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贮水量

土壤贮水量

土壤贮水量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1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8918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气象科技、生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全国节水农业理论与技术学术讨论会等;土壤贮水量的相关文献由406位作者贡献,包括邓振镛、王鹤龄、王润元等。

土壤贮水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8918 占比:99.86%

总计:79030篇

土壤贮水量—发文趋势图

土壤贮水量

-研究学者

  • 邓振镛
  • 王鹤龄
  • 王润元
  • 何丙辉
  • 刘景辉
  • 张强
  • 张秉刚
  • 张谋草
  • 徐金芳
  • 未亚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凤君; 李永山; 王雪; 李生平; 刘晓彤; 刘志平; 卢晋晶; 武雪萍; 席吉龙; 张建诚
    • 摘要: [目的]基于山西运城8年(2008—2015)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免耕覆盖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变化特征,分析土壤水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组分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协同关系,为选择适宜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最佳耕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传统耕作秸秆翻耕还田(CT-SP)和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M)两种耕作措施,在冬小麦收获期,利用干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各粒级质量分数;测定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C)及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测定土壤水分(土壤体积含水量,θv;播种前贮水量,SB;收获后贮水量,SA;生育期耗水量,ET;降水利用效率,PUE;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作物产量等关键指标.[结果](1)与CT-SP处理相比,NT-SM处理显著提高0.25—2 mm团聚体含量、>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提升12.8%、8.6%和9.2%.(2)与CT-SP处理相比,NT-SM处理中全土SOC、>2 mm和0.25—2 mm粒级团聚体SOC与MBC含量分别提升17.7%与23.6%、18.4%与18.2%和22.4%与39.2%.0.25—2 mm粒级团聚体对SOC和MBC的贡献率,分别提升18.4%和28.4%.(3)与CT-SP处理相比,NT-SM处理提高了SA、PUE、WUE和小麦产量,分别提升17.7%、8.92%、14.98%和8.92%,并且SOC、WUE、R0.25、MWD和GMD等指标与小麦产量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4)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土壤团聚体DOC和EOC通过协同效应影响MBC的变化,MBC含量对SOC的总效应为0.88,是影响SOC变化的主导因子.(5)土壤贮水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协同影响小麦产量,并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小麦产量表现为极显著正效应.[结论]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可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耕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从而实现土壤固碳保墒和作物增产的协同效应.
    • 岳延文
    • 摘要: 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各生育期进行调亏灌溉后监测农田土壤贮水量变化.研究表明:土壤贮水量在春玉米苗期至拔节期呈递增趋势,而拔节期至成熟期呈持续减少变化,同时进行轻度调亏灌溉后尽管土壤贮水量减少,但与其他充分灌溉处理无显著差异,且后期复水可使土壤贮水量得到恢复,因此在春玉米耗水较少的生育期进行轻度调亏灌溉对玉米种植高效节水具有重要意义.
    • 侯慧芝; 张绪成; 方彦杰; 于显枫; 王红丽; 马一凡; 张国平; 雷康宁
    • 摘要: 克服春季寒旱生境限制是提高西北黄土高原寒旱区春小麦产量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明确全膜微垄沟播对春小麦苗期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明确水热条件改善对春小麦苗期光合作用的调节机制,2016—2018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寒旱区开展大田定位试验,以陇春35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微垄沟播(PRF)、全膜覆土穴播(PMS)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分别在春小麦播种后18、25和32 d测定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春小麦生物量、叶片SPAD、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计算土壤贮水量、阶段耗水量、生长速率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小麦播种后18、25和32 d,PRF和PMS在0~25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分别较CK提高3.6°C、3.0°C、2.0°C 和2.9°C、2.5°C、1.7°C;在播种后18 d和25 d,PRF处理在0、5、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较PMS提高1.3°C、0.9°C、0.9°C 和0.8°C、0.7°C、0.7°C.PRF和PMS 0~40 cm土壤贮水量在3个阶段依次较CK提高7.3、9.7和12.6 mm和3.9、7.6和11.0 mm;在播种后18 d,PRF 0~40 cm各土层依次较PMS提高1.1、0.9、0.8和0.6 mm.PRF和PMS苗期植株生物量、生长速率、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CK,且PRF均显著高于PMS,使PRF较PMS和CK分别增产9.1%和36.5%,WUE分别提高5.9%和30.8%.因此,PRF和PMS均能有效克服寒旱生境对小麦苗期生长的限制,促进小麦光合和生长,且PRF较PMS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
    • 景永刚; 张富; 谭立仁
