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型底栖动物

小型底栖动物

小型底栖动物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74篇,主要集中在普通生物学、动物学、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2752篇;相关期刊28种,包括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4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三十次学术会议、中国海洋学会第六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第七届青年海洋科学论坛、2016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等;小型底栖动物的相关文献由193位作者贡献,包括郭玉清、张志南、华尔等。

小型底栖动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2752 占比:99.95%

总计:122819篇

小型底栖动物—发文趋势图

小型底栖动物

-研究学者

  • 郭玉清
  • 张志南
  • 华尔
  • 徐奎栋
  • 王一农
  • 陈启鹏
  • 刘晓收
  • 黄勇
  • 慕芳红
  • 杜永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冕; 贾素素; 王紫薇; 黄勇
    • 摘要: 发现、描述并图示了我国自由生活线虫两个新纪录种,即须毛拟双单宫线虫Paramphimonhystrel-labarbula Leduc,2014和漫游环吸咽线虫Cricohalalaimusvagabundus Bussau,1993.须毛拟双单宫线虫特征是口腔细长呈长锥状或漏斗状,化感器卵圆形,具2圈各具10根粗短的颈刚毛,尾锥柱状,锥状部分因具有一个大的尾腺细胞而膨胀,交接刺细长,仅基部稍弯曲,引带短,平行于交接刺的末端.本研究标本特征符合该种原始描述的发现于新西兰大陆坡深海的模式标本特征,只是南海的标本个体稍大,第二圈颈刚毛稍长.漫游环吸咽线虫的特征是细长的身体布满宽的环纹,头端具3圈刚毛状感觉器,化感器纵向伸长,长环状或缝隙状,尾丝状,末端具2根尾端刚毛,形似尾端二叉分支,交接刺弧形弯曲,腹面具翼膜,无引带和肛前辅器,具1根肛前刚毛.该南海标本特征与本种原始描述的发现于东太平洋秘鲁海盆的模式标本的特征基本吻合,只是该标本的尾相对较长,内唇刚毛和体刚毛较短.
    • 褚梦迪; 耿春晓; 陆洋; 郝映东; 乔春艳; 黄勇
    • 摘要: 2019年2月,采集了北部湾潮间带5个站位沉积物样品,对该区域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量进行了分析,对自由生活线虫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潮间带5个站位共发现自由生活线虫、桡足类、多毛类等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352±936 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2075.6±528.9μg dwt·10 cm-2和21165.0±7478.0μg dwt·10 cm-2·a-1.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沉积物0~2 cm的表层,平均丰度为1706 ind·10 cm-2,占总丰度的72.5%.5个站位自由生活线虫平均丰度为2195±843 ind·10 cm-2,占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的93.3%.关于自由生活线虫的摄食类型,刮食者或硅藻捕食者(2A型)占比最多,其次为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A型)、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型)和捕食者或杂食者(2B型).5个站位线虫群落中雌雄比例平均为1.2:1,幼体占线虫群落个体总数的平均值为35.4%,成熟个体远多于幼体,说明取样时并非线虫主要的繁殖季节.5个站位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120种,隶属于76个属,34科,8目,主要优势种为Terschellingia longicaudata de Man,1907、Ptycholaimellus ocellatus Huang&Wang,2011、Pseudochromadora rossica Mordukhovich,Fadee-va,Semenchenko&Zograf,2015等.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192~7.535,均匀度指数介于0.5206~0.8206之间,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1.894~2.844,该海区自由生活线虫群落的多样性低于南海东北部(3.97~4.551).
    • 柴欣如; 许文军; 张东旭; 何杰; 刘慧玲
    • 摘要: 滤食性贝类在生态系统中可通过自身生理活动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而影响养殖环境。为从养殖系统底质环境角度为综合养殖系统优化提供依据,建立了4个实验生态系统,即在三疣梭子蟹-日本囊对虾养殖系统中混养3个不同密度的缢蛏(由低到高分别表示为PMB_(3),PMB_(2),PMB_(3)),并以三疣梭子蟹-日本囊对虾养殖系统(PM)为对照。通过对不同养殖系统底泥理化性质及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的比较分析,探究缢蛏不同混养密度对养殖系统底质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而言,试验期间缢蛏高密度混养系统PMB;底泥pH与氧化还原电位(ORP),显著高于其他系统,而底泥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系统。从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来看,不同养殖系统中线虫在丰度上占主要优势,占总丰度的35.9%~42.7%;介形类在生物量上占最大优势,占总生物量的74.2%~81.1%,PMB;总丰度和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系统。较高混养密度下,缢蛏能通过滤食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减少底泥有机物质的积累,改善底质环境,提高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本试验条件下,根据养殖系统底质环境变化特征,缢蛏放养密度34.7×10^(4)ind./hm^(2)为最优放养密度。
    • 邹明明; 郭玉清; 甘加成
    • 摘要: 为初步探究海洋线虫分布的纬度差异、海洋线虫群落是否受红树植物沉积物的影响及补充海南省红树林湿地的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的研究资料,于2020年秋季在海南省新英港红树林湿地设置的3个断面采集沉积物样品,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及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等进行研究。研究共鉴定出5个以上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海洋线虫、多毛类、寡毛类、桡足类、动吻类以及其他未鉴定类群。小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1 067.3±844.6) ind·10 cm^(-2)。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98.92%。共鉴定出海洋线虫36种,隶属于15科29属。优势种为宽交接器三齿线虫(Trissonchulus latispiculum)、短毛裸口线虫(Anoplostoma tumidum)、Ptycholaimellus sp.、短毛吞咽线虫(Daptonema brevisetosum)和Adoncholaimus sp.。优势属(优势度≥5%)为三齿线虫属(Trissonchulus)、吞咽线虫属(Daptonema)、折咽线虫属(Ptycholaimellus)、拟囊咽线虫属(Parasphaerolaimus)、近瘤线虫属(Adoncholaimus)、裸口线虫属(Anoplostoma)、扎洛线虫属(Zalonema)和微口线虫属(Terschellingia),其优势度分别为22.78%、11.09%、10.40%、8.23%、6.66%、6.16%、5.47%和5.18%。新英港红树林湿地的海洋线虫摄食类型丰度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捕食者或杂食者(2B型)>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型)>刮食者或硅藻捕食者(2A型)>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A型)。新英港红树林湿地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与不同红树植物形成的沉积物有关。
