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寒湿痹阻

寒湿痹阻

寒湿痹阻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8624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福建中医药、光明中医、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风湿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暨第十八届风湿病学术大会等;寒湿痹阻的相关文献由38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冠卿、陈洪波、吴洋等。

寒湿痹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8624 占比:99.71%

总计:38737篇

寒湿痹阻—发文趋势图

寒湿痹阻

-研究学者

  • 陈冠卿
  • 陈洪波
  • 吴洋
  • 王芳
  • 陈冠伟
  • 丰东蒙
  • 冯鑫鑫
  • 刘健
  • 刘慧
  • 刘晓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乳霞; 黄金珍; 刘晓文
    • 摘要: 目的:探究对行蒸汽竹药罐治疗的寒湿痹阻型腰痛病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寒湿痹阻型腰痛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差异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PSQI中各项指标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 d、3 d及7 d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蒸汽竹药罐治疗的寒湿痹阻型腰痛病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其疼痛,提高其睡眠质量,改善其腰椎的功能。
    • 祁红艳; 姚文平; 张磊; 杨励; 黄谦
    • 摘要: 目的:探讨毫针速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为毫针速刺法组。试验组为毫针速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定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RI评分、PPI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下降,JOA评分上升,试验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毫针速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都非常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张强坤; 田元生
    • 摘要: 目的:研究穴位埋线结合长蛇灸治疗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选取的60例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三焦俞及肾俞6组共12个穴位)和长蛇灸,穴位埋线采用9号一次性埋线针,将1 cm胶原蛋白线放入针管,采用垂直进针,进针深度为1.5 cm,将蛋白线埋入筋膜层,长蛇灸是以背部大椎到肾俞段,使用艾绒、生姜等药物进行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穴位和方法同治疗组,每周1次,共4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量化评分、VAS疼痛评分、Schober试验、枕墙距、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两组的症状量化评分、VAS疼痛评分、枕墙距、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hober试验指标要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量化评分、VAS疼痛评分、枕墙距、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chober试验指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6.7%(26/30),高于对照组的76.7%(23/30,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着明显疗效,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生命体征,提高生活幸福感。
    • 刘君; 李洁芳; 吴丹
    • 摘要: 目的探讨乌头汤加味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2月长沙市第四医院诊治的68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加减乌头汤,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DAS28评分及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DAS28评分及RF、CRP、ESR、抗CCP抗体、IL-1、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2%(31/34)和79.4%(27/34),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5.9%(2/34)和14.7%(5/34),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乌头汤加味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该方法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赵金蕾; 徐昂; 李文秋
    • 摘要: 中医治疗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具有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的独特优势。总结近5年文献发现,口服中药依然是中医治病的传统手段,而中医外治法如督灸、针刺配合灸法、中药熏蒸等,因绿色、安全、有效在临床运用广泛。中医疗法通过降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调节参与免疫的细胞因子,避免骨质破坏和异位骨化形成,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脊柱功能活动度,临床疗效较好。
    • 张静; 汪福东; 孙雪梅; 樊志忠; 王志文
    • 摘要: 目的 考察腰痛宁胶囊联合沙利度胺片对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沙利度胺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观察组给予腰痛宁胶囊联合沙利度胺片,疗程4周。检测临床疗效、症状评分、体征指标(枕墙距、标记距离)、实验室指标(CRP、ESR、IL-1β、IL-17)。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症状评分、枕墙距、实验室指标降低(P<0.05),标记距离升高(P<0.05)。结论 腰痛宁胶囊联合沙利度胺片对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疗效显著。
    • 吴钱红
    • 摘要: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瑶药膏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予以温针灸和瑶药膏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包括膝关节WOMAC评分、目测类比评分(VAS)、静息痛指数分级、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WOMAC评分、VAS评分、静息痛指数分级、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温针灸联合瑶药膏可以充分缓解肢体疼痛,消除关节水肿和改善关节活动度。
    • 杨闽木; 黄冬红; 毛强
    • 摘要: 目的 探究火龙罐综合灸对寒湿痹阻型腰腿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0月浙江省中医院收治的符合寒湿痹阻型腰腿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与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火龙罐综合灸治疗,隔日1次,2周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NRS进行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对两组患者JOA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 干预期间两组患者NRS和JOA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但观察组NRS及JO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火龙罐综合灸对寒湿痹阻型腰腿痛患者的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
    • 王永强; 龚海洋; 赵磊; 肖雅
    • 摘要: 目的探讨深刺温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96例推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划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即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中医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深刺温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对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肩疼痛麻木、颈部僵硬、活动不便、畏寒畏风等中医症状进行量化评定,判定两组疗效,检测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等炎症因子水平及椎—基底动脉流速、阻力指数等血流参数。结果中医治疗组疗效为95.83%(46/48),对照组为79.17%(38/4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评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中医治疗组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流速均明显增加(P<0.05),阻力指数均明显减小(P<0.05),且中医治疗组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增加、阻力指数的减小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深刺温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可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改善炎症反应及血流参数,减轻中医症状。
    • 黄彦昌; 欧梁; 黄维琛; 陈建侠; 徐道情
    • 摘要: 目的:探讨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疼痛与髌股关节影像学及致炎因子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部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92例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所有患者拍摄髌骨轴位片,分别对髌股关节间隙狭窄和骨赘进行分级;同时,查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析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与髌股关节影像学表现及致炎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膝骨关节炎不同疼痛组内侧髌股关节间隙狭窄,髌骨内侧和外侧骨赘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髌股关节间隙狭窄程度,血清IL-6和TNF-α表达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相关性分析显示疼痛与外侧髌股关节间隙的狭窄程度(r=0.333,P<0.001),血清TNF-α(r=0.507,P<0.001)和IL-6(r=0.480,P<0.001)水平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髌骨关节间隙狭窄程度以及血清TNF-α、IL-6水平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