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二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第二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第二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5-20

主办单位: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会议文集:第二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48条结果
  • 摘要:笔者曾试图将马克思的观点引入社会变迁的模型,并称为“社会生成”。运用到现代化的具体社会变迁形式,人们可以将社会现代化机构看作成功现代化实践的潜能。笔者认为,现代化实践需要特定的行动来释义韦伯的“现代化精神”;如果存在内化为价值的广泛特定社会关系,也就是组成道德资本的道德纽带,那么现代化行动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得到动员。鉴于本文的目的,“第三社会学”的观点意味着,以内化为人际关系特定价值的社会关系的资格,寻找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或广泛现代化实践的先决条件。在这里,将找到现代化的最终驱动力。笔者将现代化依赖于关系的一组特定表现,称之为道德纽带,结合在一起就是道德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也融合在行动个人的个性和相关态度之中。正是这种关键的社会资源,通过创新动员、承担风险、理想思考和人际合作等行为,促进、鼓励和刺激现代化的发展。道德资本是现代化精神的先决条件。
  • 摘要: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何传启,1999,2013),在18世纪至21世纪末,世界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可以推动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从半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半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这就是综合现代化.1760-1969年,国家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是第一次现代化.1970-2100年,国家现代化有三条基本路径,即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综合现代化.本文着重讨论国家现代化的三条路径及主要模式.笔者认为,国家现代化没有最佳模式,只有理性选择。在过去300年里,有些国家保持发达国家的地位,有些国家成功晋级,有些国家地位下降,有些国家地位波动;比较它们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具有明显倾向的结果。例如,地位上升的国家,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既有工业化优先、民主化优先和城市化优先模式,也有经济优先、教育优先和协调发展模式等;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既有知识化优先、信息化优先和生态化优先模式,也有协调发展模式等。所以,不同国家需要研究和寻求自己的合适模式,而不是简单模仿其他国家的做法。
  • 摘要:在美国,有一群通常被称作"阿米什人"的居民生活在宾夕法尼亚、纽约、俄亥俄、密歇根、威斯康辛、肯塔基和密苏里乡下他们自己的社群中.他们的祖先在18世纪为躲避宗教迫害而从欧洲迁移到美国.从那时起,他们一起维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拒绝曾改变美国人生活的现代科技的侵扰.阿米什社群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更可算作一个奇迹.人们很难相信,在代表着全世界现代化领先力量的美国,一个非常特殊的族群还能在过去三百年持续变化的社会和技术环境中,维持着与18世纪相差无几的传统生活方式.作为历史现实,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可以给人们诸多启示.它促使人们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保护、文化传统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主题.本文通过对印第安纳北部某阿米什社群进行现场观察,对生活在美国的阿米什社群现状展开简短介绍.阿米什社群的现实情况表明,他们不仅在美国社会的文化与技术现代化进程中得以存活,并且还实现了繁荣发展,这为人们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阿米什社群在美国的存活与发展还体现了美国宪法结构对生活方式自治提供政治保护的重要性.
