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中国财政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
中国财政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

中国财政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12-04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财政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实现富民强国新跨越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从分析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入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从财政和税收两方面提出了促进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具体包括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激活激励型财政政策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的风险融资平台等财政政策以及研发环节和生产与运营环节的税收优惠制度。
  • 摘要: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的调控作用,通过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大胆开展水资源市场化试点,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向市场化创造条件。提出要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财政支持水利建设资金应坚持突出重点,优先支持水利重大薄弱环节建设,扩大水利建设发展基金筹资规模,保障地方政府大型水利工程顺利,创新财政支持机制,规范和加强各类补贴资金的使用管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兴办水利,推动农村水资源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强化水利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水利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
  • 摘要:总体来讲,新疆经济结构调整应紧密结合新疆实际,全方位地调整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动力结构和要素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财税政策,一要着眼新疆资源性经济的特点,围绕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升级做文章;二要增强财税政策的针对性,切实为结构调整服务。
  • 摘要:发挥财政政策的强大杠杆作用,根据成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财政支出现状来确定将来财政支出的方向,综合运用财政投融资、政府采购、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等财政工具,以达到加快财源建设的目的。
  • 摘要:通过综合对中国2003-2009年基本公共服务综合保障状况和均等化进程的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对进程呈现如下特征:rn 1.就全国水平而言,无论是投入、产出还是受益,中国基本公共服务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综合保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rn 2.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存在明显的阶梯性差异:无论是投入、产出还是受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都要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优势超过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产出水平和受益水平领先于西部地区。但是东部地区的产出供给优势最明显,受益优势次之,三大区域基本公共服务都有代表性省区,其投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区域内部投入非均等程度较为严重。rn 3.分省评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对进程发现,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和辽宁等4个省份,无论投入、产出或者受益水平都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均等化相对进程最高;浙江、江苏和广东等3个省份投入相对水平居中,但其产出相对水平和受益相对水平很高,表明其产出供给能力和受益转换能力较强;其余东部省份如河北、山东和海南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待提高。中部地区的吉林和湖北,西部地区的青海和新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对进程较高,其余中西部大部分省区(尤其是广西、贵州、云南、甘肃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对进程靠后。rn 4.分省评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步情况,虽然西部大部分省份基本公共服务相对水平较低,但是均等化相对进程指数的平均增长率要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其投入、产出和受益的相对劣势正在逐步缩小。rn 产出供给水平低下,受益覆盖率较窄、服务质量较为落后和公共服务产生经济社会效应较小是大多中、西部省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对进程较低的主要原因。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产出供给效率、提高服务受益覆盖率和服务质量是加强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有效路径。
  • 摘要: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推进财政预算公开,这是政府预算接受社会监督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项行政费用都要纳入预算,做到公开透明,让老百姓清清楚楚地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能够有效监督政府”。如何让预算脱掉秘密的外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预算信息公开的态度的根本性转变。“我们未来的预算,它应该活在阳光和真实之中。”预算信息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原本就是归全体公民共享的东西,人人都应享有平等获知的权利,但从现实改革看,推进政府预算的公开透明,可谓任重而道远。提出预算法修订成当务之急,预算信息披露有待全面、细化,监督、问责主体作用急需加强,增加公民参与是激活预算透明的新推力。
  • 摘要:本文试图分析我国在“每级政府干多少事,必须有多少钱”这一规律上的合意性问题。为了将问题分析清楚,本文首先分析了“事权”与“事责”这一对类似但又有区别的概念;接着,回顾我国在处理上述问题上的一些重要举措;在文章第四部分,将我国和美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加以对比分析;最后,从“事权”与“事责”角度对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理顺提出了建议。
  • 摘要:财税体制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而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则是界定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核心内容.因此,只有正确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力使之达到事权与财力相匹配,才能进一步规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健全起财权和财力合理划分的财税制度,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方面的关系.提出要明确划分政府间的职责和事权,明确界定政府的支出责任和支出范围,完善分税制度.合理划分政府间收入,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 摘要:尽管传统意义上的纵向财政不平衡本身并不能判断这种不平衡是否带来福利损失,但是如果存在严重的纵向不平衡,而又没有很好的机制来矫正这种不平衡,那么这种结果必然导致地方政府行为扭曲,诱使地方政府通过其他非常规或非法手段来弥补巨大的纵向缺口,从而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如:诱发地方政府通过非常规手段如借款、变相举债、打白条等来弥补财政缺口。在我国目前政经体制下只能实行“收入集权,支出分权”政府间财政关系模式,但是需要构建起一种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模式,以矫正现实存在的不平衡。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以基层政府为平台的财政支出体制,政府间收入划分,构建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转移支付制度,财政立宪。
