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12-09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也正在孕育着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抓好五大转变:科研人员主要精力由创收向创新转变,明确农业科研机构的公益性质,加大投入强度,优化投资结构;农业科研项目由多头管理向统一协调管理转变;农业科技组织方式由“小作坊”、“夫妻店”向创新团队转变;中央与地方科研机构的研究内容,由“上下一般粗”向按其职能分工转变;课题主持人由谁要来项目谁主持向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主持转变。
  • 摘要:本文结合供销合作社工作实际,结合7月份在6个省市开展的现代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专题调研了解的情况,就推进现代农业组织制度创新问题加以阐述。当前专业合作社日益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服务方式多样,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在促进产销衔接、引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凸显,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发展集体经济、参与基层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为此供销合作社在推进现代农业组织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大力引领和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创新和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针对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农村政策在从注重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注重组织制度创新。方向和重点是: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将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经营的主体加以大力培育,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转变;着力构建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骨干、多种服务主体协同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日用品下乡渠道;推进合作经济组织与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将其作为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与载体。
  •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农业很重要、农业科技很重要、农业院校很重要的观点,引申出农业院校的招生情况,认为越来越多的城镇家长和优秀学生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对农业院校以生命科学、农业科学和食品科学为主体学科的大学的性质,对农业院校的学科实力,有着比较正确和准确的认识,因此,很多高分学生愿意报考。但是很多出身农村的优秀学生不太愿意报考农业院校,这是受传统观念影响的结果。因此希望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社会对农业院校的关注、重视和正确认识,学生生源会越来越好,老师会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资助,从而会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学生,研发出更多更好的科研结果,把社会服务做得越来越好,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摘要:文章就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阐述。中央曾作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判断。那个新阶段,主要特征是:主要农产品由全面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的结构性和区域性相对过剩。现阶段农业发展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关联度明显增强,忽视和边缘农业现代化的倾向依然严重,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紧缺日益显露,国家粮食安全压力明显加大,农民收入增长有徘徊反复的危险,农民分化和农村社会结构转型明显加快。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挑战、防范风险,坚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建议要坚持把“三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始终坚持把农业现代化摆在国家现代化的首位,要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进“一主多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牢牢把握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切实加大建设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各级财政支农力度,设立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财政专项,稳步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水平,增加种粮农民补贴。进一步拓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领域。
  • 摘要:目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愈发凸显了依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的紧迫性.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其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就是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探索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措施;要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这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需要建立健全以“三权分离”为特征的农村土地制度,规范土地流转契约合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作用。
  • 摘要:作者认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把握好土地制度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这是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都需要科学把握,并依据其辩证关系来进行全方位地创新体制机制的重大问题.把握好土地制度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需要让不变的更加稳固,就是让农民的土地承包确权切实做好做牢靠,真正实现物权化;同时,让可变的方面更畅通更自然地变化,就是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使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成为一种大家都能够欣然接受的趋势。在实践中,生产要得到大发展,效益要得到大提高,农民的受益权要得到充分与合理的满足。做到这三点,需要确权颁证,需要法律保障,更需要很多的体制机制创新。这样,将为现代农业建设奠定牢固的基础,也将大大抑制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对农业用地的侵占。
  •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开始推进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经济新的有效实现形式,经过分析认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动因,区位资源结构决定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形式,建立改革共识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新时期的努力方向,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落实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育城乡一体的土地要素市场体系,理清集体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思路,掌握和运用资本化经营手段和方法。
  • 摘要:近年来,天津以提高农业设施化、科技化、组织化、标准化、功能化为重点,基本构建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格局,为保障"菜篮子"供给、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市民生活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有一些障碍和难题需要探索解决.结合国内外都市型农业发展趋势和天津实践,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还需化解三大体制机制难题:经营主体必须由分散农户向企业化、合作化生产组织转变;产销体系必须由多环节、多渠道向直销、配送、连锁化转变;资源配置必须由政府主导向市场配置为主、政府调控为辅转变.