  • 摘要:以谷歌、脸谱和其他信息技术巨头为首的硅谷文化的发展,已经被奉为开创了一系列时尚设计趋势的先锋时代,这其中也包括工作场所的设计.现在,当人们步入某个工作场所,会看到咖啡桌和咖啡座,这些供员工放松社交的设计令人产生步入某个咖啡厅的错觉.通过分析办公室规划风格从19世纪向当代的趋势转变可以看出,创意时代的现代办公室文化被看作旨在激发最大生产率和创新突破的快乐工作环境,通常只有“无畏无惧”的环境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新型空间中极具个性的私人空间凸显了个性与身份。它还体现了对传统等级制度的抛弃,以及对灵活、协作和创意的接纳。
  • 摘要: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客观表现,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同时,城市多元化与社会多样性存在密切的相互支撑和彼此包容关系.城市多元化作为社会多样性的载体,不仅是社会多样性的体现,而且是多样性的具体落实.因此在实现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认识、研究、尊重和贯彻城市多元化,并且通过制定正确的城市化道路,尊重城市个性化发展,科学合理配置城市资源,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持和发展城市多元化,以促进和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
  • 摘要:对于中国这样的具有悠久历史、绵延文化、广袤国土、国家长期大一统并曾经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巨型文明国家而言,现代化过程与模式根本无法复制任何一国的成功经验,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必将是在学习先进西方文明,但绝对不是照搬照抄的基础上自己探索出来的.近代中国出现的三次国学思潮就是这种探索的尝试,第一次出现在清末(20世纪初),第二次出现在新文化运动以后(20世纪20-40年代),第三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三次国学思潮都是在人们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急迫需求下出现的,并非纯粹的学术思潮,实际上是一种中国人构建中国自己的现代性的社会思潮.虽然近代中国西化思潮很严重,但每一个西化思潮过后,都会出现一个旨在消化西方思想的国学思潮.这是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的.
  • 摘要:“本土”与“全球”己经不再是相互对立的概念。在当今世界,本土事件可以立刻成为全球事件。现代化是一个多元的非线性过程。俄罗斯的主要特点就是幅员辽阔,基于这一特点,俄罗斯更应当深化交通网络的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空中交通系统和水上交通系统)。国际合作是通讯发展的重要环节,首当其冲的就是俄罗斯联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合作。现代化的基础是人力资本发展和认知因素(认知多元化)。俄罗斯和中国的现代化都在经历着内部市场发展与不同区域、城市和乡村地区、不同活动和产业相互交织的阶段。俄罗斯现代化应当包括“赶超式发展”,同时佐以进口替代的创新发展。
  • 摘要:现代化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变革—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变革,它们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正经历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中。文中对俄罗斯各地区现代化进程进行分析。就此,可以总结出这些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特征,例如,地区多方向、不对称、非同步发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几个地区存在经济结构非多样化(燃料、原材料、冶金和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州和市管理低效等问题。除此之外,全球经济金融危机还导致发展趋势改变,以及主要经济指标下降。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从这场危机中完全恢复过来。总之社会和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受限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特点的不一致。
  • 摘要:美国工业社会是在自由放任体制下形成的,它创造了社会财富,也开掘了贫富鸿沟,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缓和矛盾,构建社会和谐,加速现代化进程,美国政府采取种种举措.美国政府所实施的民生建设工程,是美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福利计划、反贫困计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动,积极地回应了时代的基本要求,取得了丰硕成果,部分地解决了美国丰裕社会的贫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美国工业社会.美国的举措及成就告诉人们,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民生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化的推进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保证.
  • 摘要:20世纪80-90年代设立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机构本想最大限度地促进增长、公平和稳定,消灭经济危机和萧条;但事与愿违,他们造成了2007-2008年快速但不平衡的发展和危机,其特点包括:国家、企业和家庭负债累累;投资、就业机会、工资、税收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下滑.一连串的恶性循环由此形成,不仅摧垮了最虚弱的经济体,就连最强健的经济体也被削弱.政策制定者认为自由市场无需不相称的干涉主义政策就能自动恢复增长和稳定.因此,面对危机采取了两种回应方式:一种是在较弱的经济体实施财政紧缩计划和解除劳动力市场管制,以期消除财政和收支平衡危机,但在实践中却增大了通货紧缩的压力,加剧了全球不平等,平添了贫弱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社会紧张局势;另一种是采取可影响市场进程的干预主义政策,如银行救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转移、量化宽松和产业政策,但这些都被当作紧急措施,而非永久性解决方案.