  • 摘要:本文对湖北省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分析,基于三个维度。一是职能空间维度,湖北省分税制从属于全国中央与地方共同构成的财政体制中的一部分,是全国分税制整体的有机部分,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中央及其他地方。二是地域空间维度,湖北省财政体制从属于湖北省政治与经济体制,必须尊重湖北省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行政体制改革实际。三是分税制时间维度,湖北省财政体制的完善要尊重历史,面向未来。rn 本文对完善湖北省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议,基于三种假设。一是政府层级扁平化。未来设立三级政府,即中央、省、县市。二是承认并接受“非对称型分税制”模式的合理性。税收收入中央占大头,中西部地方两级财政(现行四级)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财力与事权对等主要依靠中央扩大事权承担,缓解县乡财政压力。税收初始分配上中央占主要部分,而国家财力的最终使用则主要由地方支配,从而表现出“初始财力与事权非对称,最终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双重特征。三是现行分税制主体框架在短期内难以调整。rn 本文建议定位于以完善地方分税制为核心,以推进湖北省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提升财政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运行绩效为目标。
  • 摘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财政建设的核心内容.财政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更好地运用财政、税收政策为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支持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完整、广泛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财政部门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重要思想基础.我国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共财政,由建设性财政向服务性财政转变。财政政策与资金开始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倾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有了快速发展,但是与社会发展和公民的要求还很不适应。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沈阳市基本公共体系建设的实际进行若干问题的研究,试图寻求财政支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科学、高效的政策途径。提出要厘清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变事权与财权匹配为事权与财力匹配,构建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落后地区财政保障能力,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绩考核机制。
  • 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优化政府间事权财权改革的重要目标。公众能否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公共服务,是判断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以此,改革的推进,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要以民生热点为切入点,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公共事务,逐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进一步做实省、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和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建设,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要引导舆论、媒体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通过强化外部监督,督促各级政府依法办事,切实维护居民、企业乃至上下级政府之间享有合法权益。提高政府透明度,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切实加强外部监督的基础和前提,更要深入扎实地推进下去。
  • 摘要:只要以财政民主作为今后财政改革的原则,就打开了深化财政改革的大门,就为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与社会的综合改革打开了缺口。当前人民群众要求进一步改革开放,进一步改革经济与政治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应该顺乎民意有所作为。有人悲观地认为,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是至理名言,满清王朝的覆灭就是明证。“改革是找死”倒未必,希望总是在绝望中产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坚持改革才有出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财政理论界应认真研究财政民主和财政改革的辩证关系,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提供新鲜的理论贡献,为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尽绵薄之力。
  • 摘要:“三公”经费本应是政府履行自身职能的必要成本支出,是政府完成分内工作必须要用到的资金。然而在我国,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三公”经费数目过大、项目过多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许多人眼里,“三公”经费甚至已经沦为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的代名词,严重损害了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更不利于政府树立威信。因此,为了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更好地实现政府职能,倡导节约风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体系,使得“三公”经费更加规范化、正规化就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本文提出要完善“三公”经费预决算的公开制度,完善出国考察、公务接待和公车制度完善监督与问责制度,推进预算改革,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硬约束。
  •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县域富则全省富。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要实现全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将是一句空话。对此,既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更要看到经过多年来的“打基础,管长远”,我省县域地区积累了巨大的发展能量,为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运用财政杠杆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我省基本县情和经济发展新特征,主动把财政职能融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全领域,促进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具体而言,应按照建设“六型”财政(发展型、创新型、公共型、公平型、法治型、服务型)的要求,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财政资金、财政服务等杠杆工具,以更有力的手段撬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引擎”,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确保我省县域经济在新一轮竞争和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 摘要:财政在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大有作为。