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团
工作团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1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专利文献156074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党史纵览、人才开发、武汉文史资料等;
工作团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光远、周颐、彭华等。
工作团—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6074篇
占比:99.91%
总计:156211篇
工作团
-研究学者
- 于光远
- 周颐
- 彭华
- 杨万选
- 杨东新
- 刘祖万
- 张家安
- 徐天宝
- 王和利
- 胡正
- 赵兴文
- 鲁顺民
- 伍略
- 伍雍谊
- 余德庄
- 余玮
- 佚名
- 刘德元
- 刘志明
- 刘超
- 刘铮
- 十年砍柴
- 南鸿雁1
- 台益燕
- 史兵
- 史群
- 叶江华
- 吴泽耀
- 吴镕
- 周宏冰
- 唐正芒
- 商燕虹
- 夏野
- 姚维儒
- 孔德生
- 孙人乐
- 孙光萱
- 孙国林
- 孟犁
- 安学锋
- 尚宏雁
- 山正元
- 崔普权
- 常佃樵
- 廖伯康
- 张伟明
- 张俊谊
- 张华琳
- 张学忠
- 张希月
-
-
李鲁平
-
-
摘要:
1940年6月,石丽从八路军随营学校(后为抗大四分校)毕业,来到了淮北根据地泗宿县川城区的工作团工作,工作团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建立农救会、妇救会等各级抗日组织,动员青年人参加革命工作。当时石丽只有18岁。那年的麦收时节,石丽和另外一个新四军女战士陈爱华到魏圩乡,配合乡干部在敌人据点附近动员组织群众抢收麦子。
-
-
姚维儒
-
-
摘要:
去年,应扬州张先军一行邀请,我在汪曾祺纪念馆与一帮年轻人聊起了汪曾祺“爱国人生”的话题。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接管北平防务,北平和平解放。3月,汪曾祺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准备投身革命。这个工作团团长是陈赓,副团长陶铸,拟招收人员超过万人,主要是青年学生与技术工人,参加解放江南工作。因为“参加革命工作”在1949年10月1日前,汪曾祺后来也成了一名“离休干部”。
-
-
王建辉
-
-
摘要: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调动工作,不论是去条件优越的城市还是去偏远的山区,只要一接到上级命令,他二话不说即刻就去赴任。1966年,我们家从北京迁来西安,因为父亲工作调动,到原总后西安办事处所属的一个部队担任政委。这一年的3月,"社教"运动开始后,西安办事处随即抽调了120名排以上干部组成"社教"工作团,由副政委阎子庆和我父亲带队前往位于秦岭深处的宝鸡凤县,协助当地政府开展"社教"。
-
-
佚名
-
-
摘要:
正经过了晋绥、晋察冀,我们到达河北,与刘少奇、爹爹朱德领导的中央工委聚合。但还没来得及同爹爹和康妈妈见上一面,我就和朱琦加入了由邓颖超当团长、黄华当副团长的土改工作团,赴河北阜平县搞土改。那时候跟百姓同吃同住,我和邓颖超住在老百姓家里。我们两口子,黄华两
-
-
十年砍柴
-
-
摘要:
著名法学家江平的自传《岁月与枯荣》,回忆他1949年作为燕京大学的学生,报名参加南下工作团,在集训时要接触各种乐器,以备随大军南下做宣传鼓动工作。他说自己对乐器几乎一窍不通,而有一位燕京的女同学尹仪芝,多才多艺,弹得一手好
-
-
李凯恩
-
-
摘要:
2010年3月27日是西昌解放60周年纪念日,当年西昌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的560名战士有的参加了"西昌战役",有的随后来到宁属(西昌)地区开辟工作,后来有430多人自愿留在凉山继续战斗,这一留就是60年啊!一留下来的430名青年干部,在平息匪乱和民改平叛战斗中,刘力平、王凤仪等12位同志光荣牺牲;刘青发、常杰兰、陈增旺、蔡云等205
-
-
徐进
-
-
摘要:
1947年至1948年土改整党的主要内容,即中共派驻外来工作团进入乡村发动群众组织贫农团斗争村干部.首先外来工作团进行普遍整党,干部数量奇缺,素质良莠不齐就是其一大困难.加之外来干部主导的工作团很难了解基层乡村的复杂情况,因此极易激化其与基层干部之间的矛盾.其次这次整党组织的贫农团往往为乡村边缘人员所构成.他们代替原有村干部掌权,不但未彻底杜绝“贪污”和“命令主义”等旧问题,而且因为其工作能力差还常使村中原本可完成的征兵、征粮等工作“塌台”.
-
-
莫尔吉胡
-
-
摘要:
黄沙滚滚,万马奔腾战斗的旗帜飘扬在空中嘹亮的歌声响彻在人群这是陈清漳同志创作时写给青年人的革命歌曲。记得是1946年,他写于林东小镇。这首歌很快在内蒙古青年人中流传起来。曲调铿锵动听,易于上口,表达了青年人富于朝气蓬勃进取的精神,受到人们的欢迎,流行在学校里,流行在部队中。
-
-
-
章耀明
-
-
摘要:
"春风阵阵吹,我们下乡来,莳田种地都学会,演戏劳动一齐来,嘿嘿嘿,都学会,一齐来。春风阵阵吹,我们下乡来,搬箱搭台自己做,演戏编剧自己来,嘿嘿嘿,自己做,自己来。又红又专,不辜负伟大时代;又红又专,不辜负党的栽培。"很久没有听到这些豪情满怀的歌曲了,这是20世纪50年代广州粤剧工作团农村演出队的队歌,读着这些歌词似乎把我们带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