  • 摘要:工业革命既是世界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起点,也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开端.18世纪以来,工业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和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基石,还是经济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推动力.工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世界性和动态性。本研究首先从工业生产、工业经济、工业要素和工业环境四个维度构造了工业现代化的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这四个方面定量数据的分析,呈现了世界工业现代化的基本事实,勾勒了世界工业现代化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而为21世纪中国工业现代化的理性选择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根据二次现代化理论构建了服务业现代化水平评价的模型,并对131个国家30年(1980-2010年)的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和阶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世界服务业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发展水平、指标发展、速度和地理位置等五个方面具有多样性特征.中国目前属于服务业初等发达国家,处于第一次服务业现代化的发展期.
  • 摘要:本文探索了向生态现代性的转型,重点研究了气候变化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使现代性与生态关怀协调一致的新方法。本文承认生态现代性转型可能引发争议,甚至引发旨在争夺霸权的“现代性之战”。因此,本文将介绍引发改变的挑战,这种改变不仅是产品层面的改变,还包括产业和社会层面的改变。本文认为,转型的复杂、争议属性,需要一个跨越商业、政治和技术领域的分阶段复合路径。因此,它从策略博弈的角度探索了生态现代性的转型。本文介绍了绿色路径如何在全球范围发展演变,分析了市场之间技术迁移的创新之旅,以及因全球变化而兴旺。本文最后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触发指数级绿色增长来引发生态现代性的巨大转型。本文认为,在生态方面不可持续的传统增长可能会遭受创造性分阶段绿色增长的阻击。
  •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或示范区的实质是尝试改进或重构人类社会不同层面或维度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社会与自然关系.依此,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或示范区的理论思考,可细分为三个值得或需要追问的理论性问题或维度:"五位一体"或"五要素统合"的机理与机制,可简称为"管理哲学或战略维度",即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顺利进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主客体关系、体制制度构架和经济政治与社会动力机制;省、市、县三级行政层面的更有效推动及其机理与机制,可简称为"空间维度",即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顺利进行,在哪一个行政层面上是更容易发生和取得成效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或方向,可简称为"政治向度",即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进行,是否及在何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政治愿景与现实.
  • 摘要:生态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生态转型,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但各种社会矛盾、生态环境恶化频现,农村生态现代性研究亟待展开.本研究借鉴现代化评价框架,构建农村生态现代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31个省级地区的农村生态现代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上海、北京、江苏的农村生态现代性总体水平最高,上海、江苏、海南的生态生产指数最高,上海、江苏、山东的生态生活指数最高,北京、上海、辽宁的生态文化指数最高.未来需要加快农村生态现代性的机理研究和实地研究,完善农村生态现代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 摘要:生态现代性理论起源于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重新审视,它的出现和演进是对社会发展关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回应.推进技术创新、重视市场机制、强调政府作用、注重公民参与是生态现代性理论的核心观点.武汉园博园坚持"科技、创新、生态、绿色"的设计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生态现代性理论为我国在新的历史特点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转变科学技术的角色,转变市场主体的实践方式,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公民的参与作用.
  • 摘要:所谓结构性改革不仅经济领域有,政治领域也有;不仅文化领域有,社会领域也有.本文只探讨社会领域的结构性改革问题,而且只重点探讨与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有关的社会层面的结构性改革.
  • 摘要: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现象的解释,经历了侧重资本因素的"古典增长理论"、侧重技术因素的"内生增长理论"、侧重制度因素的"新制度主义理论"等学说,斯密则从分工的角度来说明分工深化对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意义.在"分工理论"看来,分工的无限深化是现代经济增长产生的根本原因.分工的深化表面上取决于经济体市场规模的大小,背后则受到社会分化形式、社会结构和国家治理模式的深刻影响.传统社会层级式分化(stratification differentiation)的金字塔结构、功能泛化(functionally diffused)式的治理模式,从根本上限制了分工的无限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社会,也需要逐渐转向一个网络型的社会结构和功能分化(function differentiation)式的治理模式.