应根据“十二五”规划和经济、财政工作的新任务,牢牢把握支持的主动权,在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经济形势的把握上,坚持“五个注重”和“五准确把握”,有效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始终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突出财政经济发展主题,提高财政绩效为核心的改革深入推行。针对财政改革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问题并存、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互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在支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上深入调查研究,大胆实践和探索,更好更有效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摘要:借鉴国际上主要国家财政支出政策运用实践与国内部分城市的发展经验,立足昆山实际,推进昆山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的财政政策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应明确产业引导意图,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效果,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弥补产业升级薄弱环节,应体现对内资企业的支持,促进内资企业完成升级,要支持政策融资体系建设,解决转型升级融资瓶颈,要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夯实产业升级技术基础,要促进企业服务平台建设,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应充分体现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
  • 摘要:近年来,国家提出多项政策措施,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从自治区自身发展情况来看,工业经济是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工业结构为研究重点,通过分析内蒙古工业结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财政的视角为进一步优化内蒙古工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提出政策建议:要优化工业内部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扶持落后领域发展。
  • 摘要:末来较长时间里,货币政策总体上应该保持稳健,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同时,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应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信贷结构,对中小微型企业采取微调的定向宽松政策,有效规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rn 往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大公共投资,这种“粗放型”扩张对于经济结构的负面作用已经逐渐凸显。2012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最大改变,是财政上的扩张力度将有所控制,结构性减税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增支,成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载体,为实体经济营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加宽松良好的环境。在财政支出安排上,应继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落实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同时,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继续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和“三公”支出等。
  •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因此应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区别对待、有进有退、有松有紧的原则,加强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政支出体系建设。要完善财政的扩大消费支持政策,提高居民消费比率,完善财政的产业支持政策,发展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完善财政的节能减排支持政策,缓解资源环境制约,完善财政的区域支持政策,推进区域城乡统筹发展,完善财政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财政支出机制,创新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方式。
  • 摘要:我国地方政府之间存在财政支出竞争,但是在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类型这一问题上学者们的判断则不尽相同。本文遵循现有文献的研究思路,对中国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竞争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主要侧重于完成以下工作:第一,使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进行检验,比较并真实地描述各种财政支出的空间竞争关系;第二,通过克罗内克乘积形式表达空间权重,使之与面板模型相适应,并由此使随时间变化的经济空间权重矩阵更加有效;第三,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关系进行总量和分项的实证检验,得到了新的研究结论: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量的竞争作用较弱,三类主要的分项财政支出(基建支出、教育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呈现出显著的策略互补竞争特征。
  • 摘要:目前尚未在公开文献上看到分析中国公共转移支付和私人转移支付对农村贫困和不平等效应的比较研究。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研究空白,较完整地刻画公共转移支付和私人转移支付对农村贫困和不平等的影响方向、程度,并探讨其内在机理。rn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模型分析。首先,解释为什么公共转移支付可能对私人转移支付有影响,用什么方法验证这种影响;其次,提供了利用固定效应分析转移支付对接受者收入、消费支出影响的计算方法,并利用bootstrap技术来计算影响的标准差;最后,介绍如何使用上述结果分析转移支付对贫困、不平等的效应。第三部分则是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 1989-200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基本结论。
  • 摘要:科技研发(R&D)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增进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地方政府财政R&D支出的效率对地方的公共政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DEA方法在评估财政支出效率过程中忽视了决策单位所处环境的异质性,从而得出的效率评估结果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三阶段Bootstrapped DEA方法则将外生环境变量因素以及随机冲击纳入DEA的计算当中,得到的计算结果更科学。本文利用三阶段Boostrapped DEA方法对我国2010年31个省级财政R&D支出的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控制了外生环境变量的干扰和随机因素的冲击后,三阶段Boostrapped DEA计算的财政R&D效率得分高于初始DEA计算的效率值,即用原始的投入产出指标计算出的地方财政支出效率有偏低的倾向。第二,控制了外生环境因素的冲击后,地方财政支出效率得分的平均值提高到0.845,且标准差减少到0.189,这表明地方财政支出效率偏低是因为所处的环境,过滤环境因素可以使得所有地方财政支出都处于同一环境平台。第三,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并考虑外生随机冲击的Bootstrapped DEA的计算表明,省级财政R&D的支出效率得分为0.767,即在保持投入比例和产出不变的情形下,2010年省级财政研发支出存在23.3%的投入浪费。rn 实际上,就财政研发支出效率而言,其影响因素除了有外生的,还有内生的,比如财政支出的内部管理,而且财政效率内生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强财政支出的内部管理,硬化财政研发预算约束,加强财政研发支出的监督和考核,才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最根本的途径。同时这也是评价财政R&D支出效率需要进一步考虑的因素。
