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05年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
2005年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

2005年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浙江绍兴
  • 出版时间: 2005-12

主办单位: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上海市植物病理学会;福建省植物病理学会;安徽省植物病理学会;江西省植物病理学会

会议文集:2005年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探索西瓜炭疽病菌(Colletetrichumorbiculare)的分子检测技术,为西瓜、甜瓜等生长期和采后炭疽病的快速、准确鉴定和检测提供技术和方法.根据GeneBank中Colletetrichum属的24个种的ITS系列,比较设计出一对引物CY1/CY2,可以特异的从西瓜炭疽病菌C.orbiculare和菜豆炭疽病菌C.lindemuthianum菌株中扩增到一条442bp的条带,将这两个种的炭疽菌和其它菌分开.进一步利用RAPD随机引物扩增C.orbiculare和C.lindemuthianum,找出在C.orbiculare中的特异性条带,经过克隆、测序后,设计出一对SCAR引物RB/RC,可以特异的在C.orbiculare中扩增出一条216bp的条带,将C.orbiculare和C.lindemuthianum分开.采用两对引物组成双重PCR,能够将C.orbiculare和其它相关和近似菌株分开.利用上述两对引物组成双重PCR检测体系,可以快速鉴定C.orbiculare,并且能够直接在植物组织中将西瓜炭疽病菌C.orbiculare检测出来,灵敏度可以达到1pg/μl.
  • 摘要:本文利用农杆菌介导的丝状真菌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2500余个稻曲病菌随机插入突变体.对随机挑取的突变体的生长速度、产孢能力和致病力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除生长速度差异较小外,产孢能力和致病力有了明显的改变.该突变体库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稻曲病菌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 摘要:卫星DNAβ是与一些单组份双生病毒伴随的并是病毒在自然寄主上引起典型症状所必需的致病相关分子.迄今发现的所有DNAβ分子在互补链上都含有一个位置和大小保守的βC1基因.本文对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缺失βC1基因的DNAβ突变体(DNAAC1β)与异源病毒接种后的致病性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PCR和Southern印迹证实该突变体能利用赛葵黄脉病毒、烟草曲茎病毒、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假马鞭曲叶病毒等多种异源双生病毒复制并系统侵染本氏烟.接种后65天内的PCR检测和序列分析显示,该突变体与其它辅助双生病毒接种后在寄主细胞中的复制是稳定.
  • 摘要:杀菌剂的广泛应用为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杀菌剂不同的作用机制,对人畜、作物和环境的安全问题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本文主要讨论因为杀菌剂的不正确使用对农作物造成的药害及其控制技术.
  • 摘要:葡萄病害种类多,发生为害严重,应该采用"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防治策略,通过应用多种农业措施,如避雨设施等,创造一个有利葡萄生长,阻止病原菌扩散传播的生态环境,达到抑制病害滋生蔓延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时期,选用对口农药,采取必要的化学防治,把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多种药剂和不同防治期对桃褐腐病的防效试验,筛选获得了几种防效相对较好的药剂,同时证明防治次数的增加对于提高防效无明显作用,而防治时期与防效关系密切,在套袋前的一次用药是防治的关键,防治效果最好.
  • 摘要:在浙江省磐安栽种的浙贝母植株上发现一个马铃薯Y病毒属成员.该病毒能摩擦接种浙贝母,但不侵染20种常用鉴定寄主范围的植物,棉蚜、桃蚜和萝卜蚜不能传播该病毒,介体不明.用提纯病毒的方法制备了该病毒的外壳蛋白抗血清,Westernblot检测表明,它能与该病毒外壳蛋白特异反应,但与其他16种马铃薯Y病毒属成员无血清学反应.测定了该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单链正义RNA基因组由9723个核苷酸组成,具有马铃薯Y病毒属成员的典型基因组结构特征.与已知基因组全序列的病毒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它与百合斑驳病毒最相似,编码的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同一性为53.0﹪.数据库中与其最相似的部分序列为石蒜轻斑驳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同一性为72.8﹪.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8次报告标准,该病毒应当分类为马铃薯Y病毒属的一个新成员,暂命名为浙贝母花叶病毒.
