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8年我国预防医学的现状与发展新观念专题研讨会
2008年我国预防医学的现状与发展新观念专题研讨会

2008年我国预防医学的现状与发展新观念专题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0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2008年我国预防医学的现状与发展新观念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前有关适应性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随机化分配方法、样本量再估计,以及Ⅱ、Ⅲ期临床试验一体化等方面,笔者对这3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回顾和介绍,就反应变量一适应性随机化方法的几种类型进行简单介绍。
  • 摘要:《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在新历史阶段中对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团结广大卫生工作者和科研人员,以多种形式,促进包括心血管病在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学术交流、提供中青年防治工作者发挥作用的舞台、促进社区防治经验总结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使杂志更好地为科研、学术交流和保障我国居民的健康服务。本文提出了应重视预防医学在心血管和相关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 摘要:食品卫生是预防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基础性科学.随着全球性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问题也已不再是单纯的预防医学问题,而被赋予更强化的社会科学责任。食品卫生学的概念、学科地位及其功能,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分析了食品卫生学科的发展,就食品安全领域的主要研究与进展进行了介绍。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病理变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中型动脉,使其内膜增厚,出现泡沫细胞,形成动脉粥样斑块。斑块突入动脉管腔造成血管狭窄,若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可引发严重临床事件。本文分析了AS的病因学进展,介绍了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流行趋势。探讨了AS及冠心病发病的营养因素及营养膳食预防。
  • 摘要: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历程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是当今我国预防医学领域里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作为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它的特定使命是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达到维护人群健康的目的。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环境卫生学更是担当了重要的历史使命。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同时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医学科学与环境科学相融合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近20余年来,环境卫生学还与其他有关学科结合形成了一些新的分支学科,诸如环境毒理学、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学、环境基因组学等。多学科、多专业的介入不仅为环境卫生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大大丰富了环境卫生学的研究方法、拓宽了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笔者通过在这些会议上反映出来的环境卫生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学上的变化来追踪该学科发展的足迹。
  • 摘要: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其中现场流行病学能力是关键。现场流行病学渊远流长,1854年斯诺对英国伦敦宽街霍乱的现场调查催生了现场流行病学,被称为“现场流行病学之父”;1911年,伍连德医师对东北肺鼠疫成功的现场调查与控制是中国最早的一次现场流行病学实践。这两起调查有5点共性:第一,面对的都是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第二,都及时通过现场调查获得了疾病流行线索的灵感;第三,根据调查结果都采取了针对性的疾病控制措施;第四,疾病控制的效果都证实了现场调查结果的正确性;第五,两位前辈都有为民众健康而舍身的道德情操和不畏挑战、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令人叹服的是,他们由于思维方法正确并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在当时实验室技术很不发达的时代也能解决重大而错综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探讨了现场流行病学与疾病控制。
  • 摘要:近5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多数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报告:全球2002年癌症新发病例为1090万例,死亡病例为670万例,现患病例为2460万例。癌症发病人数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发病及死亡人数与10年前相比分别增长了24.7%和19.2%。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2000万例癌症新发病例,死亡病例将达1200万例。癌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病相比,癌症的预防与控制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本文探讨了癌症发病趋势及面临的挑战。