  • 摘要:农业技术是指能够反映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以及在生产中得到应用的成果的总称.作为水稻主产区之一的江西省,在耕地面积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依靠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成为促进粮食稳步增长的有力保障。研究江西省种稻大户对农业技术需求行为,有助于推动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保证农业技术的有效转化。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业技术表现形式的不同将农业技术分为物化型农业技术和操作型农业技术,通过大样本数据的收集,采用符合因变量特征的计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别找出影响两种不同类型农业技术的显著因素。结果表明雇佣劳动力成本、农机具补贴落实情况、丘陵地形对物化型农业技术需求项数呈正相关,农业技术变化评价、政府奖励及扶持力度对物化型农业技术需求项数呈负相关。收入水平状况、雇佣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条件与丘陵地形操作型农业技术需求项数呈正相关。
  •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创造转向现实农业生产力的过程。科技创新存在着“溢出效应”。这就需要发挥政府作用,矫正市场缺陷,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创新。农产品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政府主导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科技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农业科技能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市场在激励创新上的有限性,凸显出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科技创新应是以农业生物、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利益是农业等产业生存和发展的诱因,保持经济增长,需要形成经济增长机制。而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前提:制度变迁和技术创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拥有高素质的农民和文明发达的农村。今天的教育等于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要根据广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农业科研状况,及时调整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长,向质量、数量和效益增长并重转变。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农业科技投入,包括科研人员、经费及二者的配置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农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国际比较表明,中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在世界范围处于较低水平,科研经费的投入强度,科研人员与科研经费的配合比例及科研人员的素质,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从每百万农业经济活动人员拥有的科研人员数来看,农业科研人员投入的相对规模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
  • 摘要:科技支撑是粮食增产的动力源泉,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农业新技术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国家大项目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动力保障,科研资源整合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组织保障,产业技术联盟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社会保障,农业科技共建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合作保障,科技政策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制度保障。面对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服务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地方与国家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点面结合发展的原则,坚持能力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现代化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完善现代化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运行机制,建设功能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优化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构建以农业高科技园区为核心的农业科技产业化基地。
  • 摘要: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从工农业和服务业中分离出来而又经过适度产业耦合的,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产业.本文将基于笔者对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实证研究所获得结论,全面深入地分析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路径选择的原则和制度安排,对其产业路径、市场路径、技术路径进行开拓性研究.
  • 摘要: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科技进步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信息科技化、机械科技化、水利科技化以及人力科技化等四个方面。科技进步与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建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加大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相结合的特殊产物.改革开放前,我国并不存在所谓的农民工.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度不断推进,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农村劳动力的支撑,农民工的数量急剧增加.然而,现阶段出现了多次"民工荒",通过分析认为当前的“农工荒”不是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而是全年性和长期性、全国性的,民工荒中的“工种”短缺从结构性向整体性转变,社会影响程度不同,可能预示中国用工制度的一个大逆转,分析其原因认为可能是由于城乡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民工自身财富的积累、农民工对归属感的失落、企业与农民工的博弈造成劳动力的浪费。因此建议加快城乡统筹,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待遇,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农村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对农民工创业的支持和教育培训,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区别对待“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积极稳妥地推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机构,有效解决农民工与企业的劳资关系。
  • 摘要: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技兴农"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是连接农业技术和中国数以亿计的分散农户的桥梁,是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体系.本文研究了杨凌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依照产业布局设置推广服务机构,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设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服务机构,实施农民技术员制度,促进技术扩散,聘请专家教授入驻农业园区进行试验,并将新技术示范给农户,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社,促进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鼓励龙头企业带动新技术推广,促进地方产业升级。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乡、村治理结构,正在遭遇“农村空心化”的空前危机,而正在贯彻实施的村民自治体制机制,也是步履维艰,完全不足以支撑乡村现代化转型。究其根由,则在“乡、村治理结构断裂”。换句话说,“乡、村治理结构断裂”是各种显性或隐性重大社会问题,亦即“农村社区失序”问题的最终根源。立足这一认识,本文探讨了一个改进和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断裂问题的可行途径—公派村支书的体制机制设计。完善村治不但要从体制机制上加以改革优化,同时还要从素质结构上加以改进优化。通过村选村干部的知识化,使村治能跟上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的步伐,真正把“科学发展落实到村上”。通过选任“大学生村官”优化村选村干部知识结构,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途径优化村选村干部知识结构,建立常设村干部培训体系。
