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建筑科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95851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改革与开放、科技进步与对策、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全国城市智库联盟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现代化高端论坛、四川省地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等;城市首位度的相关文献由22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志鹏、徐长生、瞿嗣澄等。
城市首位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5851篇
占比:99.93%
总计:195993篇
城市首位度
-研究学者
- 周志鹏
- 徐长生
- 瞿嗣澄
- 丁任重
- 周丽
- 和伟
- 席广亮
- 康俊杰
- 张娇
- 张敬华
- 张航
- 李宏芸
- 李振
- 沈建桑
- 沈文伟
- 王文汇
- 王竹
- 罗文英
- 袁天凤
- 陈小清
- 陈文喆
- 雷仲敏
- 韩延星
- 马凤鸣
- 丁成日
- 严忠
- 乔颖
- 付一夫
- 伍笛笛
- 何江
- 何治民
- 何泽中
- 何海静
- 何艳
- 何静
- 侯玉霞
- 倪玉娟
- 倪鹏飞
- 冯俊
- 冯庆
- 刘以安1
- 刘伟
- 刘兆德
- 刘凯
- 刘大海
- 刘小鹏
- 刘成民
- 刘春
- 刘溢海
- 刘玄
-
-
李自鹏;
欧向军;
周蓓蓓;
钱嘉琳
-
-
摘要:
通过首位度的相关知识并应用熵值法对淮海经济区的综合首位度进行研究,最终得出:(1)淮海经济区二城市人口首位度由2010年的1.45下降到2017年的1.34;(2)2010-2017年淮海经济区四城市人口首位度保持在0.5左右并具有减小的趋势;(3)徐州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开放创新、设施保障和资源环境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与淮海经济区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最后提出了促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6条对策建议:壮大中心城市经济能级;强化城市枢纽地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宜居度和吸引力;突出内涵建设、彰显城市特色魅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搭建制度化合作平台;加强沟通协调、统筹兼顾形成合力。
-
-
吴文洁;
黄海云;
白又竹
-
-
摘要:
利用我国2008—2019年24个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效应分解等方法,实证分析城市首位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多核驱动型地区城市首位度对本地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对相邻地区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单核驱动型地区城市首位度对本地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消极影响,对相邻地区具有负向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发现:交通水平和政府力量对多核驱动型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正效应;而城镇规模、对外开放度、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不明显。由此,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同,对各项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以期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
-
桑培东;
李小昂
-
-
摘要:
为进一步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根据城市构造边缘的距离对珠三角城市群进行研究单位划分,并依照各区县年鉴统计数据,利用捷夫位序规模法则、城市金字塔、城市首位度评价等方法描述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规模与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城镇化发展正处于首位分布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过渡阶段。据此,文章提出了区域合并、加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特色产业等发展策略建议。
-
-
王麒麟
-
-
摘要:
利用CLDS微观数据与地级市数据的匹配数据,测算中国省会城市的首位度,考察省会城市首位度对居民医疗报销额度的影响,同时也考察省会城市首位度对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回报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行政首位度没有福利效应,而经济首位度的提高明显增加了居民住院报销额度,也提高了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回报率。以上结论在改变首位度算法、使用工具变量法、考虑流动人口因素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通过考察是否党员、是否农业户口、是否受过教育、所属行业差异、是否来自国有企业等个体异质性发现,省会城市首位度的福利效应仅仅对国有企业员工有显著作用。文章创新点在于,从省会城市首位度的角度来考察湾区集聚经济能否给城乡居民带来福利。文章结论对于辽宁、山东、福建等双中心省份,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带等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有一定借鉴价值。
-
-
何治民
-
-
摘要:
后疫情时代,都市圈的发展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量。在各大都市圈里,省会城市纷纷不断扩大区域范围,提高城市首位度,强省会战略在全国上演,而这些强省会也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在中国城镇化后半场,用省会城市驱动都市圈经济发展似乎成为最有效的方式,这是否意味着强省会出现是一种必然?
-
-
张育铜
-
-
摘要:
本文利用1995-2008年湖北省城市非农人口的数据,采用了城市首位度指数、聚类分析、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城市规模体系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的进程.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相对合理;城市规模体系结构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大城市的发展速度相对于较中小城市来说发展的较快,呈现出激烈的竞争发展态势;城市系统的规模和结构属于第一分布图像的阶数分布的过渡阶段.武汉是湖北省的中心城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第二、第三城市(襄阳,黄冈)的实际和理论规模差异也相对较大.
-
-
刘瑜;
李高灵
-
-
摘要:
利用京津冀城市群10个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9个城市的数据,对各组的城市首位度和区域经济增长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基于模型的适用性,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经济增长与城市首位度之间呈"倒N型"曲线发展态势,且呈现一种反向变化关系.为抑制城市化进程给区域经济增长带来的严重失衡,应减少跨区域的生产要素流动障碍,如实现区域内城市间的人口自由流动,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加强教育投资力度等.
-
-
-
魏守华;
方聪波
-
-
摘要:
基于1990-2017年中国25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首位城市集中度和首位/次位城市规模比两个指标测度城市首位度的演变特征,并计量检验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中心分布的影响.统计描述显示,中国省区的城市首位度呈分化特征,内陆省区"一城独大"且首位度偏高、沿海省区"双城记"而首位度相对合理.计量结果发现,城市首位度受经济发展水平倒U型影响,与政治中心分布集中度正相关,还受表征区域特征的城镇总人口、国土面积和对外开放度的影响.计量结果还表明,沿海省区相对合理的城市首位度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率先超越临界值、多政治中心分布等因素影响,而内陆省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达到临界值、单一政治中心分布等因素而城市首位度高.这一结果有助于解释中国省区城市首位度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在沿海与内陆的差异,政策启示是省级政府应科学认识城市首位度,不必千篇一律地追求过高的城市首位度,避免"一城独大".
-
-
王宏;
孙根年;
冯庆
-
-
摘要:
随着区域一体化推进,旅游目的 地多为高级别景区组团区或城市群形态,产生聚集效益.以陕西省西安市和山西省太原市为例,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析高A级景区空间聚集对城市旅游效益的影响机理.结果 发现:①陕西省高A级景区以西安市为中心,呈层级递减的凝聚型分布,山西省以"大—运"高速为轴线,分布相对均衡.②西安市高A级景区聚集度显著高于太原市,旅游人次和收入效益为太原市的3倍.③高A级景区聚集可通过驱动产业集群发育,提高城市旅游地位,并加强市际经济联系.④利于游客缩小旅游时间比,减少劳动支出,以获得最大旅游效益.
-
-
山东社会科学院
- 《全国城市智库联盟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现代化高端论坛》
-
摘要:
以首位城市为代表的城市竞争力是区域竞争的关键,提高济南城市首位度是彰显山东大省形象的要求,是提升山东综合实力和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调研和分析,对提高济南城市首位度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提高市辖区人口规模,发展成为特大级城市,提高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主动融入并争取国家大战略,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城市经济首位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科技文化首位度;坚持城市改造和环境治理相融合,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放大城市枢纽功能,提升城市集聚吸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
-
张娇
- 《四川省地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基于分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2016年为时空断面,对四川甘孜州城镇体系的城市首位度、等级规模分形特征、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城市首位度计算,甘孜州不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的城镇体系结构,区内没有较为突出的首位城市、城镇体系扁平化.(2)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服从Zipf定律,城镇体系中人口分布程度差异较小,中间位序的城镇数目在分布较多;(3)空间关联维数显示,甘孜州城镇体系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差,城镇空间关联性较弱,分布较为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