  • 摘要:在山东章丘大葱上发现了一种引起畸形黄条症状的线状病毒.该病毒容易摩擦接种侵染大葱和胡葱,但不侵染其他22种测试植物,能经由豌豆蚜传播.病毒粒子形态和细胞病理特征具有马铃薯Y病毒科成员的典型特征.Westernblot分析表明,提纯病毒制备的抗血清能与病毒自身外壳蛋白起特异性的强反应,与薤花叶病毒、晚香玉轻斑驳病毒、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和芋花叶病毒外壳蛋白有较弱的反应.采用马铃薯Y病毒科简并引物PCR技术扩增了该病毒的基因组3'-末端部分序列,序列比较表明它为胡葱黄条病毒(SYSV),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世界范围内的SYSV分离物可以区分为4个主要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与寄主植物种类及地理分布相关.
  • 摘要:本文从浙江宁波雪菜上获得97株呈花叶症状的病毒样品,三抗体夹心(TAS)ELISA检测表明97株雪菜花叶样本均检测到芜菁花叶病毒(Turnipmosaicvirus,TuMV),所有的样本都没有检测到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利用免疫捕捉反转录PCR(IC-RT-PCR)对部分TuMV样本中的CP和HC-Pro基因进行了扩增,所有样品都得到约0.8kb和1.4kb的两条特异条带,因此浙江宁波雪菜花叶病的主要病原是TuMV.对53个雪菜栽培品种在温室和大田进行了人工接种,共鉴定出抗病品种7个,耐病品种22个,感病品种24个,未发现高抗品种.总的来说,细叶型品种比花叶型和板叶型品种抗病.利用TAS-ELISA方法对接种的53个雪菜品种中的TuMV浓度进行测定,在接种后10d、15d、20d和30d,TuMV检出率分别为45.28﹪、90.57﹪、100﹪和100﹪,大多数雪菜TAS-ELISAOD405值随接种后天数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说明TuMV可以在雪菜抗性品种内繁殖,抗性品种的抗性主要表现为耐病.
  • 摘要:秸秆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因此秸秆覆盖能够激发微生物活性,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增强呼吸作用以及氨化、硝化等作用,从而引起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已有研究表明,稻秸秆还田可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秸杆覆盖田块小麦根际、非根际总细菌及荧光假单胞菌数量比未覆盖田块有明显的增加.荧光假单胞菌是小麦根际的优势菌群,在所分离的荧光假单胞菌中,90﹪以上荧光假单胞菌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拮抗作用(曹启光等,2005).2005年采集秸秆覆盖和未秸秆覆盖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提取土壤中的细菌基因组DNA,然后对其16SrDNA的部分序列进行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同时用FPLC检测秸秆覆盖田和未秸秆覆盖田DAPG含量.结果表明,秸秆覆盖田后小麦根际、非根际细菌多样性明显增加,秸秆覆盖田根际、非根际土壤中DAPG的含量分别为88.04ng/g、5.19ng/g,未秸秆覆盖田根际、非根际土壤中DAPG的含量分别为44.36ng/g、3.06ng/g.小麦根际土壤中DAPG的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秸秆覆盖田土壤中DAPG的含量约为未覆盖田土壤的2倍.荧光假单胞菌数量的增加及其产生的抗生素可能是导致秸秆覆盖田小麦纹枯病害降低的重要原因.
  • 摘要:本文对内生细菌73a、拮抗细菌JB52和化学药剂黄腐酸绿源宝单独使用、混合使用对棉苗生长、棉花产量的影响以及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73a和JB52都具有促进棉苗生长和提高棉花产量的作用,特别是73a的作用最强,苗期可增长29.9﹪,增重45.2﹪,田间试验可增产11.5﹪.73a菌液灌根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达到50﹪.黄腐酸绿源宝对棉苗生长和棉花产量没有作用,但具有一定的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效能.内生细菌73a与拮抗细菌JB52混用、与黄腐酸绿源宝混用都不如单独使用的效果.
