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滨水空间

城市滨水空间

城市滨水空间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水利工程、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22295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华章、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九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等;城市滨水空间的相关文献由170位作者贡献,包括汪洁琼、王敏、丁大永等。

城市滨水空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2295 占比:99.97%

总计:322399篇

城市滨水空间—发文趋势图

城市滨水空间

-研究学者

  • 汪洁琼
  • 王敏
  • 丁大永
  • 刘健
  • 张志华
  • 曲天媛
  • 李建伟
  • 王东胜
  • 简学凯
  • 董潇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东飞; 盛馨尹
    • 摘要: 以城市存量开发和精细化治理为导向,探索构建渭河宝鸡段老城区滨水空间活力评价体系,有助于为老城区滨水空间更新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量化依据。在综合考虑景观的功能性和在地性的基础上,从区位、空间、生态、设施、文化5个活力维度遴选指标因子,采用PSPL调研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建立活力评价体系,对老城区滨水空间活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老城区滨水空间区位活力优势明显,但空间、生态、设施及文化活力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活力评价结果,提出改善路网结构提升可达性、增强空间连续性与空间参与度、优化竖向空间层次、丰富空间组合形式、优化视线通廊及服务设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廊道等设计策略,为渭河宝鸡段老城区滨水空间活力营造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技术支持。
    • 熊康; 林海
    • 摘要: 城市的滨水空间是独特的水路交错带,具有生态多样性,为城市斑块、廊道、基质模型下景观空间结构的优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近年逐渐重视生态保护的观念下,城市滨水空间的扩大以及其质量的提升逐渐辐射至周边人居环境。文章就城市滨水空间以“边缘效应”的视角展开研究,探索城市滨水空间提升城市风貌,不断带给周边居民幸福感。
    • 王英; 刘健; 邵磊; 唐燕
    • 摘要: 滨水空间因承载城市生态环境、蕴育城市发展活力,联结城市公共生活,在城市不同发展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城市滨水空间的特性与价值,提出综合治理在保障生态安全、培育城市活力、服务公共生活的目标及空间要素。结合北京清河海淀段滨水空间的现状与综合整治需求,以在地目标、整体协同和实施行动为导向,提出综合整治要素和治理策略。
    • 袁敬诚; 曲天媛; 董潇迪
    • 摘要: 通过对1988年以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882篇“城市滨水空间”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国外研究呈从城市滨水空间的复兴与实践到以健康为导向的发展趋势,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从设计思路与模式的经验借鉴、实践引领,到基本构建了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体系,目前呈待转型。以健康为导向,将成为中国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的转型契机与未来研究趋势,以此构建了涵盖健康效益、研究技术方法、关联要素、评价体系与设计导控体系的城市滨水空间健康研究框架。
    • 赵之煌; 李纲; 胡丽香; 张莉萍; 陈柳
    • 摘要: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的开敞空间和市民游憩场所,是城市规划设计重要的景观表现载体,其滨水的独特性和空间布局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市民的空间视觉感受起着重要作用。以郑州市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询、案例研究、实地调查,总结出郑州市滨水空间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以郑州市贾鲁河滨水空间为案例,基于水生态文明视角,构建生态海绵、生态群落、生态驳岸三维度的滨水空间规划体系,提出城市滨水空间优化建议。
    • 李修兵
    • 摘要: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防洪排涝的安全功能、雨洪调节的生态功能,还承载着人们文化娱乐、运动休闲、亲近自然的景观功能。以深圳茅洲河景观规划为实例进行综合分析,对茅洲河滨水景观空间进行现状解读,从生态系统、水城联动、游线贯通、活力复兴、文化记忆等多视角,探讨了滨水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提出“外部重构,内部复兴”的规划理念,并通过不同景观策略的实践,为滨水空间景观规划理论研究提供开放有效的思路。
    • 宋菊芳; 郭贞妮; 刘学军
    • 摘要: 在热岛效应日益严重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高效率地发挥宝贵的城市水体冷岛效应有利于解决城市热岛问题。以武汉主城区长江沿岸为例,主要通过多源数据格网化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长江冷岛效应扩散影响机制,提出滨水空间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冷岛效应的强度随着与岸线距离的增大会出现衰减,并且冷岛主要分布于距江岸线0.5km内,但该范围仍有50.0%热岛现象;(2)长江沿岸冷岛效应扩散阻碍因素的影响力强弱关系为:距江岸线距离(L)>建筑占比(PB)>道路密度(PR)>公共POI核密度(KA)>其余POI类型核密度;(3)滨江0.5km内,当绿地面积与建筑面积和道路面积之和的比例约为7:3时,可基本抵消由建筑和道路带来的增温效应。综上所述,武汉市主城区长江沿岸存在“滨江高热区”,应在规划中对此类空间给予更多重视。
    • 江浩波; 宋孟坤; 肖扬
    • 摘要: 城市滨水区品质提升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意义重大。既有滨水区品质评价研究主要基于人与自然环境的主动互动视角,而基于视觉感知的人与自然环境被动互动视角的研究尚未系统展开。基于街景分析技术,构建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体系,对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进行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研究发现,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的空间分异现象显著,线性滨水空间的连续性有待提升。由此以期为城市高品质发展和精细化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 蔡小雨
    • 摘要: 以国家碳中和战略为背景,探究适宜城市滨水空间的吸碳、降碳策略,对合肥滨水空间碳中和设计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植物种植、硬质景观、景观建筑、景观小品四个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期为城市滨水空间碳中和建设提供可参考方案。
    • 杨建敏; 魏雯
    • 摘要: 以昆明市捞鱼河(昆工段)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随机选取13个典型样地及1个对照点,按照全遮阴、半遮阴、无遮阴3种类型,观测不同空间冬季微气候的日动态变化特征,采用舒适指数来评价不同要素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并利用SPSS statistics 22分析各景观设计要素、小气候因子与人体舒适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光照强度是影响户外小气候环境的直接因素,3种遮阴类型中,无遮阴空间小气候效应与全遮阴、半遮阴空间差异显著;全遮阴与半遮阴空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对湿度上。2)在冬季,人体舒适度与天空可视因子(SVF)、空气温度和光照强度和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降温率、增湿率呈显著负相关,与样点与水体的距离无明显相关关系,无遮阴空间舒适度最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景观优化建议,以期为昆明市“美丽河道”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