  • 摘要: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这两次革命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当今,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信息革命.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表征的这场革命正在引领着社会多方面发生新的变革,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生活的新空间,拉近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人际关系,现代化的社会正逐渐成为"鸡犬之声相闻"的网络社会.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网络社会的现状、发展和演化的趋势,除害兴利,促进其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国际社会应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按照《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基本原则,加强对话合作,各国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社会的国际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严厉打击和谴责违法犯罪和毒化网络空间的种种恶劣行径,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网络社会生态系统优化演化,使之成为人类共同的越来越清洁、越来越美丽的家园。
  • 摘要: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一个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现象,内在地具有自身的本质规定性,正是这种本质规定性构成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核心——现代性.现代性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核心,规约着世界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由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变迁.既然现代性是工业文明的核心,体现了现代化的本质,那么无论是工业文明的优点还是缺点,无论是现代化进程的成果还是问题,都必须到现代性之中探寻它的根源.中国学术界在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反思过程中,由于理论资源、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的不同,逐渐形成了“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三种研究范式。三种理论范式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三者都无法为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发展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建构一种能够合理解释并有效分析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理论研究范式,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基本的判断。
  • 摘要:在分析衍生假设及其对区域现代化的影响时,虽然不能将它们看作是具有特定区域目标的政策,但国家实行的一些政治行政措施至少间接存在这样的意图。在这里,有必要提及奥地利18世纪在阿普塞尼山脉地区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举措,在创建财政和采矿区域的基础上,政府将这些举措转化为区域行政组织的特殊措施,从而为区域带来了一系列独特的优势:通过国有企业直接投资(矿山、铸造厂、高炉、其他产能,为生产活动和个人提供所需木材的国有森林)。除此之外,政府还对来自其他地区的技术工人实行连续定居的政策。这些举措在18-19世纪对地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当前我国基本上游离于经济一体化之外.本文首先梳理了国际上典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及特点,探索了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要素,并从分工协作、市场交易、成本降低等角度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地区现代化的互动机制.最后,提出我国应积极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组织",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探索建立以补偿机制为导向的新型区域协调机制,逐步消除影响生产要素与产品流通的障碍,打破市场分割壁垒,全面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实现.
  • 摘要:现代化的要义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全面发展,即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实现协调发展,即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同步同向发展.实现同步发展,应当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信息业等的增长保持合适比例;要努力将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之下;要通过采用新技术实现生产力的增长,也要采取多种措施,及时消除生产过剩和经济泡沫;要实现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的现代化,也要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共同现代化.实现同向发展,主要是使经济、政治、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同向发展,而不能使经济、政治、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特别是意识形态现代化要求背道而驰.再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增长本身可持续来看,要处理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等的发展比例关系,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环境与资源可持续来看,应当努力实现资源的再生和再利用,实现环境的宜居、宜生;从社会政治可持续来看,要实现政治民主和社会和谐目标.
  • 摘要:生态现代性理论强调"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双赢,该理论着力思考两者的相互关系,把环境变革和改善作为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和着眼点.特别是在政府推动下的环境净化政策和技术发展创新可以在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同时保持绿色发展,使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符合"四个全面"中的绿色发展之路.基于此展开的能源绿色转型,将利用新能源和低碳环保技术为代表的绿色能源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切实关系",以一种轻量化、生态化、高效化的路径替代传统的高排放能源依赖格局.基于生态现代性的理论框架,针对"一带一路"发展框架中陕西省的能源转变发展模式提出总体目标、实施方案和实现路径.
