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5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2015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2015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5-01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会议文集:2015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从人文角度出发的高校生态学通识课教学是对传统纯理学生态通识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也是生态素质教育的有效环节。随着全社会对生态话题的继续关注、生态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及随之高校对生态通识课的日益重视,生态学通识课教学会日趋成熟,授课模式和风格会不断多样化,势必有力地促进生态素质教育。
  • 摘要:本文对张亨嘉所说的“自爱”做了全面阐释,这或许已经远远超出了他当时的想法。但是,将“自爱”理解为追求人的自我发展,似乎并未脱离他的本意。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展开了这样详细的全面解释。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更为严谨和确切的。强调依法治国,似乎更应该按照这种说法,而不必对“人”加上带有功利和工具色彩的身份限制的定语。以上所说再次证明,高等教育目标就是要追求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和人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
  •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践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将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根植于当代大学教育,意义重大.近年来,湘潭大学以孝文化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内涵,并初步形成了以孝行文化熏陶人,以孝德品质武装人,孝老典型引导人的“孝德育人”新模式。
  • 摘要: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在认识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近二十年的素质教育实践证明,大学素质教育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积极作用,并将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国家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主题".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要求,更加需要高等学校在今后的工作中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努力推动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西北大学素质教育建设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最好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素质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理论探讨和教育实践也愈来愈细化、深化。历史地看,要达到素质教育之育人目标,非朝夕所致,需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需要不断创新思维、开阔眼界,在继承历史传统和把握时代机遇的辩证平衡中,不断总结和升华自身的大学文化传统,为全面提升和推进素质教育做出更加有益的探索。
  •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根植于中国教育系统的素质教育改革也将加快步伐,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必将更加深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开展的方式方法将进一步拓展,素质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将进一步明确,提出厘清素质教育边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明确素质教育方式,促进教育与养成相统一,中国大学素质教育从无到有,从不重要到相对重要再到成为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这说明,即使当下仍看不清未来具体的改革与发展之路,但大力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方向始终是无比明确的。进一步厘清大学素质教育边界,明晰教育与养成的统一关系,通过全员育人、文化育人,有效提升大学素质教育的品质,最终形成人才培养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 摘要:分析了文化育人的传统与现实意义,大学之要在于育人,文化之要在于化人,要实现教化人、塑造人、感染人的功能,就要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大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先进的大学文化,应该要营造出一种创造知识、追求学术、奉献社会的精神氛围,要成为贯穿于学生内心深处并促进他们成人、成长、成才的精神灯塔。我校很多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都走上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讲台,讲述自己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考,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深受学生欢迎,将“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精神全面融入各项文化活动中去,举办了多场名家大师的课程和讲座,开展了多项精心设计的文化艺术活动,这些以引导学生发展、深化学生教育为主要理念的校园活动,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以有益引导。
  •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核心词汇,素质教育也日益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而家喻户晓.特别是自1995年开始,在大学实施的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与从西方概念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交织在一起,要从根本上提高通识教育的地位,还需要更深层次的组织制度变革。实际上,大学的院系既是一级行政机构,也是将某一类学科、专业连接起来的机构,也就是说院系这一组织形式将不同学科专业的人员维系在一起,使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明晰化,并以行政机构的方式形成学科壁垒。那么,与之相适应,课程与教学体系也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进行的,由此又实现着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表面看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实际上是一场大学的综合改革,是对大学教育目的的重新思考,是对本科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也终将涉及大学的管理制度乃至组织制度变革。因此,必须在素质教育办学理念的统领下,重新全盘考虑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知识与素养,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有关制度,改变组织结构,最终建立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 摘要:中国的崛起是富强的崛起,更是和平的崛起、文明的崛起,在此过程中不断释放出来的新思想、新诉求和新能量,将建设"一流大学"的愿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本文拟从历史回顾、传承创新和思考展望等三个方面探讨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清华大学的价值与意义,提出建立健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知识、能力和价值为核心的文理通识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打造高品质、高要求、高水平、高含量的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是构建全体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术志趣,提高培养质量”的路径选择。