  • 摘要:结合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在推动能力建设工作方面的实践,提出“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方面有三个主要的关键举措: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智库的社会化运用体系。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 摘要:坚持走黑龙江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到2015年把黑龙江省建成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成为了黑龙江省今后五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战略任务。作者认为,现代化大农业,首先必须是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这是其本质内涵。就是要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更主要的,现代化大农业不是一般的现代农业,而是具有“大”字特点的现代农业,“大”是其外延特征。现代化大农业最主要的“大”的特征表现为“大规模”,即农业经营规模要大。从结果来看,现代化大农业另一个重要的“大”的特征表现为“大产出”。在农业物质装备当中,农机装备最为重要。“大农机”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最主要的物质性生产手段。现代化大农业是以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依靠“大科技”发展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就是要把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彻底转到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现代化大农业是以组织化程度更高的生产单位为经营主体的现代农业。也是以更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现代农业。支撑现代化大农业的“大市场”,是适应商品化农业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同时现代化大农业是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产业化程度更高、功能更多元化的现代农业。
  • 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这个关键时刻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战略转型.这几年来,上海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战略目标,以及建设"高水平农业科技、高水平农业设施、高水平农业组织"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制度创新加科技创新,依托大都市优势,不断加快推进农业战略转型.农业功能方面,要凸现农业经济功能、农业生态功能、农业服务功能。农业生产方式方面,要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农业组织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从业人员方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才培训机制,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工程,并积极引进社会优秀人才。
  •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的家庭承包制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现实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之路必定是外部规模经济.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经营,关键是要细化《农民专业合作法》,建立起属于农民自己的农会组织,保护农民的利益,降低农民和市场交易的成本;建立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共同购销,从而实现小农经济的外部规模效应;并在农民合作组织的帮助下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实现小农经济的现代化。
  • 摘要: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有利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利于培育职业化的农民,有利于农村整体环境的改善。但是在政府主导的土地规模流转中,谨防误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把流转土地向有实力的种田能手集中,谨防农用地“非粮化”“非农化”,要及时做好已流转土地的规划引导服务工作,谨防规模土地集中抛荒现象的发生,要加强农机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状况,要调整农业补贴政策,充分激发农业经营活力。
  •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土壤及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形势十分严峻。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对农业外部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环境友好型农业将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农业经济建设中,其目标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从而找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实现形式和技术措施。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一方面注重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主张建立作物、土壤微生物、家畜和人的和谐系统;按照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发展多种经营、多种农产品互补、轮作等生产手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人为地构建一定的生态链,实现深加工和资源循环再生。另一方面,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标是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能在长期内不对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生产力。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这些农业发展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以环境友好为基本前提,改变某些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通过科学的规划、组织、管理,实现农业资源的多级分层优化利用,形成循环、共生和废物再生利用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耗竭的压力,通过不同的实践方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农业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重视土、肥、水、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使用的高效化,在应用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许多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新模式。
  • 摘要: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农村发展的根本,而且是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太谷是北方欠发达的县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太谷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资本农业、公司农业、科技农业,极大地提升了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在发展农业现代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 摘要:文章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为主题,抓住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了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认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要按照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为主线,以切实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为基础,以推进家庭承包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方向转变为重点,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健全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此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始终坚持依法与创新相结合。
  • 摘要: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的每一步发展都对减贫事业带来极大影响,而扶贫事业的推进又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和农民增收.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始终伴随着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在新的阶段将把保障和改善扶贫对象基本民生问题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目标。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饮水安全、生产生活用电、交通和农村危房改造,积极发展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