  • 摘要:和"四免一关怀"政策;建立健全了协调和管理架构;开展了综合干预措施,如全民健康教育,针对吸毒人群的美沙酮替代,安全套推广使用,同伴教育等,使得艾滋病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令国际社会关注和赞扬的成绩。目前,经采供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感染艾滋病的途径已被切断。但通过静脉注射毒品、卖淫嫖娼、男男性行为等高危行为,艾滋病的传播仍在继续,因此控制艾滋病通过这些高危行为的传播成为我们防治艾滋病的重点工作内容。本文分析了艾滋病流行形势、治策略与资源,对疫情监测与实验室网络检测及宣传教育与预防干预进行了探讨。">从1985年在北京报告第1例艾滋病患者,到艾滋病疫情在全国蔓延,时至今日,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已全面开展并初见成效.这20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政府和国内外关注艾滋病防治的人们一道努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的艾滋病防治策略。营造了良好的艾滋病防治政策环境,出台了<艾滋病防治条例>和"四免一关怀"政策;建立健全了协调和管理架构;开展了综合干预措施,如全民健康教育,针对吸毒人群的美沙酮替代,安全套推广使用,同伴教育等,使得艾滋病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令国际社会关注和赞扬的成绩。目前,经采供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感染艾滋病的途径已被切断。但通过静脉注射毒品、卖淫嫖娼、男男性行为等高危行为,艾滋病的传播仍在继续,因此控制艾滋病通过这些高危行为的传播成为我们防治艾滋病的重点工作内容。本文分析了艾滋病流行形势、治策略与资源,对疫情监测与实验室网络检测及宣传教育与预防干预进行了探讨。
  • 摘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多种代谢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和脂代谢异常等)在个体聚集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自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命名MS以来,国际上有关MS的定义已经超过10余种。尽管对MS的组分、诊断标准、本质和起因存在着争议和不同的学术观点,但对其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性(主要对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的致病作用)医学界已取得共识,在国内外心血管病防治领域更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对MS组分共生、共存的病理生理基础的深入认识,以及针对其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早期干预,可以阻止或减少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形成,对心血管病防线的前移提供理论基础.正是基于对MS在心血管早期防治中价值的充分认识,我国"十一五"科技规划已经将MS人群干预研究列为心血管病防治领域的重点研究项目。本文探讨了我国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现状和防治对策。
  •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妇女和儿童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重要议题和优先领域,"母亲安全"、"儿童优先"正在成为全球性的妇幼卫生工作行动准则.中国的妇幼保健事业真正体现了中国的卫生事业特色,突出了保健的理念、发展和实践.维护和促进妇女、儿童健康是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服务内容和手段,但其本质是保健,体现的是整体医学观思想,弥补了医疗和预防实践中存在的裂痕,是全球的医学科学发展趋势,符合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妇幼卫生事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妇幼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笔者将回顾中国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总结经验,完善不足,以开拓求实、发展务实的理念面对新的挑战。
  • 摘要:国家疾病网络直报系统(national disease report system,NDRS)自2004年1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实现了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6万多家医疗机构在采集、报告和使用中对数据理解的一致性。特别是在传染病和死亡监测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监测管理模式从原来的统计数字定期逐级报告转变为个案数据的实时网络直报,加强传染病疫情的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使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并为传染病疫情的预警、预测和深入分析提供了大量、及时、有效的数据。本文现对国家疾病网络直报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连接( NDRS-HIS)的公共卫生意义进行分述。
  • 摘要:目的:评价上海市区中老年男性吸烟状况与肥胖的关系.rn 方法:利用2002-2006年开展的上海市男性健康队列基线调查资料,分析61 491名40~74岁研究对象的吸烟情况与身体测量数据、体重变化等的关联.吸烟状况和体重变化数据采用问卷方式进行收集,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由调查员面访时对被访者进行测量而得.多元回归模型用于估计吸烟与肥胖间的关联强度,并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rn 结果:调整年龄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吸烟组的体质指数(BMI)(23.4±3.1)和成人期体重增加值[(11.6±9.7)kg]均低于从未吸烟者组的BMI(24.0±2.9)和成人期体重增加值[(12.7±8.9)kg],两组平均BMI相差0.60(95%CI:-O.67~-0.54),体重增加相差1.46 kg(95%CI:-1.65~-1.27).吸烟组腰围臀围比(WHO)高于不吸烟组,平均差值达0.006 08(95%CI:0.005 08~0.007 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始吸烟年龄越早,日吸烟支数越多,吸烟年数越长,总吸烟包年数越高,两组WHR的差值越大(趋势检验,P<0.05).戒烟者的BMI、WHR和体重增加z值在戒烟的头几年均高于从未吸烟者,但随后可恢复至未吸烟者的水平.rn 结论:吸烟与体重呈负相关,但可能加重中心性肥胖.戒烟虽伴暂时的体重上升,但随戒烟时间的延长,该效应消失.
