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阴肿瘤

外阴肿瘤

外阴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5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1599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中华病理学杂志、国际妇产科学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妇科内镜及微创技术学术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2010年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年会等;外阴肿瘤的相关文献由72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强、郎景和、吴令英等。

外阴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3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1599 占比:99.39%

总计:41855篇

外阴肿瘤—发文趋势图

外阴肿瘤

-研究学者

  • 吴强
  • 郎景和
  • 吴令英
  • 孙建衡
  • 孙志华
  • 欧阳玲
  • 朱兰
  • 李博
  • 余春艳
  • 周晓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昭娟; 郑艾
    • 摘要: 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VSCC)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虽然肿瘤的诊治水平不断进步,但晚期VSCC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降低。由于VSCC罕见,目前尚无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优劣。传统的治疗方案以手术和放疗为主,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倾向于更为保守的手术范围获得更大的疾病治疗的效果,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应用也逐渐广泛,目前免疫治疗也正在兴起。综述目前VSCC在诊断、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相关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徐子雪; 马恒
    • 摘要: 病例资料患者,女,61岁,8年前发现左侧大阴唇肿物,直径约2cm,逐年缓慢增大,半个月前于外院行外阴肿物切除术,为求进一步治疗,门诊以"外阴肿物"入院,盆腔增强MR(3T):左侧大阴唇区见斑片状等T;稍长T;信号,大小约2.5cm×1.1cm,增强扫描明显较均匀强化(图1~3)。
    • 彭影; 彭程; 姚伶俐; 蒋来; 胡卫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妇科收治的3例女性外阴GC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病人年龄分别为31岁、49岁、39岁,外阴包块均无症状,其中病例1为妊娠期发现外阴包块,产后无明显缩小就诊,另2例为无意中发现外阴包块且随访期间进行性增大就诊。病例1术前未行活检,因包块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边界,同时切除包块外正常组织0.5~1.0 cm;病例2先于门诊行单纯外阴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切缘阳性入院再次扩大手术范围,达原切缘外1~2 cm;病例3术前外阴活检提示GCT,行外阴包块局部扩大切除术,达病灶外1~2 cm。3例病人均顺利出院,术后分别随访20个月、14个月、2个月未复发。结论女性外阴GCT发病率低,多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虽多为良性病变,但有少数有复发或恶变可能,一旦发现外阴部包块应重视,必要时外阴活检确诊,一旦诊断,及时手术治疗,并定期随访。
    • 梁鹏; 顾海磊
    • 摘要: 目的探讨外阴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外阴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37岁,外阴见1枚界限清楚的无痛包块。镜下肿瘤组织呈实性排列,肿瘤细胞形态多样,由上皮样、浆细胞样及透明细胞样细胞组成。细胞核显著异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12~15个/10 HPF),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表型:EMA、vimentin均弥漫阳性,Calponin、SMA、CD99均阳性,CKpan、CD31、CD34均部分阳性,GFAP、S-100均局灶阳性,HMB-45、MyoD1、Myogenin、desmin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15%。随访25个月,患者生存状况良好,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外阴肌上皮癌形态学广泛,结构有异质性,易误诊,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诊断时需结合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必要时可行分子检测用以明确诊断。
    • 陈丽萍; 李娟; 范禧胜
    • 摘要: 犬的外阴或阴道肿瘤是母犬生殖器官常见肿瘤,多为犬传染性性病肿瘤TVT、纤维瘤、鳞状细胞瘤和淋巴瘤等等,分为恶性或良性。目前,对于犬的生殖器肿瘤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辅助抗肿瘤药物治疗为辅。该病会导致犬的生长繁殖性能降低,严重的会造成母犬丧失配种和繁育能力。本文就一例6岁德国牧羊犬外阴肿瘤的诊断、治疗、病因分析进行论述。
    • 许燕; 高金莉
    • 摘要: 目的 观察外阴肌上皮瘤样肿瘤(myoepithelioma-like tumor of the vulvar region,MELTVR)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MELTVR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例1左侧大阴唇肿块6个月,例2会阴部肿块6年.镜检:肿瘤边界清楚,局部有包膜,呈分叶状.肿瘤细胞有两种形态,呈上皮样或梭形,胞质嗜伊红至嗜双色性,核仁明显.免疫表型:2例均表达vimentin、ER、EMA、Calponin,其中例2 ER弱表达;均伴有INI1/SMARCB1表达缺失;2例均不表达S-100、CD34、CD31、GFAP、SMA、desmin、MyoD1、Myo-genin、CK、CK7、CD99、BCL-2,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10%~20%.FISH检测示2例均不存在EWSR1和FUS1基因断裂.随访1~15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MELTVR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间叶源性肿瘤,总体预后较好,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
    • 卢艳; 姚德生
    • 摘要: 外阴癌的主要转移方式是淋巴结转移,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25%~41%,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传统的方式是外阴局部根治性切除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但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由于手术范围大、创伤大,同时也带来了较高术后并发症如淋巴水肿、淋巴囊肿和切口延迟愈合等,尤其长期的下肢淋巴水肿,是最严重的长期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后续治疗、生活质量甚至预后.腹股沟前哨淋巴结是外阴癌淋巴结转移的第一站,在病理学上是最有意义的淋巴结,如果前哨淋巴结无转移可以认为后面的淋巴结也无转移,因此可以避免进行系统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从而减少手术创伤,缩小手术范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刘晓丽; 张三元
    • 摘要: 原发性外阴恶性黑色素瘤在临床上少见,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该疾病,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最佳治疗手段也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中.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化疗及放疗,本文对近年来原发性外阴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今后的治疗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 摘要: cqvip:外阴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 of the vulva)是一种少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占所有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5%,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肿瘤可发生于外阴的皮肤、黏膜及其附件组织,主要病理学类型有鳞癌、恶性黑色素瘤、腺癌、基底细胞癌、肉瘤及转移性癌[1]。外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