  • 摘要:本文对从茄子植株茎干中分离出409株内生细菌通过初筛和复筛,获得一株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有较好抑菌效果的菌株29-12,并对该菌株进行了分子生物学(16SrRNA)的菌种鉴定,活菌的抑菌活性、防病促生效果和内生定殖能力测定以及代谢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和性质研究.16S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29-12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Bacillussp.DF12(登录号为AY462199)以及Bacillussp.LBM(登录号为AY962472)有97﹪的序列同源性,初步认为该菌株为芽孢杆菌,有待于进一步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鉴定来确定其在细菌系统发育学上的具体地位.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29-12可以在短时间内长满平板的大部分,从而使病原真菌菌落不能长大.室外盆钵试验显示,在接入病原真菌后的2~3周调查,菌株29-12处理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80~100﹪,接入病原真菌3周后调查防治效果有所下降.在促生长试验中发现,接入29-12菌株的茄子苗相比灌浇清水的对照,株高增加了91.64﹪,鲜重增加了122.4﹪.内生定殖试验证明,29-12菌株在茄子植株体内可以定殖一周以上.为了弄清菌株29-12的拮抗机制,我们对菌株29-12的胞外发酵液进行了活性测定,发现此菌株的发酵液对病原菌也有抑制作用,生长速率法测试得知,发酵液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可达到55.14﹪.发酵液用硫酸铵盐析的沉淀物加缓冲液溶解,获得的代谢粗产物在室内抑菌试验中可以对15株植物病原真菌产生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的抑制率达到64.29﹪、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cerealis)为76.19﹪、稻瘟病菌(Piriculariaoryzae)为78.57﹪.显微观察发现,经过该菌株的代谢粗产物处理过的真菌菌丝细胞会异常膨大成球形,然后破裂,原生质外泻.在对29-12代谢粗产物的性质测定试验中发现,此活性物质可在100℃下处理20min保持活性不丧失,并在pH5~10的环境中活性稳定,对蛋白酶K、胰蛋白酶不敏感.对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工作正在进行中.
  • 摘要: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生防菌Bs-916能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具有拮抗谱广、生长快,分泌产生抗生素等特点,并对水稻有抗性诱导作用,因此Bs-916是一种能在水稻病害防治中发挥作用的生物防治因子.离子注入是一种新的诱变源,具有损伤轻、突变率高、突变谱广的特点.离子束集能量沉积、质量沉积、动量交换、电荷交换等多种因子为一体,能导致生物体直接和间接的损伤,引起细胞内大分子的移位和重排,生成新的产物;也能使细胞表面溅射,细胞形态变异,对细胞理化代谢乃至分子水平上的基因调控有深刻影响.因此国内外均有离子注入微生物后,成功获得目标性能大幅度提高、遗传稳定的菌株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N+离子注入的生物技术,对Bs-916进行诱变处理,期望获得生物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的突变菌株.
  • 摘要: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过程,通过降解细胞内的长寿命蛋白质和细胞器,产生氨基酸以维持细胞在缺乏营养时的生存.细胞自噬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形成双层膜的自噬泡,自噬泡可以包裹细胞质、大型的细胞器,然后与溶酶体结合,并分解产生生物体可以利用的大分子.研究表明,细胞自噬与生物体的发育、分化相关,尤其是在低等生物中,受到环境胁迫因子的影响可以诱导细胞自噬现象的产生.自噬影响酵母的分化和产孢过程;影响线虫的发育;在植物中,缺失自噬过程的基因加速植物的衰老;饥饿条件下,缺失自噬基因后的家鼠容易死亡.
