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豆贸易

大豆贸易

大豆贸易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农业经济、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5594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现代商贸工业、时代经贸、粮食科技与经济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禽业发展大会暨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2006年全国大豆暨优质油料油脂交易博览会、21世纪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研讨会等;大豆贸易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汤艳丽、吕加伦、周辉燕等。

大豆贸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594 占比:99.40%

总计:15688篇

大豆贸易—发文趋势图

大豆贸易

-研究学者

  • 汤艳丽
  • 吕加伦
  • 周辉燕
  • 张美晨
  • 曹智
  • 李爽
  • 杨仁捷
  • 杨勇
  • 胡赤军
  • 袁洁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永飞
    • 摘要: 近代东北大豆贸易经历了初兴、繁荣、衰落、低谷的历程。营口港因大豆三品的国际贸易的兴盛而日趋发展起来,是大豆贸易的重要港口和晴雨表。在大豆输出贸易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营口港地缘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反映出东北大豆贸易的变局,另一方面折射出日俄两大列强为争夺侵略利益而明争暗斗下东北地区的近代化艰难曲折。
    • 张兰祥
    • 摘要: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都对2022年的粮食产量表示悲观。3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据了解,农民在春耕之前已经获得通知,今年种大豆的补贴标准比玉米高200元/亩。目前,国际大豆价格已经连续两年上涨。对于未来政府可能采取的调控手段,一些行业组织已经展开了小型讨论。“企业希望政府部门对价格的容忍度要放宽。”专业从事大豆贸易的华鸿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飞表示。
    • 和聪贤
    • 摘要: 本文基于1996—2019年世界大豆双边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依据“整体—区域—国家”的逻辑顺序,分析大豆贸易网络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ERGM探究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大豆贸易网络呈动态演变特征。宏观层面,网络规模扩张,出入度中心势差距缩小,呈现“小世界”特征;中观层面,网络存在“富人俱乐部”现象,经历了“离散少核—多核集聚—两极分化”格局,且异质性较强;微观层面,出入度大国较固定,点强度大国在空间上错位分布。(2)大豆贸易网络演变机制包括自组织结构、行动者属性与外生网络等,而自组织结构机制表现为互惠性效应、偏好连接效应、循环闭合效应。(3)互惠性、扩张性、循环闭合性均显著影响贸易网络演变,且影响程度有增强趋势。
    • 季诗琪; 黄登山
    • 摘要: 在我国大豆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研究第一进口国巴西的大豆生产情况,为实现中国大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选取2000―2019年巴西大豆产量数据,综合运用时空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不同尺度下巴西大豆产量时空变化规律与关联。结果表明:巴西大豆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达7.17%,大豆生产格局具有区域分异规律,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大豆产量占比较高;截至2019年,巴西大豆中高产区数量占半数以上,无产区数量明显减少;大豆生产重心沿着西北—东北—东南的轨迹迁移;大豆产量空间相关性较弱,局部地区存在高-高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两种空间集聚模式,集聚特征变化程度不大。
    • 袁利利
    •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但是我国的大豆生产水平很低,因此必须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大豆。我国进口大豆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而巴西是我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文章研究了我国大豆生产和进口的现状以及巴西大豆种植情况和交易中的问题,探讨了中巴两国大豆贸易情况。研究表明,中巴两国大豆贸易存在一些问题:巴西基础设施落后,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受气候、汇率等因素影响,近期巴西大豆价格持续上涨;我国对巴西大豆过于依赖,存在大豆垄断风险。这些问题为中巴两国大豆贸易长远发展带来了挑战。我国应推动中巴自由贸易区建立,投资巴西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进口预警机制,使大豆进口渠道多元化,保障我国大豆供需安全。
    • 洪锐; 石磊; 沙志敏
    • 摘要: 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进口农产品之一,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份额中占比超过30%.在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下,我国大豆贸易产生了较大波动,未来我国大豆贸易形势会如何发展已经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依据我国近十年的大豆贸易数据,重点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巴西等主要大豆贸易对象的比较优势及互补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于素雅; 张敏
    • 摘要: 阿根廷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我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跨国大豆采购平台.然而,"大豆技术包"的运用,却给阿根廷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土壤、空气及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这不仅影响阿根廷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与阿根廷大豆贸易"民心相通"的顺利实现.我国传统大豆生产以可持续性而著称,在几千年的大豆栽培历史中,我国发展出了稻豆复种、大豆间作套种、免耕翻耕结合等诸多可持续大豆生产技术体系,明显不同于西方的"大豆技术包"体系.因此,建议深化我国与阿根廷在大豆生产与贸易领域的合作,从大豆可持续生产与贸易标准的制定、大豆种业合作以及可持续大豆生产示范园区建设三方面,引导阿根廷大豆生产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中国与阿根廷大豆贸易"民心相通"的顺利实现.
    • 杨树果; 何秀荣
    • 摘要: 最近十年,俄罗斯的大豆需求不断扩张,其大豆生产和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西部地区(远东地区)发展得更快,远东地区的大豆生产扩张主要得益于对华大豆出口.运输成本问题导致俄罗斯东西部市场相对割裂,形成"东出西进"的大豆贸易格局.尽管近年来俄罗斯大豆对华大豆出口规模的扩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国内的大豆需求,但由于进口数量相对较小,以及进口大豆用途的差异化,俄罗斯进口大豆尚无法对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进口大豆形成替代.俄罗斯大豆单产水平低是主要问题,瓶颈是资金与劳力不足和生产技术落后.远东地区有助于中国的大豆来源多元化战略,但短期内规模有限;长期看,黑龙江省对俄大豆投资开发将是推动俄罗斯大豆生产和对华出口的重要力量.
    • 刘刚
    • 摘要: 中国是进口大豆主要消费国,近15年累计进口大豆90875万吨。各国大豆品质不一,征税标准不同,让国际大豆贸易中的掺假行为成为可能。为了进一步完善大豆溯源技术,湛江海关等单位研究人员对2005-2019年进口大豆中携带杂草籽种类、截获频次、来源国等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提取累计贡献率高的主成分,并分析各类杂草是否存在地域差异。
    • 赵明正; 宋曼; 徐恩凯
    • 摘要: 通过构建出口产出弹性指标,对全球主要大豆出口国的可依赖程度进行了测算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全球主要大豆出口国中,巴西、印度、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可依赖程度提高,阿根廷、巴拉圭的可依赖程度下降,加拿大、美国和乌拉圭的可依赖程度基本保持稳定.可依赖程度的影响因素中,国际大豆价格提高、耕地资源丰裕有助于提高可依赖程度,人口数量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会降低可依赖程度.中国应降低对出口可依赖程度低的国家的依赖,与进口来源国主动开展生产合作,促进其可依赖程度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