  • 摘要:新时期军事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以及军事财政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此环境下军事财政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发挥什么作用,是军事财政长远建设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军事财政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涉及军事财政的职能定位问题.同时,对军事财政职能的供求决定着军事财政的活动范围与活动方式,供求的变化也影响着军事财政的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变化,因而,军事财政职能的供求均衡情况又影响着军事财政的改革发展.基于此,着眼新时期理财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军事财政职能进行理论定位,运用经济学的供求分析工具对军事财政职能有效性进行逻辑建构,并对中国军事财政职能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讨提升中国军事财政职能有效性的应对之策,对于中国军事财政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rn 从我国军事财政发展现状来看,提升军事财政职能有效性的可行策略是要以军事财政职能需求为牵引,从影响军事财政职能供给的三个主要因素——体制、资源和效能入手,努力提高职能供给能力。要健全军事财力增长机制,完善军事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军事财政体制,优化军事财力配置结构,完善军事财政法规体系。
  • 摘要:本文利用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区域之间财政收入差异的指标,发现2003-2010年区域间人均GDP基尼系数的先增大后缓慢减小,区域之间人均财政收入基尼系数成缩小趋势,但是人均财政收入差异远远大于人均GDP差异。rn 营业税是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关键因素。为了解释以上现象,利用分解基尼系数的方法,考查了各类收人来源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营业税对我国区域间财政收入差异的贡献率最大。rn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区域财政收入差异形成的核心原因。由于营业税与第三产业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因此继续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结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区域财政收入差异有很大影响,尤其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差异形成的影响大于第二产业。最后,通过2003-2010年各省(市、区)人均财政收入和不同地区各产业人均GDP的面板数据模型使该结论得到了进一步验证。rn 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第三产业是吸收劳动力最主要的部门,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对总体经济的贡献仍然有限且发展不均衡,为此建议:rn 1.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联动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形成城乡一体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扶持政策,从总体上规划各地区的产业发展,使各地区的第三产业都能得到均衡发展。rn 2.根据各地区产业结构和自然环境的差异,采取不同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发达地区要引导第三产业的集聚,提升产业档次;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山区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餐饮和休闲度假等服务业;第二产业发达的地区应多发展与之配套的第三产业,如房地产、商贸、会展以及物流等行业。rn 3.加大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进一步缩小区域间人均财政收入的差异。rn 4.增值税的差异也应值得重视,生产型增值税转化为消费型增值税刺激了企业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就会减少,这必将带来更多的人失业下岗,对社会稳定和职工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劳动密集型行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其增值税收入相对较低,可以考虑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予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 摘要:"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近年来,我国公共产品提供实践中越来越重视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简写为PPP)已成为广为人知的公共经济学新词汇.但是,在公共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中,以"失灵"为标签的概念体系——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仍然是公共经济学家案头的主要理论武器.以往仅从关注"失灵"出发,主要看到的是政府与市场相互之间的"替代",而不能水到渠成、合乎逻辑地通往双方的"合作".事实上,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实践已经跨越了“失灵”的分析而呼唤着理论的创新;在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代表的中国,更是需要理论创新以尽可能彰显“制度的后发优势”。那么,一个能有效解释公私合作——甚至再开阔一点,涵盖在西方国家广泛出现、我国近年也初露端倪的志愿部门大量介入公共服务领域现象——的理论基础何在呢?进一步说,在公共产品提供中的思维起点和认识框架应做何种与时俱进的改变与创新呢?rn 本文认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发展与进步已经告诉人们,需要转换视角,丰富和发展理论,从重视“失灵”、“替代”转向重视“有效”、“合作”,在正面承认和肯定市场、政府、志愿部门各自有效性和失灵之处的基础上,重视各自的优势与长处,由原来的替代、拼接关系,发展到在一系列重要领域(政治领域等当然除外)的相互渗透融合的关系,进而达到互补、整合、共赢、相得益彰的合作伙伴关系。
  • 摘要:2011年11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如果从2004年3月启动这一轮预算法修订(最近莫名其妙地改称为"修正",故本文仍旧称为"修订")工作算起,已然走过了将近8个年头.公共预算作为现代公共治理的重要工具,构成了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预算法治化重要基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订工作,这些年来因种种原因而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推进,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中国预算改革的进程.提出要辩证认识现行预算法存在的缺陷,预算法修订与预算改革实践的关系,预算改革的控制约束取向与绩效管理取向。
  • 摘要:一般而言,财政信息化是指将财政信息作为信息的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对其加工、传输、运用等,为财政管理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运行提供及时充足的信息.自1985年财税信息系统开始建立,到当前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的广泛推广实施,我国财政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财政业务系统应用成效斐然.要统筹规划财政信息化制度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建立财政信息化制度及法规体系建设。
  • 摘要:2011年以来,国库处对市本级所有一级预算单位,近200家基层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剖析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总结改革实践工作中的运行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本文提出,要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重视程度,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模式,加强对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情况的监管。
