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1年内共计6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78807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2北京地区神经内科学术年会等;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相关文献由179位作者贡献,包括汪仁斌、刘兴洲、焦劲松等。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78807篇
占比:99.99%
总计:678874篇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研究学者
- 汪仁斌
- 刘兴洲
- 焦劲松
- 王国相
- 贾建平
- 丛志强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病协作组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
- 付英伟
- 任怡
- 任琅
- 何俐
- 何妮
- 何琴
- 侯晓丽
- 冀书娟
- 冯芹
- 凌丽
- 刘丽英
- 刘明生
- 刘杰峰
- 刘永海
- 刘洁
- 刘涛
- 刘继锋
- 刘超
- 包正军
- 单煜恒
- 卢祖能
- 史琤莉
- 叶建新
- 叶静
- 吕俊兰
- 吴卫平
- 吴沪生
- 周俊英
- 周文斌
- 周颖
- 姜俊珍
- 姜志莹
- 姜秀云
- 孙少杰
- 孙颖
- 孟庆森
- 宋新光
- 宋莎莎
- 崔丽英
- 崔丽荣
-
-
刘超;
陈娇;
王中秋
-
-
摘要:
目的:探讨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外周神经及肌肉的MRI表现.方法:8例经临床确诊的MMN患者,行臂丛神经及症状较重侧上肢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3D-STIR SPACE、T1WI SE及脂肪抑制T2WI序列.观察患者臂丛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及桡神经在颈部、上臂、肘关节处及前臂处的信号与形态特点,以及肌肉信号与形态特点.结果:8例中6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臂丛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及桡神经增粗,3D-STIR SPACE及脂肪抑制T2WI序列信号升高.6例上肢肌肉萎缩,其中2例病程较长患者有脂肪抑制T2WI序列信号升高的去神经表现.结论:MMN的外周神经表现为臂丛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及桡神经在3D-STIR SPACE及脂肪抑制T2WI图像上不同程度信号升高、管径增粗,且其所支配的肌肉萎缩、信号升高,上述征象对临床诊断MMN有较大帮助.
-
-
李晓婷;
曾昭豪;
汪露;
黄坤玉;
徐叶子;
毕伟
-
-
摘要:
cqvip: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motor neuropathy,MMN)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运动神经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抗GM1抗体相关,多种下运动神经元疾病易与之混淆。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又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通常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等软组织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挤压后引发病理性的损伤。当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合并肩关节病变时,症状的相似掺杂增加了此病确诊的难度。
-
-
贾雨楠;
郑敏娟;
王晶;
王圆圆;
贾旭钊;
陈定章
-
-
摘要:
目的 观察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患者周围神经的超声特征.方法 纳入8例MMN患者(MMN组)及1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观察MMN超声特征,并与肌电图诊断结果对比,比较组间周围神经横截面积(CSA)的差异.结果 超声与肌电图共检查8例MMN患者的96条周围神经,诊断周围神经异常率分别为32.29%(31/96)及31.25%(30/96),均以正中神经(68.75% vs 56.25%)及尺神经(50.00% vs 56.25%)异常为主.超声及肌电图对其中73条(73/96,76.04%)的诊断结果一致,超声表现包括神经增粗、回声减低、束状结构消失及外膜回声增强.MMN组双侧正中神经、双侧尺神经及左侧腓总神经CSA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其余神经CSA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MN超声异常多见于上肢正中神经及尺神经,与肌电图检查结果结合可为临床诊断MMN提供更多信息.