  • 摘要:目的:明确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大鼠不同脑区的组织和细胞形态学作用及其对探究自主行为和学习记忆的影响.rn 方法:将5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Hcy处理组,每组18只.阴性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后两组采用脑室内注射的方法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Hey(3 μmol).通过旷场实验和避暗实验观察在体情况下Hcy对动物行为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通过HE染色、TUNEL法测定神经细胞凋亡及检测脑组织神经递质含量等实验,探讨Hcy对神经系统损伤的相关机制.rn 结果:脑室内注射Hcy使动物在旷场实验中央格的停留时间[(5.50±2.67)s]长于阳性对照组[(2.13±1.36)a](t=3.375,P<0.01),穿格数(15.50±8.12)、直立次数(4.63±2.45)与阳性对照组穿格数(27.63±11.45)和直立次数(11.50±5.81)相比均减少(t值分别为12.125和6.875,P值均<0.05).Hcy组动物在避暗实验中的潜伏期[(68.25 ±100.18)s]较阳性对照组[(155.50±154.53)s]明显缩短(t=127.500,P<0.05),错误次数分别为1.13±0.64和0.50±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50,P<0.05).Hcy组动物脑室内注射Hcy导致皮层和海马出现明显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神经细胞凋亡,皮层和海马组织中5-羟色胺、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含量低于阳性对照组。rn 结论:脑室内注射Hcy引起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细胞凋亡和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可能与行为的改变密切相关,参与了Hcy导致脑功能损伤的机制.毒理学。
  • 摘要:目的:了解无锡市社区成人乙型肝炎(HB)知识知晓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和免疫水平,探讨成人HBV免疫策略.rn 方法:采用横断面整群抽样的方法入户问卷调查,采集空腹血样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rn 结果:3744名调查者8项HB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其中"HB是传染病"单项知晓率高达87.30%,有疫苗接种史者HB知晓率得分≥5分者占60.18%(239/393),明显高于无接种史的49.49%(1071/2164),x2=17.07,P<0.01;有HBV家族史者知晓率得分≥5分者占60.00%(318/530),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的43.00%(1382/3214),x2=53.05,P<0.01;HBV总感染率经标化后为49.88%;HBV 5项指标全部阴性者1109名,占29.62%;HBsAg、HBeAg和抗HBc 3项同时阳性者为8例,占0.21%;HBsAg、抗-Hbe和抗-HBc 3项同时阳性者133例,占3.55%;男性抗-HBc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分别为59.37%和53.08%,P=0.00;HBV 5项指标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0岁、80岁年龄组的HBsAg分别是为2.84%和5.69%,抗-HBs分别为44.05%和65.85%,HBeAg分别为0.64%和0.81%,抗-Hbe分别为1.93%和4.07%,抗-HBc分别为33.44%和69.11%,趋势性x2=256.16,P<0.001;3744名调查者中有HB家族史者占14.16%(530/3744),HBV疫苗接种率为11.77%(393/3339),经标化后为20.20%,有接种疫苗史者抗-HBs阳转率为21.12%(83/393).rn 结论:成人HBV感染率高,HBV疫苗接种率低,抗-HBs抗体水平低,提高成人HB免疫水平是降低HBV感染的重要措施.
  • 摘要:近年来,我国艾滋病(AIDS)的流行日趋严重,病人不断增多,医护人员作为治疗AIDS和预防其流行的主力军,对AIDS相关知识的认知、态度等,将直接影响病人的发现和救治。同时,医务人员也是感染艾滋病毒(HIV)的高危人群,没有正确的防护和处理措施,很可能因职业暴露而感染,了解医务人员掌握AIDS知识的程度和需求,并适时开展针对性的AIDS防治相关知识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治疗、预防AIDS的重要手段。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对宜昌市夷陵区534名医务人员进行了AIDS相关知识的认知、接受态度、职业防护和培训情况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进行报告。
  • 摘要:2004年1月,在总结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建立并启动了疾病信息报告系统,用于传染病的报告、确认和预警。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06年广西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情况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广西传染病报告的质量,为做好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干预策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 摘要: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环境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与生物体(living organisms)交互作用导致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s)的学科。研究结果可为制订机体可接受暴露水平和卫生标准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毒理学主要分为3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描述毒理学工作者直接通过毒性鉴定,获取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患,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依据。机制毒理学家研究化学物与生物体交互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机制毒理学对动物实验资料的外推、生物学标志物的发现、危险性评定、药物发现等有重要的意义。管理毒理学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本文分析了我国毒理学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展望。
  • 摘要:1978年,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通知>,要求在3年内全国普遍实行计划免疫,通过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麻疹疫苗和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百白破)联合疫苗,预防结核、脊灰、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6种常见传染病。自此,我国开始正式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经过30年的努力,全国麻疹、百日咳、白喉、脊灰、结核、破伤风等6种疾病的发病人数减少约3亿人次,相关死亡减少400万人。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加人均期望寿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持久的社会效益,我国的免疫规划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本文就免疫规划30年的显著成就进行了介绍。
  • 摘要:本文回顾介绍了<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行出版55周年历程,《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创刊55年来征服了种种困难,经过了预防医学工作者和编辑部几代人的努力,伴随者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能够在今天仍然得到预防医学学界的青睐,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与预防医学学科相伴而生,相随而长。预防医学已经成为一门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学科,在我们与疾病的斗争中预防医学体系得到了加强与完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预防医学科学发展的忠实记录者。
