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功率放大器
固态功率放大器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28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航天(宇宙航行)、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208445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硅谷、电讯技术、电子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国家卫星气象中心2011年业务运行与气象服务技术交流会、2010微系统技术发展研讨会、全国第十二届微波集成电路与移动通信学术会议等;固态功率放大器的相关文献由518位作者贡献,包括敬小东、罗嘉、李楠等。
固态功率放大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8445篇
占比:99.94%
总计:208569篇
固态功率放大器
-研究学者
- 敬小东
- 罗嘉
- 李楠
- 王海龙
- 张志忠
- 张静
- 成海峰
- 文林顺
- 朱秀敏
- 杨作成
- 杨贺
- 沈金亮
- 马洪斌
- 宁曰民
- 徐建华
- 杨光
- 蔡昱
- 韩琳
- 刘金现
- 姜世君
- 朱志峰
- 朴智棋
- 邱钢
- 仝信男
- 代刚
- 何定义
- 何艳妮
- 冯庆玉
- 化宁
- 吴杰帅
- 周翼鸿
- 封艳民
- 张富强
- 李家胤
- 李晟昊
- 杨志国
- 沈克敏
- 沈晓唯
- 王晓明
- 王晓龙
- 王琦
- 王真昊
- 王金
- 胡标
- 胡蓓
- 高建忠
- 于洪喜
- 付琳莉
- 余川
- 余振坤
-
-
李五星;
崔乐园;
吴铁柱;
张宏伟;
唐斌
-
-
摘要:
该文基于微波固态多模块功率合成技术现状,分析了影响功率合成效率的因素,提出了一种提高功率合成效率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检测每路功放模块的相位和输出功率,通过矢量控制的方法动态调整每路功放模块的输出功率,从而达到功率合成效率的目的。
-
-
孙光辉;
张德伟;
邓海林;
吕大龙;
周东方;
卞晨阁
-
-
摘要:
提出了一种特定增益和相位补偿的反射式宽带线性化器设计方法,并通过此方法设计了一种补偿固态功率放大器失真特性的预失真电路。利用肖特基二极管产生非线性补偿,根据电路拓扑结构,利用matlab优化工具找到单频点处特定增益补偿和相位补偿特性的并联负载值,改变频点,并重复上述步骤,可进一步得到特定增益和相位补偿所需的并联负载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即Z_(L)~f曲线)。利用ADS仿真软件优化设计使二极管后端阻抗随频率的变化逼近Z_(L)-f曲线。仿真的电路增益补偿和相位补偿分别为6 dB和−40°。最终实测频率范围为9.4~11.4 GHz,增益扩张在3.9~4.4 dB,相位补偿在−32.3°~−41.5°,频带特性良好,并且相对带宽达到了19.2%。通过改变二极管直流偏置电压,还实现了补偿曲线的斜率可调。
-
-
杨飞;
赵恒飞;
刘江涛;
刘瑞竹;
刘媛萍;
胡凤娇;
孙树风;
于洪喜;
周颖
-
-
摘要:
聚焦于星载固态功率放大器的高频化,设计并实现了Q频段20W、V频段10W以及W频段2W的固态功率放大器.基于氮化镓功率单片技术,提升了单元的功率和效率;基于魔T和径向线的高效率、低插损多路功率合成技术,实现了整机高功率输出;铜金刚石和热管的应用和工艺攻关,克服了多热源、高热流的工程瓶颈.Q频段和W频段固放首次在轨应用,以及V频段固放在地面发射机中的应用.考虑到严苛的空间考核条件以及器件为满足在轨长寿命的降额要求,产品均性能优良稳定.文中的Q频段和W频段固放是我国首次开发并在轨搭载验证的星载连续波固态功率放大器,为我国后续极高频段高通量卫星的载荷实现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
-
贾华;
单家芳;
刘甫坤;
宦维定
-
-
摘要:
针对射频等离子体光源(LEP)开发了一种较高抗负载失配能力的高效驱动功率源.采用三次谐波开路和偶次谐波短路,并利用集总参数和分布参数相结合的拓扑结构,实现了谐波控制的高效F类功率放大器;利用单片机控制固态源的工作频率,使其与光源谐振频率的变化一致,减小功放输出的驻波比,提高长期可靠性.对高效固态功率源进行连续波满功率测试和等离子体光源的匹配性测试.结果表明,末级F类功放在435~445MHz频段内输出功率大于200W,漏极效率80.7%以上,功率源在等离子体光源工作频段内整体效率为77.5%;与等离子体光源谐振器的联合热测试中,系统光效为86.21m·W-1.
