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收式制冷

吸收式制冷

吸收式制冷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982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9篇、会议论文71篇、专利文献2500590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制冷、制冷技术、制冷学报等; 相关会议51种,包括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等;吸收式制冷的相关文献由1548位作者贡献,包括贺湘晖、杜垲、洪大良等。

吸收式制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9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7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00590 占比:99.98%

总计:2501030篇

吸收式制冷—发文趋势图

吸收式制冷

-研究学者

  • 贺湘晖
  • 杜垲
  • 洪大良
  • 杨如民
  • 陈光明
  • 武祥辉
  • 武维建
  • 邱伟
  • 唐黎明
  • 刘彦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贾秀璨; 罗勇; 王晓坡
    • 摘要: 本文分析了R600a/角鲨烷和DME/角鲨烷工质对在单效和压缩辅助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热力学性能。利用NRTL模型关联了两种工质对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分析了发生温度、蒸发温度和压缩机压比对循环性能系数(COP)、[火用]效率和循环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R600a工质对的性能更优。相比于单效循环,压缩辅助循环性能明显更高。在蒸发温度为278.15 K时,两种循环的COP和[火用]效率均随发生温度升高存在峰值;在发生温度为363.15 K时,两工质对的COP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增加,而[火用]效率存在峰值。随发生温度和蒸发温度的升高,R600a和DME工质对的COP最高可达0.675和0.655。DME工质对的性能随压缩机压比的增加不断增大,而R600a工质对在压比为1.5时性能最优。随着发生温度、蒸发温度和压比的升高,循环倍率不断减小。
    • 孔祥强; 李华昭; 李见波
    • 摘要: 为研究垂直管内R134a-DMF(二甲基甲酰胺)鼓泡吸收过程的热、质传递特性,本文搭建了垂直管内鼓泡吸收实验测试装置,构建了管内R134a被R134a-DMF混合溶液鼓泡吸收过程的热、质传递数学模型。进一步通过模型分析了当吸收压力为0.35 MPa,蒸气入口温度为5°C,稀溶液入口质量流量为12.0 kg/h时,吸收过程搅拌流、弹状流、泡状流和单相流的流型变化特点,并得到了吸收高度随入口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吸收过程中弹状流占据吸收高度的比例最大;随着吸收过程的进行,吸收速率不断增大,蒸气温度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相界面温度和溶液温度,冷却水温度变化幅度最小,且各温度变化在搅拌流流态时最大,在泡状流流态时最小;当稀溶液的入口质量分数为0.4,入口温度为45°C时,蒸气入口质量流量从1.0 kg/h升至2.5 kg/h,吸收高度从0.44 m升至1.88 m。
    • 卞飞宇; 陈常念; 赵浩然; 于泽庭
    • 摘要: 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综合能源系统具有清洁低碳与安全高效的特点。提出一种以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驱动的综合能源系统,该系统包括质子交换膜电解池、有机朗肯循环和吸收式制冷子系统。根据能量梯级利用原理和热力学分析理论,建立综合能源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分析热力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设计条件下,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制氢效率、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效率和吸收式制冷效率分别为58.65%、12.20%、36.93%,制氢功冷联供总效率为55.58%。系统总效率随着涡轮机入口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随着发生器出口温度升高而增加。另外,增加工作压力和膜厚度会导致电解槽电压升高和电解槽效率下降。研究结果可为以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器驱动的多联供系统的建立和评价提供参考。
    • 戴翼瑶; 朱雪莹; 余延顺
    • 摘要: 在吸收式制冷系统原理基础上,提出了机械再压缩-吸收式制冷系统及流程,基于系统COP分析了以LiBr/H_(2)O为工质对的系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热力系数COP随发生温度、冷却水温升高而降低,随蒸发温度升高而增大。总体而言,蒸发温度T_(e)对系统性能影响更大。合理范围内降低发生温度、冷却水温,提高蒸发温度有利于改善系统的性能。