  • 摘要:了解财政职能定位是财政管理的关键,而财政职能的划分直接影响财政的支出结构.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十二五"期间我省如何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财政支出既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又能满足公共政策灵活调整的需要,对加大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提出要继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转轨,加强财政预算约束,杜绝财政支出的盲目性,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加强监督,规范财政支出行为。
  • 摘要:一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财政、税收、价格、法律以及上下游产业配套支持政策。一方面,要严格贯彻落实已有的各项新能源产业政策,努力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具体项目建设上来;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体系,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破解新能源产业融资难题,统筹规划,明确重点扶持对象,设立专项资金,专一扶持新能源产业,完善新能源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推动新能源产品推广应用,完善新能源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摘要:根据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原则及总体思路,针对目前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和我省实际,在现阶段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以民生财政理念为导向,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以民生事权与财权匹配为依据,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按勤俭效能原则,压缩行政运行支出,区分不同性质民生项目,采用不同的投入保障方式,按法律和政策要求,确保重点民生项目支出,创新财政投资方式,优化财政投资结构,以基本民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深化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 摘要: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大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的森林生态环境以及水、土、草原生态环境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下,也面临着生态保护与快速发展怎样才能和谐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大小兴安岭林区和齐齐哈尔、绥化农区牧区的种植业、林业、畜牧及水生态环境四个生态领域进行了分别的研究,深入探究存在问题,寻求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对策.其中林区生态环境治理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税收政策,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生态补偿机制。农牧区生态环境治理要强化土地资源的治理,强化草资源的治理,强化水资源的治理,建立农区生态环境财政补偿机制。
  • 摘要:当前,我省发展云计算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借鉴兄弟省市的政策经验,在财政支持方式、税收激励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产业支撑体系、资金管理与监督等方面不断拓展政策空间,提升政策效应和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推动福建省云计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 摘要:在全国水利水电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由此产生的移民以及移民的妥善安置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各方的关注.其中,独立费用的管理与监督的混乱等问题十分突出,问题既出自于实践层面的混乱,也源自于理论研究的缺失,本文就独立费的属性问题以及衍生出来的系列管理与监督问题作一些探索与思考.提出要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独立费用使用的内部激励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独立费用使用的外部监管机制,落实独立费用使用管理的事后监督。
  • 摘要: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镇土地需求量快速增加,城镇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增长,总量已接近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提出要发挥省财政监督管理职能作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土地出让收支,完善土地出让收支预决算制度,防范降低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 摘要:当下发展和普及普惠性学前教育的任务是加大城乡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总量,来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职责,创新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明确公办园的发展方向和标准,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加大政府和社会监督力度,实施弱势群体财政补助政策,逐步建立弱势群体资助体系,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 摘要: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其运行状况是检验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运行质量的"晴雨表".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财政改革作为"急先锋",为我国经济社会繁荣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由于选择了渐进式的改革路径,随着时间的推移,现行财政制度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基本丧失了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步入了改革攻坚阶段,特别是受部门或地方利益的双重驱使,甚至出现了负向激励和逆向调节的问题,新时期、新阶段急需顶层设计、统筹考量、切实推进.主动改革,改革主动。新时期要切实抓住当前我国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的有利时机,从完善制度、体制、机制入手,客观公正、深入系统地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切实为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营造制度环境条件。
  • 摘要: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明确提出了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我理解,这些任务汇总起来就是:围绕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主题,紧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将整个公共财政体系按照现代化要求推向新阶段。