  • 摘要:为讨论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笔者首先简要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即用批判性视角重新评价多元现代性的方法,然后阐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优缺点。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讨论作为欧洲多样化的现代性的化身—欧盟—是否适合及在何种程度上适合追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回答这个问题,重新审视欧盟的核心价值观和独特的制度,分析欧盟正面临的影响其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力的关键问题,例如,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退出战略,以及中东战争对欧洲的后果(不断涌入的难民,宗教激进主义、恐怖主义等)、欧盟内部分裂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等。最后,总结要解决这种混合式危机,不是依靠民族主义者提出的边界封锁和重新国有化政策,恰恰相反,是需要依靠一个更大的欧盟。
  • 摘要:作为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现代性"一词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重要方面.它最早出现于1864年,并逐渐被用于描述影响社会的改变.此后,整个19世纪都充斥着现代性的初始文明,其中包括城镇化、快速的人口增长和文化、政治的发展,尤其是以民族主义的形式呈现.20世纪末,联合国制定了2015年前必须实现的八项关键目标,即千年发展目标,其后又将该目标推迟至2030年.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人类发展的看护人和助推器.2015年,这些目标扩展成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讨论这些目标之后,将转向严重制约发展的现状,它们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到环境退化,可被视为全球现代性危机的互动因素.
  •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现代化就一直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从四个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全面小康到中国复兴梦.目前,中国属于一个初等发达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水平。《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根据国家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进行预测,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2040年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080年左右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在21世纪末再次走到世界前列,实现伟大复兴。
  • 摘要:"现代化和多样性"这一主题具有重要意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期计划关注包括现代多样性、现代化进程和多样性的主要类型(文化、社会、环境、地区等)在内的多个主题.报告的作者强调衡量文化多样性的比率和方法,以及世界和俄罗斯范围内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人类的文化多样性是明确的,然而衡量方法却并不明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采用以国际统计学为基础的方法,获得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可靠指标和指数,其中包括对每个国家现代化的社会和文化特性进行衡量.现代化研究中心的报告所涵盖的数据不仅能够用于分析现代化的文化多样性,还能用来分析其社会矛盾.这使文化多样性因素不至于与社会矛盾及人类灾难(贫困、不平等、战争及其他)的成因相混淆.
  • 摘要:国家,社会和现代化从罗马帝国时期起,国家已经开始尝试采取不同的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从历史角度来讲,经济、社会和科学水平的发展并非仅仅是市场导向的趋势或发现;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成就都是各种改革复合作用产生的结果,国家推进改革的目的在于团结、扩张或协调市场、领土和地域——这一复杂过程促成了当代的格局,并且这一过程不仅没有终止,反而加速前进.然而历史改革派和融合政策中体现出的国家对发展和现代化的追求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在许多情况下,统治意愿、领土吞并或殖民政策也都是幕后推手.从历史视角来看,导致当代广阔市场和沟通空间融合与形成的途径并非是单一的.奥地利帝国内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并且各地语言和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在追求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的调控干预必不可少。此后的欧盟模式沿袭了共同市场、海关空间和逐步扩张(特别是向东欧和巴尔干国家扩张)等理念。尽管“中欧”计划后来被废弃,这一计划中的某些理念也成为历史教训,但随着帝国衰落,分裂成相互紧邻的小国,从前的大型市场也随之分裂,开始阻碍欧洲整体的经济发展,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再次凸显。此后,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教训,再加上对旅行自由、经济纽带和洲内合作的强烈渴望,又促进了欧洲更大、更深层的和平融合进程。
  • 摘要:当前复杂国际形势有深刻的历史因素.本文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从一宗走向多元,又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规律和现实影响.人类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时代,曾经有过"原始全球化";人类在农耕社会虽有交流,但主要是多线条相对独立存在和发展.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标志,人类掀起了全球一体化潮流,经历殖民贸易动力阶段、蒸汽机动力阶段、电气化动力阶段、自动化动力阶段、金融促进阶段、信息技术动力阶段.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深度全球化,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等难题越来越突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等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适应社会变化和趋势,与时俱进,在坚持自我特质的同时融合不同文化,培养与不同民族打交道的建设性能力,妥善与自然互动、与人互动,勇于开拓,共同发展,是人类在全球化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动力,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动力.