    • 摘要: 该文通过对景泰县皇冠梨进行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研究发现皇冠梨在新梢生长期生长缓慢,土壤水分消耗较少,因而在新梢生长期末土壤水分含量较高,随着皇冠梨果树的生长,根系活性增强,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需要较多水分,因此生育中后期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因此应该在皇冠梨生育中期进行充分灌水,可在生育前期进行适量的调亏.
    • 蒋菊芳; 王润元; 张凯; 杨华; 魏育国
    • 摘要: 干旱限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要科学解除干旱,需明确作物受旱开始时间和对干旱的响应机制.本文以春玉米"科河28号"为材料,设置正常灌溉和持续干旱两种处理,探求干旱区大旱年干旱发生发展过程中春玉米生长受限和干旱胁迫的早信号、显著影响期及土壤水分阈值.结果表明:(1)捕捉大旱年干旱对田间指标影响的早信号,试验处理21 d叶片含水率开始减小,试验处理28 d影响株高和叶面积增长,试验处理32 d影响叶片干物质积累.(2)解除持续干旱产生不可逆影响的时间,株高、叶面积、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含水率分别在试验处理49、56、63 d和70 d;最小土壤贮水量为74.6、69.0、58.0 mm和56.5 mm,最大土壤水分亏缺量为30.4、37.8、47.2 mm和43.6 mm.(3)持续干旱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含水率的影响,叶片>叶鞘>茎>穗,且持续干旱造成经济产出小.(4)持续干旱对田间指标的影响效果为:拔节期显著,抽雄期最大,乳熟期出现负增长.(5)持续干旱对产量构成的影响:与正常灌溉相比,果穗长减小70%,果穗粗减小45%,秃尖长增大33%,百粒重减小73%,株子粒重减小84%,理论产量减小85%.(6)干旱持续21 d是春玉米受旱早信号,49 d是影响不可逆期.春玉米三叶~七叶期和灌浆后期少灌水或不灌水对产量影响较小,拔节水、抽雄水是保障产出的关键水.
    • 艾宁; 宗巧鱼; 高金续; 强大宏; 刘长海
    • 摘要: 选取陕北延川县齐家山红枣试验基地枣林地、苹果林地和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坡位、不同坡向和不同整地方式的枣林地土壤水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研究区下坡位土壤水分最高,为14.19%;阴坡土壤水分最高,为14.19%;水平阶整地枣林土壤水分显著高于原状坡。②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枣林地土壤水分最高,为11.49%;[JP+1]不同植被类型0~100 cm土壤贮水量依次表现为枣林地(144.76 mm)>苹果林地(124.19 mm)>撂荒草地(72.20 mm)。③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亏缺度存在差异。雨季前,0~20 cm土层亏缺度最小,平均亏缺度表现为撂荒草地>枣林>苹果林;雨季后,土壤水分亏缺度表现为撂荒草地>苹果>枣林,除枣林地外均高于雨季前土壤水分亏缺度。④雨季后,研究区3种植被类型0~20 cm土层土壤水分亏缺加剧;20~100 cm土层中,枣林土壤贮水补偿度为正值,土壤水分得到补偿,但最高仅为22.95%,枣林土壤水分仍处于亏缺状态并未完全恢复;苹果林地土壤贮水补偿度则为负值,表明土壤水分亏缺进一步加剧;撂荒草地土壤水分补偿度基本维持在0左右,土壤水分亏缺没有持续恶化。
    • 王宇祥; 刘廷玺; 段利民; 童新; 王海英
    • 摘要: 为了深入探究半干旱地区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原位观测、数值模拟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对沙丘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变异性、水平衡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丘土壤水分在垂直剖面呈现出由半流动沙丘“镜像S”形逐渐过渡为阴坡固定沙丘“S”形的趋势,在时间尺度上呈“正态分布”形;半流动、半固定和阴坡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变异性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半阳坡固定沙丘呈“S”形分布,最大变异系数为75.45%,均属中等变异;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水分主要消耗于深层渗漏,分别占总水量的57.35%和54.56%,半阳坡固定和阴坡固定沙丘水分主要消耗于植被蒸腾,分别占总水量的77.15%和54.88%;沙丘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具有差异性,容重、砂粒含量、粉粒含量和饱和导水率是影响半流动、半固定和半阳坡固定沙丘土壤水分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有机质、砂粒含量、粉粒含量和饱和导水率是阴坡固定沙丘土壤水分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半阳坡固定沙丘小叶锦鸡儿易消耗深层土壤水,造成土壤干燥化,草本和半灌木有利于深层土壤水分保持。
    • 王富; 魏占民; 付晨星; 杨旭东; 赵炜
    • 摘要: 为研究PAM和SAP联合施用对坡耕地土壤水分和马铃薯生长的影响效果,在内蒙古卓资县以不施材料为对照,设置喷施PAM混施SAP与混施PAM混施SAP各3组试验处理。结果表明:PAM和SAP联合施用后可以提高0~40 cm土层含水率,并且含水率随施用量增加而提高。H3与P3与对照相比最大增加26.97和21.04。施用PAM和SAP可提高苗期坡耕地0~80 cm土层贮水量,土壤贮水量与施用量呈正相关;但在马铃薯其他生育期,处理后的土壤贮水量低于对照。从播种到收获期,P2的马铃薯生物量达到最大,其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增加29.54。因此,适量的施用PAM和SAP可改善土壤水分环境,增加马铃薯产量。
    • 董云云; 王飞; 韩剑桥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措施对农田土壤水、热、盐及大豆产量的影响,为促进陕北安塞县山地梯田作物增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大豆(中黄35)为试验材料,设置地膜覆盖(M)、谷子秸秆覆盖量5 000 kg/hm2 (J5)与2 500 kg/hm2 (J2)和传统耕作(CK)4个处理进行了系统对比试验.[结果]①除20-40 cm土层的结荚期外,其他土层各时期M和J5处理的土壤贮水量均高于CK处理.另外在0-60em各土层中,出苗期M处理的土壤贮水量均高于J5处理;②在0-60 cm各土层中,全生育期M的土壤温度均高于CK处理,除结荚期外,J5处理的土壤温度均低于CK处理;③在一定范围内,M处理可提高土壤电导率,且在0-20 cm土层中,M和CK处理的电导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④M和J5处理的大豆产量分别显著高于CK处理46.73%(p<0.01)和34.61%(p<0.05);⑤在一定范围内,大豆产量与其全生育期的平均土壤贮水量、土壤温度和土壤电导率呈正相关关系.且相较于其他生长阶段,出苗期土壤物理条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更为明显.[结论]大豆产量与出苗期土壤贮水量和电导率极显著正相关,且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出苗期土壤贮水量和电导率,可促进大豆增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