  • 摘要:针对现行财政体制与自治区直管县改革耦合存在的问题,为了落实自治区直管县改革,壮大县级财力,激发县级理财积极性,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目的,自治区对下财政体制改革一方面需要通过合理界定自治区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理顺各级政府收入分配格局,规范自治区对下转移支付制度,达到政府间财力与事权匹配的效果;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明确规定自治区、市、县之间,特别是市与县之间的财政关系,保证县级财政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并通过建立对县级财政激励与监督并行的制度安排,推动县级财政增强调控能力,提高财政效率,引导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 摘要: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有共性特征,如“收入集权、支出分权”的基本财权事权划分模式;同时各国也根据各自国情发展出了各具特色、差异很大的制度框架。实际上,经考察发现经济发展阶段接近的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存在规范、统一的中央与地方事权分配模式,更不存在标准化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框架。rn 中国是一个具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单一制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均有显著差异,而某些国情特征则与特定国家的某些特征更为接近,如以职业国家公务员队伍为主体的行政官僚体系的巨大影响力比较接近德国的行政国家,中央具有的绝对权威及其对地方的严格控制则与法国相似,疆域辽阔、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大则与美国相近,因此在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成功经验时,要注意综合吸收这些国家与中国相近方面的特定做法,根据现阶段具体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rn 提出要关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制化与规范化,重视区域性地方政府的作用,在中央设置区域性政府部门,明确区分财力与财权、事责与事权,建立明晰的权责关系,大力推进城镇化,适时进行基层行政区划改革,鼓励平级政府之间探索建立基于横向合作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 摘要:地方财政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各级政府行使职权的物质基础,其运行状况制约着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但随着时间推移,地方财政高速增长的"红利"正在削减,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增长"困境",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须理性反思,积极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路径.rn 实现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需要重新审视地方财政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切实将其建立在客观、真实、可靠的基础之上。需要重新考量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利益分配关系,加速推进税制改革,加强法治财政建设,重构财政生态体系。
  • 摘要:信息公开是民主和法治政府的重要标志,而财政预算则是最重要和最应公开的政府信息。财政透明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促进政府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政府和官员负起责任、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手段。在提升财政透明度的进程中,路径选择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性强且切实可行的。要提高公众的民主意识,扩大参与式预算范围,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增强预算的法治性与透明度,明确规定财政信息披露内容,建立最低标准信息披露规范,加快财政监督立法,健全财政监督创新机制,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完善技术支持手段。
  • 摘要:随着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的客观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结余规模过大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各级财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在提高预算执行率、消化结余资金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但结余规模过大,结余资金增长过快的状况仍未得到解决,对财政预算的执行及履行政府的职能产生了不利影响.本研究报告将针对山西省近年来全省行政事业单位结余规模问题,在分析结余基本情况、变动特点及形成原因等的基础上,提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结余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出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要向需求拉动型倾斜,预算单位年末结余要与部门预算编制相衔接,要加强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加强预算监督管理。
  • 摘要:1998年中国公共财政框架开始搭建.在此之前,1994年推行分税制改革,1996年出台预算外资金管理九条规定;在此之后,2001年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2002年颁布政府采购法.中国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权变革一直走的是由分散到集中、由分割到统一的渐进道路.十多年来,在推进财政权力集中与统一的同时,"防止年底突击花钱、消除采购集中腐败、制止政府过度消费"的声音不绝于耳.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财权提供基础公共产品和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公权”之一,必须辩证处理集权与分权关系问题,既防止过分集权又避免过于分权,在集分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建立健全既分工制约,又合作协调的财权管控机制。提出要建立以“制约协调”为核心、科学合理的财权结构和运行机制,不仅是权力合理配置问题,更是政府财政绩效管理问题。而财权管控体系应该涵盖理论建设、机制构造、制度设计、操作执行等整体性综合内容。
  • 摘要:财政转移支付在促进山西省经济的发展,缩小山西省内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山西现行的转移支付体系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发生的公平性损耗问题,以及相关部门对转移支付效益评估机制的不完善造成的浪费问题,还有监管部门对转移支付资金用途的监管不力,对违规使用者的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依然影响并制约着转移支付推动山西经济发展的程度。因此,通过分析山西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现提出如下几方面建议: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规范财政转移支付环节。
  •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财政负有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的职能,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改善需求结构,充分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支持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摘要:财政货币政策交互作用本质、渠道及运行机理,对于理解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并进而指导财政和货币政策设计至关重要.初期财政货币政策交互作用研究集中于泰勒规则和价格水平财政理论,两者基于特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具有有限的财政货币政策交互作用渠道,未考虑财政和货币政策体制转换.近期,财政货币政策交互作用研究新趋向体现在: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内偏离李嘉图主义假设探索财政货币政策交互作用的供给渠道;重视财政货币政策交互作用研究中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体制转换.