  • 摘要:从稻瘟病菌附着胞差减文库中分离到两个特异表达基因CMO1和FAS2.CMO1基因所编码蛋白是一种单加氧酶,具有919个氨基酸,在其催化地反应中将环己酮(cyclohexanone)氧化成hexano-6-1actone.FAS2基因产物属于Fasciclin结构域,具有349个氨基酸,为一折叠四次的跨膜蛋白,其在蝗虫、哺乳动物、海胆、植物、酵母和细菌中都存在.为进一步确定这两个基因的功能,我们构建了基因替换载体进行基因敲除.原生质体转化后所的转化子通过Southern杂交得到两个CMO1基因缺失突变体S158-80和S158-88;一个FAS2基因缺失突变体S98-59.经过初步表性测定分析发现:两个基因缺失突变体基因缺失突变体菌丝稀疏,产孢量较野生型菌株有较大幅度下降.具体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 摘要:稻瘟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灾变性病害,世界上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几乎都会发生,每年造成11~30﹪的产量损失,约合1.5亿美元.另外,稻瘟病菌还可危害稷(Eleusinecoracana)、大麦(Hordeumvulgare)、小麦(Triticumaestivum)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稻瘟病菌形成了遗传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致病性方面表现多变性,使得抗病品种的抗性不稳定,这是稻瘟病菌致病性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稻瘟病难防难治的原因之一.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稻瘟病菌致病过程及致病性变异的机理,对于稻瘟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作为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机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稻瘟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摘要: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引起的菌核病是油菜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为害严重.2005年从江苏省各地市收集分离了97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并进行了菌尖纯化.提取了13个来源于不同县市的油菜菌核病菌菌株的DNA,采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5.8SrDNA的PCR扩增.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Blast结果表明,13个菌株扩增产物的序列与已报道的油菜菌核病菌ITS区序列相似性高达99﹪以上.使用DNAMAN5.0对测序菌株DNA的ITS区序列进行了Alignment分析.结果表明,13个菌株在ITS区序列相似性非常高.把所收集的菌株在添加有食品红的培养基上进行对峙培养,从而对其菌丝亲和性(mycelialcompatibility)进行测定.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不同县市的油菜菌核病菌菌株之间菌丝均不能亲和,而从苏州市同一块田中所分离的菌株中发现有4对菌株有菌丝亲和现象.此外,抗药性实验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对多菌灵EC50有较大的差异.目前正在进行致病力测定以及微卫星标记的筛选等,以期分析不同来源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
  • 摘要:本文以棉花黄萎病菌Bp2培养液中毒素蛋白免疫BALB/C小白鼠制备抗血清,建立了可特异性检测棉花黄萎病菌的间接ELISA方法.所制备的毒蛋白抗血清效价为1:204800,对毒蛋白的最低检测量达7.81ng/ml.可以与江苏省各地采集到的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液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其它致病菌培养液的反应呈阴性.用该方法对81份江苏省抽样的棉籽进行检测,12份呈阳性反应,其中有毛籽也有包衣籽.取检测为阳性反应的这些棉籽培养液针刺接种棉苗也全都发病.这些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棉籽携带黄萎病菌的快速检测.
  • 摘要:本文对从茄子植株茎干中分离出409株内生细菌通过初筛和复筛,获得一株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有较好抑菌效果的菌株29-12,并对该菌株进行了分子生物学(16SrRNA)的菌种鉴定,活菌的抑菌活性、防病促生效果和内生定殖能力测定以及代谢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和性质研究.16S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29-12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Bacillussp.DF12(登录号为AY462199)以及Bacillussp.LBM(登录号为AY962472)有97﹪的序列同源性,初步认为该菌株为芽孢杆菌,有待于进一步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鉴定来确定其在细菌系统发育学上的具体地位.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29-12可以在短时间内长满平板的大部分,从而使病原真菌菌落不能长大.室外盆钵试验显示,在接入病原真菌后的2-3周调查,菌株29-12处理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80~100﹪,接入病原真菌3周后调查防治效果有所下降.在促生长试验中发现,接入29-12菌株的茄子苗相比灌浇清水的对照,株高增加了91.64﹪,鲜重增加了122.4﹪.内生定殖试验证明,29-12菌株在茄子植株体内可以定殖一周以上.为了弄清菌株29-12的拮抗机制,我们对菌株29-12的胞外发酵液进行了活性测定,发现此菌株的发酵液对病原菌也有抑制作用,生长速率法测试得知,发酵液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可达到55.14﹪.发酵液用硫酸铵盐析的沉淀物加缓冲液溶解,获得的代谢粗产物在室内抑菌试验中可以对15株植物病原真菌产生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的抑制率达到64.29﹪、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cerealis)为76.19﹪、稻瘟病菌(Piriculariaoryzae)为78.57﹪.显微观察发现,经过该菌株的代谢粗产物处理过的真菌菌丝细胞会异常膨大成球形,然后破裂,原生质外泻.在对29-12代谢粗产物的性质测定试验中发现,此活性物质可在100℃下处理20min保持活性不丧失,并在pH5-10的环境中活性稳定,对蛋白酶K、胰蛋白酶不敏感.对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工作正在进行中.
