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14年年会
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14年年会

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14年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宁波
  • 出版时间: 2014-10

主办单位:浙江省博物馆学会

会议文集: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笔者认为,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博物馆文创产业,是加强合理利用,活化文物藏品的重要平台之一,是架起藏品与观众沟通的新桥梁.让文物藏品活起来、动起来,是传播宣传的另一种独特方式,它建立在文物原形态、原神态的基础上。基于此,有必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藏品包含的文化元素进行研究。整合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藏品资源,研发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并采用先进的营销理念进行市场推广,让公众能更好地将“博物馆带回家”,通过文创平台,加快实现“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 摘要:2014年的博物馆日主题"藏品沟通文化的桥梁",对于当前博物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如何重新考虑和定位博物馆的使命,研究出吸引更多观众的新策略,特别要不断改进展示藏品的传统方法是博物馆人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正如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长励小捷在2014年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讲话中所说的,要让"活起来"的博物馆藏品,架起认识自己文化之根的桥梁、促进各国各民族人民文化交流与了解的桥梁、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同年国家文物局在宁夏银川召开的加强文物合理利用工作交流会上,励小捷明确表示要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通过总馆长制、院线制等有效办法,开展借展、联展、巡展,形成国有馆藏文物资源共享机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并提出增强馆际合作交流,不断盘活馆藏文物,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发挥博物馆主观能动眭,以及增强馆际优势互补,满足群众参展需求。
  • 摘要:现代博物馆的定义,阐明了现代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即收藏、研究以及教育。文物收藏功能即博物馆作为国家或地方搜集、保管、研究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专业机构,以保护标志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明成就的历史文化遗产为自己的使命。博物馆收藏的藏品是博物馆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进行社会教育最直接也最独特的文化传播媒介,通过陈列和展览鲜明、直观地向社会公众展示其收藏价值和社会背景。研究职能即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藏品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揭示其所具有的科学、历史及艺术价值,通过藏品将其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并反复进行展出,加深社会公众对展品的认知和记忆,最终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由此可见,社会教育及服务功能是博物馆的收藏及研究功能的最终目的,是未来公共博物馆社会使命的必然追求。目前,从全国公共博物馆发展现状来看,总体上逐步呈现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主要表现在社会教育功能逐步突显、公共服务形式多样化等发展趋势。因此,博物馆尤其是公共博物馆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的脉搏,借鉴国外先进博物馆的理念,从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着手,逐步完成博物馆社会使命的演变。
  • 摘要:随着时代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们面临接受更多样文化和知识的机会和对精神理想的追求,同时带来了对当代博物馆的更多需求.博物馆成为当代人们追溯历史、探索世界、憧憬未来、学习知识的最佳渠道.2012年12月23日,武义县博物馆与俞源旅游公司联合组织的小记者团与武川采风团到俞源村开展"探古村·觅乡情"活动,通过实地采风、问卷调查、征文评奖等形式,突破博物馆传统中在固定空间内陈列藏品内容、传达信息的方式,以一种全方位、整体性与开放式的观点洞察世界.使当代青少年有一个多维时空的感受,多维信息的交流,多维感受的思考,以多维性的姿态适应社会发展历程和人们需求多样化的定位.总之,博物馆的灵魂就是其藏品和展品,展示空间不仅是藏物的空间,更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以人为本的为人服务的空间环境。拓宽博物馆的空间外延,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和多维性宣传,让更多人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方便、直接地接受文化信息,感受舒适和谐的展示环境及信息丰富的展示内容,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博物馆藏品和展品。博物馆特别注重青少年传统文化社会教育,应从小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形成其自身文化理念。多维化的交流方式,促进博物馆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与合作,将博物馆视为对话的平台,并给予他们学习和参与的机会,这是博物馆需要做出的许多改变。青少年传统文化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让他们更加关心博物馆的藏品展览和相关活动。同时培养未来博物馆贴近观众,赢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使博物馆成为社会文化休闲、感知历史的大学堂。
  • 摘要:博物馆陈列一般包括“基本陈列”和“临时陈列”两部分内容。两者各具优缺点,因此,博物馆社教工作应该扬其长、避其短、改其短、变其长,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陈列的社教职能。然而,基本陈列的长期性、固定性与博物馆社教职能的多样性、广泛性产生了矛盾。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基本陈列的重要补充,具有专一性、灵活性、短期性、多样性等特点。“从陈列工作角度看,临时展览有计划内、计划外两大类。但整体而言,余姚博物馆临展缺乏原创性,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单调,基本集中于现当代书画类展览。要破解这一难题,可以加强博物馆本馆藏品资源的整合与研究,突出临时展览的原创性。其次,注重临时展览的配套活动,再次,引进外馆展览适当扩大数量、严格控制质量。
  • 摘要: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补充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及陶冶情操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公众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不断重视,博物馆也开展了颇具意义、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但如何实现博物馆教育“以人为本”,遵循青少年的需求层次递进,根据从低到高的教育目标,摆脱仅仅形而上学的“意识流层次”,将教育活动开展得有血有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许能够给出些建议。根据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一定程度上能够了解青少年的需求,比如:张扬个性、喜欢冒险、探索未知、团队协作等。博物馆教育要有的放矢,开展符合其特征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开展富有博物馆特色的体验式、探究式教育活动。总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要摆脱以“物”为中心,改变静态的教育服务模式,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剖析青少年的教育需求,重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从而多视角地对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提出要求,从青少年需求来提升博物馆“以人为本”的动态教育服务功能。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就要求文物工作者致力于创新吸引观众的途径和策略,在坚持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提升陈列展览质量,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使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而提升博物馆参与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主题展由“最美展示馆”和“爱国先贤馆”两个主题馆组成。为了突显乡贤文化的感召力,策展人员精心遴选展品,不但要求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还要考虑其展出的陈列效果。本次展览主题鲜明,定位清晰,立足衢州本土古今乡贤,反映乡贤文化在当地产生的人文道德力量,体现主流价值观。