  • 摘要:本文首先从供需两方面理论阐释了非凯恩斯效应产生的作用机制,然后利用三种财政调整时期定义创造性地对1979-2009年间中国财政政策非凯恩斯潜在时期进行划分,并通过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采用GMM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财政政策对产出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收入和支出对产出增长在紧缩时期表现为非凯恩斯效应,而且由于非凯恩斯效应在紧缩时期处于支配地位,致使财政收入和支出对产出增长的总效应也表现为非凯恩斯影响;但是在正常时期和扩张时期,财政收入和支出表现为凯恩斯效应,而且财政收入和支出对产出增长的凯恩斯效应在扩张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rn 第一,研究结论为我们重新反思和全面评价中国以往财政政策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和理论依据。rn 第二,研究结论对未来财政政策选择以及后危机时代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思路借鉴和决策参考。rn 第三,政府还应根据其所处财政政策效应时期变化选择不同的政策工具组合,从而既提高政策调控的实际效果,又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rn 第四,研究结论还可以帮助政府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结构优化。
  • 摘要:本文以财税制度为分析视角,探讨中国国际贸易非均衡增长与财税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以期通过财税制度的优化促进中国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的实现。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财税制度是造成我国国际贸易长期非均衡发展所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税制结构和政策优惠通过影响出口产品的成本来拉动出口,而收入分配制度则通过影响内需作用于出口。因此,为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均衡,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居民的福利,应当调整和优化我国的财税制度:稳定出口退税政策,优化税制结构,规范招商引资政策,完善地方税系,强化财税制度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
  • 摘要:本文将基于巴罗的内生增长模型,通过构建经济增长和福利最大化函数模型探讨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和福利的内在关联,并且对社会福利的衡量指标及其与增长的关系进行一番探讨,最后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和福利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和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财政支出应在适度控制财政支出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经济建设支出规模,财政投资切实退出一般竞争性盈利性领域;配合政府机构改革和提高行政经费使用效率,进一步降低行政管理支出,尤其是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费用;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还要加大对社会文教和科技的支出力度,促进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本的形成。在我国现阶段,大幅度提高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比重是提高民众福利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受财政支出结构的限制,我国政府多年来大幅度增长的财政收入并没有带来与之相适应的居民福利的改善,也造成了居民消费的不足,从而导致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和出口的困境。可见,正是财政支出结构的偏差制约了民众福利的进一步改善。由此,本文认为,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应当以促进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国家财政应当成为提高我国人民福利水平的重要保证。
  • 摘要:利用经验观察判断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偏差存在与否及其大小往往会产生“幻觉”,可能误将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也归结为“偏差”。鉴于对“偏差”的经验研究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探索了可能形成系统性偏差的机制,一旦偏差机制得以正确的解析,对偏差机制的矫正将优于对偏差本身的矫正。部分文献认为政府竞争会导致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偏差,但本文的分析指出竞争是中性的,它本身并不产生结构偏差,在政府竞争模型中,偏差来源于地方政府目标函数对地区跨期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偏离,尤其是地方官员的短视和机会主义倾向。分权与地方公共品供给的相关经验研究指出地方政府的GDP崇拜是导致支出结构偏向的一个原因,本文的分权一集权模型则指出,如果增量公共资本投入导致居民未来福利增加的贴现值大于同等数量即期公共消费导致的福利增加,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就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公共品供给模式趋向更分权化还是更集权化,取决于地方化供给的效率优势与地方政府目标函数扭曲之间的权衡。收入分割模型则抓住了中国地方财政体制的某些关键特征,财政权威碎片化导致财政统筹乏力,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全局最优。财政道德风险模型将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和拖延视为“柔性”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策略性互动的结果。政治经济模型则强调了政治动机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政治均衡与经济效率之间往往存在冲突。
  • 摘要:财政审计应用理论研究仍在不断发展与优化过程中,其目标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以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为前提,以实现国民福利最大化为宗旨,以财政资金为主线,进行独立审计活动,揭露、纠正财政资金运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对财政体制、运行机制和财政政策的深化提出改革建议,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提高国家综合治理水平。因此,需要在财政审计理论尤其是应用理论方面不断进行研究、实践与创新,为财政审计的学术研究与具体审计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
  • 摘要:中长期我国财政赤字的发展趋势体现我国财政发展的基本状况,在考察各种可能的财政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我国财政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并为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提供依据。本文所称“中长期”主要指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即2011-2015年。rn “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要继续实施着力改善民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统筹调整税收结构与预算外收支结构,适当提高宏观税负,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和速度,实施“结构政策为主、总量政策为辅”的财政政策搭配,促进国家财政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 摘要:2012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依旧复杂,世界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没有明显的衰退,反而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而变得更加微妙;国内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凸显,通货膨胀压力转入潜行期,房地产等资产市场调控处于攻坚期,实体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而收入分配改革则进入矛盾的高发期。面对国内外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我国应积极构建“逆调控”框架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稳中求进,预调微调,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
