比分析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区域绩效评价方法,为进一步加强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项目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提高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参考借鉴。
-
-
张玉芬;
李长安;
熊德强;
张岱;
胡绪龙
-
-
摘要:
【研究目的】巫山黄土是位于北亚热带河谷的一处代表性的粉尘堆积,具有重要的区域环境指示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系统取样,对巫山黄土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和古气候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巫山黄土各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相差不大,并具有同步变化。同时轻稀土含量远远高于重稀土含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2)巫山黄土具有从老到新∑REE逐渐减小的特点,这可能与黄土风化作用的强度不同有关;(3)剖面中不同深度样品的REE分布模式具有相似性,且特征值δCe、δEu、La/Yb、Gd/Yb和ΣREE也非常相近;(4)所有样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具有负斜率,La-Eu曲线较陡,Eu-Lu曲线较平缓的特点,揭示了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分异作用;(5)巫山黄土δEu值分布在纵轴的0~1区间,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而δCe却分布在1附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Ce异常,表明沉积物遭受的风化作用并不强。【结论】巫山黄土并未经受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堆积时该区的气候晚期比早期更为干冷,且在堆积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物源改变。
-
-
-
-
黎汝潮;
范五一
- 《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坝国际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三峡三期RCC围堰堰顶高程140m,最大堰高115m,为I级临时建筑物。第一阶段施工(一期工程)高程50m(58m)以下及堰肩部位,第二阶段施工混凝土量约110万m,在4个月内浇筑完毕,最大月浇筑强度47.6万m。本文主要介绍RCC围堰的结构布置设计、RCC快速施工方案及施工措施等。
-
-
-
-
熊华康
- 《第一届水力发电技术国际会议》
| 2006年
-
摘要:
长江一级支流清江毗邻三峡区间,清江梯级与三峡梯级水电站电力外送通道基本相同,两江洪水物理成因相近,各水电站水库具有不同的调节性能,在电力、水文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关联,如果两个梯级进行联合调度,将分别在防洪、发电等方面产生多项补偿效益,可为企业和系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
-
李学贵
- 《第一届水力发电技术国际会议》
| 2006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运行的特点、要求及围堰发电运行调度的情况,分析了三峡水库对葛洲坝的影响.由于三峡水库分期蓄水,各个阶段的任务和运行特点不同,对水库运行的要求也不一样,加上两个水库的水力和电力联系紧密,因此水库运行必须根据各时期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才能发挥梯级枢纽的综合效益.
-
-
-
邹振华;
李琼芳;
夏自强;
马颖;
郭瑾
- 《中国水论坛第四届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其水量和泥沙的变化,对长江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长江水沙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本文以宜昌、汉口、大通三个水文站为研究站,利用三站近50年的日流量和日含沙量资料,分析了长江水沙变化特性,并以丹江口、葛洲坝及三峡关闸蓄水时间划分研究阶段,比较各研究阶段水沙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分析年、汛期、非汛期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现,输沙量和径流量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输沙量显著减少.该研究成果为评价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