  • 摘要:现代化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和日本面临的最重要的现实问题.城乡关系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个国家对现代化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城乡关系.本文比较分析了近代中国和日本在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阐述了它们对两国城市化和城乡关系的不同影响.与同时期的日本不同的是,20世纪之前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认为西方文明是一种不同于己的先进文明,没有认识到它的工业化实质,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既不深刻又不全面.在这种态度之下,人们并未像日本那样及时地改变了轻视工商业的态度并迅速地调整了产业政策,从而走上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也没有坚持发展一种普及性的教育从而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打下坚实的民众基础.这导致了两国城市化和城乡关系的差异: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和工业化加速了其城市化进程,同时它的城乡关系是较为协调的;而中国因为对外贸易和工业化基础的薄弱,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同时也未能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因此加剧了城乡差距.
  • 摘要:笔者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审视俄罗斯当代社会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关键时刻.本文论点是俄罗斯并不需要践行赶超式现代化;与此相反,在俄罗斯文化中探索可用于发展的资源应当是目前的重点.笔者认为,"俄罗斯世界"这一概念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一些积极的理念得以形成.这些理念与社会经济以及社会政治模式的民族特色相关.与此同时,笔者并没有过度强调俄罗斯的民族创新精神.在探讨俄国政治现代化的不同方式时,这一点特别得到体现.在他看来,在发展本国政治秩序的国家模式时,还需要兼顾西方民主的经验.
  • 摘要:大量历史记载显示,西欧社会的意识形态趋势通过文化互渗侵入了欧洲大陆的中部和东南部(以及其他地区),所带来的各种新观点涉及了社会的总体发展,以及对从旧体制和传统社会继承下来的大量现实的重塑.现代化进程便是在这一现实中孕育出来,尽管它没有形成明确的地方意识形态群体(至少在起步阶段是这样),却至少是最近两个世纪以来,塑造新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主要驱动力,这一点十分明显.现代性的不均匀扩散和西方化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微妙关系造就了一个世界性谜团,它让很多地区在渐进性改革方面落在了后面.论文主要研究了20世纪的罗马尼亚,位于同一个地缘政治区域的许多国家都可将其用作参考.为了评估20世纪相关政治思维和意识形态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分析了与罗马尼亚社会总体背景有关的几个重要事实(历史沿革、人口结构、自然资源、地缘政治背景以及该时期的连续性和断裂线),以及它们与总体目标——实现现代性——的直接关系.在论文中,着重剖析了20世纪罗马尼亚现代化进程的一系列鲜明特点.按照现代化进程新的驱动力划分了几大时间段(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40-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极权政体和共产主义时期;1989年及之后),并指出了以上每个时间段的主要特点.主要使用了历史研究和社会学的方法,力图揭示几个因素——尤其是意识形态因素——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评估它们的相对"权重"和影响力.论文在最后着重揭示了政治思维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定量和定性方面)及其背后的驱动力,通过研究欧洲这一地区的区域发展来揭示20世纪世界动荡地区的现代性之路.
  • 摘要: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也是渐进改革模式政治现代化道路的开创者.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的转变.迟至1832年,贵族寡头取代君主一直垄断国家权力.在工业化高潮时期,在议会改革运动的压力与挑战之下,英国开始推行一条渐进的议会改革模式,逐步走向民主政治.在君主立宪制的既有框架之下,英国通过对议会下院选举权所实施的渐进变革,在19世纪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上半叶,面对妇女经济社会地位提升的现实,英国又通过两次议会改革,彻底实现成年男女的普选权.大众民主政治建立起来,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基本实现.英国式政治现代化道路有着独特的前提和特点,它为后发展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摘要:本文从制度因素中经济权利的角度剖析中国转轨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因.通过明确经济权利的定义和分类,提出了一个民众经济权利影响要素提供量的模型,在模型解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经济权利作用于劳动、知识、资本要素增长率的过程,以及对于经济增长率的影响.通过分析认为,中国转轨初期经济高速增长的增长源泉在于,赋予民众一定程度的经济受用权的前提下,通过逐渐扩大民众经济行为权,使得民众的要素供给增加,进而带来经济增长率的提高.随着改革的深入,当行为权不再起限制作用后,要想继续促进要素供给增加取得进一步的经济增长,改革的重点应该主要转向完善经济受用权的方向上.