  • 摘要:理想中的政府应当是在已经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前提下,使社会中的成员能获得和拓展尽可能多的自由。要重新审视政府职能,注重纯公共物品的供给,资源再配置,实现社会公平,打破传统垄断,实现有效竞争,建设服务型政府,让百姓活得更有尊严,大力支持民间组织的发展,敢于放权,移权。
  • 摘要:财政学作为研究财政活动的一门科学,它的核心概念也应当具有为财政理论研究提供本源与研究归宿的功能。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在“社会共同需要论”形成之前,财政学界并没有“发现”财政学的核心概念,因而导致财政学学科建设常常面临方向不明确、路线不清晰,学科本身立论不稳、性质不确定等问题。rn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共同需要”是财政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贯穿整个财政理论体系的中枢。只有围绕“社会共同需要”这个核心概念展开,财政学才能够形成一系列的概念体系。这个核心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概念体系是财政理论的基石;它决定了财政学科的属性,是财政理论是否对客观世界具有解释力以及解释力如何的关键所在。也只有从“社会共同需要”出发,才能够解决目前正在“困扰”财政学界的几个重要的问题,进而推动财政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 摘要:MTBF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公共预算与支出管理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概括起来主要五个方面(IMF):(1)财政政策目标和量化的财政收支、赤字与债务总量的目标值,应在MTBF中清楚地规定,并得到最高级次政策的支持;(2)公共支出的目标水平必须严格地与中期宏观经济展望相一致; (3)预算制定和前向估计应以名义数确定,以确保规划管理者能够对价格变动做出反应;(4)MTBF应根据清晰定义并严格核算完全成本的政策提议制定;(5)MTBF应伴随有强有力的手段,用以审查单项的支出政策及其实施机制。rn 在充分汲取上述经验教训和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本文建议中国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逐步推动引入MTBF的改革。从中长期的观看点,这项改革将为巩固现有的改革成果,推进更全面的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提升各级政府的预算能力和强化受托责任,进而提升政府的施政能力和促进善治( good governance),提供一个不同于年度预算改革的新方向:rn 将预算估计的时间尺度从年度扩展到中期。“中期”通常指包括当前预算年度在内的未来3-5年。多数国家采用3年期框架。建议中国也采纳这一时间框架,因为时间尺度过长会导致预算估计的过大误差,这会损害MTBF的质量。
  • 摘要: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渐进的、理性的政府预算制度变迁方式是一种成本较小、效果较佳的路径依赖,也是历史逻辑和现实条件相结合的产物。这其间既要求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承担起应有的义务、对社会的进步负起责任,也要求社会各方极力达成妥协,每一方都要放弃自身利益的一部分,最终实现整体社会利益的最大化。rn 一方面,要不断加强预算法制化建设,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性,提高预算透明度,为规范和监督政府预算提供有力保障;探索引入先进的预算管理技术手段,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和预算的科学合理性;为预算编制和审查提供充足的时间准备,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规范预算运行程序;严格预算执行,确保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和效益性等。rn 另一方面,在政府预算改革的侧重点上,不仅仅是进行预算管理方法手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预算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完善。良好的预算程序和编制技术如不能同政府预算参与各方的利益协调机制实现整合,不能推动政府预算制度层面的建设,从而促进预算权力的规范运行,仍可能会产生不良的预算结果。我国的政府预算改革在完成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之后,需要将其适时引向更深层次的预算权力运行机制的改革,逐步将政府预算过程中各个参与者的预算目标和偏好表达、权力配置与职责合理划分、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等问题纳入改革议程,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使政府预算参与各方共同遵守游戏规则,最大限度地减少预算过程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和寻租行为,实现预算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政府预算制度是社会公众赞同和监督政府财政活动的制度,因而代议机关在促进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发展和完善上应起到主导作用。这对于我国根本性的借鉴意义在于坚持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与改进人大的监督程序,使我国人大预算监督由形式上的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化。还要将政府预算权力在部门和个人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促进审计模式的转化,加强政府预算管理部门内部监督,从而形成层次明确、分工合理、权力相互制衡又能保证高效协作的政府预算监督制约机制。同时,要不断提高政府预算的民主参与程度,扩大政府预算的公开性,在体制外对政府预算形成有效制约。
  • 摘要:中国的县级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承担了较多的支出责任,财政收支状况不容乐观。上述分析的案例主要还是市辖区,如果是真正的县政府和市级县,情况还会更糟一些。因为中国县级政府包括856个市辖区、369个县级市、1463个县、117个自治县55个少数民族县级财政(数据截至2006年12月31日)。市辖区财政状况要稍好于县财政和市级县财政。县财政一般指以农业为财源基础的财政,是真正面对农村的最高行政主体。现实中,财政部曾就“财政困难县”作过界定,指的是按照基年数据计算可支配财力低于基本财政支出需求的县。可支配财力包括本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上级政府财力性补助收入以及可用于基本财政支出的预算外收入等,对上解上级财政的支出、一般预算收入中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中用于成本开支部分等作必要扣除。基本财政支出需求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必要的事业发展支出,具体由财政部根据各地财政供养人数、人均开支标准和地区间支出成本差异系数核定。显然,这只是一个吃饭财政的标准,根本没有涉及辖区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rn 尽管一个国家的财政体制的集中与分散取决于政治体制,但在考虑收入集中的同时,必须考虑中央对地方支出的安排程度。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中央政府财力相对比较充裕,调控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基层财政困难成为财政体制创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94年以后,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缓解了县乡财政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政府特别是落后地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需要。2009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高达28621.3亿元,地方财政支出的39.1%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但不断扩大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及对地方财政提出的配套要求也留下诸多隐忧。如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依赖问题、土地财政问题、借债配套或为了获得上级转移支付的假配套问题。rn 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的决定过程是一个纵向财政分权过程。无论何时,地方政府从来没有减少过在体制内从中央政府那里获取财力的努力。地方政府从中央获取财政转移支付的力量悬殊,加上转移支付透明度不够,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平等。为更好地激励地方,需要通过制定《转移支付法》加以规范。立法过程就是确定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规则的过程,需要地方政府的平等参与。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