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
名方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音乐、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专利文献30442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儿童音乐、中国地名、光明中医等;
名方的相关文献由25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名方、任天池、耿俊英等。
名方—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0442篇
占比:99.39%
总计:30628篇
名方
-研究学者
- 李名方
- 任天池
- 耿俊英
- 李星慧
- 星慧
- 瞿琮
- 雪莹
- 康兴东
- 廖正根
- 李小锋
- 李幼容
- 梁新丽
- 罗宇东
- 谭安蔷
- 陈梁
- 刘厚权
- 刘洋
- 吴承艳
- 吴雪君
- 庞晓云
- 星子
- 李娜
- 李震
- 温佳豪
- 王嫣然
- 王敏
- 王文智
- 田维君
- 蔣且英
- 陈晓艺
- 骆雁秋
- vincent
- 严世芸
- 于希蕊
- 于文潇
- 付慧珠
- 令晟
- 任威铭
- 何云贵
- 何曜
- 何秀清
- 何群明
- 余德泉
- 佚名
- 佟彤
- 侯金才
- 倪英群
- 冯世容
- 冯晓青
- 刘剑
-
-
-
-
摘要:
陈永灿主编的《简易名方临证备要》一书,所收载的简易名方,乃由4味及4味以下中药组成,是药物组成精简,配伍含义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疗效久经考验,对后世影响大的经典方剂。全书介绍简易名方116首,其中战国简易名方3首,东汉简易名方55首,唐代简易名方3首。
-
-
李文飞;
谢鸣
-
-
摘要:
升降散为中医升降气机、开郁透热的著名方剂。临床上,该方或其加味方,或与西医药联合使用,用于包括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皮肤等在内的多科及多种疾病的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现基于循证的角度,对近10年来关于升降散临床运用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评析,为该方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合理运用提供参考。
-
-
李灵辉;
张喜奎(指导)
-
-
摘要:
古今流传的许多治咳名方乃据《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化裁所得,如华盖散、三拗汤等。近人多畏麻黄之峻烈,不敢轻易用之,前人言“夏不用麻黄,冬不用石膏”。然吾师认为有是证,则可用是药,不论身处南方或北方,夏月或冬日,只要证情相符,麻黄、桂枝照用不疑,且效如桴鼓。
-
-
王世彪
-
-
摘要:
笔者从事中医诊疗工作三十多年,接触过大量被冠以“神经衰弱”诊断的患者,他们常迭经多家医院治疗,均疗效不佳。此类患者一般都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却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证据,因此又常被医生诊断为“焦虑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前,该病也被称为“自律神经失调”或“精神官能症”。
-
-
吴翥镗
-
-
摘要:
逍遥丸是千古名方,这个方子,原来叫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医局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古时候的用法是将前六味药研成粉末,用生姜和薄荷与这个药粉一起煮水,然后去掉药渣,服用药汁。现如今,我们已经把这个方子做成了药丸,名叫逍遥丸,并且更加方便我们服用。那么逍遥丸是一个什么样的处方,是治疗什么样的病症的?它的精妙之处何在,以至于流传至今?下面从中医角度介绍逍遥丸所治疗疾病的病理机制。
-
-
聂大周
-
-
摘要:
水、饮、痰、湿四大阴邪,同出一源,但形态及特性却异.湿者,潮湿之气,乃无形之邪.水、饮、痰乃有形之邪.水与饮相近,常并称水饮."湿者,散之如雾,聚之成痰.积水为饮,饮凝为痰."故水清、饮稀、痰稠.中医认为,痰是一种病理产物,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临床症状极为复杂.简言之,痰在肺则咳嗽,在胃则呕逆,在头则眩晕,在心则悸怔,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四肢则肢节沉痛而类似痛风证,变化多端,数不胜数,因而中医也有"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说.
-
-
-
-
摘要:
陈永灿主编的《简易名方临证备要》一书,所收载的简易名方,乃由4味及4味以下中药组成,是药物组成精简,配伍含义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疗效久经考验,对后世影响大的经典方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