  • 摘要:本文阐述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粮食与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问题,即粮的问题。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中的农地经营形式问题,即地的问题。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变市民问题,即人的问题。
  • 摘要: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研讨会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 本次学术研讨会主题是“现代农业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共有9位领导做了大会致辞和主题报告,15位专家做了大会发言,全体与会代表基本上都参与了分组学术交流,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同志莅会指导并作主题报告,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同志在会并致辞,陈晓华副部长代表主管部门农业部在会指导并致辞,与会其他领导也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与会知名专家学者做了很好的大会报告。会议还分组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总体看,本次会议开得紧凑、深入、精彩、圆满,体现了国家级学术团体的学术水准,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与会代表重点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农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农业经营主体变迁、农业科技支撑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学术研讨紧扣主题,与会领导、专家宽视角、多层次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观点,对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更加切实可行的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建议,某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理论突破和学术创新,对于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重大的理论贡献。
  • 摘要: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是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基层干部普遍关注的问题,争议很大,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农村的现实状况,大范围、大面积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必须搞清几个基本问题:是“官愿”还是“民愿”、是“看不见的手”主导还是“看得见的手”主导、是遵循客观条件还是主观盲动、是遵从农业自身特点还是照搬工业模式、是严守土地制度还是先“规模”再说。从工作实践的层面看,“被规模”的原因有惯性思维的影响、政绩工程的冲动、不切实际的冒进、权力制约的失控。规模化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有了规模化,才便于机械化;有了规模化,才有标准化、商品化;有了规模化,才能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但规模化的内涵广泛,不仅仅只是土地的规模化,根据中国目前的国情,在规模化问题上首先应做好三篇大文章:产业布局的规模化、组织的规模化、服务的规模化。
  • 摘要:农村合作经济在当今中国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以集体资产为纽带的社区合作,二是以专业服务为纽带的专业合作,三是以集体资产、专业服务兼而有之为纽带的股份合作。本文侧重就中国独有、中国特色但有被边缘化趋势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即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作用和创新发展作简要论述。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是亿万农民安身立命之本,经济收入之源、维护权益之基。从20世纪90年代到进入21世纪以来,各地结合实际,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出发,在产权制度改革、“三资”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成员资格确认等制度上,在探索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专门立法、农村社区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收到明显实效。建议抓紧法律法规制订,为巩固基本制度奠定基础,恢复健全社区经济组织,为维权发展提供保障,界定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为明晰权属奠定基础,优化集体组织发展环境,为持续发展创造环境,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机制创新激发活力,强化农经监管服务机构,为指导调控提供支撑。
  • 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落后,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提高合作社市场主体竞争力,发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效能的充分发挥意义重大.因此需要统一服务,使得合作社产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重视教育培训,使得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和农户素质不断提高,推进联合与合作,使得合作社服务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展,深化信息服务,使得合作社市场营销空间和农户信息渠道进一步拓宽,拓展服务领域,多要素合作解决农户发展难题,以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为突破口,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功能的提升,提升经营规模,提升竞争实力,提升带动能力,提升机制活力,加大扶持力度。
  • 摘要:现阶段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农业转型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问题.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变革,使之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相适应,着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的两个关键环节,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变革必须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 摘要:村镇银行是指经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机构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展中主要存在吸储能力不强、信用风险防范不足、金融产品陈旧、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从财政角度分析,可以运用财政政策引导各方资金加大村镇银行的设立力度,增强村镇银行的经营能力,同时处理好税收支出与财政补贴的关系,中央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的关系,支持村镇银行与支持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加快发展步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金融创新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广泛性,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健全农村抵押担保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犯罪和逃废债力度,建立和健全农村支付网络体系和征信体系。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谁处置风险”的原则,科学安排好中央、地方两个层面的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的金融监管体制。努力实施分类差别监管,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 摘要:在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持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有效克服农户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培育农业产业组织,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迫切问题.梨果不同于大宗农产品,其不易贮藏的特性使冷藏保鲜企业在梨果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尽管近年来河北和新疆贮藏保鲜企业数量和贮藏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农户果品的销售渠道仍是以农村经纪人为主,企业和合作社是农户梨果销售的第二大销售渠道。但以合作社或企业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占到样本总数的30.27%,说明产业组织的发展已使广大梨农果品销售渠道发生了改变。从产业组织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对河北和新疆农户梨果经营方式进行了剖析,继而运用该理论解释为什么同为梨果贮藏保鲜能力最为发达的两个省份中,代销这种果品经营方式会发生在河北而不是在新疆。研究认为新疆地区贮藏保鲜企业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企业为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代销存在着高昂的交易费用,但河北地区贮藏保鲜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小,由农村能人领办贮藏保鲜企业的发展恰能萌发这种新的经营方式。本文以2009年产的雪花梨、鸭梨和黄冠梨二个梨果品种为例,比较了直接销售和代销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下农户收益的差异,笔者认为代销经营方式能够增加农户的收益,但亦会增加农户的生产经营风险。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地区辛集、赵县和晋州3县(市)237个农户为例分析了影响梨农代销行为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户主的风险偏好程度、家庭人口数、梨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对代销的了解程度和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是影响农户选择代销的主要因素,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各不相同。就代销方式采用强度而言,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梨果种植面积越大,对近年来后期市场价格评价越高的农户参与代销的程度会增加。
