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态学
媒介生态学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体育、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7603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东岳论丛、新闻世界、东南传播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13)、“新媒介与当代文论转向”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媒介文论分会成立大会、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等;媒介生态学的相关文献由195位作者贡献,包括兰斯·斯特拉特、邵培仁、于燕云等。
媒介生态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7603篇
占比:99.78%
总计:77774篇
媒介生态学
-研究学者
- 兰斯·斯特拉特
- 邵培仁
- 于燕云
- 李宝玉
- 李晓云
- 胡菊兰
- 金惠敏
- 丁建文
- 何志钧
- 姬建敏
- 孙发友
- 尤新杰
- 康光磊
- 张云鹏
- 李昕揆
- 李莉平
- 李西建
- 纪亚东
- 袁爱清
- 赵艺颖
- 邓涛
- 郭小春
- 阳海洪
- 陈海
- 龙克楠
- 严家秀
- 于彬
- 于晓风
- 伍正翔
- 何娟
- 何皑莹
- 何芝莹
- 何苗
- 余丽蓉
- 倪惠杰
- 农昆1
- 冯莉
- 刘丽
- 刘娜
- 刘帅军
- 刘永谋
- 刘洋
- 刘翠霞
- 刘达
- 刘鑫
- 厉业强
- 叶小玲
- 叶阳
- 吴杰
- 吴鑫
-
-
王梓卉
-
-
摘要:
当前,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文化软实力的媒介载体,对观众的历史观、文化观和民族观等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影片的叙事内容,另一方面也来自主旋律电影所处的整个大的生态环境。对我国主旋律电影价值变迁进行研究,必将从政治、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环境因素与电影文本的相互影响介入。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我国的主旋律电影经历了从“委婉讲述国家形象”到“高调呈现国家主体”、从“重宣传价值”到“意识形态与商业价值并重”、从“塑造领袖加英雄”到“关注平民小事”的价值取向的一次全方位变化。因此,在关注人文底蕴、满足大众审美需求、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等诸多要素之中,寻求一种平衡来统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主旋律电影实现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
-
姜宇辉
-
-
摘要:
游戏生态学是晚近电子游戏理论中的一个全新而关键的动向。作为更为普泛的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方向,它既体现出显与隐这两个相关面向,同时亦隐含着对于潜藏的灰色及暗黑维度的深刻忧思。只不过,在以伊恩·博格斯特为代表的游戏生态学的早期研究之中,虽然亦有对主体性反思的强调,但回归机器、程序和物性往往是最终的归宿。由此我们试图借助莫顿对暗黑生态学的里程碑式贡献,对主体和体验这两个相关要点进行重新深思。随后我们将聚焦于电子游戏的生态问题,首先澄清游戏感受和游戏体验之间的根本差异,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晚近几部代表性的游戏作品,来进一步例示以噩梦氛围和苦痛体验为核心要点的暗黑诗意。由此亦得以真正理解,电子游戏本身所独有的艺术性和审美特征究竟何在。
-
-
李志宏;
周益孜
-
-
摘要:
智媒时代,人机交互的深入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观察发现,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语言受到公共话语空间、媒体市场化走向、大众文化崛起以及媒介技术更迭的影响,出现文字简洁化、表达趣味化、形式液态化等特点。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新闻语言的简略化、低俗化等问题倾向,以形成智媒时代规范且富有个性色彩的表达范式。
-
-
王亚楠;
霍楷
-
-
摘要:
广告创新设计指广告行业应顺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制作模式被动调节和主动改革的一种现象。目前广告媒介生态环境呈现出多元化、分众化、复杂化发展趋向,呈现内容与渠道相互融合的态势,广告设计与技术突破、制度改革、经济分配、文化变迁等形成了共同体,也是研究媒介生态学下广告设计实现创新发展的有益尝试。
-
-
严家秀;
苏妍
-
-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移动媒体的普及,人民群众逐渐成为媒体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这无疑也给我国的主流话语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了抢占主流舆论高地,并促进媒体信息传播的与时俱进,我国开始在各区域建立融媒体中心。然而在此过程中,区域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并不顺利,其传播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因此,本文基于媒介生态学,以我国区域融媒体中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现状以及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设路径,以期推动区域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稳步进行。
-
-
陆高峰
-
-
摘要:
青少年用户占网民群体的一半以上,是微信用户的主力。与中老年用户相比,青少年微信用户好友数量较多,微信使用、信息表达和信息互动更加活跃。青少年用户在微信使用目的和信息内容选择上具有更强的情感交流、休闲娱乐和消费营销特征,而中老年用户具有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获取属性。青少年用户的新媒体使用更加具有多样性,虽然每天使用微信的频率低于中老年用户,但使用微博、网站、客户端的频率均高于中老年用户。与中老年人喜欢通过微信了解新闻和突发事件不同,青少年更倾向于通过微博和其他客户端了解新闻和突发事件信息。青少年用户对微信的媒介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遵守情况的评价低于中老年用户,比中老年用户更认为微信需要加强治理。在治理手段上,青少年用户更倾向于通过提高用户素质和加强审核把关与技术监控来治理微信。
-
-
杨继英
-
-
摘要:
媒介教育是新媒体时代衍生的全新概念,强调的是人、媒介和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生成,而这与媒介生态学存在本质共通.就现状来讲,我国从信息生产、媒介形态到媒介使用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反映了我国媒介教育缺位的现实情况.媒介生态学则为媒介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支撑,主张在理解把握媒介特性的基础上,通过人文教育和批判性思维,促使人、媒介和社会达成和谐共同体.美国作为媒介生态学的发源地,在媒介教育方面也进行了成功探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重点对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美国媒介教育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
-
-
李昕揆
-
-
摘要:
以《娱乐至死》闻名世界的美国媒介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将“媒介”置于“生态学”之前,率先提出了“媒介生态学”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波兹曼在推进媒介生态学学科化和制度化的同时,积极回应技术垄断时代的核心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媒介美学思想,推动了媒介生态学美学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个人所作”和“文化所为”作为对技术与文化分裂危机的主动回应;在尝试修正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命题过程中提出“媒介隐喻论”;在印刷媒介创造的“思想的美学”之后复活“图像的美学”;对“媒介生态学”感性内涵的深入挖掘.
-
-
徐幼雅;
杜月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短视频平台也在探索更多的商业联合价值创造。以抖音平台为例,明星不断入驻抖音平台发布内容形成了一种"抖音娱乐新生态",这种新生态实现了抖音平台和明星个人的流量相互交换,两者在抖音娱乐生态环境中相互促进,在某种意义上达成共赢。本文以媒介生态学为研究视角,对抖音娱乐新生态的构建问题予以探析。
-
-
-
-
摘要: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是由中北大学主管、主办的社科综合类学术性期刊。本刊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三晋文学与文化研究、军工文化与红色文化研究、媒介生态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政治学理论、哲学研究、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法学研究、影视艺术、社会学研究等栏目;为了关注学术前沿,特设“特约稿件”专栏,首发专家名作,并酌情给予作者稿酬。
-
-
刘洋
- 《2018年广东省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21世纪,国内对媒介生态学的研究兴起,很多著作被翻译成中文,相关学术论文也相继发表,北美“Media Ecology”与中国的“媒介生态学”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它们将如何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生态学范式下传播的发展与变革为脉络,对中国的“媒介生态学”以及目前正在兴起的“网络生态学”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学范式下的传播发展提出可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的研究方向.
-
-
姚利权
- 《安徽省第七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
| 2015年
-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学术界兴起对北美"Media Ecology"的研究,不少著作被翻译成中文,相关的学术论文也相继发表;尤其是进入21世纪,国内对于媒介生态的研究掀起一股热潮,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议,如北美"Media Ecology"与中国的"媒介生态学"是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它们的发展又将去向何方?本文以"传播学领域在生态学范式影响下的发展与变革"为研究线索,对北美的"媒介环境学"、中国的"媒介生态学"以及目前走入大众视野的"网络生态学"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形成了相关学术观点,并对这三个学科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研究方向.
-
-
周敏
- 《“新媒介与当代文论转向”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媒介文论分会成立大会》
| 2012年
-
摘要:
媒介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北美兴起的重要理论思潮,它将媒介作为环境进行研究,旨在考察"文化、科技与人类传播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本文从技术、文化与符号三个角度探讨了媒介生态学的概念历史和理论目标,辨析了媒介与人类之间的互动所给予文化以特性的方式,同时指出,媒介生态学对媒介结构与过程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乃在于一个人文主义的目标,即保持文化象征意义的平衡.
-
-
赵中颉;
蔡斐
- 《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1979年5月,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同学在校庆学术报告会上发表论文,首次在我国学术界发出新闻法制的呼声.1980年9月,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与会代表赵超构先生在小组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的建议.如果从那时开始计算,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法学界关于新闻法制的研究已有26年.26年来,在新闻法制的微观领域诸如新闻舆论监督、采访权、知情权等方面的探索颇有建树;但就宏观领域而言,曾为新闻法制鼓与欢的众多学者已经变得理性起来,抑或说有点心灰意懒--因为,新闻法制的核心--新闻立法,已被冠以"最需要却又最困难的立法"的称谓. 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观察问题的视角偏误有关.故此,本文拟从媒介生态学出发,以期对我国新闻法制建设进行另一角度的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