    • 程友良; 刘萌; 程伟良; 集鑫锋; 占成林
    • 摘要: 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热驱动制冷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在系统能量转化和储存利用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采用动态模拟及多变量优化的方法对不同形式太阳能集热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太阳能资源一般的地区,采用真空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的单效吸收式制冷系统和槽式太阳能集热器驱动的双效吸收式制冷系统运行平稳且能耗相对较少;基于优化参数,对不同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系统性能系数进行比较,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驱动的单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最高,达到39.9%。该结论可以为太阳能集热器在热制冷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 张垚; 薛永飞; 张世双; 张仙平
    • 摘要: 针对NH_(3)/H_(2)O、LiBr等传统工质对应用在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不足,选取HFC制冷剂R32、R152a分别与有机溶剂DMETEG组成工质对应用在单效吸收式制冷循环中,对其表现出的性能进行分析。运用NRTL活度系数模型关联计算了工质对的相平衡数据,建立了吸收式制冷热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发生温度、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时工质对循环倍率、稀溶液与浓溶液浓度差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表面工质的发生温度与系统性能正相关;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溶液浓度差逐渐增大,系统性能逐渐提高。
    • 李雁飞; 冯巧莲; 蔡德华; 梁翛
    • 摘要: 为了验证变工况下联产系统各输出参数的响应特点,提出了一种由柴油发电机余热驱动的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两效蒸馏式海水淡化装置组合的冷-淡联产系统,并建立了其物理模型与相应的控制方程。通过Simulink对该系统进行仿真,获得了不同工况下该系统的各项工作和性能参数,以及在变工况下各参数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了该系统在余热工况场合的应用特点及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额定功率为200 kW的柴油发电组所提供的余热能制取210 kW以上的冷量以及0.12 kg/s的淡水;在电力负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进行衰减时,联产系统经过响应时间后,部分工作参数会发生改变,但依旧可以平稳运行。
    • 周苇杭; 殷勇高; 程小松; 陈九法
    • 摘要: 工业建筑低品位余热资源丰富,但较难利用,尤其是80°C以下的余热,高效回收利用该温度以下的余热,对于节能环保意义重大。本文提出一种低位热驱动的工业建筑除湿降温空调系统,采用串联方式使热水先后驱动冷水机组和溶液除湿新风机组,从而实现低品位热的梯级深度利用。系统应用热湿解耦处理技术,使溶液除湿新风机组处理空气潜热负荷,冷水机组处理空气显热负荷。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在热源温度呈周期波动且均值为77.2°C的条件下,冷水机组的平均COP为0.69,冷水机组可提供15.1~16.3°C的高温冷冻水,实现对工业建筑热环境的有效调控。溶液除湿新风机组可将新风含湿量从19.4 g/(kg干空气)处理至11.9 g/(kg干空气),机组的平均除湿效率为61.2%。
    • 朱润祺; 蔡德华; 宋海; 何国庚
    • 摘要: 设计一种小型太阳能空气制水机,包括吸收式制冷循环和空气制水循环,利用热带海岛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驱动吸收式制冷循环冷却空气获得淡水。建立该制水机的热力学模型,计算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对其制水性能的影响,并模拟其在不同城市的制水能力。模拟结果显示,该系统最大制水能力为2.1 kg/h;在海岛地区制水量最高,三沙市半年制水量达到2 602 kg,日均制水量为14.5 kg,能够满足7人最低饮用水需求。
    • 张垚; 张世双; 姜曙; 王虹; 薛永飞
    • 摘要: 常见的汽车空调在制冷过程中需要压缩机介入,增加了能源消耗和尾气的碳排放量。结合汽车散热器和吸收式制冷系统,提出一种利用发动机余热驱动的吸收式制冷空调系统。系统将吸收式制冷发生器分为高、低温两部分,利用上、下水室温差实现两级解吸,实现汽车内部的快速制冷降温,并选用R134a与[Hmim][TfN]替代传统制冷工质对,简化制冷装置,提高循环倍率。结果显示:与传统制冷空调相比,设计的制冷空调系统对能源的依赖度降低,制冷性能好,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