  • 摘要: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中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又一新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农民开始由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这一转变对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农业发展方式的改进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必须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特征、培育机制等问题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综合多方面的研究,笔者把新型职业农民定义为:以农业作为固定职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农民。从理论上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但由于具有较强的行业和职业特点,一般来说,只有热爱农业、有一定的农业经验和现代经营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其具有深厚的农业、农村情怀,鲜明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特点,强烈的现代意识和现代化的生产经营能力,明确的经济人属性,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基于此建议加大扶持力度,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支持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好基础性、战略性规划,制定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专项政策,改进政策落实的措施和方法,注重素质提升,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找准切入点,合理选择培训对象,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农业院校为主体、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农场企业为基地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结合农业、农村实际,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培训的方式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创新制度建设,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保障机制,改革户籍制度,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与准入制度,健全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产业推进机制,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组织化水平,改进农业发展方式,打造高效生态型现代农业,优化社会环境,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地位提升机制,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构建城乡一体化人才流动机制,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社会氛围,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法律支持机制。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不断加大,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愈加迫切,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文章选取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整理汇总了山西省在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的成功做法,同时分析了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建议要有创新观念及战略观念,形成富有竞争力的新型推广体系及多元化的推广形式。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农技人员主体意识及敬业观念的培养,形成一支技术过硬、具有奉献精神的农技队伍,推进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山西省农业的转型发展。在树立新理念的同时,也要不断转变农民传统农业的观念,引导农民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助力农村经济增长,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提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调整农业技术人员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
  • 摘要:通过对兵团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的探讨,分析兵团农业经营制度与现代农业的耦合与冲突,对兵团农业现代化进程分析与评价,认为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兵团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积极改进农业组织形式,调整农业总值结构,发展产业化、公司化经营,充分发挥兵团土地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兵团农业现代化水平。
  • 摘要:小额贷款是国际公认的有效的赋权式益贫手段,近年在我国发展迅速,而自2005年以来开始在全国推广的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更被誉为公益性小额信贷的一匹黑马.笔者在山东省组织了试点村问卷调查,并根据得到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对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性分析。金总规模17亿元。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是在对过去金融扶贫方式反思后在产权制度、融资手段、组织和管理形式上的创新,旨在通过有效运用市场机制为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贷款来达到明确的信贷扶贫的政策目标。研究发现制度设计层面存在产权结构不明晰、财政资金的调拨与人口分布不匹配、还款机制不合理、政府“参与不干预”的主张流于形式、小组联保机制的运行存在缺陷、互助社的理事会职责缺失等问题。制度执行层面存在试点村的挑选不够科学、小组联保模式并没有被有效推行、互助社财务运营多方面存在漏洞、到期还款率保持高位但逐年下降、互助社收入支出比不科学、大部分互助社借款占用费率太低等问题。因此建议进一步明晰互助社产权制度,同时大力推行“整借零还”及借款占用费率商业化,进一步充实和均衡财政扶贫资金拨付,强化内部监督,建立现代微型金融组织管理制度,强化外部监管,建立动态的绩效监测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内部培训和引进人才提高互助社管理人员素质,多渠道扩充可利用资金,多途径拓宽基层业务面,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扶贫效果的影响。
  • 摘要:兴办合作农场是江苏省太仓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又一新举措.它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农民以土地、劳力、资金等形式入股,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太仓市从2011年年初开始探索发展以村集体经营为主体的合作农场,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合作农场不仅具有生命力,而且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基本做法是:强化宣传发动,强化政策驱动,强化示范带动,强化上下联动。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管理得到加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得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民务农收入渠道得到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合作农场已经成为太仓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强村富民的金钥匙.
