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犯罪
城市犯罪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3496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山东警察学院学报、犯罪研究、法律与生活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07年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警学研讨会等;城市犯罪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发曾、刘海燕、单勇等。
城市犯罪—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3496篇
占比:99.72%
总计:53648篇
城市犯罪
-研究学者
- 王发曾
- 刘海燕
- 单勇
- 张应立
- 丛梅
- 严小兵
- 何栋艳
- 周兴宥
- 周素红
- 孙英杰
- 徐冲
- 李秀平
- 杜庆治
- 杜德斌
- 杨威
- 柳林
- 王胜男
- 祝晓光
- 黄书建
- 龙华
- Guerrero
- Velasco)
- 丁宁
- 丁肇炜
- 万丽
- 丘忠辉
- 中英
- 于欣波
- 于静
- 付有志1
- 付逸飞
- 何俊鹏
- 冯健
- 冰凌
- 凌胜强
- 刘一帆
- 刘刚
- 刘守芬
- 刘志松
- 刘杰
- 刘玉琴
- 劉世林
- 南星
- 叶托
- 吕鑫
- 吴国玺
- 吴广庭
- 周伟新
- 大卫·夏伯
- 姚时荣
-
-
蒋耀;
胡啸峰
-
-
摘要:
为全面考虑风险要素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基于多源数据构建城市犯罪风险知识图谱,为犯罪预防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利用犯罪热点分析、地理加权回归(GWR)、Granger因果检验、Apriori算法等方法,挖掘犯罪风险要素及其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知识图谱的模式层并进行知识抽取。最后,利用Neo4j图数据库进行知识存储及可视化分析。通过知识图谱,可以将不同风险要素进行关联,为犯罪风险提供微观解释,并为进一步分析不同风险要素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从而为犯罪风险分析、防控及预警提供决策支持。
-
-
樊振宇;
丁宁;
刘一帆
-
-
摘要:
传统上研究人员采用统计方法及组织个体、群体实验来模拟犯罪.但是这些方法由于无法综合模拟个人行为或者由于规模性、经济性等因素而受到限制.基于城市犯罪特点及犯罪学基本理论,采用ABM模型与模拟仿真技术进行城市犯罪的演化研究,希望为警务决策者的警力使用优化提供建议.概述犯罪学经典理论研究及ABM模型相关要素理论,据此得出仿真模型相关参数及规则设置依据,随后基于NetLogo仿真平台开发模拟城市环境并进行城市犯罪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仿真实验结果对实际警务工作有指导作用,据此在特定时段对警力投入进行调整可以优化警力使用,并充分证明通过模拟仿真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犯罪和改进治理犯罪的过程,并且制定有效的预防犯罪战略.
-
-
李鑫冰
-
-
摘要:
我国城市犯罪研究不断发展,以科学知识图谱为基础,运用分析软件CiteSpace,对1989-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的541篇研究文献,进行作者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时区分析.城市犯罪研究形成了一些高产作者和合作紧密的研究团队,城市犯罪研究热点集中在"犯罪"和"城市犯罪"两个知识群,主题演变经历了城市犯罪基础性问题探讨、以特殊群体为视角的新探究和综合学科手段的新探索三个阶段.未来研究需要转变研究方法,深化学科交叉,细化研究角度.
-
-
柳敏
-
-
摘要:
1928~1937年天津和青岛刑事犯罪以赌博、鸦片案、盗窃为主,违警罪以妨害秩序和妨害风俗犯最多。受近代城市人口构成影响,刑事犯和违警犯主体是来自城市周边各县的乡村移民。数量最多的违警犯与刑事犯多数是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的城乡差异所致;因琐事或习惯而获罪不仅反映了乡村移民在城市生活的个人困境,更折射出社会转型期城市植入外来管理规范对民众日常生活形成的制度性压力。近代司法移植与实践脱离乡民具体生活情境,民众缺乏常规的法则习得途径,犯罪的增长提高了城市的治理成本,弱主权城市无法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恶化了民众的生存环境。
-
-
-
何栋艳
-
-
摘要:
城市化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犯罪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如流动人口犯罪、青少年犯罪、城市管理漏洞诱发的犯罪等问题.新加坡是短短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后现代国家,其有效的犯罪治理、良好的社会治安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赞赏.公安机关应当借鉴新加坡犯罪治理经验,通过培养专业警务人员、加强官员廉政建设、重视非正式社会控制力量等措施,不断提高城市治安防控水平.
-
-
-
-
杜光强
-
-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期,也是美国城市发展中第一次出现犯罪危机的高发期.为了稳定社会环境,在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努力来减少犯罪行为发生的同时,各州和地区也着力于将教育视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来帮助解决城市犯罪问题.在我国,从教育努力的视角来谈如何解决美国城市犯罪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美国城市犯罪的整体状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教育解决城市犯罪问题的微观视角出发,重点探讨公立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来预防和阻止犯罪行为的发生,以及教育在解决社会犯罪问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
-
徐冲;
柳林;
周素红;
姜超
-
-
摘要: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日益严重的城市犯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安定与繁荣,深入研究城市犯罪的空间影响因素对于未来城市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H市DP半岛上2006-2011年发生的373起街头抢劫案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将研究区域网格划分为233个样本单元,以核密度处理方式将原始案件点转化为每个格网单元的犯罪强度(密度)作为因变量,结合“日常活动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选取微观空间因素作为自变量,最终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微观空间因素对街头抢劫案件发生强度的空间异质性现象.研究表明:公交站点个数变量、交叉口个数变量、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变量与最近出岛口距离变量,对街头抢劫发生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异质性现象,尤其是公交站点个数变量在GWR模型中表现出随空间位置的不同呈现显著的正负两种影响效果.警务部门可以参照该结果针对不同局部区域的高影响微观空间因素进行重点防控,提高警务效率,从而更有效地防范和抑制街头抢劫犯罪的发生.%Urban crim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major issue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Investigating the pattems and effects of spatial factors on urban crime is of great importantce for urban public safety and securi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bbery and spatial factors has long been a popular topic in crime research.Focusing on the DP peninsula of H City as the study area and using a total number of 373 street robbery incidences obtained from the Public Security Bureau Call for Service Data in the period of 2006-2011,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effects of micro-spatial factors on street robberies by Moran's I,ordinary least squared regression (OLS) model an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model.Firstly,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developed for analyzing the impacts of micro scale spatial factors on street robbery.Those micro scale spatial variables are identified based on two criminal justice theories-routine activities theory and rational choice theory.Those variables include the number of bus stops,the number of intersections,the length of road net,the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police station,the degree of mixed land use,and the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exit of the peninsula.Secondly,based on the kemel density estimation approach,the variation of crime density is estimated for each grid and is modeled as a function of those contextual micro-spatial variables.The number of micro-spatial variables was cut down with the OLS model test.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spatial heterogeneity exists in the effects of micro-spatial factors on street robberies in the DP peninsula by GWR model test.Especially,the number of bus stops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crime density,and the effects vary significantly and spatially.The results shed new light on the effects of the spatial factors on crime rate at local scale and suggest the pitfalls of the global averaging model.Overall,the proposed method in this study has the potential to help local police department to identify micro-spatial factors areas with high crime density more explicitly and thus coul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rim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efforts centered on street robb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