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固定资本

固定资本

固定资本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5241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求实、甘肃理论学刊、社会科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15年学术研讨会 等;固定资本的相关文献由28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帮喜、田椿生、吴善麟等。

固定资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4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5241 占比:99.93%

总计:395506篇

固定资本—发文趋势图

固定资本

-研究学者

  • 李帮喜
  • 田椿生
  • 吴善麟
  • 元晋秋
  • 冯海发
  • 吴尚云
  • 刘慧勇
  • 刘溶沧
  • 吴优
  • 张秀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元晋秋; 罗雅云
    • 摘要: “用时间去消灭空间”是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最具标识性的命题:通过交通运输工具和道路等特殊形式的固定资本的生产,资本不仅缓解了其过剩压力、突破了既有空间限制,而且为自身生产出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然而,资本运行一方面依赖于既有的市场空间、利润空间和人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又不断地吞噬着这些空间,由此使人的发展空间的生产显示为资本进行自我保存的核心条件。人的发展空间的生产即通过“节约劳动时间”来生产作为“固定资本”的“人本身”,既是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最终归宿,也是他对新社会生产的内在规定。在此意义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五大发展理念所规划的空间生产之路,成为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
    • 林铨; 黄瑾
    • 摘要: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有许多简化了的前提,如各部门剩余价值率相等、资本一年周转一次等,导致其结果常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这些前提也因此遭到学者的质疑。但如果能正确区分剩余价值在部门内与部门间的不同表现,并正确认识剩余价值率有相等的趋势,就能发现剩余价值率相等的假设是合理的;如果考虑资本周转,资本从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流向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的规律是不成立的。特别地,当固定资本折旧时间足够久或流动资本周转速度足够快时,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拥有利润优势。
    • 刘林娟
    • 摘要: 当代国内外学术界以固定资本作为重新阐释《资本论》的切入点,在以一般利润率下降等规律探寻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危机的内爆性之外,又以固定资本的当代发展形式即一般智力的介入来探索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危机的外部动力。以奈格里、保罗·维尔诺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以“机器论片段”中一般智力为切入点,引入活劳动之于固定资本的重要性,最终从阶级斗争层面激活了《资本论》中固定资本的当代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历史任务,也因此引起了国内学界关注“机器论片段”。在此背景下,从马克思固定资本概念的思想史背景、何以并以何种方式卷土重来为切入点,可以厘清当代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的新方案。唯有如此,才能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注入新的活力。
    • 元晋秋
    • 摘要: 马克思对固定资本的讨论主要源于他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进入马克思视野的固定资本并非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而是作为资本流通过程中涉及的交换的物质条件特别是交通运输工具——正是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用时间去消灭空间”的命题。
    •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
    • 摘要: 随着劳动力质量和技术进步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有必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进行全方位测算.本文基于多元滤波法等方法,将固定资本分解为通讯信息类固定资本和其他资本,并将劳动力对经济的拉动分解为数量、质量和知识创新三部分,对我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进行整体和分行业测算.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包括通讯信息类固定资本和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拉动呈持续上升态势,劳动力数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弱化,同时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此外,本文通过生产函数法测算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在5%~5.7%,总体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元晋秋
    •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固定资本价值核算问题的聚焦导致其所具有的社会历史内涵被遮蔽.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固定资本的社会历史内涵进行了集中阐述,并提出“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的观点.哈维强调固定资本的空间修复功能,但由于对马克思上述观点的忽视,导致其找不到一个资本主义的替代性方案.空间修复内含着空间生产,而空间生产源于资本扩张的空间悖论,走出这一悖论,核心是通过“节约劳动时间”来生产作为“固定资本”的“人本身”,即进行人的发展空间的生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五大发展理念”所规划的空间生产之路,正是马克思这一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
    • 裴宏
    • 摘要: 本文认为固定资本理论对理解马克思经济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动态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固定资本理论.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联合生产体系及置盐—中谷模型,讨论了联合生产体系在分析固定资本问题中的局限性.接着从现有的资本循环模型出发,构建了刻画固定资本周转过程的动态模型.通过本文所构建的模型,本文讨论了马克思经济学关于固定资本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对马克思的固定资本理论和联合生产模型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总结.
    • 安东尼奥·奈格里; 黄璐(译)
    • 摘要: 在当代社会,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原先那种以物质生产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学界也开始从数字化工作者或认知生产者的角度谈论“固定资本的占有”等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对工人的身体和思维是否能够占有以及可能会如何占有数字化机器进行考察,以此探寻数字化机器对生产者的影响,回答“固定资本的占有”是否只是一个隐喻,或者说是否只是一个政治隐喻的问题。对此,本文主要从数字化机器时代的劳动、固定资本的占有、马克思对固定资本的探讨、劳动的诸社会网络和自治、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关系的变迁以及机械主体性这六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 徐丹
    • 摘要: 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概念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概念。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去理解固定资本,它不仅是作为物的固定资本,还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这种剥削关系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体现了资本对工人生命政治的统治,蕴含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固定资本概念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有机统一,全面理解固定资本有助于深化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研究。哈特、奈格里等西方学者无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视角去理解固定资本,因而无论是在客体向度还是在主体向度都弱化了固定资本的深层内涵。
    • 毕照卿
    • 摘要: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考察异化问题时抓住了资本、机器与劳动3个核心问题.马克思从资本逻辑出发,揭示了异化劳动形成过程中的三层逻辑转换,即从价值到资本、从资本到固定资本以及从生产资料到机器的逻辑与历史前提.在此背景下,异化表现为劳动总体、劳动活动、劳动产品、劳动者地位以及劳动时间的多维异化.不仅如此,马克思还从资本与劳动的历史性关系出发,分析了资本形成史中异化的起源、机器大工业下异化的现实以及未来社会发展中异化的扬弃路径.马克思此时的异化理论丰富且成熟,不仅在理论上回应和拓展了早期异化理论,而且为当今理解异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