  • 摘要:本文研究了水稻稻曲病的人工接种技术。分析了稻曲病菌的致病力及人工接种效果,介绍了高效引发稻曲病的人工接种技术以及鉴定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感性。
  • 摘要:水稻原产于那些具有季风性气候的地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并将继续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稻瘟病是水稻最重要的传染性病害,是限制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据英联邦真菌学协会(CMI,1981)记载,世界上85个国家都有此病的危害.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水稻苗期或成株期彻底毁坏.在成株期,穗颈瘟可以造成水稻严重减产.通过研究稻瘟病菌中不同基因可以为探索新的防治方法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S11基因是70-15菌株的假想基因MG00272.4的同源基因,编码蛋白功能未知.构建PBS-S11up-HPH-S11low载体,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获得转化子.得到的转化子经PCR以及Southern杂交筛选之后,得到一个单拷贝的敲除突变子.该突变子命名S11-4,经单胞分离纯化.该突变子与野生型GUY11表现的性状有以下不同:1、菌落背面灰色偏向白色.2、菌丝密集,产孢量比野生型低.3、突变子菌丝亲水性良好.虽然该突变体的黑色素明显较野生型减少很多,但是由于黑色素的浓度对于稻瘟病菌产生附着胞并且侵染水稻叶片的影响并不是关键,该突变体的附着胞形成与GUY11无异.经离体水稻叶片(CO-39)和大麦叶片滴定一定浓度的菌丝后,同GUY11一样可以正常形成附着胞和侵染栓,最终使水稻和大麦致病.该突变子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包括对该突变子进行互补分析,GFP融合蛋白定位表达等继续分析该基因.
  • 摘要: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对世界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包括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侵染钉分化和侵染菌丝扩展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过程,其中每一环节都是由一批基因控制的.近几年,对于稻瘟病菌附着胞形成和侵染过程中的基因功能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于非组蛋白在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很少.在酵母中,两个重要的非组蛋白NHP6A/B,属于DNA非特异结合蛋白HMGB家族,NHP6A/B基因缺失突变体△nph6在形态和细胞骨架上都发生了变化,并且突变体对于饥饿敏感.我们在稻瘟病菌成熟附着胞的差减文库中找到NHP6的同源基因(登陆号:CK828204),该基因在附着胞阶段丰富表达.通过PCR的方法在稻瘟病菌附着胞cDNA文库中扩增到MNH6基因,MNH6基因编码10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1,396Da.通过蛋白序列比对,发现稻瘟病菌MNH6基因是NHP6B和NHP6A的同源基因,属于DNA非特异结合蛋白HMGB家族.
  • 摘要:球毛壳菌作为一种有效的生防真菌,能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产生拮抗作用.有文献报道,毛壳菌可预防谷物秧苗的枯萎病、甘蔗猝倒病,降低由镰刀菌引起的番茄枯萎病、黑星菌引起的苹果斑点病等的发病率,且对立枯病丝核菌、甘蓝格链孢、拟茎点霉属、毛盘孢属、葡萄孢属等病原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山杨根腐病(Fusariumacuminatum)、小麦斑枯病(Cochliobolussativus)也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对于这种重要的生防真菌,历年来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其抗生性物质的合成及活性方面,而对其转基因方面的报道鲜少见到.而原生质体则是真菌基因改造的重要起始材料之一.真菌原生质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原生质体融合、转基因、染色体组型、遗传和生理分析、性状定向筛选等领域.尤其原生质体介导的基因转化是当前真菌基因工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而球毛壳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报道仅见国内一例,且再生率较低,为29.11﹪,显然不足以满足后续的研究要求.本研究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效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外源基因表达的方案,以利于后续的基因工程研究.
  • 摘要:2005年引进10个弱筋小麦品种(系),并对其中的扬麦13进行了密度与肥料组合试验,对宁麦9号和扬麦13两个品种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且以宁麦8号和扬麦12两个中筋小麦品种作对照.结果表明:弱筋小麦品种(系)中,以宁麦9号和宁0088的赤霉病情相对最轻,以徐州25相对最重;不同密度与肥料组合处理之间的赤霉病情无明显规律性差异;不同品种在11月4日至11月14日播种的,其赤霉病情均有加重的趋势.
  • 摘要:烯唑醇的三个处理对番茄和辣椒产生的影响,观察对幼苗和成株的药害;苗期观察株高和检测叶绿素含量和组成,对成株叶绿素的含量也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番茄和辣椒的株高和叶绿素影响较大.对幼苗易产生药害,导致植株叶面皱缩叶色浓绿.