  •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1960年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农业效率、农业转型和农民素质等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关注三个重点,做好三件实事,实现三个转型.三个重点是:农业效率现代化、农业结构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三件实事是:农业创新体系、农民培训和农业区划.三个转型是:从粮食主导型向营养主导型、从产量主导型向效益主导型、从生产供应型向市场需求型的转变.
  • 摘要:经济学理论服务于地区经济增长,但并不是每个经济理论都服务于任何一个经济体,前沿的经济学理论仅仅对发达国家有显著的经济促进效应,因为这就是前沿经济学理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这些前沿经济学未必对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有相应的指导意义.目前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对前沿经济学理论顶礼膜拜,都以经济理论深度最深,经济理论研究立足点最新,经济理论研究所用数学工具最难为自豪!殊不知这些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并没有应用的土壤,更不要说对中国经济有相应的指导意义.文中以中国、韩国、巴西和日本四个国家研究中等收入国家如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达到高等收入水平国家。笔者认为,技术水平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 摘要:本文研究了与现代化进程有关的2个问题.首先是生态现代性与绿色发展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在清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使用原材料的开采需求;其次,从根本上讲,现代化进程涉及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以及不断变化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本论文探讨了资源开采如何应对变革带来的挑战.为此,本论文聚焦了资源社区的演化与潜在轨迹.通常来讲,资源社区都经历了一种依赖具体自然资源开采周期的演化过程,而与它们有关的政策必须努力找到克服危机时期的适合方法.换句话说,资源社区将面临在遭遇更大规模的社会经济转型与资源枯竭时如何保持弹性的挑战.本论文研究了旨在分析资源社区轨迹的弹性方法,并概述了资源社区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弹性的各种方法.
  • 摘要: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巴黎协定》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预示着全球化石燃料时代终结,为全球绿色发展潮流注入了更加强劲的新动力.以技术革新为关键要素,以新型绿色能源为支撑,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绿色发展的核心战略,而国家的前瞻性绿色发展理念和顶层设计是绿色发展的政治保障.全球绿色发展潮流既是对中国现状的严峻挑战,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绿色发展是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生态现代性战略是实现中国绿色发展的关键,中国的生态现代性战略需要立足以下四个维度:发展生态经济,以技术革新夯实绿色转型的物质基础与经济支撑;构建生态制度,以制度保障绿色转型的道路与方向;健全绿色市场,以市场机制固化绿色转型的内在动力与坚实屏障;弘扬生态文化,以观念转变打牢绿色社会的文化根基与精神保障.这是当代中国的绿色发展战略,也是当代中国必须积极应对并必须取得重大成功的最大"绿色政治".
  • 摘要:基于开发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支持系统的需要,在对相关政策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筛选出低碳城市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工具,提出基于知识库建立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工具包的研究思路;并通过对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工具进行量化处理,建立基本计量模型,给出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分析框架,以便开展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研究.
  • 摘要:现代化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包括合理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的发展及大型工程建设的必要性.这类需求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并可能对自然和谐(包括地质和生物圈)造成影响.急于发展有可能导致对许多方面的忽视,例如对生态、地质和生物等方面的欠考虑,也有可能使许多不可避免的需求在初级阶段之后逐渐受到阻碍.任何失败挫折都有可能延缓进程.这就需要制定发展建设的范围,并考虑到地质、结构、地貌、土壤流失、场地稳定性、现状、可接近程度、范围、结构、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耐受性以及地震活动程度等因素.