  • 摘要: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要深化改革,科学管理,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全面发展,新形势下,武汉大学将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开展研讨和培训,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示范与辐射;进一步加强人文环境、文化氛围、学风建设,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 摘要:破解大学素质教育难题,首先要靠思想观念的突破。这种思想观念的突破必须宽广开放—科学。要做到思想观念的宽广开放,需要运用全国集体智慧的合力。而长期以来,在素质教育探索认识问题上,却出现了一系列局限、偏向性分歧。素质教育形态的到来,有利于促进人类教育学体系的整体完善,使教育学圣殿实现封顶,摆脱长期存在的露天局面。人类教育发展的四种形态,与人类认识进步的四项成果(经验、知识、能力和素质)完全吻合、恰好对接。如何保证人们不被快速复杂变化的社会淘汰、抛弃,这就要求人们形成素质,包括共有素质和特有素质。共有素质保障人们和谐地融入社会,以良好的修养品质、宽广的视野心态对待、适应社会变化。特有素质则要求人们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内在价值判断,即发现规律、真理,创造知识,据此积淀形成特有极高的智慧品质。这种品质既能为社会新的发展作出贡献,又能较好地应对社会未知的复杂变化。实践证明,独立准确的内在规律判断,往往具有永恒的价值,能在社会中长期传承、直至永生。所以,具备特有素质的人才,社会不会淘汰。这才是素质教育形态到来的根本原因。至于我国教育学界把素质教育定位为就是解决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诸种弊端,多为一厢情愿,至今并没有提供多少切实、有力的佐证。当然把消除教育弊端作为素质教育攻击前进的接火点,也无大碍。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四种形态中,道德教育一直相伴而行。至于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方式等,也随着教育总体形态的发展变化而有所不同。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改革方面的纵深推进,素质教育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引进、提高和改革素质教育的课程对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水平的提高,对于人才的培养,进而对于国家整体教育在未来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单就素质教育引进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学校在引进和施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必须调整教学理念,转换思维方式,达到以下几点认识:首先,学校改革素质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在数量上增加课程,这样也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其次,教育改革对于素质教育的引进所必须关注的是因地制宜,不同的学校和地域也决定了素质教育不同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同时,素质教育的“通”关键着眼于“贯通”,而“识”应当是“智识”,着眼于包括知识在内的情感和认知、意志力等方面内容。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传统特色和学科优势,制定发展素质教育的计划及实施细则。首先,应当注意到的是每个学校的素质教育对象的专业差别,比如经济类院校与理工类院校或者是师范类院校,他们的素质教育内容肯定是有着极大的差别的,必须在实行之前先有明确的区分,然后再“因材施教”。
  • 摘要:大学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健全人格,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教育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持久的工作.人文教育显然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基础或一个重要方面.人文学科作为吉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一直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利用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促进学科融合,以文科课程为主体,形成跨学部、跨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名师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以高学术水准引领本科教学,建立研究性教学理念,改革文化素质类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式。
  • 摘要:青岛大学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秉承“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训,致力于深化地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进行了博雅教育探索与实践。博雅教育是“博、雅、慧、行”四育并重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学校创建了浮山书院,通过开设博雅班、举办浮山讲堂、实施经典诵读工程、组织志愿者行动等形式开展博雅教育,培育大学生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促进大学生高尚品德、完美人格的塑造,以及良好信誉、强烈责任感的形成。历经七年的探索与实践,博雅教育营造了学风浓郁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浮山书院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平台,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 摘要:今天的大学正在遭遇怎样的境遇?这是所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人士共同关注和思索的问题.当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汹涌澎湃之时,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成为高等教育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本文立足于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极具行业特色的高校如何开展通识教育,如何以通识课程质量标准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以期为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提供思路与启示.
