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矿井热害

矿井热害

矿井热害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0446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科技信息、金属矿山、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山东省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新形势下煤田地质工作发展论坛、2013江苏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山东省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煤矿地热防治学术论坛等;矿井热害的相关文献由413位作者贡献,包括辛嵩、菅从光、冯小平等。

矿井热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 占比:0.78%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0446 占比:99.16%

总计:20619篇

矿井热害—发文趋势图

矿井热害

-研究学者

  • 辛嵩
  • 菅从光
  • 冯小平
  • 姬建虎
  • 易欣
  • 王振平
  • 任森
  • 刘桂平
  • 吴奉亮
  • 张习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祥军; 李伟
    • 摘要: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能”)是由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原山东能源有限公司(简称“原山能”)联合重组成立的山东省属大型能源集团,在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高端装备制造、煤气化、煤液化、煤炭清洁利用、深部建井、海外煤炭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国煤炭行业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山能发展布局及创新体系建设成就,梳理了厚煤层放顶煤、超大采高综采、中厚煤层智能化开采、冲击地压治理、巷道支护技术、矿井热害与煤自燃防治、“三下一上”采煤治理、深井建设、澳大利亚煤炭开发实践、高端装备制造和煤炭清洁利用等15个重点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并列举了部分典型成功案例。系统阐述了山能在科技投入、平台建设、产业转型、新型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发展布局,介绍了兖矿集团创新体系建设经验和建设成效以及山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政策方针;回顾了山能在厚煤层放顶煤开采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介绍了在综放开采工艺、综放开采装备配套方面的技术创新;针对不同地质生产条件下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问题,研发应用了适于不同埋深、不同煤层赋存条件的3~4、5.5、6.0、6.8、8.2 m大采高和超大采高综采技术与成套装备,完成了5.5、7.0 m大采高、超大采高综放开采技术与装备研制和应用,刷新了我国综放开采高度;阐述了山能冲击地压矿井现状,分析了在冲击地压治理方面的思路和技术,重点探讨了鄂尔多斯、菏泽、新疆三类典型地层条件下的冲击地压治理工程实践;回顾了山能锚网支护的发展与改革历程,总结了大断面沿空巷道、小煤柱沿空巷道、深部复杂巷道布局原理和支护技术研究成果;针对矿井热害与煤自燃灾害治理,介绍了赵楼煤矿井下集中式冷水降温系统和全风量降温系统的原理与应用情况,总结了在煤自燃早期识别技术、采空区封闭控制技术和自燃火灾应急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阐述了采动覆岩破坏规律、开采沉陷规律和防水煤柱合理留设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河流、村庄建筑物、矿区铁路、高压输电线路、输油管线下压煤开采实践经验;介绍了深井建设过程的地面预注浆、深井冻结施工、井壁砌筑、井筒支护、井壁破裂治理等方面成熟经验;梳理了澳大利亚煤炭开发、收购历程及矿井建设、智能化工作面开发经验与成就;研发了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形成了日处理煤量1000、1500、2000、2500、3000、4000 t和4.0、6.5 MPa不同压力等级的系列炉型;总结了煤间接液化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了在高低温费托合成工艺、固定定流化床费托合成反应器及高效费托合成催化剂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煤炭提质加工与清洁高效利用实践,重点介绍了煤炭高效提质、粉煤清洁利用、煤系固废资源化等方面的重大进展。通过对山能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成果的总结,分析并探讨了其未来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思路,明确了山能“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发展方向。
    • 张胜利; 卢晓通; 袁东升