  • 摘要:博物馆作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作为宣扬衢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宣传窗口,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座闪亮的文化地标.尤其是新馆对外开放十年来,我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实践,推出了流动文化加油站等特色品牌,扎实推进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惠民.笔者结合我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践和成效,指出顺应发展趋势,转变工作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充分发挥阵地教育职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以流动文化服务为突破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新馆对外开放十年来,衢州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自身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当前,中央和地方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这为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何进一步创新服务载体和平台,加快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阵地作用,也是今后工作中要继续思考和努力的。
  •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日益突显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等发展趋势.博物馆作为社会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时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历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便可以窥见博物馆呼应时代的变化和变革.2014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与往年偏倚'宏观叙述'不同的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直接提出'藏品'这个博物馆最基础的工作术语."与此同时,主题中的"沟通"一词,也向提出了更专业化研究藏品价值的要求,指导从新视角去重新审视藏品与大众之间的对话方式.沟通不光是技术,肯定是一门艺术。通过双方的交流、交互,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对彼此产生作用、影响,进而推动各自的进步,这就是沟通的目的。为实现这样的目的,聚焦新时期的博物馆工作特色,从新的视角去尝试藏品的沟通形式,指出沟通,需淋漓演绎藏品与大众的时空“共通”,沟通,要充分体现藏品与社会的和谐“共振”,沟通,要积极推动藏品与观众的“共鸣"。
  • 摘要:时代在塑造着博物馆,随着社会的变革,博物馆功能正在演进、延伸,其社会价值在超越、提升.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作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家园,该如何去满足新时代的城市需要,为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明进步服务,从而在有为中有位,突显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特色呢?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地处浙东的宁波博物馆从开馆起就把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心,放在宁波这座国际港城的形象提升上,真正使城市的公共文化投入得到显著的社会效益回报.从宁波博物馆的创新实践中,可以引发对博物馆发展方略的新认识.博物馆在现代城市中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负有塑造城市精神形象的责任,在提升社会文明水平、树立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宁波博物馆作为开放型城市的博物馆,其社会责任就不单单是做好博物馆内部的事,还要为宁波进一步拓展海内外影响做贡献。宁波博物馆在积极探索国际化运作、提升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作了不懈努力,积极把博物馆打造成“向世界展示宁波文明的窗口”和“宁波文明走向世界的舞台”。现在博物馆的主体应该是“公民”,要建什么样的博物馆、要办什么样的展览,不能只是少数领导和专家说了算,要公民说了算;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也不能仅靠政府和博物馆人,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要把博物馆真正打造成公民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博物馆人为公民服务也不能仅仅坐等观众上门,还要推出“流动博物馆”,主动走向社会、融人社会、亲近公民。
  • 摘要:博物馆要充分认识和理解馆藏文物的特质、品类、数量以及蕴藏在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要把本馆库藏文物与他馆进行比较,找出自身藏品的优势,以此确定几项本馆的特色藏品;要对藏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解析,了解藏品的功能与用途;要充分发挥馆藏特色文物来进行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策展,以及举办临时展览或进行馆际交流;要加大对博物馆特色藏品的宣传推广,出版藏品研究性书籍,举办以藏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从而充分展示地方特色藏品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总之,特色文物藏品作为博物馆陈列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的重要见证作用,同时,也对展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博物馆特色文物藏品,要加强挖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把特色藏品的优势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它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随着博物馆(纪念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纪念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换,已经成为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重要部门.博物馆(纪念馆)的三大职能——研究、展示、传承,都直接或间接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三大职能的实现都以藏品为基础,没有藏品,博物馆(纪念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无法实现,因此,可以这样说,藏品架起博物馆(纪念馆)与公共文化沟通的桥梁。长期以来,吴昌硕纪念馆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昌硕精神为己任,开展书画(实物)保护、征集、研究等系列工作,为社会公众提供陈列展览、教育、文化交流等服务,2008年免费开放到目前为止共接待国内外观众50余万人次,举办各类县内展览100余次,教育培训50余次,进行对外文化交流20余次。吴昌硕纪念馆已成为安吉县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