  • 摘要:本文建立并优化了农杆菌介导转化瓜类炭疽菌获得T-DNA插入突变体的体系,包括农杆菌使用浓度、农杆菌与炭疽菌孢子共培养时间、抗生素配合使用抑制农杆菌污染等.所用的转化载体pBIG2RHPH2-GUS-GFP除了抗生素选择标记外还携带有融合GFP-GUS报告基因.转化106个孢子平均可获得约150~200个潮霉素抗性转化子.PCR检测表明,所有潮霉素抗性转化子菌株都能从其基因组DNA中扩增到转化载体中的GUS基因片段,而且都能产生GFP荧光或GUS染色阳性.转化子菌株经过连续继代培养后仍然稳定.随机对36转化子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发现1个转化子菌株对黄瓜致病性下降,1个丧失致病性,而大多数表现为野生型致病性.农杆菌介导转化瓜类炭疽菌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构建大库容量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致病性突变体筛选以及致病性相关基因的克隆鉴定奠定了基础.
  • 摘要:本文设计3对表达引物分别扩增侵染了百合无症病毒,百合斑驳病毒和百合X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原核表达.目的蛋白切胶后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检测表明3种病毒抗血清均与目的蛋白起特异性反应,但与阴性对照无反应.3种病毒间无交叉血清学反应.对田间栽种的百合样品ELISA检测表明,百合无症病毒和百合斑驳病毒LMoV和LSV均有发生,但没有检测到百合X病毒LVX.
  • 摘要:本文从未接触过Q0Is()和QiIs()的江苏南京和安徽和县地区随机采集分离获得48个辣椒疫霉单游动孢子囊菌株,并测定了它们不同发育阶段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丝生长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最低,EC50值范围在1.225~86.1μg/mL,平均值为21.041±14.397μg/mL,其活性低于甲霜灵47.7倍;游动孢子囊形成和萌发对嘧菌酯的敏感性较高,EC50值范围分别在0.006~0.996μg/mL和0.053~0.334μg/mL,平均值分别为0.161±0.126μg/mL和0.155±0.023μg/mL,其活性高于甲霜灵516.8倍;游动孢子萌发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最高,EC50值范围在0.018~0.111μg/mL,平均值为0.057+0.011μg/mL,活性是甲霜灵的142.4倍.离体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水杨肟酸对嘧菌酯抑制菌丝生长的增效作用最强,对游动孢子囊形成的增效作用次之,对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萌发过程的增效作用则不明显.
  • 摘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与当年灰飞虱的发生量、带毒率关系十分密切,田间虫量越高发病越重,"治虫防病"是控制该病的唯一有效途径,品种及栽培措施的改变对病害发生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摘要:本文测试了24个大白菜新品种在涂园菜地对病毒病、干烧心病、霜霉病等主要病害的田间抗病性表现,初步选出了新早熟5号、丰抗70、早熟6号、鲁白15号、改良青杂3号、中熟4号等抗性综合水平较高的若干品种.
  • 摘要:本文从烟草根围土壤中筛选到一株细菌菌株HJ01916.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的结果证明,该菌株对烟草黑胫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HJ01916菌株培养滤液的拮抗活性有部分热稳定性,但对80℃以上的高温敏感,对蛋白酶K部分敏感,培养滤液的(NH4)2SO4盐析沉淀物具有拮抗活性,说明该菌株的培养滤液中存在有拮抗蛋白.烟草疫霉菌丝体在HJ01916菌株的培养滤液培养48h后表现畸形.HJ01916的培养性状与生理生化特征与Bacillussubtilis相似.PCR扩增获得HJ01916的16SrDNA序列全长1424bp(GenBank序列登录号AY894690).以细菌16SrDNA同源性为基础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HJ01916和B.subtilis(AY583216)处于同一分支,说明HJ01916与B.subtilis的亲缘关系最近.确定该拮抗细菌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的一个菌株.
  • 摘要:本文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系统,对稻曲病菌分生孢子进行转化,通过潮霉素抗性筛选转化子.农杆菌经乙酰丁香酮预先诱导,转化效率大约在390-450个转化子/106个孢子.PCR检测HPH基因表达盒,结果显示被测转化子基因组中均成功整合了目的片段.同时,在488nm下这些转化子都具有荧光.利用根癌农杆菌成功转化稻曲病菌,这为进一步研究稻曲病菌致病分子机制的有力工具.