  • 摘要:体育课程融知识、技术、体能、技能、情感、道德于一体,以基于“身一心”结构通过直观方式实现对世界的把握。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观察法就体育教学与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系进行新的阐释,就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推动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 摘要:通过分析高校通识教育课程面临的困境,岭南师范学院于2012年6月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两年多来,以提升通识教育教学质量为着力点,以加强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实践、大胆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 摘要:通过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198位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及相关数据分析,结合现场访谈,提出应当关注不同群体学生对于系部的评价,做到因材施教,应引导学生对自身发展正确归因,做到有教无类,应重视社会、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多元需求,做到开放育人。
  • 摘要:近年来,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校园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展开.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大学生中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帮助大学生确立文化自觉,就是帮助他们清晰意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是这一文化的守护者、享用者和发展者。
  •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党和国家在充分洞察世界形势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判断.综合大学全面施素质教育,培养大批适应国际竞争、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关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大步迈上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大事;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学校立足实际,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加强纵横联系与合作,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政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学校探索出一条符合大学教育规律和自身特点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创新之路。
  •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文化,不仅在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也起过重大的影响作用.对于高校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资源.高校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传承下来,高校义不容辞。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履行这个使命的重要途径之一,只要积极实践、不断创新,必将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 摘要: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市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始终致力面向全校大学生展开素质教育的课程教育工作,始终将工作的重点及核心确立为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体系设置及其实践方式的探索,先后以"探索理工大学通识课程体系设置及其实践方法"和"打造理工大学人文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人文教育"为题,进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建设以及素质教育与实践教育模式关系等方面的探索.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以来,始终将课程教育以及学校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体系建设视为工作重心,围绕这个重心,强调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强调以科研成果作为素质教育做出实效的支撑和依据。立足北京文化、立足中国文化传统,通过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与价值观存在关系的认识,找到了北京历史文化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并以此确立了学校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规划思路、探求到北京历史文化以及相关历史文化课程教育的实践方式。
  • 摘要:大学教育作为最高等级的教育阶段,培养的社会精英,必须承载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与人民福扯的责任,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华优秀文化蕴含丰富的社会责任教育思想,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以深厚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寄予当代大学生厚重的文化涵养与文化自觉,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中的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一定要树起来,立的住,把好关。一旦他们出问题,精英与典范的引领作用就会是个反作用。在一堂课上期中测验,最高分是学生党员,但最低分竟然也是党员。同样是党员,两者的表现差距居然这么大。如果有些善于钻营的人入了党,不但危害自身,而且会严重破坏党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威望与形象。
  • 摘要: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丰富、最发达、最辉煌的文化之一.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是历代有志之士为振兴中华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强大精神支柱.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人类本位、道德本位和群体本位等价值原则,符合我军的性质宗旨和履行职能使命的需要,军队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广大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军队院校肩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全面提高军队院校教育质量,传统文化的传承必不可少。军校课堂是优秀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军校教学则是创造时代文化的重要阵地,而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军校教学的宝贵资源。他们这种关系决定了必须加强军队院校传统文化的教学。
  •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中提出了教育的发展战略主题是素质教育,通过在大学生中重视与推广礼仪文化,以礼仪文化的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进交往的基本作用提升素质教育中展示其礼仪价值。通过礼仪文化推广与应用推进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事业的持续繁荣发展,能够破解大学生素质有效提升的难题,从根本上提升针对性、科学性和操作性、艺术性,以最快捷的方式取得实效,具有基础性和广远的实践价值。
  • 摘要:倡导素质教育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否定,改变过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高分为教学目的、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为教学方式的传统教育,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提倡学生主动开展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学习的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厦门大学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启动了新一轮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实施素质教育,设置14~1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其中要求所有学生至少应在本学科专业大类之外修满10个学分的跨学科基本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在人文、自然以及社会科学等领域广泛的学习,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的最基本的知识、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教学计划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要求在校本科生至少要参加一项科创项目和学业竞赛,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以科创竞赛为抓手,突破旧有教育模式的束缚,培养创新人才。学校通过打造“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平台”和“学业竞赛平台”,实施科创竞赛“八化”新模式,以四项基本改革措施为重点,以三大激励机制为保障,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摘要:自2007年9月成立以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基地一直活跃在全国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前列。多年来,坚持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三提高为主旨,基地从无到有,走过了创业期、发展期,进入深化期,努力打造高品位文化素质教育大平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地作为学校的独立建制单位,在工作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通过搭建高水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摘要:麦课网络精品课程在近些年各大高校的不断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也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同时也证明了网络通识课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新的学习方式,必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充足的发展和普及,同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资源,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遵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教学的规模,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学的质量,降低教学成本,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能手,也必定在利用网络资源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欣喜和收获。