-
-
成海峰;
朱翔;
候芳;
胡三明;
郭健;
石归雄
-
-
摘要:
基于硅微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并制作一款W波段4路硅基波导功分/合成器.通过在8英寸的硅晶圆上采用干法刻蚀和晶圆级键合等工艺途径实现了硅基波导结构.根据硅微机械加工工艺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H面T型结和3dB耦合桥结构的波导功分/合成器.该功分/合成器表现出的损耗为0.25 dB.最后,采用该硅基功分/合成器对4只2W的GaN功率单片进行了功率合成,研制了W波段硅基合成功率放大器.测试结果表明,在92~96 GHz的频率范围内,输入功率30 dBm的条件下,输出功率在7.03 W至8.05 W之间,典型电源附加效率为15%,平均合成效率为88%.
-
-
-
董亮;
卫明
-
-
摘要:
介绍了一款Q波段采用对脊鳍线微带过渡结构的5W固态集成功率放大模块.利用HFSS软件对四路波导T型节以及对脊鳍线微带过渡结构分别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四路波导T型节插入损耗可以控制在0.1 dB以内,对脊鳍线微带过渡结构插入损耗可以控制在0.1 dB以内.对四路合成/分配器进行背对背安装,并进行直通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43.5 GHz~45.5 GHz频段内插入损耗在2 dB以内,可以推算合成效率大于80%.选用2W的功放MMIC作为实验样片进行装配,采用金丝键的方式进行射频连接.对整个功率放大模块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频率43.5 GHz~45.5 GHz频段内,饱和功率输出大于5.7W,增益大于10.5 dB,效率大于9.5%.该结构在微波毫米波功放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
-
李楠
-
-
摘要:
为了满足C波段固体功率放大器对大功率合成网络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导魔T的八合一波导功率合成网络的设计方案.利用HFSS仿真了单个魔T及合成网络的结构,分析了调谐体的结构尺寸对合路器匹配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4.4~5GHz频率范围内,该功率合成网络端口隔离度大于20dB,驻波小于1.5,可以应用在固态功率放大器中作为功率合成网络.
-
-
-
-
GE Wei;
葛伟;
SHENG Sheng-jun;
盛胜君
- 《2016年全国军事微波、太赫兹、电磁兼容技术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款频段44GHz~46GHz,采用对极鳍线微带过渡结构的功率放大器设计方法.本文对对极鳍线微带过渡结构进行模拟仿真并测试背靠背结构的插入损耗,其插入损耗在44GHz~46GHz频段内小于2dB.电路设计中采用金丝键合工艺连接裸片与微带电路,并用HFSS对其进行仿真.选用2W裸片进行装配,测试结果表明在44GHz~46GHz频段内,饱和功率输出1.3W以上,增益大于13dB,效率在8%以上.以此模块为基本单元电路,利用功率合成技术完成Q波段高功率放大器单机的设计.
-
-
-
-
Yang Lin;
杨霖;
Chen Jian Bin;
陈剑斌
- 《2013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
| 2013年
-
摘要:
为了降低固态功率放大器在异常情况下的失效概率,提高功率放大器的可靠性,本文总结了功放的常见故障,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小规模CPLD和微处理器的通用固态功放综合控制保护系统,该系统可以在多种故障状态下实现对功率放大器的有效保护.该系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传感器与检测电路以及门限比较判决电路是通用的,其数量可以根据功放应用场合或系统要求的变化进行灵活增减、组合;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CPLD中的逻辑关系和CPU程序进行改写以实现不同功能要求,而不需要对硬件电路进行改动,从而减少了使用元器件的种类、电路尺寸和成本。该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已经在多种功放产品中得到成功应用。
-
-
-
ZHU Jian-ping;
诸建平;
QU Yan;
曲燕
- 《2010微系统技术发展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针对目前雷达、电子对抗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等众多电子信息系统对固态功放宽频带,高功率的要求,介绍了自主研制的一款宽带GaN功率放大器的实现方式,重点介绍了大功率输入输出宽带匹配技术和一种新颖的能有效地改善谐波抑制的线性化电路的实现方式.通过制作并测试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并给出了具体电路图,最后实现输出功率为20W,增益为40dB,增益平坦度为1.1dB,效率为20%,谐波抑制为16dBc,既可以连续波应用也可以脉冲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