  • 摘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目标模式与实现路径的研究必须紧紧把握“中国特色”这一关键词,立足当前的世情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农情,把握我国和国际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集成创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符合现代农业的一般特征,在其科学内涵上必须体现好九个方面的内涵特点:在农业发展目标上,必须确保实现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农民务农增收致富的双重目标;在农业运行体制上,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化、开放型的运行体制;在农业经营体制上,必须坚持完善和创新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必须构建高效益、多功能、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的区域发展模式上,必须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农业技术路线上,必须遵循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有机结合、精耕细作农艺和现代高新农技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在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坚持农业资源要素的节约利用、集约利用、综合利用和永续利用;在农业政策法律保护上,必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有效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法律体系;在农业宏观发展机制上,必须构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的发展机制。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目标模式,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精致化、产品精优化、分工精细化、农地精耕化、加工精深化、技术精准化、装备精良化、环境精美化、主体精英化。选择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走出一条经济高效、经营集约,产品安全、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文化丰厚,精耕细作、精深加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构建集约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系,构建主导产业集群化与三次产业融合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全产业链体系,构建农业园区化设施化与水利化生态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田基础建设体系,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与农科教一体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信息化智能化与农业机械化、设施化相结合的农业现代装备体系,构建高绿色安全性与高品质质量相结合的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组织化物流化与规范化有序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构建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科学保护相结合的新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构建政府有力政策支持与有效法律保护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政策法律体系。
  • 摘要:没有现代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有大批现代职业农民.因此,必须创造条件、下大工夫,让我国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民真正"职业"起来.各级领导和政府要把培育和发展壮大职业农民队伍,作为解决今后“谁来种地”的战略性问题,摆上各级领导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国家要尽快制定培育职业农民的政策法规,营造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条件与环境。要改革现行教育制度,加大农民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建立我国职业农民资格认证和注册执业制度。
  • 摘要:农业具有多功能性,但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取决于人类行为的选择。由于农业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发挥在不同的利益范围和利益时间上的差别,使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往往导致副的生态效益的产生。笔者的研究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尝试从多功能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内在联系展开分析,多功能农业既是农业的特征也是经济发展进程的产物,多功能农业发展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多功能农业发展中政府政策与制度的保障十分重要,通过补偿和惩罚的方法,使外部性内部化,能促进农业活动中的环境保护。与此同时,当多功能农业提供的优美环境服务已成为市场需求时(它的价值能在市场中得到体现),就有可能促进多功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 摘要: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具有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高、农业物化装备水平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经营产业化程度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等特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大力拓展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科学选择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充分发掘黑龙江粮食主产区提供粮食产品和生态服务产品的双重功能。以现代农业理念为指导,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农垦企业和相邻市(县)农村为依托,以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高新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基础,集世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新机制于一体,技贸工农一体化、产供加销一条龙,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殖,企业和农民大幅增收;农民组织起来走上市场,支柱产业与专业化、区域化生产相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多产业环节紧密相扣、互相依存一体化经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优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大农业。应当具有五大基本功能: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功能、农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功能、城镇化建设辐射功能,注重生态保护与建设。致力于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耕地高产稳产农田较多、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达、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多元化、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目标。建议健全组织,完善工作机制,筹措资金,建立投入机制,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依靠科技,强农建区,不断创新,改善管理与服务,强基固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素质,积极培育现代农民,区域协调、互利共赢,优化结构、合理布局。