  • 摘要:通过分析浦江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博物馆的社会使命,为此,根据浦江博物馆发展历史和现状、结合当今博物馆的社会责任,简述浦江博物馆今后需做好藏品的安全管理与修复工作,并且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进一步加强藏品的研究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 摘要:纪念馆是博物馆的一种类型,兼有文物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三大职能,其中,宣传教育职能是纪念馆的根本特征和最终目的,因此,它在三大职能中处于核心地位,宣传教育贯穿整个纪念馆的业务工作中①.自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出《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以来,纪念馆参观旅游掀起了新的热潮.新时期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纪念馆教育服务功能引起了广大文博工作者的思考.笔者认为重视文物征集、确保拥有丰富而珍稀的文物藏品是纪念馆教育功能发挥的基础条件,宣教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讲解员动情的讲解对参观者的感染力是纪念馆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支撑,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管理服务是纪念馆发挥教育服务功能的基本保障,以及引进或举办主题鲜明、紧随时事、贴近群众的临时展览是扩大纪念馆教育功能发挥的有力延伸。
  • 摘要:一个博物馆的基础与核心便是藏品.如果一个机构没有藏品,也就不能称之为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围绕藏品展开,不论是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览还是教育.藏品研究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博物馆的心脏.通过分析当前博物馆藏品研究工作的困境,指出充分认识藏品研究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出发,以藏品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确实把藏品研究当成重要的业务工作来抓。在端正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要注重引进和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促使藏品开放,让更多的人参与藏品研究,脚踏实地地做好藏品研究基础工作,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藏品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共享,加强对藏品的专题、系列研究,藏品研究的成果要直接服务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工作。总之,藏品研究在博物馆发展中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假如每个博物馆能踏踏实实多做一些藏品研究,必能真真切切地提升其办馆水平和品质。
  • 摘要:本文拟从博物馆实践的角度出发,就博物馆公众参与提出几点看法.从公众参与博物馆的程度出发,本文将公众与博物馆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公众参观博物馆。第二层次:公众参与博物馆。第三层次:博物馆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博物馆人乃至整个社会对博物馆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的认知,博物馆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和谐。博物馆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欢迎着公众的参与,而公众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博物馆事业中来。针对公众更好地参与博物馆实践,本文提出一下构想。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一个观念,两个方向,三个平台,多种途径”。总之,公众参与是博物馆体现其核心价值、体现其社会责任的要义所在,也是今后博物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我国博物馆目前已经跨越了公众与博物馆关系的第一层次,即公众参观博物馆,正处在公众参与博物馆这一第二层次,本文提出的“一个观念,两个方向,三个平台,多种途径”希望能够对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的良性发展有所补益,进而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 摘要:藏品是博物馆为实现其目的,依据自身性质、任务和社会需要收藏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反映人类和人类环境的实物见证。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一端是藏品,另一端是公众。藏品要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在于深入研究、挖掘并提示藏品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是让藏品活起来的基础性任务。而发挥藏品的桥梁作用,联结服务公众,需要更加注重构建以藏品为传播媒介的沟通渠道。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需要不断提升博物馆社会服务的能力,需要博物馆寻找藏品与观众得以沟通交流的切合点。今天社会的发展,正是在于对过去的认知、沟通、敬仰和包容。“博物馆坚信自己的存在与行动可以以建设性的方式改变社会,因此,将‘保护’这一传统使命与培育创造力相结合以实现博物馆的更新和观众数量的增长,是博物馆正在追求的变化。”最后,希望更好地架起藏品与沟通的桥梁,不断创新,让蕴含在藏品里的文化基因更紧密地贴近公众,拉近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也有效地推动博物馆的进一步社会化。
  • 摘要:我国的博物馆有着重视教育功能的优良传统,几十年来一直属于教育部门,成为了文化教育事业的一支主力军.新中国成立以后,博物馆虽然改属为文化部门,但是其教育功能却在不断地强化,努力地发展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实施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是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博物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博物馆已经免费开放,这就为作为历史性博物馆进一步地挖掘自身的历史资源,不断深化陈列内涵,更新展览形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指出增强陈列展览的吸引力是博物馆实现教育功能的首要前提,开展多元教育服务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深化,加强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是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打造“第二课堂”活动品牌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总之,博物馆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就是持之以恒地强化教育功能,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求实创新,以自身的作为来提高博物馆的地位,才能使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新阶段,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应该结合免费开放等新情况、新特点,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功能,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摘要:宁波帮博物馆是一座以宁波独特的地域人文为展陈对象的博物馆,属于博物馆分支中的社会历史类别.宁波帮作为一个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行为主体的群体,赋予了博物馆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宁波帮博物馆更可以称为一个人文专题性质的博物馆.从筹建至今,一直在探索如何在林立的博物馆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发挥各种职能,倡导寻根谒祖、慎终追远的人文主题.宁波帮博物馆的职能工作始于大范围的征集工作,尤其是在对海内外宁波帮人士的力量策动中。宁波帮博物馆反映的是宁波帮的历史和文化,涉及从自然到人文,从物质生产到精神活动,从金融、商业到航运等广泛的知识领域。宁波帮文化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宁波帮博物馆与市民的现实生活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展示方面,人们非常注重如何拉近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与观众贴近。随着当今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传播环境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博物馆的信息传播从传统单向传播发展到拥有更多的条件与可能。宁波帮博物馆也在探索如何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采用何种方式展示、宣传相关信息,构筑博物馆与受众双向互动的平台,让更多人走近博物馆、参与信息传播过程,成为博物馆在新媒体时代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最大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博物馆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用,贴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实现博物馆与公众的高效对话,实现了博物馆人文的广泛传播。
