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因论治
审因论治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1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61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河北中医药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中医特色诊疗国际学术会议、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药文献学术研讨会等;审因论治的相关文献由165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冠军、姜德友、李富震等。
审因论治
-研究学者
- 马冠军
- 姜德友
- 李富震
- 潘立群
- 王书惠
- 王佳柔
- 王兵
- 王皓朔
- 陈斌
- 韩洁茹
- 严余明
- 于丽雅
- 何任
- 何其财
- 何宜斌
- 何路军
- 侯志涛
- 俞沛文
- 倪青
- 刘云
- 刘依青
- 刘凤英
- 刘安
- 刘新武(主治)
- 刘明
- 刘春甫
- 刘焯辉
- 刘玉宁
- 刘瑞枝(整理)
- 刘立慧
- 刘舒
- 刘重阳
- 刘静君
- 劳马
- 吴博
- 周俊兵
- 周秀英
- 周雪梅
- 呼延芳
- 姜浩
- 孔小广
- 孙丽霞
- 孙克伟
- 宜远
- 崔春荣
- 庄伟
- 康志媛
- 张丰明
- 张书
- 张凯钰
-
-
张曼玲;
时昭红;
石拓;
张书;
刘云;
彭洪姣
-
-
摘要:
胃癌前病变(PLGC)是胃炎向胃癌(炎癌)转化的中间环节,其中西医诊治体系尚未完善,传统中医辨治多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然PLGC为病理诊断,临床常无症状,单纯的辨证论治不能完全适用,故辨病、辨证、审因、辨症论治缺一不可,即所谓四维辨治模式.辨病论治是基于PLGC的诊断,把握疾病的整体病机及所处阶段,才能药中肯綮,祛除沉疴;辨证论治即结合胃镜、病理像,四诊合参,准确判断PLGC所属证候,调和阴阳,对证施治;审因是审查PLGC的诱因,追溯疾病的根源,祛除病因,正本清源;辨症论治则是对于有临床症状的PLGC患者,辨别疾病发于个体的外在表现,对症下药,缓解症状.只有联合以上四种辨治模式,才能最大化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
-
潘一;
张凯钰;
王资涵;
周俊兵
-
-
摘要:
清代名医沈金鳌于《杂病源流犀烛》中总结泄泻的辨治源流,并指出泄泻的病因乃以湿为主,兼夹各邪;重视病因辨证,治疗主张脏腑同调,如肺肠同调、脾肠同治、太少兼顾等;处方用药强调温养脾胃、分利水湿、升阳止泻、收敛固涩等.《沈芊绿医案》中有关治疗泄泻的医案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沈氏辨治泄泻的思想既涵盖前人之理论,又包括自己的阐释与创新,对于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泄泻有一定参考价值.
-
-
郝志红
-
-
摘要:
中药,是需要有一定中医知识的中医医师在四诊合参、审因论治后所开的处方(包括中成药),是个体化治疗的体现9不同的体质、证候,所用治法不同、所用药物有别。中医防治疾病,一定要对证施治,不是对病而治,证不同则治不同,证同治同。就是说,同样一个病,证的异同决定着治疗的异同。
-
-
-
王佳柔;
王皓朔;
姜德友;
韩洁茹;
李富震;
王兵;
陈斌;
王书惠
-
-
摘要:
审因论治思想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主要思想之一。病因是疾病的始动因素,正确、全面地审察病因,探究病源,是治疗疾病的关键。《黄帝内经》中关于审因论治思想的论述颇为丰富,倡导诊病要知其始,以求其本,这是认识疾病的一般规律;辨明病因类别是审因论治的前提,明确病因之常与变是审因论治的关键环节;“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多维遍历”为临证之重要思路与方法。
-
-
李抒凝;
俞沛文;
刘舒;
侯志涛
-
-
摘要:
内生"五邪"是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生理功能异常所致的综合性病机变化,与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及病理改变关系密切,从内风、内火、内寒、内燥、内湿的角度阐述AD的中医病机及治法对于临床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内生"五邪"所致AD的病机及相应治法主要有:肝失疏泄,风阳上犯,治宜疏肝理气、滋阴潜阳;火热上攻,扰乱心神,治宜滋阴降火、清心宁神;寒凝血瘀,痰浊阻窍,治宜温肾益阳、化痰消瘀;燥伤精血,髓减脑消,治宜滋阴润燥、填精充髓;脾虚阳微,痰浊内阻,治宜健脾益阳、化痰开窍.在临床实际中,AD可能并非单一病机致病,可为"五邪"兼夹为病,临证应随证治之.
-
-
欧阳雪琴;
翟颖;
沙树伟
-
-
摘要:
消渴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病久可见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瘀血贯穿疾病始终.消渴病初期热象明显,标实证表现突出时,此时为急,重用清热之剂治标;热盛缓解,以本虚为突出表现时,当以益气养阴为主治本;兼有痰浊、血瘀者给予化痰、活血之品.临床所见热盛津伤证和气阴两虚夹瘀证较为常见,采用具有清热生津、开郁清胃功效的石葛消渴方及具有益气养阴、清热祛瘀功效的参精降糖颗粒辨证治疗.
-
-
王佳柔;
王皓朔;
姜德友;
韩洁茹;
李富震;
王兵;
陈斌;
王书惠
-
-
摘要:
审因论治思想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主要思想之一.病因是疾病的始动因素,正确、全面地审察病因,探究病源,是治疗疾病的关键.《黄帝内经》中关于审因论治思想的论述颇为丰富,倡导诊病要知其始,以求其本,这是认识疾病的一般规律;辨明病因类别是审因论治的前提,明确病因之常与变是审因论治的关键环节;"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多维遍历"为临证之重要思路与方法.
-
-
曾丛桃;
蔡成森;
王连忠;
李士涛;
邢介锋;
王珺
-
-
摘要:
近年来,肺小结节的检出率逐渐升高,鉴于西医检查诊断肺小结节的特异度不高,且随访、观察存在延误治疗的风险,手术切除的误切概率又高,因此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寻求一条可行的中医治疗肺小结节的道路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肺小结节审因论治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医指南,但在化痰散结化瘀治疗原则上达成了共识.因此,本文就化痰散结化瘀联合审因论治肺小结节的思路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
李志鹏;
于丽雅
-
-
摘要:
叶天士基于前贤辨治眩晕的经验,将风、火、痰、虚四种致病因素融会贯通,临证灵活运用化痰清热、平肝潜阳、补益气血、补肾益精等治疗方法,提出上热治胆、痰多理中、调和阴阳、下虚补肝的辨治理念,并重视四季对人体的影响,根据不同节气调整用药.对于眩晕急症的处理则秉承"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叶天士在理论上不嫌立异,提出"久病入络"的学术思想,为后世络病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
-
-
-
蒋明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药文献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的病因病机内容中包含有大量的非临床医学的内容.这些内容不能与治疗形成临床医学通常的"审因论治"、"辨证(即病机)论治"的相关关系,为避免干扰认识与影响治疗,在的学习中,如果不将之条分缕析地一一区别出来,而是混淆了这种现象与临床医学含义病因病机内容间彼此的关系,或是忽视了其中的某一层含义,则势必将会直接导致对原文内容的错误理解,导致对理法方药的错误运用.本文分析,一、表现在病因认识方面的非临床医学现象,二、表现在病机认识方面的非临床医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