  • 摘要: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是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举措.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加快推进教学模式转变,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转变.东南大学按照"精炼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化课外研学,丰富网络助学"的思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学校的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在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东南大学会坚持培养本科精英人才的理念,多方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 摘要:安徽工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和人人都具有创造潜力的理论为指导,提出以将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训练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思路,自2001年始,每年开办“创新能力试点班”,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制定了“创新能力试点班”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了培养拔尖创新人的实施途径:即以“创新能力试点班”为平台,开设创造学系列课程为载体,实施“五个一”活动,制定专利奖励制度,培养创新意识和专利意识;实施“三百”活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倡导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注重案例教学法,分析创造过程,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依托创新实践基地,通过课外“创新教育实践和素质拓展学分”等相关激励机制,鼓励试点班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形成以“启迪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力、体验创新过程”为内涵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三步法”,并不断循环,互相促进,阶梯式上升。实践结果表明,成效显著。
  • 摘要:对各学科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实践教学作为有效提高专业技术性能力的教学手段,其教学课程体系的安排已经成为在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重点。所以研究完善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的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尤为重要,尤其在现今“入门靠学历,工作靠能力”的经济社会。
  • 摘要:开展责任感主题教育不仅是大学生人格健全与成才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当代90后大学生而言,时代赋予了青年大学生巨大的历史重任,然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与承担,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依托行业优势,提出了“责任530”教育模式,立足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重要精神以落脚点,按照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多层面、多维度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 摘要:音乐素质教育是工程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音乐素质类课程又是音乐素质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因此对工程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必不可少。针对以上我国工程教育中音乐素质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辽宁科技大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改革课题组在总结前辈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与教育部关于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尤其是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对我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今后的教学思路作以下改革:设立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分级制模块化教学,教学内容及时更新,采用主课与微课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评价,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工程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是工科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之一,希望以上设想能够对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建设起到积极的参考性作用,积极配合工程教育事业,使工科院校学生通过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真正地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 摘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在我校为本科生开设了一门全球素养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名称叫做《全球通识与跨文化交流》。该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并用英语讨论全球问题(如人口、可持续发展、种族、思想哲学、经济贸易、地区冲突、地球资源和环境),旨在增强学生全球意识、拓展全球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了解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学习全球化思考。自开课以来,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总体上较好。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活跃,在课外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质量较高,通过对学生们课堂表现的观察和在课外与他们进行交流,以及从课程结束时实施的问卷调查所反馈的信息来看,大多数同学都很喜欢这门课,给予了这门课程积极的评价。作为任课教师,笔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感到愉悦和满足,也愿意就“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广大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同事进行交流。
  • 摘要:实施“大文化”工程,诱发文化蕴藉着的丰沛育人能量,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四个“三位一体”着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通识、理论、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策略,课堂、寝室、网络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制度、机制、文化三位一体的治校理念。
  • 摘要:高层论坛以“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为主题,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专业选择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素质教育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工程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等专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大会共收到论文110余篇,50余位嘉宾应邀做了会议发言,通过主题报告、书记校长论坛、专家学者报告、分论坛研讨、教学工作沙龙、学生工作沙龙及通识核心课程教学法工作坊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分享,指出素质教育是顺应世界潮流、契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当前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正迎来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迫切需要加深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加快素质教育实践探索。于2011年11月应运而生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凝聚了一批关心、热爱、从事大学素质教育的教育家、管理者、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深入开展素质教育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专家学者交流争鸣的平台,素质教育先进成果改革试验的策源地;成为中国的素质教育思想、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沟通世界的桥梁;在深入推进我国大学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摘要:在实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各地各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广泛实践,涌现出了如江苏省组织的全省大学生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竞赛,华北五省市的人文知识竞赛,以南开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大力推进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学科文化教育探索等,许多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从文化传统教育开始,从开设人文的选修课开始的,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很值得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文化,文化教育要落实到素质上。笔者曾呼吁过提高两个“自觉”,即文化自觉和素质教育自觉。当前正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提高民族的素质上,否则就会变成空谈,变成形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人来实现的,总结经验,感到在素质教育中引进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件意义深刻很有思想的事情。由于素质教育或以文化素质作为切入点的素质教育,它的基础是文化,它是一种教育思想,所以它引起了高教战线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回顾在高教战线推进素质教育的二十周年,感想多多,思绪多多,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一呼而起、久盛不衰”。