  • 摘要:科普展览在向公众传播有限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大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让观众感受科学氛围,接受科学熏陶,培养和提高观众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潜移默化且漫长的动态过程.如何营造一个与展览主题相适合的氛围,构建愉悦空间,调动观众情绪,引起大众的共鸣,摆脱传统静态展示枯燥的说教昧,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一种教育引导目的,是我馆确定毒菇科普展览核心后重点思考的问题,重点对静态景观空间和动态交互体验进行了设计。展览设计中的动态体验不仅是展示传播的形式手段,也包括展示活动中人的行为。从展览传播的目的来说,展示是为了引发观众的行为。从展示的属性来说,展览活动还包括一系列活动,展示的过程本身必然需要观众的参与,而观众作为人总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展览设计应当是一种针对动态的设计。我馆在策划毒菇科普展配套教育活动时,将活动中参与的人包括观众和工作人员纳入考虑范围,针对其行为进行设计,使之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这种配套的活动不仅是对科普展览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也让展览更富有创造性和娱乐性,使展览的科普教育功能获得了充分的发挥。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后科普知识展览将可能应用更多更新的交互手段,无论静态展示或动态体验设计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 摘要:绍兴博物馆是一个地方性的博物馆,自1993年建馆以来博物馆主要以收藏地方文物为主。由于经费有限,不仅每年办展有所限制,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发挥也未能得到正常的开展,当时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只是以藏品保管为主。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收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没有藏品,博物馆的教育则无法开展。那么藏品通过什么来对观众起作用?如果按照传统的展陈方式,只是将展品陈列在展柜中,柜内放上基础标签,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而博物馆的根本目的是收藏和保护文化遗存,服务社会。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单位,应当以宣扬本地文化为己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满足城市受众的文化需求后,还要满足那些远离城市民众和区域之外民众的文化需求,举办流动展览就是必要的途径,这也是区域性博物馆的责任和义务。展览是架起藏品和观众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有多种搭建方法,可以齐头并进,可以联手架起,也可以邀请民众参与。从我馆经验看,目前实施的流动展览是架起展品与观众之间桥梁的最好载体。
  • 摘要:无论从博物馆的条件、功能、还是性质来说,藏品都是博物馆之所以称之为博物馆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今年的主题是在博物馆事业迅猛发展、某些博物馆人“狂躁”的状态下对理性的回归、对基础的关注,从一个初始的基础状态去重新审视博物馆藏品的功能,得出的一个比较科学而又客观的解释和论断:桥梁,一座沟通的桥梁。那么博物馆藏品会架起那些桥梁呢?笔者认为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物与物间的桥梁,人与物闻的桥梁,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而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博物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如果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博物馆属于国民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中小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这样的地位和角色就要求博物馆人应该明确自己“服务者”的身份,“配合”学校完成教育工作,不断搭建桥梁,创新教育工作的方式和内容,发挥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国民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 摘要:博物馆是征集、收藏、保护、研究、传播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机构和场所,它是展示人类文明进程、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得天独厚的藏品资源、品牌资源、人才资源、场地资源使其当仁不让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的博物馆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只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问题,而要寻求更长远的发展,难免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而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品,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博物馆的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额外的资金支持。近年来,舟山群岛新区高度重视蓝色海洋文化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扶持力度,努力把海洋文化产业打造成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的同步建设,这些均为建设中的舟山博物馆新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舟山博物馆新馆建设的同时,应深入挖掘利用博物馆海洋文化内涵,探索一条融合海洋特色的文化产业之路。
  • 摘要:近年来,国内不少省市都在重建或扩建博物馆.于是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相继建立并进行了不同规模的陈列装修.可是从已经开放展出的那些场馆会发现相互之间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是说各馆之间的陈列形式越来越趋同,呈现出"千馆一面"的现状,这种趋同化的现象逐渐为不少博物馆专家和观众所诟病.当今国内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主要基于“器物定位”和“信息定位”两种类型,以陈列展品本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为主题的器物定位型展览往往会弱化陈列空间的形式感,只要能够达到展品安全规范的展示环境即可,尽量不会刻意干扰展品的信息。在极力倡导博物馆个性化与多元化时,一旦涉及确立展览陈列形式风格时,往往又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地域特色这个狭隘的概念,希望从中可以寻找所谓的特色或个性,习惯于将创新与地域特色之间画上等号。博物馆陈列空间是观众与展品之问的桥梁,虽然保障展品安全的规范以及观众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是相同的,但是对于展览信息的理解和诠释的方法却有多种多样,为了设计具有个性的、有创新力的展览,需要尽可能对陈列空间进行创造性的氛围营造,这样不仅可以反映展览内容和观众审美需要的真实感受,还能折射出设计功能的多层次。
  • 摘要:志愿者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中国博物馆自身力量的不足,还是博物馆联系社会的纽带,是博物馆“从馆舍空间走向大干世界”的主要桥梁。针对我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存在的认识不足、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规范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的博物馆应当以科学研究作为指导和理论依据从而确保博物馆志愿者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通过全面普及获取充足资源从而确保博物馆志愿者的数量,通过专业多元志愿者专业化和丰富化从而确保博物馆志愿者的质量,通过信息化数字手段实现方便、快捷和规范的博物馆志愿者全国管理,让博物馆志愿者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展现,让博物馆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真正实现其社会职能。
