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
安徽花鼓灯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舞蹈、音乐、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专利文献231631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新闻世界、淮南师范学院学报、金田等;
安徽花鼓灯的相关文献由93位作者贡献,包括孙超、孟凡翠、韩枫等。
安徽花鼓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31631篇
占比:99.96%
总计:231729篇
安徽花鼓灯
-研究学者
- 孙超
- 孟凡翠
- 韩枫
- 孙大军
- 孙姗姗
- 宋延雷
- 张小春
- 张静嘉
- 李玉煜
- 王晶晶
- 蔡露
- 许瑞信
- 赵蓓蓓
- 陈萌
- 马婧
- GAO Shuang
- 丁思文
- 乔小云
- 付勇
- 任杰
- 任雅静
- 倪秀海
- 冯芹芹
- 刘佳
- 刘柳
- 刘洋
- 刘芳
- 史友国
- 吴化勇
- 周狄
- 孙义涵
- 安薏涵
- 尤晓凡
- 岳路鹏
- 巩泽春
- 张延
- 张延1
- 张弛
- 张本家
- 张楚楚1
- 张淳
- 张磊
- 徐峰
- 徐祭红
- 戴路
- 方天梅1
- 曾嘉欢
- 朱晓敏
- 李岩
- 李晓菊
-
-
刘佳
-
-
摘要:
安徽花鼓灯是安徽境内最具特色的民间代表性表演艺术,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它兼容南北风韵,是淮河文化在艺术形式上的集中体现,有着浓郁的民间特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主要以凤台、怀远、颍上这三地最为典型和活跃,其中颍上花鼓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舞蹈结构严谨、风格古老质朴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流派。但目前这门艺术的传承情况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保护、传承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如何使地方传统舞蹈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本文以颍上县花鼓灯这一分支为例,在认清其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对安徽花鼓灯历时考察分析,并对其发展现状和传承策略进行初探。
-
-
-
巩泽春
-
-
摘要:
安徽花鼓灯舞蹈体现着浓郁的淮河文化,兼容着南北风韵的风格特色,渗透着悠久丰厚的文化及独特的审美特点,代表着淮河地域人民朴实的性格,是用他们的方式传递着真实情感的呈现。本文在安徽花鼓灯整体审美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各个流派的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训练价值进行探究。
-
-
高远志
-
-
摘要:
安徽花鼓灯作为极具风格特色的中国汉族民间舞蹈,诞生于安徽北部地区的淮河流域,而“冯派”花鼓灯更是在其诸多流派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个流派。本文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冯派”花鼓灯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起源、特点、传承方式、保护现状等方面的脉络,进而探讨安徽花鼓灯“冯派”的艺术价值,以期丰富安徽花鼓灯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民族民间舞蹈事业的发展贡献出绵薄之力。
-
-
李晓菊
-
-
摘要:
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的缩影.传统舞蹈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地域人文精神的表达.文章将以安徽花鼓灯《淮水情兰花弯》为例,以点带面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当代创作研究进行分析,力图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当代创作给予启示,期望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当代创作实现从表现传统舞蹈文化到表现好传统舞蹈文化的飞跃,更好地传播与发展中国的传统舞蹈文化,以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表达中国故事.
-
-
桑嘎卓玛;
罗旦;
李江琼;
谢嘉玟
-
-
摘要:
民间舞教学是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一门核心课,也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体内容以汉族民间舞与少数民族民间舞为主,例如以汉族民间舞中的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山东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洋秧等内容为教材,以少数民族民间舞中的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朝鲜族等内容为教材。身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教师层面,首先针对思想教育要做到在育人育才上积极铸牢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想建设。
-
-
-
-
-
李玉煜
-
-
摘要:
就完整的安徽花鼓灯的表演程序来看,“后场小戏”属于最后部分,一般都是有故事情节的对唱或生活小戏,在民间颇受欢迎.但目前相关书籍、论文资料中缺少后场小戏相关内容,可见,安徽花鼓灯这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后场小戏”的基本概念、产生的过程以及风格特色,通过对“后场小戏”中较有特色的推剧和卫调花鼓戏进行分析总结,为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