  • 摘要:大学生心理课程是以培养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增进学生心理素质为主体的课程,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创设合理情境,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最终达成教育的目的。笔者结合北京工业大学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通过反思与凝练,构建起了“1个核心,4个特色”的“1+4”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即:在相关政策、人员、经费、教材等条件保障的情况下,以着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建设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基础餐,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面向全校对心理学感兴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面向特殊学生群体心理需求的团体辅导课,面向全校心理委员的心理援助技能课,面向各个学院不同学生特点的菜单式讲座课,通过4大特色课程,增添学生心理营养餐。并通过多元互动的课程过程监控方式,最大效用地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提升心理素质的主要阵地,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 摘要:笔者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英语诗歌选读”通识课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教学必须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尤其是文学教学。教学是教人的学问,不同时代中的学生不尽相同,不同时代中适用的知识不尽相同,因此,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因应时代的需要而进行适当的改革,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尤其是文学教学。在物质越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学教学就越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更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以适应现实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上的改善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因此,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本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模式还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对学生有些表现的评价还有赖于教师的主观判断。因此,如何建立一个较为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模式,这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出了挑战。
  • 摘要:新世纪科教兴国战略,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要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重任在肩的中国高校,应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合适的教育,汲取教育教学法—小组性合作讨论与独立学习,改革专业设置与转专业制度—为成长而经营,结合短期特长教育和终身通识教育。
  • 摘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要自觉适应民族复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特殊作用,高校要从促进学生的学与思、知与行人手,勾画目标明确、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三维路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与逻辑思维,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摘要:近年来,在泛传播、互联网、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微"已成为时代文化的关键词.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和基础、更加碎片化为特征的微文化形态应运而生.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其无"微"不至的外延成为舆论生成、文化传播和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并吸引了当前90后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微文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其负面效应会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提出加强网络微媒体阵地建设,巩固微文化领导权,注重价值观引领,加强微文化话语权,重视法律规范作用,加强网络环境监管治理,注重道德教化作用,完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提高人们使用网络的自控自省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网络行为的健康发展,积极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微文化环境。
  •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是海内外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大学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把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在育人中传承文化、实践文化、创新文化,完善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以优秀的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 摘要: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成立三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研究探索素质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我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在这里研讨"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议题,很有意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当前,全国高等教育战线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始终,把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确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切实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 摘要:通识教育的本质在育人而非制器,其所育之人应是大写的人,生机勃勃的人,他可以在未来进行积极的选择,为自己的名字赋予意义。通识教育这个概念在其本质中蕴含着重要的元素就是选择。通识教育在通识课程之外,意味着大学内部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整体高等教育系统间需要进一步方便学生选择、促进学生选择。这大约包含以下重要的教育元素:在大学相对自由地选课,跨院系选课;相对自由地选择专业以及转换专业;在不同大学之间,相对自由地转学;灵活自由的辅修/双学位制度;个人专业的创设和发展;文理学院与住宿学院;研究生阶段的双硕士;导师制的深入发展和更为普遍、深入的师生交往;弹性学习年限的普遍化;支持学生在各个阶段的教育选择;第二学士学位、第二硕士学位;暑期学校;教育阶段的衔接、最大限度的学习自由;互联网学习、混合课堂和传统校园学校经验的整合;教师和学生对无限可能的想象力、宽容和鼓励;学校相关制度的建设。
  • 摘要:当前世界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出具有竞争实力的一流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树立一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潜能开发、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需要的教育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限于篇幅,本文仅将"以人为本"设定在"以学生为本"的层面,重点讨论高等教育的人本问题,提出要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确保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服务意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改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益,构建内涵发展模式,重视师德建设,自觉教书育人,确立以“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 摘要: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从理论的提出到实践的探索,许多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手段和实现途径等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几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文化品位,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 摘要:随着全国各高校实践的发展,对“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应该日益准确,达成共识。为此,笔者通过阅读1995年以来发表在《中国大学教学》、《中国高等教育》等20多种教育类主要期刊的200多篇文章,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分析认为,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逐步呈现认识内涵深刻、外延丰富、探索新思路的总体层次特点。三个阶段的不同,既是时间上的推进,更是不同层次认识上的深化。