    • 李玉洁; 王小谷; 林施泉; 王春生
    • 摘要: 根据2006年7月13日至8月30日在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区采集的小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以及调查海区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有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介形类、螨类、双壳类、腹毛类、动吻类、端足类和等足类等11个类群及无节幼体等。平均丰度为453.22±355.34 ind/10 cm^(2),最优势类群为线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1.37%,次优势类群分别为底栖桡足类和多毛类,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10.13%和2.96%。平均生物量为622.65±505.07μg/10 cm^(2),生物量占比最高的类群为多毛类,占总生物量的30.21%,其次分别为线虫和寡毛类,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23.69%和19.44%。水平分布上,从河口冲淡水区到东海陆架深水区,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杭州湾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为240.96±223.47 ind/10 cm^(2),长江口近岸区为442.91±304.16 ind/10 cm^(2),东海陆架深水区为865.42±553.88 ind/10 cm^(2)。垂直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0~2 cm层,丰度为290.28±250.03 ind/10 cm^(2);其次是2~5 cm层,丰度为132.81±128.74 ind/10 cm^(2);5~10 cm层分布最少,丰度为30.14±31.91 ind/10 cm^(2)。其中线虫、多毛类、寡毛类与桡足类等主要类群的垂直分布与总分布趋势相同。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调查海区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主要与水深、盐度和溶解氧显著相关,对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溶解氧和盐度。
    • 张德梅; 李佳; 华尔
    • 摘要: 于2010年7、10月和2011年1、4月,在青岛第二海水浴场和仰口海水浴场采集小型底栖动物样品,使用500、250、125、63、31μm等五个孔径的套筛对小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分选,探讨不同大小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群落结构特征和季节动态,以及影响其特征和动态的主要环境因素.两处砂质潮间带共鉴定11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优势类群为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分别占总丰度的86.34% 和11.58%.第二海水浴场小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2069.2±429.4)个/10 cm2,仰口海水浴场为(1324.8±179.1)个/10 cm2,年平均丰度及类群组成在两处沙滩间存在显著差异.沉积物中值粒径及有机质含量、脱镁叶绿酸质量比是引起研究沙滩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类群组成差异的重要因素.按大小,研究沙滩小型底栖动物以63和125μm级为主,占总丰度的70.1%,其中63μm级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最高(42.0%).同时,两处沙滩不同大小的海洋线虫丰度存在显著的差异,第二海水浴场63μm级海洋线虫丰度最高,仰口海水浴场125μm级线虫丰度最高.线虫丰度的分级特征可以反映沉积物颗粒构成.根据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可划分3组:500μm组、125和250μm组、63和31μm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仰口海水浴场类群组成的组间差异较第二海水浴场更为明显.不同大小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也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1、4和7月63μm级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最高.但是,10月,第二海水浴场125μm级桡足类丰度和仰口浴场125μm级线虫丰度增加,导致125μm级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最高.大个体线虫丰度的增加可能是对脱镁叶绿酸质量比代表的食物资源增加的反馈.不同大小的海洋线虫丰度能否有效指示栖息地的沉积环境特征仍需要大量的研究予以证实.
    • 赵美红; 刘晓收
    • 摘要: 为研究山东半岛沿岸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和分布格局,于2019年3-10月在山东半岛沿岸10个潮间带区域对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524.96±443.72(ind.·10 cm-2),平均生物量为398.48±308.37(μg·10 cm-2).受人为影响较少的潮间带区域,包括位于海阳麻姑岛的M05区域、位于荣成天鹅湖的M07区域、位于庙岛群岛砣矶岛的M10区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较高.中潮带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大于高潮带和低潮带.共鉴定出11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桡足类、甲壳类幼体、介形类、动吻类、双壳类、涟虫类、涡虫类、多毛类、缓步类和腹毛类.在丰度方面,海洋线虫丰度为473.90±421.68(ind.·10 cm-2),占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90.27%,其次为桡足类,占6.42%.在生物量方面,海洋线虫的干重生物量最大,为189.56±168.67(μg·10 cm-2),占小型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47.57%,其次是多毛类,占28.87%.小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与中值粒径呈现显著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多种环境参量的综合影响,解释其变异度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为间隙水温度、盐度和沉积物含水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