  • 摘要:"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这是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从中可以感受到"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是现代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如何"服务",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博物馆在社会文化领域的价值导向作用日益突显,越来越多的人把博物馆作为信息交流、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文化载体.博物馆的资源如丰富的馆藏、宏伟的建筑、优秀的研究团队等,这些价值向社会功能转换的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博物馆必须重视信息的有效传播,密切与公众的联系和沟通,才能扩大社会影响,拓展博物馆的生存空间.网络在改变信息传播形态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促进知识传播最有效的手段。正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接收信息习惯的改变,给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一轮信息时代的大发展,博物馆应该做出适时的应对,这种应对不仅仅表现在选用新的媒介载体、传播渠道,也要对信息的结构方式、内容组成、传播策略、目标受众、传播效应等作出一系列调整。总之,网络传播给博物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根据每个受众欣赏水平和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博物馆应统筹策划,灵活运用各种网络传播形式,建立多元化信息传播体系,利用多种手段产生“叠加效应”,丰富多彩、突出创意,帮助观众接收和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为博物馆提供了传播的平台,但博物馆不应该把它仅用于单纯的自我宣传,而要树立“向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的社会使命,充分实现博物馆存在的传播意义。
  • 摘要:针对中国传统绘画藏品,在具体的研究中应以笔墨个性为核心,以运笔用墨所反映出来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设色、结构和章法等为辅助对象。分别从人物、山水、花鸟三科门类举例分析。博物馆的藏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不像其他东西那样可以随时随地零距离接触,但是通过新角度的研究,可以做到更贴近观众的要求,不仅从学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文化的服务和传播上也能做到更上一层楼。
  • 摘要:博物馆近现代化的历史本质上表现为越来越宽广的公共化过程。公众的需求是任何公共机构必须首先面对的工作起点,博物馆自然也不例外。成熟的博物馆都有一个自己的观众调查、研究体系,但国内多数博物馆的这个体系往往表现为重调查、有分析、轻应用、缺反馈这样一种现状。收藏是博物馆工作的原点,藏品是博物馆的内核,围绕这一内核展开其工作链是其区别于其他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的最重要特质。让养在禁宫的藏品活起来、让博物馆真正融入社会生活,本质上要立足藏品,任何让其“活”起来的技术介质和载体都不可湮灭藏品,否则将是博物馆“真实性品质”的灾难。网络数字技术支撑的新型文化生活方式的最大表征是体验、互动、便捷、有趣。要重视研究这种新型文化生活方式的切人性,创新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打造新型互动式观众体验空间与载体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的积极行动。各级政府要加快推进将博物馆真正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文、教部门要加强协作、沟通,衔接彼此的教育计划。博物馆融入现代生活,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与人相关联的服务理念、规范、团队、设施。博物馆毫无疑问首先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是博物馆的宗旨,公众是服务中心,物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乃至安全和后勤保障,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指向:公众——这是每一个博物馆人应该谨记于心、见诸于行的理念。
  • 摘要:地处京杭大运河畔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共拥有五个馆区,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较之传统博物馆,馆群的源起、筹建、结构、征集、教育等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在此尝试分析馆群五年来在管理机制上的探索和实践,并指出藏品征集是博物馆的基础,此外博物馆群的基本陈列个性鲜明,临时展览配套丰富,活态展示突显非遗,并有多重组合的宣教活动,以及多元结合的文创服务和统一协作的综合管理。
  • 摘要:伴随着博物馆定义确立以"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为宗旨,国内外博物馆界越来越注重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而众多博物馆也在逐步寻求公众参与机制在博物馆中的介入,并以此来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化、公众化.宁波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便将公众以及公众参与博物馆作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并通过不断地创新,逐步建立了完备的公众参与博物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正是得益于这样一个持续创新的公众参与体系,宁波博物馆2012年成为国内最年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2014年成为"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因此,提出要坚持理念创新,培育公众参与意识,还要管理创新,构筑公众参与的保障体系,并且展览创新,建立公众导向的可读性展览体系,服务创新,构建内外结合的服务体系,以及活动创新,构建广泛参与的社会教育体系。
  • 摘要:今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博物馆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宁波博物馆承办的‘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使命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希望茅盾精神和实践及其启示,为今天桐乡市茅盾纪念馆的社会使命的承载和社会责任的思考,提供思想资源和文化动力,促使纪念馆去重新审视传统使命,思考社会功能与责任,探索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变革。“国保”单位是回顾历史的珍贵材料,也是古镇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保护文物和历史建筑是大家的共识。因此,桐乡市茅盾纪念馆一直是桐乡的文学地标。在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和商业性开发交织的环境中,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桐乡市茅盾纪念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理性评估名人纪念馆的价值和意义,促使纪念馆去重新审视传统使命,进一步探索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变革。面对观众的殷切期待,“创新”和“变革”是纪念馆的恒久动力,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共同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
  • 摘要:本文拟立足于藏品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重点讨论了藏品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架起沟通桥梁的联结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博物馆藏品作为沟通桥梁的联结作用呢?笔者认为,应该深入发掘藏品的价值和文化内涵、藏品关系组合与社会性,并且加强面向公众的拓展式公共教育活动,运用各种新技术多元化提升展览的文化传播效果,提高藏品的开放程度,以及做好博物馆观众的研究调查工作。
