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电场

地电场

地电场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6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电工技术、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9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0713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地震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2013学术研讨会等;地电场的相关文献由807位作者贡献,包括安张辉、李飞、范莹莹等。

地电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9 占比:1.4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0713 占比:98.48%

总计:21032篇

地电场—发文趋势图

地电场

-研究学者

  • 安张辉
  • 李飞
  • 范莹莹
  • 刘君
  • 席继楼
  • 杜学彬
  • 马钦忠
  • 李伟
  • 谭大诚
  • 叶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步宛烨; 张慧茜; 黄清华
    • 摘要: 因太阳活动而引起的地磁扰动,会在地球表面感生出地电场,从而在地表附近的导体系统中产生地磁感应电流(GICs).太阳表面的异常活动而引起的磁暴会导致强烈的GICs,严重威胁电信设备、电网、油气管道和铁路运输网络等基础设施系统的安全运行,已经成为最严重的空间天气灾害之一.因此,对GICs进行深入研究以建立对其做出迅速预测的能力,在科学和应用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GICs的研究进展,从引入空间天气的概念开始,将GICs作为从太阳活动到太阳风再到地球扰动的空间天气链的最终环节;重点阐述了GICs的计算中所涉及的三个步骤:地球表面地磁场重建、感应地电场的计算,以及地面导体系统中GICs计算;对每一步骤中主要方法的相关原理和应用做了简要介绍与评估;最后总结了当前GICs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GICs的研究方向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 范莹莹; 安张辉; 侯泽宇; 付阿龙
    • 摘要: 应用最大熵谱法研究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震中周围松山、山丹、高台、瓜州地电场台站的观测数据,分析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功率谱密度变化。结果表明:(1)门源地震发生前,松山等4个台站的地电场低频成分功率谱密度值出现增大的现象;(2)4个台站在门源地震前谱值变化的时间基本同步;(3)结合微裂隙机制及“多点场”观点,对比分析认为震源孕育激发的电磁辐射是造成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 蔡璐
    • 摘要: 菏泽地电台观测环境良好,观测数据能够比较真实的反应地电场强度的变化。但是由于电极在使用达到一定年限后易出现老化现象,影响观测数据精确度。菏泽地电台先后两次对测区内电极进行更换并进行了线路改造,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对电极进行铅电极改造后相关系数明显提高,观测精度有所改善;在2015年11月的不极化电极改造中,效果并不理想,改造前后观测数据无明显变化;在2016年4月对外线路进行改造后,地电场观测数据得到明显改善。
    • 赵文舟; 李伟; 温燕林; 陈迁
    • 摘要: 随着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大规模建设,其形成的接地极放电电流对电场观测设备产生持续影响,并可能对埋地设备产生影响。基于入地电流对金属设施的面腐蚀量公式,对上海区域3个地电场台站的接收信号进行分析,确定接地极放电电流(高压直流接地极放电信号)在地电场观测信号中的特征和强度,计算多个距离范围内特定接地极放电电流强度对金属设施的腐蚀量,结合目前的接地极放电电流强度、放电时间和接地极与设施的距离,认为高压直流输电入地电流对固定台站埋地设施的影响较小;但是,当进行近距离、长时间的特定观测时,高压直流输电入地电流会对埋地设备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 辛建村; 孙君嵩; 于晨; 方炜; 赵杰; 杨宜海
    • 摘要: 2022年1月8日在青海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基于震中300 km范围内地电场近5年观测资料,综合分析选取9个观测站,根据大地电场岩体裂隙水(电荷)渗流(移动)模型计算其优势方位角,并尝试以地电场为响应量,通过库仑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LURR)计算方法,计算地电场LURR值。结果显示:(1)两种不同方法计算的地电场异常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其中古丰、黄羊川、寺滩和兰州站地电场优势方位角、LURR在震前皆出现异常变化,而山丹等其他站方位角、LURR均看不出明显的异常变化。(2)兰州和寺滩站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时序变化较为吻合,表现出准同步性。进一步结合震源机制解对异常观测站优势方位与区域主压应力P走向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本符合岩石物理学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方法在分析地震前兆异常中的可信度。地电场优势方位角以及LURR值两种计算方法在机理上具有关联性,综合分析其异常演化特征可能有助于进一步认知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