-
-
陈雪婷;
郑惠文;
张琪;
刘洁;
张作慧;
刘永海
-
-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CIDP)和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的临床特征和肌电图特点,以期指导临床诊疗.方法 收集2015-01—2020-0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MMN患者8例,并与17例同期住院治疗的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CIDP患者临床表现、肌电图特点和脑脊液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IDP组患者症状多表现为对称性双下肢远端麻木或无力,多从远端向近端进展,而MMN组患者以不对称上肢肌无力为主,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IDP组和MMN组均有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减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减慢和F波潜伏期延长;CIDP组还表现为明显的远端潜伏期(DL)延长;MMN组虽无DL延长,但有明显的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IDP组在MNCV减慢、DL延长、F波潜伏期延长、CMAP波幅减低方面的程度比MMN组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IDP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明显减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明显减慢(P0.05).结论 CIDP组为弥漫性对称性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脱髓鞘,MMN组为仅累及运动神经的局灶性脱髓鞘改变,2组患者均有继发性轴索损害,而CIDP组较重.
-
-
杨晓东
-
-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临床特征,为该疾病的有效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3例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患者为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资料、治疗方法、预后状况扥实施全面的探讨和分析.结果 患者中男女分别为19例和4例;就症状来看,都表现出双侧不对称性,18例患者表现出肢体肌肉微弱,9例患者表现出肌束颤动;就发病症状来看,14例上肢无力,7例下肢无力.15例腱反射减弱,7例腱反射无异常,1例有略微强化.12例血清与脑脊液均为阴性,11例脑脊液蛋白相比于正常水平较高.9例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运动神经传导阻滞,部位主要分布在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胫神经.就治疗与转归来看,20例以丙种球蛋白实施治疗的患者,12例患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是一种在男性群体中发病较高的疾病,患者的症状集中表现在肢体远端无力和萎缩;其临床特征包括不对称性肢体无力、运动神经传导阻滞.当前治疗该疾病手段丙种球带白,其疗效相对较好.
-
-
刘杰峰
-
-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20年6月这五年期间我院收治的23例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患者为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和分析该病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表现出了不对称性症状,远端居多,部分患者表现出肌肉萎缩肌束颤动,发病以上肢无力居多,15例患者有腱反射弱化的症状.11例患者脑脊液蛋白浓度偏高,12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偏高.9例患者有运动神经CB,并表现出一定程度MCV减慢,以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胫神经为主.20例患者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疗效与预后较好.结论: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多有肢体远端无力、萎缩等临床症状,主要是因为患者运动神经受损.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该病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丙种球蛋白对该病症的治疗有较大价值.
-
-
-
-
康康;
冀书娟;
梅海云
-
-
摘要: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注意缺陷及认知障碍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相关性.方法 将90例帕金森病患者按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注意测试评分分为两组,评分≥6分者设为PDa组(48例),<6分者设为PDb组(42例).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定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持续性注意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持续注意功能,面孔情绪认知量表评定患者面孔情绪;采用诱发电位P300系统测定两组事件相关电位.结果 (1)两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总分及注意测试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 PDb组持续性注意量表漏报率、平均反应时间均显著高于PDa组(P<0.01);(3)两组面孔情绪认知量表评分喜、怒、悲、惊、厌、怕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面孔情绪认知量表怕、厌维度评分及总分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波幅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300及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潜伏期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可出现注意缺陷,患者面孔情绪识别障碍以怕、厌为主;事件相关电位P300、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与情绪识别具有相关性,是检测情绪识别认知障碍的有效电生理指标.
-
-
何琴
-
-
摘要:
目的:分析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诊断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8年4月期间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例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22例患者均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然后,观察其检查结果.结果:对这20例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的结果显示,其中拇短展肌、骨间肌、伸趾短肌自发电位异常的患者有9例,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胫前肌、腓肠肌自发电位异常的患者有3例,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异常的患者有2例.对这20例患者进行神经电图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均有2条以上的运动神经存在节段性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B),且发生在其上肢的运动神经节段性CB和发生在其肢体远端的运动神经节段性CB较为严重.在这20例患者的运动神经中存在节段性CB的运动神经共有72条,其中,在其尺神经中存在节段性CB的运动神经有25条,在其正中神经中存在节段性CB的运动神经有21条,在其胫神经中存在节段性CB的运动神经有11条,在其桡神经中存在节段性CB的运动神经有10条,在其腓总神经中存在节段性CB的运动神经有5条.这20例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未见异常.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诊断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全面评估其运动神经受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