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综合承载力

土地综合承载力

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7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38084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广西社会科学、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福建省土地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湖泊论坛、江苏省土地学会2014年度学术年会等;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相关文献由14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新刚、孙钰、王双进等。

土地综合承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8084 占比:99.95%

总计:138156篇

土地综合承载力—发文趋势图

土地综合承载力

-研究学者

  • 李新刚
  • 孙钰
  • 王双进
  • 王书华
  • 瞿理铜
  • 倪超
  • 刘梦
  • 卢必慧
  • 孙鑫
  • 易鹏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林芸
    • 摘要: 本文以成渝城市群的3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地承压、施压两个角度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灰关联熵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出承压、施压指数,通过其比值得到土地承载力水平,再通过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衡量其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①2018年,成渝城市群中,四川省比重庆市承压水平更高,作为两核心区的四川省成都市和重庆市主城区施压水平处于城市群峰值。除两核心区是超载区外,其余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均在1以上,属于盈余区。②四川省各城市土地协调发展度中等,重庆市则中等偏下,协调发展度最好的是成都市,最差的是丰都县。③在空间上,成渝城市群整体土地综合承载力较好,应着重疏解两核心区的土地压力,利用好盈余高值区,南北两端土地协调发展度较好,可以充分拉动整体发展。
    • 杨秀敏; 耿静; 徐游; 庄海燕; 陈文述
    • 摘要: 土地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探讨海南岛土地综合承载能力,依据2009-2019年统计数据,采用TOPSIS和GM(1.1)模型从时序角度评价并预测了2020-2030年海南岛土地综合承载力,并借助ArcGIS软件和障碍度模型对各市县2015年、2019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及障碍度诊断。结果显示,海南岛土地综合承载力主要受经济与社会子系统的影响,2009-2019年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缓慢升高趋势,其中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子系统贴近度值表现为下降趋势,而经济与社会子系统贴近度值明显升高。预测结果表明2020-2030年土地综合承载力呈持续上升趋势。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动态变化差异显著,总体表现为沿海市县综合承载力水平高于内陆市县,2015年与2019年处于较高水平的是海口和三亚,处于中等水平的2015年为8个市县,2019年达到11个市县,处于较低水平的2015年为8个市县,2019年只有5个市县,并且各市县子系统承载力差异显著。障碍度分析表明,2015年和2019年子系统障碍度最高的是经济子系统,2015年障碍因子主要有经济密度(X_(9))、地均固定资产投资(X_(12))、耕地有效灌溉率(X_(6))及人均GDP(X_(8));2019年障碍因子主要有经济密度(X_(9))、地均固定资产投资(X_(12))、人均GDP(X_(8))及复种指数(X_(14))。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各市县土地综合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将为海南岛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李晓蒙; 田孝蓉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承载力成为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分析2006~2017年河南省18个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近12年来,河南省各子系统承载力不断提高,相互协调,促使河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不断提高.
    • 陶伟良
    • 摘要: 基于组合赋权TOPSIS法对安徽省2010—2019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承载力水平不高,且各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部分中心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增长幅度有限,而一些边缘城市提升潜力较大;安徽省各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具有绝对β收敛特征。据此,提出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
    • 孙鑫
    • 摘要: 本文以辽宁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技术实现为例,通过分析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难点,梳理土地综合承载力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得出结论,提出土地承载综合力评价的创新建议.
    • 孙鑫
    • 摘要: 本文以辽宁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技术实现为例,通过分析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难点,梳理土地综合承载力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得出结论,提出土地承载综合力评价的创新建议。
    • 伍云芳
    • 摘要: 从经济技术、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4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针对评价指标权重赋值主观性强、适应性差的问题,将模拟遗传退火算法(Genetic Simulated Annealing,GSA)与投影寻踪模型(Projection Pursuit,PP)相结合,构建GSA-PP自适应评估模型.首先采用PP模型对高维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GSA算法自动确定最优投影方向,利用PP模型按最佳投影方向将高维数据投影至一维,实现数据降维的同时有效保留高维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利用该模型对安阳县土地综合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可供对该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参考.
    • 陶伟良
    • 摘要: 基于组合赋权TOPSIS法对安徽省2010-2019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承载力水平不高,且各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部分中心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增长幅度有限,而一些边缘城市提升潜力较大;安徽省各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具有绝对β收敛特征.据此,提出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
    • 解薇
    • 摘要: 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状况,是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青海省为研究对象,从人口规模、开发建设、经济发展、自然生态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归纳法、均方差决策法等,测算该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综合指数Ei,依据Ei0.5的标准,将研究区土地综合承载能力分为高等承载力区、中等承载力区和低等承载力区,进一步对3个土地承载力区土地特征和空间差异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及科学开发利用的建议.
    • 张凌风; 包广静; 杜婉莹
    • 摘要: 为突出土地综合承载力等单项承载力评价研究在当前我国"双评价"工作及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采用文献分析法及归纳统计法,结合理论基础分类汇总国内外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进步及研究深入的不断发展,丰富了土地综合承载力概念的内涵,已不在仅仅局限于最早的"土地-人口"关系.当前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在研究方法与体系构建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更好地服务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提高其科学合理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