  • 摘要:本文对江苏省姜堰市小麦根际细菌进行了分离,通过平板对峙测定,筛选出12个对小麦纹枯菌具有拮抗性的细菌菌株.盆钵实验结果表明,菌株B32和B40对小麦出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A12、B37对小麦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余菌株的影响效果不明显.菌株B42对小麦纹枯病的病指防效最好,达71.671﹪,其次为B43,防治效果为46.959﹪.定殖实验结果表明,B42、B43等菌株主要在小麦根表定殖,同时可在小麦茎基部定殖.扩增了11个菌株16srRNA基因的部分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Blast分析表明,其中7株为假单胞杆菌,4株为芽孢杆菌.根据第9版假单胞菌属内的特征对7个假单胞杆菌进行生理生化测定.它们的共同特征为:培养物产生可扩散的荧光色素,不产生非荧光色素;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阳性;水解明胶;在41℃不生长,在4℃生长等.表明它们皆为荧光假单胞杆菌.目前正利用引物Phl2a/Phl2b检测2,4-二乙酰基藤黄酚(2,4-DAPG)产生菌.拟进一步分析影响DAPG产生的一些外在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病原菌存在与否、温度、pH、金属离子浓度和营养成分等.本研究将为小麦纹枯病的生物和生态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 摘要:本文比较了不同接种体、不同培养时间的接种体、不同时段接种、不同生育期接种及其在接种体中加入马铃薯煮汁或吐温20的发病效果.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厚垣孢子引起的发病率为0,薄壁分生孢子可引起发病,孢子浓度越高发病越重,接种菌丝碎片-薄壁分生孢子混合液的病情最重,发病率可高达98.28﹪,病情指数高达71.22;比较了用培养5、10、20天的菌丝碎片-薄壁分生孢子混合液接种有稻曲病的发病效果,结果表明,用培养10天的菌丝碎片--薄壁分生孢子混合液接种发病最严重;在中午接种仅引起少量发病,在早上和傍晚接种均能引起较高的发病率,以傍晚接种的效果最好;在水稻破口当天接种,发病率为0,在破口前6~9天和10~13天接种,均能引起发病,以破口前6~9天接种的发病效果最佳;在接种体中加入10﹪的马铃薯煮汁可显著提高接种发病效果,而加入吐温20效果不明显.建立了高效引发稻曲病的人工接种方法,并申报了中国国家专利(发明名称:高效引发稻曲病的接种方法,申请号:03131625.5).该接种方法的主要内容:用培养7天左右的稻曲病菌菌丝碎片--薄壁分生孢子混合液作为接种体,使用10﹪的马铃薯煮汁将接种体中的薄壁分生孢子稀释成100倍视野下孢子数大于50个的浓度,在水稻破口前6~9天、于傍晚16~18时进行注射接种.采用本方法在田间条件下进行接种可以使稻曲病的发病率达到80﹪以上,与原有人工接种方法相比,发病率有大幅度提高,从而为深入研究稻曲病和开展水稻稻曲病抗病育种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对江苏省区试97份主栽品种、240份水稻品种资源对稻曲病的抗感性进行了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初步表明,不同类型品种对稻曲病的抗病能力有较大的差异.总的看来,常规早、中稻对稻曲病的抗性较好,常规晚粳稻和杂交稻,尤其是杂交粳稻和杂交籼粳稻对稻曲病的抗性较差.