    • 王泽忠; 司远; 刘连光
    • 摘要: 地质勘测资料表明,地下存在电性各向异性介质,因此在研究地磁扰动(GMD)地电场时需要考虑各向异性介质的影响。建立包含各向异性介质的大地电导率模型,研究电性结构不均匀及各向异性介质对地电场分布的影响。结合新疆地区部分数据构建各向异性大地电导率模型计算GMD地电场。通过各向同性大地电导率模型对比,发现各向异性区域内主轴电导率的变化将会对该区域内相应方向上的地电场及周边的地电场产生影响,其变化规律与各向异性区域周边存在的高导或高阻体相关。结合电网结构参数得到地磁感应电流(GIC),证明虽然地下各项异性介质对地表感应地电场的大小影响较小,但由于计算GIC时通过地电场沿输电线路积分得到等效电压源,存在误差的累积,将使GIC的计算误差增大。
    • 李学波
    • 摘要: 通过分析铅电极和固体不极化电极测量的地电场变化特征、地面场与区域气压及测向与附近断裂走向的关系等发现:1)2种地电场与断裂走向近垂直的测向日变幅相对较小,与断裂走向近平行的测向日变幅相对较大;2)活动断裂附近,基于铅电极测量的地电场有气压非周期变化形态,且各测向地电场和气压变化的相关性与测向和附近断裂走向的夹角有关,夹角近垂直则相关性高,随着夹角的减小相关性减弱,而基于固体不极化电极测量的地电场则没有此特征。
    • 范晔; 汤吉; 缪杰; 叶青; 崔腾发; 董泽义; 韩冰; 孙贵成
    • 摘要: 文中使用时间域波形分析、滑动傅式去年变分析、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和矢量方位角方法处理分析了2020年7月12日古冶M_(S)5.1地震震中距400km范围内的地电阻率、地电场、极低频观测数据。在排除各台站仪器运行、台站观测环境、空间电磁活动等影响因素后,认为有6个地电阻率台站于震前出现了“趋势性下降—加速下降—震后恢复”的变化过程,7个地电阻率台站在震前1a内的归一化变化速率超过±2.4阈值;滦县地电场NS和NW向测道于震前3个月出现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且矢量方位角在震前向古冶地震方向偏移,后恢复为沿滦县-乐亭断裂方向;文安和丰宁极低频台清晰地记录到16hz天然源磁场同震变化,磁场垂直分量的变化超过水平分量的2倍,由于台站的地下结构存在巨大差异,2个台站的电场观测值差别较大,且电场同震扰动淹没在背景噪声中。文中利用首都圈极低频台站观测数据反演了地下电性结构,发现古冶地震的震源位于电性发生变化的边界附近,北边为高阻区,西南方向为低阻区,宝坻和文安处于局部低阻区,并据此初步分析了古冶地震的电磁现象特征。针对异常空间选择性问题,认为可能与京津唐地区NEE和NW向2个主要共轭构造方向有关。对地震电磁异常机理开展研究时,应从地震电磁同震现象入手,从地震电磁信号产生的源和传播路径2方面展开相关工作。
    • 章鑫; 范晔; 叶青; 钱银苹
    • 摘要: 高压直流输电(HVDC)换流站的入地电流造成了地电场观测中的显著干扰,通常在入地极附近数百千米范围内会引起很大的阶变。但判断阶变来源于某个换流站的入地电流是较为困难的,一般需要借助高压直流线路对地磁场的影响数据来识别。文中以海驻线(海南藏族自治州—驻马店)、扎青线(扎鲁特—青州)和宝德线(宝鸡—德阳)为例,获取了3次典型干扰的响应数据,对3条线路周边58个地电场台站的数据展开分析,并使用山东大山台极低频数据作为对比案例。首先,解释了不同位置的台站对入地电流有不同的响应方式,即台站分别位于1个入地极附近、两极中间以及两极之间靠近一侧入地极这3种情况时,对应的3类响应分别为台阶状阶变、脉冲状响应和脉冲+半台阶状响应。然后,采用日变化幅度对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的阶变量进行校正,基于多台的电位差具有方向性的原理对入地极进行定位,判断入地电流的来源和换流站的大致位置。定位结果对海驻线、扎青线和宝德线的入地极位置都有较好的指向,结合多台的阶变合成矢量能够判断换流站的位置;此外,经日变化校正后的阶变幅度能显示入地极所在,可对定位结果进行补充。进一步建立入地电流的定量扩散电流模型,展示大电流入地时电位差的分布规律,判断入地电流的干扰范围和台站响应的阶变量。基于58个地电场台站和1个极低频台站的观测数据,文中给出了入地电流对周边地电场台站干扰的特点,可将其应用于实际观测中对HVDC干扰的数据校正。
    • 王秋宁; 李媛媛
    • 摘要: 通过分析陕西地区5个地电场2016年以来的观测数据,总结地电场典型干扰特征。研究得出,陕西地区地电场典型干扰主要由地铁运行、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调试的游散电流及大风、降雨、雷电、地电暴等自然环境引起。地铁运行对近距离的乾陵、周至站干扰较大,宝德线高压直流线路调试对乾陵、宝鸡、凤翔、周至等站影响较大。大风、降雨、雷电干扰具有局部和短时特征,强磁暴发生时多数地电场站能记录到同步高频振荡的地电暴。研究提取的陕西地区地电场典型干扰特征可为开展数据分析、干扰识别和震情跟踪等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