  • 摘要:文物征集是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主要来源,是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物收藏政策的相对放宽,以及各种形式的"鉴宝"栏目充斥电视媒体,人们收藏意识和经济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各界各阶层文物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热".这对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形成了新的竞争和挑战.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怎样有效地做好文物征集工作,不断征集文物和充实馆藏,是摆在博物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根据博物馆特色及定位开展文物征集工作,突出特色征集;广泛宣传,营造全民支持文物征集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强社会联系,发展博物馆之友;增强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做好文物征集工作;提高鉴定能力,做到去伪存真。
  • 摘要:法人治理结构在我国作为博物馆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首先要在管理体制上理顺政事关系,政府切实转变职能,博物馆真正落实法人地位。其次要在法人内部进行合理的权利划分与配置,形成一种分权制衡、相互协同的关系以及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治理的机制。在这个分权制衡的结构设计中,理事会被赋予的权利角色是决策者、监督者,从而实现分权制衡目标的。博物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载体。建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制度后,全国博物馆基本在各级登记管理机关登记为法人。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公益事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示范意义。
  • 摘要:从社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的任务和精品陈列项目评比的目的来看,将二者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提升的平台和媒介,具有极强的现实操作性。下面,笔者就结合我馆的工作开展情况,指出以社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逐步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作为核心职能来抓紧抓实,以精品陈列项目评选为牵引,突出“本土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加强馆际交流和馆校合作,办展览不满足于“吸引观众来”,还要“走向观众群",以此来发挥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 摘要:海宁市博物馆的二楼是灯彩馆,汇集了各种造型、大小各异的现代灯彩作品,展厅的一角还专门制作了灯彩艺人的蜡像,以场景复原的形式展现灯彩艺人的工作环境。参观过的游客都是赞不绝口,但是由于空间、环境等因素所限制,灯彩馆内无法详细为观众展示灯彩制作的整个流程以及老的灯刺片的艺术价值。海宁市博物馆库房藏有近百张民国时期的灯刺片,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展出的机会不多,一直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为了契合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挑选出一部分保存较好、艺术水平较高的民国灯刺片,在元宵节灯会之际,推出一台有关民国灯刺片的展览。本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宣传推广硖石灯彩,普及灯彩的知识,通过灯刺片与画作的比较,使观众能够体会出灯彩的艺术魅力,绝非是纸糊的灯笼那么简单。此外,在展厅的人口处还会设立互动环节。新时代,博物馆工作人员要不断开拓思路,改进展示藏品的传统方法,利用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的机会,摸清家底,把长期不见天日的藏品拿出来,实现藏品价值的同时,服务社会。
  • 摘要: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中国丝绸博物馆作为国家级的专业博物馆,找准自身的定位,明确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以打造国际著名、国内领先、以中国丝绸为特色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为目标,创新理念,重新思考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研究出吸引更多观众的策略,在藏品征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并跻身于国家一级馆的行列。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湿地场馆研究工作的基本任务和重点工作,着力探讨湿地场馆如何充分发挥研究职能,通过与科普宣教工作的有机结合,带动湿地宣教水平的提升。开馆以来,中国湿地博物馆坚持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和传播湿地科学知识;增强人们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人们自觉地爱惜和维护湿地资源;通过宣传、引导、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升受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努力促进中国湿地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博物馆已成为人类文明收藏、展示的重要机构,承担着人类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结合国内外博物馆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现状、影响、功能与使命,以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为分析案例,进一步阐释如何承担好博物馆这两项社会功能和使命.总之,在博物馆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阐述中,无论在博物馆的建馆前、建馆中、开馆后,都有值得继续实践与思考关于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好的形式与方法,进而推广博益大众。当前,世界处于多元文化互相影响的时代,各类现代文化展示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如何利用好创新的科技辅佐博物馆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将是永恒的研究课题,它将为社会文明进步、人们生活改善和世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把博物馆当做一个收藏和研究文物的机构。博物馆的藏品研究缺乏与社会和大众的互动,其研究成果只为小众服务,经常会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不仅要做好博物馆的藏品保护管理和研究,更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提升馆藏文物的社会服务功能。如何挖掘馆藏文物资源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关键。博物馆是大众求学休闲的地方,为大众服务是博物馆的办馆宗旨。既然是为大众服务的,就要放下研究者的架子,为大众传道授业解惑。地方博物馆不仅要直接为本地大众服务,更要重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语言,为大众做好藏品的文化知识普及工作。嘉兴博物馆紧跟形势的发展,一个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活动——零距离赏宝,在嘉兴博物馆应用而生了。“零距离赏宝”,是根据文物爱好者的需求,每期确定一个主题,精选一批馆藏文物精品,在博物馆的鉴赏室供观众零距离欣赏的一项活动。嘉兴博物馆通过零距离赏宝活动,不仅让嘉兴的普通老百姓可以零距离欣赏博物馆的藏品,而且让大家认识到博物馆不仅是高雅艺术的殿堂,同时也是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一个极佳场所。同时,“零距离赏宝”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荣获嘉兴市十佳惠民项目。在这一全新使命下,博物馆必须充分利用藏品,探索让藏品贴近观众的新方法,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能,让博物馆藏品更好地公众服务。