  • 摘要:四川大学是一所有着118年悠久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努力探索如何充分运用学校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掘每个学生不同的特长、潜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促进学生多样化成才,并且为国家建设提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我校结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自身实际,遵循人才成长成才规律、教育规律,开展了一系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全校范围内推广“以学为中心”教育理念,大力开展“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建设,开展“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与学的深度互动,以“实践与国际课程周”为抓手,大力拓展本科生国际化教育。
  • 摘要:“3468工程”是一个严整的、系统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是兰州大学全面加强本科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性工程。“3468工程”明确了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重申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以培养三种类型的人才为总目标,以提升4种能力为主线,以实施6项计划为保障,以推动8项建设内容为抓手,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一百多年来,兰州大学办学最大的特色就是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人才培养,并且走出了一条在欠发达地区办好高水平大学的道路。今后,学校将更加着力突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地位,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切实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不断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构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综合改革体系。
  • 摘要:通过分析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开展通识教育改革过程中,要有清晰的理念,要与全校师生——尤其是任课教师——分享改革理念,在每一个环节上,工作要细致,细节决定成败,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太过理想化,教学改革需要校内管理制度,尤其是人事制度和资源分配制度的配合。
  • 摘要:北京开放大学落实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建设机制实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面建设七个自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正在积极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研究、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内涵的厘清,通识课程建设目标的确立以及通识课程建设原则的梳理与体系的构想,提出如下通识课程实施建议,即“放眼世界,宏观规划;立足现实,以点带面;统筹协作,分步实施”(“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施三步走”)的推进策略。
  • 摘要:基于“90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借鉴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商务学院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融合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通过“鉴证青春”,推动全人教育理念,培育学生诚信和服务社会的素质,践行社会责任,树立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努力培养符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的合格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人才。
  • 摘要:当前,如何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仍然是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掌握军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状况,为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建设校园文化提供分析依据,对某军校的不同年级的部分大学生(含部分研究生、专科生)进行了一次"文化素质知识抽样调查"活动,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军校大学生尽管在道德观、价值观方面的素质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在人文知识方面的素质还较薄弱,这说明在军校大学生中人文素质教育还要继续加强。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克服大学生文化修养弱,人文素质不高的现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定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目标。要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观、较强的审美观作为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目标。充实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军人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中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摘要:大学生的学业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将针对此次调查中的学习行为部分进行深人研究,从而发现学习行为对于学生学业素质发展的影响,提出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指导,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建立开放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和朋辈关系。
  •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前突出强调了教育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后,又突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这两者都过分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华南理工大学自1996年以来,坚持“三个注重”(注重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批判与开拓创新、注重培养大学生勇于面对挑战而具有的责任感、信心、意志和能力),紧扣“四大因素”——平台、课程、氛围、机制,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受到世界各民族的广泛关注与深人研究,民间也掀起了“国学热”与“经典阅读”热潮等,开始有意识的加强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的正确认识和理性态度。从文化自觉的理论视角审视经典阅读活动可见,“读经”可以深人理解传统,加强对本文化的认知与掌握,进而有利于个体对传统文化的内化与整合,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经典的阅读与理解,有利于加强传统文化的自我反省与自我适应,培养主体对文化建设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进而能够保留、弘扬并传承其精华部分,使其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不断吸取先进元素,去除可能存在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融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觉的理论视域中反思与传承。从文化自觉视域下正确看待和推进经典阅读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的个体成长,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更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使中华文明与时俱进、发扬光大的有效途径。
  • 摘要: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且一脉相承.中国经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折射和反映.因此阅读文学经典,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因为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文化规训作用和精神感染力.中国经典文学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就是这贯穿民族文化的主线。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是培养民族涵养情趣的工具,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充分领略了这些经典作品的内涵,才能让作品中所赋予优良民族文化在潜意识里“生根”“发酵”。
  • 摘要:时下的中国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课程开发受到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孔子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2 500多年之遥,但他的课程思想依旧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其对现代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也极具启示意义。因此,在新时期,合理借鉴孔子课程思想中的精华,必然有利于解决当前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难题。在课程价值上回归生活旨趣,在课程设置上寻求各学科平衡,在课程资源选择上融汇历史性和科学性。
  • 摘要:京剧作为中华国粹,有着辉煌的历史和迷人的魅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通过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艺术实践活动来促进京剧的文化传播,培养观众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意义非凡.京剧进高校作为一项牵涉面多元的系统工程,应从跨学科、多维度的综合视野来对其进行立体观照.在笔者看来,公共艺术教育、国民戏剧教育和跨文化戏剧,可以作为实施这项系统工程的三个具体"抓手".以这几个"抓手"为枢纽,叩开京剧进校园的"三重门",我们就可以突破传统的匡范,促进京剧文化传播与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良性互动,从而为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夯实传统文化的底蕴根基.
