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回延安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共产党、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专利文献8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现代企业、文化月刊、新闻知识等;
回延安的相关文献由178位作者贡献,包括贺敬之、史红梅、曹琦等。
回延安
-研究学者
- 贺敬之
- 史红梅
- 曹琦
- 杨绍碧
- 梁宏贤
- 蒯正聪
- 邱洪瑞
- 马虹
- 高建群
- 丁木城
- 东方鹤
- 予末
- 任君为(摄)
- 何培灿
- 何立波
- 余彦隆
- 侯毫斌
- 侯讵望
- 冯奇海
- 冯彩章
- 刘成章1
- 刘章
- 刘统
- 刘羽飞
- 刘铭
- 卓巧文(指导)1
- 吉平
- 同向荣
- 吕朝霞
- 吴东峰
- 吴健勇(执教/整理)1
- 吴健勇1
- 周作学
- 周孙煊
- 唐宏光
- 夏艳泽
- 天秀
- 姬晨茜(摄)
- 子非鱼
- 孙宏霞
- 孙霞
- 孟德成
- 孟德竞
- 孟昭庚
- 宋凤英
- 小今
- 崔述伟
- 崔长霞
- 康发顺
- 张义富
-
-
-
刘统
-
-
摘要:
1947年3月,胡宗南率兵25万进攻延安。因为国民党军具有绝对优势,中共中央决策主动放弃延安,与国民党军展开运动战。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开始向黄河东岸疏散撤退,钱之光、刘昂夫妇接受了去香港开展隐蔽工作的任务。刚撤到陕西清涧县,准备过黄河,任弼时又把钱之光叫回延安.特别指示:“你们的任务是出去发展海外经济关系,并筹划今后蒋管区党费的接济。”解放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各解放区的财政会越来越紧张,交通运输也会更困难,中央必须自己造血.获得经济来源。所以,任弼时派钱之光去香港,意义格外重要。
-
-
薛保勤
-
-
摘要:
我是怀着神往的、惜不安的心情去拜访贺敬之老人的。一直以来,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人物。“初识”贺敬之,是20世纪60年代初,我还依稀记得面对小学课本诵读诗歌《回延安》的情景。
-
-
张学勤
-
-
摘要: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我们从诗人贺敬之《回延安》的诗句中,最能感受到红色延安的感召力和革命年代广大青年奔赴延安的昂扬热情。延安之所以成为海内外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担负着民族独立解放和社会发展前进的使命,代表了时代发展的希望和未来。
-
-
蒯正聪
-
-
摘要:
疫情背景下的网课教学,教师以微课为重要手段,辅助网课教学,形成了不同教情下把握学情、因势利导、有效突破阅读教学重难点的策略。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结构化数字资源的特点和作用,聚焦得失,举一反三,把握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特征和实施规律,以增强信息技术构建课程的能力。
-
-
王强
-
-
摘要:
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有一段红色历史因其曲折辗转、意义重大而成为百年党史中靓丽的篇章,这就是1942年刘少奇奉中央之命由华中经山东秘密返回延安的历史。刘少奇返回延安,途经6个省,行程3000余里,共穿越103道敌人的封锁线,在跋山涉水中度过了1942年的春夏秋冬。在山东,刘少奇一住就是4个月,调查研究,擘画山东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
-
王延(口述);
李璐璐(采访整理)
-
-
摘要:
王延和延安有着解不开的缘分。作为开国少将王政柱之子,他从小随父母在战火纷飞中辗转,随新中国一起长大。“我父亲的一生、我的一生都和中国共产党、我们国家的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延安的这段特殊岁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很幸运自己亲历了这一切。”王延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年近八旬的他活跃在各地,向后辈讲述延安故事,让那一段充满战火硝烟的激情岁月化为精神力量,传承下来。
-
-
孟德成
-
-
摘要: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想到延安,就想起贺敬之的《回延安》。眼前总会浮现陕北那朴实的风土人情和特有的乡土美感。"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枣园油灯亮,红日照延安。"每次看到这些话,就激动不已,心中总能涌动对红色革命圣地——延安的无限向往。
-
-
-
-
摘要: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把中国引向独立、自由、民主和光明,并为此作出极大的努力和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1946年1月,国民党召开一手包办的国民参政会,公然彻底撕毁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和《东北停战协议》。4月8日,中国共产党代表王若飞、秦邦宪因形势严峻,冒恶劣天气由重庆飞回延安向党中央报告和请示。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险坠毁,不久前获释的前新四军军长叶挺、解放区职工联合会筹备会主任邓发等同机罹难。
-
-
小今
-
-
摘要:
在我们最近组织的一次“山花工程·后备箱行动”(延安站)自驾游活动中,有一位年过七旬的主驾S先生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在不同时代三次由西安去往延安的感受:第一次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是乘坐当时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卡车去的,一路颠箱足足竹驶了3天才到达;第二次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是带着全家老小旅行,采用坐火车、转汽车、打出租车、包面包车等方式,辗转于延安地区各处旅游目的地;而2021年这第三次再来延安,则是采用自驾游的方式,仅用了不到5个小时就轻松到达了全新的延安城,无论从公路交通还是城市面貌,S先生在倍感亲切中,发现的还是延安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