  • 摘要:在科技渗透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博物馆提供给公众的应该是信息更甚于藏品。美国博物馆协会曾经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新世纪的美国博物馆,需正面迎向社会中四大改变力量——“民众声音的激增”“文化多元论的追求”“教育改革的变动”及“与信息时代的接轨”。这一报告提醒博物馆不应再是阳春白雪,而是聆听广纳各界的声音,进一步在各项功能上响应并采取积极作为。笔者认为,对博物馆藏品积极利用,充分表现“物质信息”“功能信息”“意义信息”三层次的信息,进行藏品信息综合化、重构化、系统化的解读,是博物馆履行社会职责的关键所在。博物馆人应该积极探索藏品及其信息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创新实践,尤其是“意义信息”的深入诠释,帮助博物馆发展更为有效、直接的沟通策略,将博物馆藏品与现实社会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 摘要:本文旨在借鉴东西方博物馆儿童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杭州博物馆近年来建立并开展的"第二课堂"儿童互动展区及教育活动,探索在城市综合性博物馆中展开儿童教育的有效途径.依托杭州博物馆已经开展多年的雕版印刷第二课堂体验活动,本次课程已设计制作了“文明与智慧的传播者”雕版印刷流动展板、“梅·兰·竹·菊”系列雕版印刷套装工具、“雕版印刷”系列讲座PPT课件。后续将拍摄制作雕版印刷讲座光盘并上传。体验课程中还将制作的杭州博物馆藏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文物模型发放至学生手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印刷术的原理并能比较二者的不同,并利用该教具在课程中穿插进了反手写字与利用字模造句的趣味游戏,反应良好。
  • 摘要:县级博物馆应充分重视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点,认真进行分析并深刻认识,清晰、准确地进行定位。县级博物馆要确保充分结合区域优势,进行特色定位,个性化发展,这是它的一个社会使命。对于县级博物馆,仍需要进一步扩大视野,海纳百川,将博物馆综合化,来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要打破单纯由政府部门组建当地博物馆的这种局面,在多年的博物馆发展过程中,虽然证明了单纯由官方组建县域博物馆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也为县域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在县域博物馆建设发展过程中,政府包办组建的博物馆也存在着多种问题,为此,提出要举办灵活多样的专题展和流动展,增强互动体验功能,满足观众的参与欲,加强多方合作,促进联合办展。
  • 摘要:目前,国内纪念馆数量已近千家,各纪念馆情况不一,条件也不同,并不是每个纪念馆都能拥有丰富的藏品,如果按照现在博物馆统一的标准陈列展览必须达到多少件展品,近千家纪念馆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实物对纪念馆的重要性,如何正确把握实物与纪念馆展览的关系,不仅有利于纪念馆人准确把握纪念馆工作的导向,也有助于纪念馆工作的正确定位和有效展开。纪念馆重在“纪念”,由此决定纪念馆在定位和功能上更加注重对纪念对象史实的挖掘和利用,博物馆陈列“以物说史",纪念馆陈列“以史育人",和博物馆陈列相比,纪念馆陈列更加注重张扬个性特色,博物馆展览注重突出“物"的形态展示和个性特征,在展示形式上相对理性和简洁,纪念馆展览注重“史实"展示的脉络和完整性,相比博物馆展览,陈列形式更具艺术性、创造性和可看性,丰满而感性、形象而生动。总之,历史是一本教科书,中国的纪念馆承载了这本教科书中许多重要的章节,它们在不同时期所折射出的精气神传递着不同的正能量,在崇尚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今天,它们以特有的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陈列展览作为纪念馆对外宣传和反映这些史实章节的重要手段,在追求陈列效果的最大化时,既要重视“物”在纪念馆陈列展览中的特殊作用,始终将文物史料的征集工作放在纪念馆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忌片面追求“物”的数量,眉毛胡子一把抓,滥竽充数,毕竟纪念馆地位特殊,以史育人的任务更重、更突出。
  • 摘要:藏品的利用,是博物馆工作的重点。博物馆保管藏品的目的,就是在科学保护和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藏品的作用,发挥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以实现博物馆承担的历史责任和社会使命。然而,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尤其是县级博物馆的藏品未被充分利用,主要体现在藏品数量不足、利用率低、陈列展览形式单调、不能吸引大量观众,以致难以发挥传播、教育职能。在新的时期,县级博物馆发展还举步维艰,面临上述的困难,应该如何应对?藏品是博物馆生存发展的基础,也只有不断丰富藏品,博物馆才有未来。因此,县级博物馆须以沉静的历史眼光,以全面、客观、理性、深刻的严谨态度,构建品类丰富、文化多元的藏品结构与体系,如此,才不负博物馆承担的历史与现实的责任和使命。让藏品“活起来",是实现博物馆使命的必然选择,为此,提出要提升展览质量,拓展教育活动,冲破传统观念,实现藏品开放,运用现代科技,传播古老文明。
  • 摘要:博物馆不再是以往单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以期受人膜拜.博物馆主动为社会服务,主动开展社会教育的意识较以往已经有大幅度的提高.而相对于综合型博物馆以及其他类型的专题博物馆,一部分纪念馆在社会教育工作中存在有较大问题,进而影响到自身的社会存在感,获取的关注度偏低,没有很好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价值。通过分析纪念馆教育工作不足的原因,指出纪念馆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教育意识,做到教育公众化、主动化、多元化、社会化,紧密联系学校教育,加强纪念馆教育服务部门和人员素质建设,完善配套硬件,加强数字教育平台建设。总之,社会教育是未来纪念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现阶段的纪念馆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充分发挥纪念馆自身教育资源,动态化和最大化自身教育功能,使之与学校教育和公众教育紧密结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纪念馆相对于大型博物馆来说还有更多的路要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将更多,这对于纪念馆自身以及纪念馆的上级主管单位是一种挑战,应该给予清醒的认识和重视,开展更多的工作,努力将自己打造成真正的“国民学堂”。
  •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海纳百川、文化包容的民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世界各地风物、文化大量输入中国,舶来品主要包括:琉璃、猫眼石、明珠、象牙、香料、宝石、水晶、玛瑙、琥珀、骆驼皮、乳香、没药、安息香、沉香、檀香、芦荟、胡椒等。从至今遗留的“海上丝绸之路”舶来品文物中,可以发现许多明显带有异国风情的文物。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海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陶瓷、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外销商品不但是实用品,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其中,中国的丝绸文化、陶瓷文化、饮茶文化通过这些载体传播海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国既有文化输入,也有文化输出,更有文化交融。中国的器物、工艺、纹饰、风俗等,以开放包容的气度,吸收了多元世界文化,形成了独有的中外文化交融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特征。总之,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通过海路,以商贸为依托,承载文化、艺术交流的和平之路。交流是双向的,影响是相互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除了中国沿海省份,沿线的各个国家的各个港口文化遗存都见证了这条文化之路的辉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古代世界各地人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也将当下世界经济、文化联系在一起。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上,以中国为主导,涵盖亚洲、非洲、欧洲、乃至美洲等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人类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互通有无、和平往来,推动了东西方文明全方位、多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接触、碰撞、交流和融合,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及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外开放与和平交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永恒主题,同样也是今天人类发展所共同提倡的。
  • 摘要:社会价值,其基础是价值的本体,与价值有本源性。但不同点在于社会价值依附于社会,依附于组成社会的群体。社会群体又依附于个人,因此,社会价值与族群性、人体差异性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博物馆作为一个“舶来品”,从最初在中国扎根到本土化的过程,掺杂了中西文化的碰撞的痛楚,直到目前融合为较为完美的本土化的博物馆。正是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使得人们在理解博物馆的概念时并不能单纯地去看待,而要考虑到其文化的方方面面。正因如此,博物馆尽管作为一个静态的场所,却仍有着动态的对于整个社会价值的影响,这并不是神奇,也不是神话,而是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影响。不能说目前的博物馆是一个完美的物化,它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或许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仍然很微弱,但始终相信人类对于历史的惦念,这也促使人们在摸索中不断调整和改变。