  • 摘要:本文尝试通过建立都市农业产业结构和现代化路径分析框架,分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要素条件、行为逻辑和绩效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探寻都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都市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主要包括三条:上游产业链延伸,下游产业链延伸,水平产业链延伸。都市农业上游产业链延伸阐明了都市农业生产的投入需求可以与企业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先进制造技术、基因技术、化学工程技术生产出先进、高效的机械及优良的苗种、化肥等生产资料。都市农业下游产业链延伸包含了加工、物流等产业,建设下游产业链可以极大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率需要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进行水平产业链延伸,拓展与农业生产、农村环境相关的休闲旅游、文化风情和生态保护等产业的延伸建设。
  • 摘要:价格体系中,与农民收入息息相关的是粮食生产价格,即农民第一手出售粮食时实际获得的单位价格.粮食生产价格在整个商品价格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也是国民收入在工农城乡之间分配的杠杆之一,本文认为,从“实证”和“规范”两个方面理顺粮食生产价格与市场粮价、种粮成本利润之间的作用机制,是粮价政策合理制定和有效运行的理论前提。惟其如此,才能继续推动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化改革,确保工农城乡的和谐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制度经济的视角,梳理中国粮食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展现粮食生产价格与市场粮价、种粮成本利润之间关系变化的历史性和演进性;运用21世纪以来的相关数据,对粮食生产价格与市场粮价、种粮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检验,考察变量之间的动态作用机制,并验证谁是粮食生产价格形成的决定因素;以实证结果为基础,探讨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价格形成机制中尚存的问题和改进途径,实证结果进一步表明:21世纪以来,市场粮价与粮食生产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前期市场粮价的变动可以迅速地“牵引”粮食生产价格的变动,并且这个作用机制具有显著的、长期正向的累积效果;粮食生产价格波动对市场粮价的影响不明显,政府通过调控粮食生产价格来稳定市场粮价的传导路径并没有形成,或者说,这项调控政策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种粮成本对粮食生产价格形成的作用十分微弱,在弹性系数显著性、因果关系、动态冲击响应的累积值和敏感性等方面,二者之间均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内在联系,处于彼此割裂的状态。同时,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显示,市场粮价对粮食生产价格形成的贡献度达到了80%以上,种粮成本对粮食生产价格形成的贡献度只在7.6%左右,这使得市场粮价在粮食生产价格形成机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结论更加可信。
  • 摘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特点有思想认识到位,示范区建设具有较高水平,指导思想明确,任务目标科学合理,工作重点突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政策保障有力,经济支持有思路、有办法、有落实。通过建章立制,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多元化筹资,前期资金投入势头良好,现代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体系形成雏形,农产品高端营销市场体系初步形成。针对山东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议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坚持加强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坚持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坚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组织绩效。
  • 摘要:农地流转在中国许多地方,尤其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普遍存在,而且流转的速度越来越快.本文以古典经济学的要素报酬理论为分析工具,探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行为的差异及其规律性,揭示各地农地流转动力的经济学含义,结果表明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农地流转双方都在这份土地上获得相对较为满意的预期收益,农村土地资源才能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是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最根本的动机。发达地区农地流转比较顺利且流转效益比较好,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有利于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即在不改变原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下,通过土地流转会产生“帕累托改进”或“卡尔多最优”等现象。这是建立在农地经营规模报酬递增和投入产出比为正效应的假设基础上,并且需要具备农地经营规模报酬递增相应的经济技术条件。在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作为农地流转的基本要素条件下,土地的边际收益大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而资本的边际收益又大于土地的边际收益,是农地流转的基本条件。这一基本条件在发达地区已具备,而欠发达地区这一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欠发达地区要从农业资本、农业技术支持等方面为农地流转创造基本的经济技术条件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农村资本市场发育、农村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等政策可作为近期的主要政策方向。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