  • 摘要: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是人口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质量改善是指人口福祉水平提升和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有助于更成功的人类发展.在过去的25年,俄罗斯不同人口群体的生活标准呈不均衡的增长状态.收入差异显著扩大,基尼系数达到了0.416.除收入之外,生活质量的另一个指标是单个社会群体在改革第一阶段通过私有化和商业活动获得的财富,之后是通过最高收入群体获得的财富.在此背景下,生活质量意味着个人对生活整体和单独部分的满意程度,其反映则基于个人的主观评价。本人建议从以下4个方面来分析人口生活质量的主观指标:生活标准(福利)、直接社会环境质量、环境条件的质量、社会福扯。
  • 摘要:俄罗斯现代化进程分几个阶段.研究发现,现代化进程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即使不是主要原因)是由于缺少具体的前瞻性现代化计划,也由于国家机器缺少工作效率。另外就是治理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对国家机构缺乏信任。正如许多俄罗斯专家所强调的那样,现代化是一项政治工程,从一条发展道路过渡到另一条发展道路。谈到现代化这一政治工程时,应该提到以下几点。在俄罗斯社会,一派支持通过所谓自由化实现现代化,另一派主张通过保守方式实现现代化,这两派之间的争论仍在持续进行。
  • 摘要:本文将讨论经证明可推动社会变迁的青年企业家精神.假定对这种现象的分析,不仅应把它看作一种因素,还应视为社会的现代化成就与展望的综合指标.笔者认为,实际上,年轻人的价值、动机和利益是任何社会实现其自然、文化和历史潜能的关键.它们指引年轻企业家的行为,从而决定国家发展的方向:例如,这个国家是否将变成下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大都市或其外围?这个国家是否能实现其潜能,变成世界发展的领袖之一?众多社会学研究表明,青年企业家精神欠缺是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年轻人在管理和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主要受到极权主义原则的影响(Eriashvili,Djafarov,2010;Kharseeva,2015).因此,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年轻企业家的整体参与,社会现代化将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如研究显示,苏联体系的崩溃,并不是因为在冷战中被西方击败,而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内部原因而重组再生.此外,中国、新加坡、印度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成功,都是因为他们成功激起了年轻人的企业家精神.这表明,在较短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个社会可以改变持续数世纪的落后状态,实现令人瞩目的成就.
  • 摘要:俄罗斯联邦由7个联邦区组成.中央联邦区和西北联邦区是最发达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第一次现代化水平高于平均水平,但特大型城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已完全实现第1次现代化.本研究主题是将圣彼得堡作为俄罗斯的一个区域,研究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分析表明,减少社会经济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发展新形式的经济活动,例如创意产业集群,这有助于实现社会政策措施,提高生活水平,重新实现生产工业化等。总的来说,现有空间和新创造的空间(包括不同形式的创造活动)具备推动解决许多城市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潜力。
  • 摘要:中共十六大曾提出20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而2020年是实现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选取分别属于东中西地区的三个省(广东、河南、甘肃)的52个地级市作为评价对象,选取合理的一套指标体系,进行建模评价,综合评价各地区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小康提出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整体量化目标.把努力提高国民收入,协调四化发展,完善人民生活条件,推进知识创新能力,储备高质量人力资本等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国家现代化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并为地级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 摘要:文中以中国政府报告的数据和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为基础,本文探讨了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政治改革的演变和人民价值观的变化(与美国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化进程是由政治改革所驱动的,相反,政治改革的结果是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对人们价值观带来影响并驱动政府的进一步改革,即从强调经济增长转变为对社会公平尤其人们生活的注重。
  • 摘要: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具有基础、先导和服务三重特性,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需求和重要动力.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运输活动的模式逐步由单一向复杂转变,运输业也逐步从商业中分离并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不断满足着现代社会所派生出的人和货物的流动性需求.同时,现代科技与制度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不断应用,大大提高和完善了人与货物空间位移的能力,为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创造了机会,也使更广泛的地域分工成为可能,进而深化了劳动分工,拓展了市场范围,推动了现代化的深入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