  • 摘要:博物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伊始就被打上了贵族文化、精英文化的标签。早期的博物馆多是以古物收藏宝库的形式存在。只有使博物馆与社会及其群体实现有机和谐的统一,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展示传播才显得有意义,教育功能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博物馆必须是“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必须将“百姓”作为这一生活方式的主体。每一个公民都有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而作为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则是让“百姓”共享文化成果的主要方式。因此,博物馆不仅不能是所谓上层精英的专享领地,还应当从公众的需求出发为“百姓”提供需要的文化服务,甚至与让百姓参与到博物馆的工作中来。社会是实现博物馆价值的主体,博物馆社会价值的实现决定于价值主体对博物馆价值的认识和需要程度。教育,或者说通过博物馆展览、活动等来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提升公民素质,是博物馆最为重要的职能,也是博物馆收藏、研究等职能得以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主要途径。但是,作为特殊的“第二课堂”,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与学校、职业教育等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导致了博物馆这一职能实现的特殊化,也就是宁波博物馆提倡的“博物馆:一种生活方式”理念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博物馆:一种学习的生活方式”。宁波博物馆倡导的“博物馆:一种生活方式”理念中“休闲”是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之一。让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自开馆五年来的运行。宁波博物馆通过建筑、展览、服务、志愿者等几个方面的工作让社会知晓了自己、了解了自己,“百姓”已经逐步将参观博物馆看做一种生活的习惯,看做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但是,宁波博物馆也知道,让宁波博物馆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而成为百姓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习惯,这仍然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展览的策划、服务的提升、环境的改善,宁波博物馆仍需努力。但是,展望未来,相信宁波博物馆必将成为百姓引以为傲的一种生活方式。
  • 摘要:在我国,大多数传统博物馆将藏品陈设于展柜,虽然加之以文字、图片说明,也有现代化设备加以辅助阐释,但多数普通的参观者目前还无法顺畅达到“沟通”的目的。藏品的艰涩难懂、安保措施的严丝合缝以及体验过程的单一枯燥,使得占大多数的普通观众面对博物馆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对博物馆这样的“高大上”场所逐渐形成了一种隔阂心理。博物馆隔阂心理的形成,虽然是由博物馆自身特性造成的,但这并不是博物馆人希望看到的,这样的心理隔阂同时也给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带来了不小的障碍,要突破现有的困局,需要博物馆人重新思考服务于社会的形式,探索新的思路。近年来,某些博物馆发行的馆藏创意产品,引起了社会的热点关注,值得深思,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留下了无法估量的文化遗产,见证了在亚洲版图上一个延续连绵至少五千年的国家的历史发展历程。这些文化遗产,无论是“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还是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还是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只有对其孜孜不倦地了解和学习,将其中蕴含的艺术技法、历史内涵、科学价值等选择吸收过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过去、创造未来。而博物馆就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场所,怎样更好地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突破固有的思想,运用创新的方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馆藏创意产品是发掘馆藏的文物元素,结合当下的时尚文化,设计出贴切人们日常生活的创意产品,并利用互联网发布、销售和传播,使创意产品中承载的文化进行有效地传播和吸收,这不仅可以消除人们对博物馆的隔阂心理,还能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为进一步传承中华文化提供基础,其开发是基于传承的创新,是博物馆促进“文化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
  • 摘要:而作为博物馆分支的纪念馆,由于受本身纪念主题的影响,对于藏品的利用率远远低于综合类的博物馆。纪念馆往往较为注重对于纪念主题历史史实的挖掘和研究,通过对图片文字陈列展览的方式及讲解员的解说来诠释历史。而藏品基本上只处于一个辅助性展览的位置,在利用率上远远低于综合性的博物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受到展馆主题定位及自身藏品数量的制约。而发挥纪念馆藏品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藏品教育可提高纪念馆教育过程中的生动性。其次,藏品在展览的运用将助力于纪念馆教育工作的开展。最后,以藏品带动纪念馆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带动纪念馆教育的品量的提高。总之,纪念馆藏品在纪念馆教育上的有效运用是纪念馆事业发展新阶级的要求,它综合了现代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的研究成果。而纪念馆能更好地阐释藏品不仅对纪念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也让纪念馆全体的员工清楚地认识到了藏品对于是纪念馆的意义和重要性。
  • 摘要:当今我国博物馆以及文物展览正处于数量迅猛增长时期,由此也面临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转型问题.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下,博物馆要担当起更大、更新的文化传承使命,积极主动策划包容多元文化、产生综合文化效应的文物巡展,充分体现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价值.在当今博物馆免费开放背景下,博物馆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开门迎客,观众期望的也不仅仅是免费,关键是要将“免费的午餐”变为“文化创新的盛宴”。同时,博物馆还要承担文化引进来、走出去使命,让本地人们共享多元文化,让本地文化出去展示、交流。中国博物馆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进程中,既有竞争也有联合,但是,不管是竞争还是联合,文物联展策划是放大文化效应、提升博物馆质量水平的最好选择。文物是人类文化活动遗存下来的物质,这些人类瑰宝,因各种原因,分散收藏在各个文物收藏机构或私人手中,策划文物联展,放大文化效应,是每个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担当好这份责任,必须把握两个理念:一是把握“大资源合作”理念,二是把握“大文化传承”理念。
  • 摘要:在当今博物馆免费开放背景下,博物馆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开门迎客,观众期望的也不仅仅是免费,关键是要将"免费的午餐"变为"文化的盛宴",使博物馆与观众成为和谐的共同体.博物馆要坚持"服务立馆、服务强馆",注重用优质的展览和服务吸引市民,努力实现从"历史的课堂,文化的阵地"向"艺术的殿堂、文明的圣地"目标迈进.而这,关键在于展览策划,而展览策划的关键,又必须有一支具有创新机制、先进理念、综合能力强的团队去运作.并且要以“大资源观”理念,普天下文物资源为我所用,高起点、高水平运作:一是挖掘国内外博物馆馆藏资源,开展藏品或陈展交流,实行资源共享,研究和展示新成果,让藏品走出“深宫”,满足人民群众对博物馆多元文化产品的需求。二是利用博物馆的优势,借助社会力量、民间藏品的资源,推出民间收藏特展,实现优势互补。三是举办流动博物馆展览进社区、校园、企业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服务形式让免费开放工作从“馆舍天地”走向“广阔空间”,架起博物馆与大众的文化桥梁,建立博物馆与社会的联动机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