  • 摘要: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美感的最佳文化形式.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其关键是课程建设与实践,包含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四要素.笔者所在学校将"美感即经验"作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实践理念,通过12年的课程建设和发展性教学评价,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课程目标,获得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摘要:在大学校园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他们的语言系统,而他们的语言系统呈现出了与常规语言系统不同的特征。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变化的流行语,更是体现了这种语言变异的特征,面对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矛盾,大学生们应该更加重视自我主体精神的建设,自觉维护语言生态的平衡。当今我国的英语热,甚至发展形成了“疯狂英语”,伴随着英语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国内的汉语教育却受到忽视,而英语所承载的“文化帝国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吞噬着人们的价值理念。如何平衡汉语教育与外语教育,使汉语教育在外语教育的挤压中突围,这不仅是语言教育政策制定者考虑解决的问题,更是每个大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自主意识绝不是排外和心胸狭窄,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会把一种外国语放在本国通用语言之上。我们的语言是神圣的,当它消失时,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也随之而去。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主体化和多样性辩证统一的语言观,准确把握国家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规范标准,正确处理好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汉语和外语的关系,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规范汉字和繁体字、异体字的关系等,为多语言和谐并存、良性互动的语言生态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秩序作出贡献。
  • 摘要:“汉语阅读与写作”课程对有效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的认知;引领学生感受审美语言文学世界;培养丰富的审美能力;自我实现学生人文素质有着积极的推进意义。以此课程为例,实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有效性路径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作用,以“生”为本,深化素质教育渠道;贴合生活需要进行技能培训,拓展素质教育内涵;结合“教”与“学”双环,打造人文素养经典项目。
  • 摘要:大连大学自2006年起,就如何推进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设计,力图从理念、机制、方式、制度上加以突破。本文探讨的内容正是建立在史学与数学这两类课程教学合作基础上,深化通识教育改革的一次尝试,认为文理交融要在有知识交叉点学科的课程中被鼓励尝试,建立更完备的激励机制,从超越学科本身的高度开展学科文化课程群建设。
  • 摘要:对于环境工程专业而言,目前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国家招收力度大、用人比例小;学生涉猎范围广、操作创新能力差,每年毕业生都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提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自2011年起,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创新训练环节包括科研导论、科研选题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专业创新设计、专业专题调研、化学创新实验设计等纳入培养方案的创新教学环节.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升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进一步完善了教学体系,为营造个性化培养和创新型育人环境,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造就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继续努力。
  •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现象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医院和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需要高超的诊疗技术,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医生对人性的关怀,对他人的同情心,对社会的责任感。医患矛盾也随之越来越尖锐。这就让深入地思考如何让医学生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理解医学,认识医学的本质,明确医学的目的,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又有高尚的医德修养,更好地为人们解除病痛服务。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之拥有正直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理解能力,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医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是医学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迫切需要和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医学人文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师生共同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更好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推动学生领悟、内化及践行医学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 摘要:本文以广西高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教师自评和学生他评相互对照的角度,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水平进行调查研究,以全面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状况,提出要健全高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推进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社会化,制定高校教师职业标准,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加强校本培训,建立在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体系,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技能培训方案。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普通高校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批判性思维倾向之间的关系,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是聚合型,其次是同化型、适应型和发散型。总体上来说,学生擅长于逻辑分析和从事技术工作。虽然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平均得分略大于280,但整体上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偏低。具体而言,寻求真相、系统化能力和自信心三个批判性思维特质较弱,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风格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而言,寻求真相和思想开放两项指标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五项指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 摘要:军事基础理论课程考核既是体现军事理论教学水平的最后一个环节,又是检验学生对军事基础理论理解与掌握程度的最终手段.传统课程考核方式难以有效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对学生军事理论素养的提升作用有限,与军事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目的及"院校教学向部队靠拢"的要求也不相适应.现结合"军事理论导论""联合作战基础知识"和"训练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考核实践,对"基于过程管理的多元综合考评方式"进行初步探索和总结,提出要注重课堂精讲。本着“精讲、讲精”的原则,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经典战例融入教学内容,通过剖析战例,让学生掌握如何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在教学中注重互动,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关注焦点和理论困惑,从而在更宽广的视野上有效引导学生。加强研讨辅导。学生研究深度不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与限制,但教师辅导不足显然也是难辞其咎。因此,教师应对所布置的研讨题目进行方向性的剖析,指导学生重点从哪些角度展开研究,指定相关的参考文献,并在课下关注学生研究的进展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