    • 摘要: 为科学地评价矿井热害情况,使热害治理更具有针对性,研究分析了矿井热害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二级热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IOWA算子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偏差;最后通过云模型理论结合各指标权重对矿井热害情况进行评价,得出矿井的热害等级及其影响因素。以金渠金矿为例对该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该评价体系获得的结果科学合理,可为矿井热害评价提供参考。
    • 何程乾; 张福玉; 李鹏宇
    • 摘要: 根据山东一煤矿深部热害问题的实际情况,将聚氨酯泡沫材料应用于矿井,提出了一种新型隔热支护技术,将该技术现场应用于已经使用的巷道。通过现场温度测试的结果分析对比,得出平均温度可以降低4.8°C,在阻断巷道内来自于围岩的热量传递中有着良好的效果,减少了矿山企业被动降温的成本,有利于矿山企业自身持续发展、安全生产。
    • 王春耀; 周建; 简俊常; 郑兴博; 骆伟
    • 摘要: 以巨野矿区新巨龙矿井为对象,对其通风难点和降温难点进行分析,提出井口全风量降温和井下集中式降温相结合的分级降温方法,对比井口风流和综放工作面进风路线的风流温度,研究其降温效果。矿井通风路线延长,井巷断面、方向变化以及分叉或汇合点增多,风流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增加,空气压缩产热增加,风流与围岩的热交换作用加强,加剧了高温矿井热害。井口全风量降温系统用于降低矿井进风口风流温度,将高温风流热量留在地面;井下集中式降温系统用于解决井下工作面的风流降温,经过降温后井筒入口风流温度均保持在19°C以下,风流进入井底后沿通风路线上温度相对稳定,整体变化幅度在2°C以内,采用井下集中式降温系统后,工作面进回风之间的风流温度差为4°C;井口降温和井下降温相结合的分级降温方法能有效改善井下环境。
    • 郭平业; 卜墨华; 张鹏; 何满潮
    • 摘要: 从矿山地热致灾形式、热害控制技术、热能利用方法3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矿山地热的致灾形式有加剧煤岩体性质劣化、诱发支护结构失效和导致高温高湿环境三类,具体包括加剧围岩变形破坏、诱发吸附瓦斯溢出、降低锚杆锚固强度、加剧锚护材料腐蚀、损害工人身心健康、降低工人工作效率和增加机械设备故障率七方面.热害控制技术有非人工降温技术和人工降温技术两种,其中非人工降温技术分为热源控制技术、热湿环境调控技术和个体防护技术3类;根据制冷工质不同,可以将人工制冷降温系统分成气冷式、冰冷式和水冷式3大类,包括压缩空气制冷降温、冰制冷降温、地面集中制冷降温、地面排热井下集中降温、回风排热井下集中降温、地面热电联产制冷降温和热害资源化利用等制冷系统.通过提取矿井水和矿井回风中的余热用于矿区井口防冻、洗浴供暖和建筑物供暖,是目前矿山地热利用的主要方法.而直接提取巷道围岩热能的同时实现矿井降温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也是矿山地热直接利用的关键;将地埋管换热器布置在采空区充填材料或巷道围岩内提取围岩热能、实现矿区多种清洁能源协同利用是未来矿山地热利用的发展方向之一.
    • 邵庆辉
    • 摘要: 地温就是地热,即地球内部储存着的巨大的热能,矿井地温场是煤矿生产安全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深井开采过程中,地热是导致井下热害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矿井深度不断增加,热量源源不断的从向导围岩传递到井下工作面,使工作面气候环境恶化,危害矿山生态安全。本文通过对地层、构造、岩浆、地下水的分析,基于地质热学和热力学理论,系统地较全面地阐述了淮北矿山地温场的分布规律及引起地温异常的影响因素,为淮北矿区矿井热害控制提供基础技术参数。
    • 朱敬忠; 刘启蒙; 琚棋定; 范佳俊
    • 摘要: 通过收集整理矿井内地温资料及井下采样分析测试岩石热物理参数,利用基于有限元的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模拟,分析主采区的地温分布特征及致热因素,并将实测温孔与数值模拟对比验证,研究许疃煤矿地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计算获取研究区内大地热流值,绘制矿井热害影响程度分区图,预测受热害影响的范围,为煤矿下一步的热害防治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
    • 严明庆
    • 摘要: 为解决矿井热害治理关键技术装备依赖进口的难题,根据矿井降温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结合矿井降温的实际需求,研制了适用于煤矿的高承压冷凝器、蒸发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矿井集中制冷机组的模块化设计研究.现场实践表明,矿井集中制冷机组最大换热量达到了3670 kW,冷冻水出水温度达到了3°C,可拆件的结构长度小于4.4 m,达到了大换热量、高承压、小体积的设计目标.
    • 赵义; 岳鑫
    • 摘要: 为缓解矿井下高温热害问题,提高矿井生产效率,本文针对赵楼煤矿高温现状,分析了矿井热害来源及其影响,对赵楼煤矿五采区智能通风降温系统的主要架构进行了设计,包括主要实体结构、主要功能模块、传感器布置与监视数据可视化界面.
    • 倪少军; 赵新宇
    • 摘要: 针对麦垛山矿采掘工作面严重热害问题,在分析了国内外矿井降温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ZLF-450机组的局部矿井降温技术方法.根据矿井热负荷需求,在实施过程中,采用机组3用1备的串、并联运行模式,冷凝器散热通过设置在回风巷道冷却器进行喷淋排热.通过测试,工作面平均干球温度由31°C 降低到27.5°C,平均降低了3.5°C,相对湿度平均降低了10%,平均等效温度降低到26°C 以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降温效果良好,可为同类矿井降温技术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