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电阻率

地电阻率

地电阻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20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9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135261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地震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地电阻率的相关文献由962位作者贡献,包括杜学彬、张国苓、乔子云等。

地电阻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9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35261 占比:99.63%

总计:135758篇

地电阻率—发文趋势图

地电阻率

-研究学者

  • 杜学彬
  • 张国苓
  • 乔子云
  • 解滔
  • 贾立峰
  • 史红军
  • 李伟
  • 李飞
  • 卢军
  • 王志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彩艳; 闫勋; 薛汶汶; 张贵文; 周颖
    • 摘要: 应用归一化月速率法对甘肃四0四台地电阻率震前数据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15年4月15日和2016年6月3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_(S)5.8和M_(S)5.0、2018年5月6日青海玉树M_(S)5.3、2019年4月28日甘肃肃南M_(S)5.2地震前,地电阻率NS向月速率曲线出现中短期、短期下降或上升异常;在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_(S)7.0强震前,NS、EW向地电阻率变化速率均出现大于异常判别指标的快速变化;在2018年6月17日、8月10日甘肃酒泉、玉门M_(S)4.5和M_(S)4.1地震前,NS向地电阻率出现快速上升、下降异常变化,幅度较小。
    • 郑斌; 石川
    • 摘要: 对于电力工程的极址区,地电阻率是反映其接地导电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地电阻率越小,电流越小,对于电网的正常运行也越有利。分析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人工活动等六个地质因素对地电阻率的作用机理,以此为评价因子提出一种评价极址区地电阻率适宜性的方法,为地电阻率的有效勘测以及极址选择等提供参考和依据。
    • 张彩艳; 闫勋; 雷功明; 张贵文; 刘帅; 程鹏
    • 摘要: 采用2018年6月—2020年6月间ZD8MI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在四0四台的观测数据,分析各测道的年变化特征,发现随着观测极距的不同各测道年变特征也不同;通过不同极距实验观测和年变化模拟分析表明,浅层电阻率的变化相对较大,而深层的变化相对较小,四0四台的年变化是由浅层介质电阻率随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不同测道的年变形态受浅层不同深度介质电阻率的变化出现相位差异。因此利用多极距观测系统进行不同深度范围的地电阻率观测,对定量识别表层非震干扰显得尤为重要。
    • 王同利; 崔博闻; 王丽红; 颜晓晔; 李菊珍
    • 摘要: 采用归一化速率变化方法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震中周边19个定点台站观测到的地电阻率的时空变化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时序分析结果显示:在汶川地震前,震中周边多个地电阻率台站准同步地出现了中短期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过程显示,地震孕震过程中地电阻率在震中区域有负异常丛集和由远及近的迁移现象,负异常丛集呈象限分布,长轴方向与震源机制解主压力方向基本吻合,且受孕震断裂、台站位置、观测装置布设方向等的影响。
    • 路中慧; 李志涛; 张达; 郭少峰
    • 摘要: 2016年5月浚县地震台地电阻率EW向测值出现明显变化,为正确评价该变化,依据浚县地震台地质资料、岩层电性资料和EW向电测深曲线,将该台地下介质电性分布简化为二维电性结构,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测区内地表铁轨干扰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形态和幅度。结果表明,由数值模拟所得干扰幅度、形态与实际测值的异常变化较吻合,因此从数值分析的角度确定了铁轨对浚县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
    • 陈彦平; 闫万生; 马克博
    • 摘要: 对新建定西台地电阻率观测效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新建定西台地电阻率观测避开了城市发展用地及建设造成的干扰;新建台址条件、电磁环境、观测系统等均符合地电台站建设及观测规范要求;观测数据连续可靠,观测精度符合异常识别指标要求;通过整理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该台地电观测数据,认为:①年变形态较为清晰(呈夏高冬低型);②对应近5年发生的M_(S)>3.0近震(Δ<350 km),该台地电观测资料有较好的地震前兆异常;说明定西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能够记录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介质电阻率变化,能够记录到地震短临预测的重要信息,其观测资料对区域内的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 范晔; 汤吉; 缪杰; 叶青; 崔腾发; 董泽义; 韩冰; 孙贵成
    • 摘要: 文中使用时间域波形分析、滑动傅式去年变分析、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和矢量方位角方法处理分析了2020年7月12日古冶M_(S)5.1地震震中距400km范围内的地电阻率、地电场、极低频观测数据。在排除各台站仪器运行、台站观测环境、空间电磁活动等影响因素后,认为有6个地电阻率台站于震前出现了“趋势性下降—加速下降—震后恢复”的变化过程,7个地电阻率台站在震前1a内的归一化变化速率超过±2.4阈值;滦县地电场NS和NW向测道于震前3个月出现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且矢量方位角在震前向古冶地震方向偏移,后恢复为沿滦县-乐亭断裂方向;文安和丰宁极低频台清晰地记录到16hz天然源磁场同震变化,磁场垂直分量的变化超过水平分量的2倍,由于台站的地下结构存在巨大差异,2个台站的电场观测值差别较大,且电场同震扰动淹没在背景噪声中。文中利用首都圈极低频台站观测数据反演了地下电性结构,发现古冶地震的震源位于电性发生变化的边界附近,北边为高阻区,西南方向为低阻区,宝坻和文安处于局部低阻区,并据此初步分析了古冶地震的电磁现象特征。针对异常空间选择性问题,认为可能与京津唐地区NEE和NW向2个主要共轭构造方向有关。对地震电磁异常机理开展研究时,应从地震电磁同震现象入手,从地震电磁信号产生的源和传播路径2方面展开相关工作。
    • 黄瑞滨; 杨彦明; 齐彬彬; 戴勇; 于章棣; 郭延杰; 范东海; 刘继伟; 包莹; 冯超; 赵洪强; 康向玉
    • 摘要: 通过对翁牛特地震观测台2008-2020年地电阻率观测资料整理,详细识别与归类了观测中常见的干扰因素,解析了每种类型干扰的物理机制和形态特征,将干扰归类为自然现象干扰、观测系统故障干扰、观测环境变化干扰三个方面。结果表明,地电阻率观测中地下水位与固体潮影响、年变影响、地电暴干扰、降雨干扰、雷电干扰、测量外线挖断、稳流电源故障、机械施工干扰、漏电干扰、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灌溉干扰等都有较明显的变化形态。每种干扰影响数据的变化程度各不相同,应详细分析异常数据,为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处理、干扰识别及排除干扰提供参考。
    • 陈彦平; 闫万生; 叶媛媛; 王军燕
    • 摘要: 受环境干扰影响,定西地电台于2014年迁址重建,新场地干扰小,观测系统稳定,产品数据连续可靠。选取2015—2021年该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可知:①NS、EW测道具有明显的夏高冬低型年变形态;②破年变低值异常:2017年,NS测道出现破年变异常、EW测道同时段出现测值波动,持续3个月后发生九寨沟M_(S) 7.0地震(震中距260 km);2021年6—9月,NS、EW测道同步出现破年变异常,持续6个月后发生门源M_(S) 6.9地震;③每年6—9月,受测区农田灌溉及降雨影响,NS、EW测道地电阻率测值波动明显。
    • 张文鑫; 张慧; 马楠; 卫定军
    • 摘要: 银川望洪电阻率三测向整体存在“夏高冬低”的“反向年变”,年变幅度约为1%,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影响系数理论和地电阻率年变化数值模拟,尝试对各影响因素物理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川望洪电阻率“夏高冬低”的年变形态主要由地表薄层介质电阻率季节变化引起,受温度和水位的影响较大,受气压影响不明显,且与台址区地下电性结构密切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