  • 摘要:本文针对茄科作物土传病害-枯萎病获得了600个土壤细菌分离物,从中筛选到若干个拮抗性能较好的菌株.为了提高拮抗细菌防治茄科枯萎病的效果和稳定性,将多个拮抗机制不同的菌株混合制备成混配的生物菌剂,用于防治茄科枯萎病.为确保混配生物菌剂的增效性,开展了拮抗细菌菌株之间亲和性的测定和互作效应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两个拮抗细菌之间存在多种互作关系.当混合的两个菌株之间互作关系是亲和的,其生防效果有所提高,如亲和性菌株组合B3-3+J-210的防效为47.1﹪,明显好于单菌株B3-3(35.3﹪)和J-210(38.7﹪)的防效.当混合的两个菌株之间互作关系是不亲和的,有的菌株组合生防效果下降,如不亲和性菌株组合C8-8+J-210的防效为23.5﹪,明显低于单菌株C8-8(52.8﹪)和J-210(38.7﹪)的防效;有的菌株组合生防效果提高,如不亲和性菌株组合C1-2-10+J-210的防效为50.0﹪,明显好于单菌株C1-2-10(29.4)和J-210(38.7﹪)的防效.因此,在生物防治的实际应用中,首先要了解单个菌株的拮抗活性和优良性能,然后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拮抗菌株进行混合,并测定菌株之间的互作关系,筛选能产生协同、增效作用的菌株组合,从而保证研制开发的生防菌组合菌剂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生态适应性.在试验中采用的5个菌株都各具特色,J-210和H-91是枯草芽孢杆菌,生长速度快,生态适应性强,有较强的营养竞争能力,其中H-91还具有诱导抗性作用;B3-3、C1-2-10和C8-8均为革兰氏阴性菌,生长速度中等,但B3-3和C1-2-10能产生大量抗生素,拮抗圈大而透明,抑菌能力很强;C8-8能产生几丁质酶,对病原菌有直接杀伤作用;另外C1-2-10和C8-8菌株均有较强的促生作用.本研究将C1-2-10与C8-8、C1-2-10与J-210混合后对茄科蔬菜枯萎病的防效比两个单菌株的平均防效分别提高了40.0﹪和70.0﹪,这说明两个不同作用机制的拮抗菌株混合使用时两者的控病作用可能不是简单地累加,而是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因此,在应用拮抗菌生物防治作物病害的实践中,科学、合理地混合两个或多个拮抗菌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个拮抗菌株适应性差、抑菌谱窄、防效偏低或不稳定、缺乏促生作用等问题.
  • 摘要: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生防菌Bs-916能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具有拮抗谱广、生长快,分泌产生抗生素等特点,并对水稻有抗性诱导作用,因此Bs-916是一种能在水稻病害防治中发挥作用的生物防治因子.离子注入是一种新的诱变源,具有损伤轻、突变率高、突变谱广的特点.离子束集能量沉积、质量沉积、动量交换、电荷交换等多种因子为一体,能导致生物体直接和间接的损伤,引起细胞内大分子的移位和重排,生成新的产物;也能使细胞表面溅射,细胞形态变异,对细胞理化代谢乃至分子水平上的基因调控有深刻影响.因此国内外均有离子注入微生物后,成功获得目标性能大幅度提高、遗传稳定的菌株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N+离子注入的生物技术,对Bs-916进行诱变处理,期望获得生物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的突变菌株.通过研究N+离子注入生防菌Bs-916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在被试的30×-800×2.6×1013N+/cm2范围的10个剂量中,150×-250×2.6×1013N+/cm2为较好的诱变剂量范围;重复离子注入处理是一种可有效提高诱变效率的处理方法;在随机挑选的1300个被离子注入的突变菌株中,经过初筛、复筛和定量筛选,筛选到11株拮抗性能比出发菌Bs-916提高10﹪以上的菌株,占筛选菌株总数的0.85﹪;其中有1个突变菌株的拮抗能力提高了30.7﹪.选取7个离子注入突变菌株E73、J71、K33、H74、F15、L70、C13和出发菌Bs-916分别在液体YPGA培养基中振荡培养.将新鲜菌液配成细菌悬浮液(含菌量6.2×108cfu/ml)叶面喷雾在已人工接种纹枯菌的水稻植株上,喷施后15天测定其对纹枯病的控病能力.结果表明:7个突变菌株对水稻纹枯病防效为81.3-93.1﹪,均好于Bs-916的防效(74.4﹪),防效提高率为6.9~18.7﹪.其中K33、H74、J71和E73等4个菌株表现较强的抑制纹枯病能力,病斑大小均低于3.0cm,防效在91﹪以上,与出发菌Bs-916相比,防效提高率均超过16﹪.选用4个离子注入突变菌株J71、E73、H74、K33,进行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处理前调查各小区纹枯病发病基数,处理15天后调查各小区的病指,病穴率等,计算防效和校正防效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4个突变株校正防效为80.55~82.87﹪.经方差分析,4个突变株校正防效比出发菌Bs-916的校正防效(77.86﹪)有显著提高;4个突变株之间校正防效无显著差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