  • 摘要:营养学的发展与生命科学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息息相关。1785年法国发生的“化学革命”,标志着现代营养学的开端。此后,伴随着生命科学各领域如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内容进一步加深和扩展,特别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技术在营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为现代营养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分析了现代营养学发展历程及现状,探讨了我国现代营养学的发展及营养学未来发展趋势。
  • 摘要:健康而充满活力的职业人群是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全世界有30多亿人从事各种职业活动,他们的劳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着物质和精神文明;我国近30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也为此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代价。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以保护劳动者健康为使命,一些职业病正被有效控制,成就斐然。勿庸置疑,还有相当数量劳动者的工作环境还远未达到卫生、安全和满意的要求;从世界范围说,职业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平均只有10%~15%,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发展中国家近20亿劳动者的职业卫生与安全问题仍十分严峻,全球每年发生的工伤约2亿5千万起,职业病患者和死于职业有关疾病的病例数以千万计。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因职业病和伤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4%左右。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 摘要:光阴似箭,流年如水,转瞬间新世纪已经过去8年,我国的经济科技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千年未有的新时期。总结评估一下目前职业医学学科的总体状况,对进一步调整规划,以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我国职业医学的变迁概况,探讨了我国职业医学的工作评估及学术动态,并提出了未来展望。
  • 摘要:在过去的50多年中,我国肿瘤病因学研究取得了许多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成绩。但由于资讯交流手段不发达,20世纪中取得的很多成绩没能得到应有的传播。由于笔者学识和水平有限,本文述及的内容仅为我们知晓的有代表性的部分,难免挂一漏十;再因篇幅所限,许多重要研究或未述及,敬请谅解。
  • 摘要:本文将研究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进程及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探讨其经验与问题,这项研究有助于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进一步朝着与国家信息化同步的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使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及早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对血吸虫病防治历史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血吸虫病防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摘要:从目前的疫情来看,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尚未能形成持续的或社区人际传播能力,因此如何评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人-人传播能力、如何及时预警流行或大流行的到来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禽流感的传播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 摘要: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中存在的物质毒性对生物体的健康影响是影响人的进化方向和社会属性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工业革命催生了产业的迅猛发展,也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大量天然和人工合成物质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严重毒性影响是中毒控制产生的重要背景。1953年,美国儿科学会发起了一个地区性中毒控制项目,项目的成功带动了中毒控制工作的快速发展,西方各国掀起了中毒控制运动,到1976年,全美共有中毒控制中心641家。随后,美国毒物控制中心协会(AAPCC)成立,并建立了全国中毒监测系统。1975年,26个国家在法国组建了国际临床毒理学和中毒控制中心协会联盟。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中毒控制工作组,开始编制<中毒控制指南>,系统阐述了中毒控制原理。我国中毒控制学科工作起步较晚,1999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毒控制中心及部分区域性、行业中毒控制机构相继成立。2007年,中国香港成立了由香港大学、中文大学及相关机构组成的香港中毒控制网。本文分析了毒物危害及中毒控制现状,探讨了中毒控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摘要: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皮肤和外周神经受累的慢性传染病,是引起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麻风病历史悠久,从欧洲中古时代就广为流行20世纪40年代在无特效治疗的情况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挪威最后1例麻风病患者也于上世纪40年代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原生活在西太区、东南亚、非洲等殖民地的麻风患者移居英、荷、法、美等国,在异乡辗转多年才得到确诊,但是他们并未引起继发性新病例,更未在欧、美引起传染流行。1874年挪威韩森发现麻风杆菌,认为麻风病不是遗传,而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但是麻风菌至今尚未能在体外培养,无特效疫苗,也无适用于现场的实验诊断方法。当今麻风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本文探讨了麻风病防治及其研究进展。
  • 摘要:社会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国的社会医学经历了创立、成长和发展3个时期,已经成为预防医学领域内的一门重要学科.社会医学产生使预防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即从生物预防扩大到社会预防.目前全国已经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6个省级重点学科、30多个硕士生学科培养点和12个博士生学科培养点,每年培养近300名社会医学的硕士和博士生,对推动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社会医学的历史与发展,分析了社会医学研究与实践情况,概述了社会医学的任务。
  • 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样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共接报350例病例(包括疑似病例),采集336份血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检出登革热IgM和(或)IgG阳性296份,其中12例分离到登革热病毒;共对176个疫点进行处理。结果: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10例,发病率为43.66/10万(按户籍人口计算),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20个行政街,有4个暴发点;流行季节为7月上旬至11月中旬,高峰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病毒为登革Ⅰ型;男性177例,女性133例,性别比1.33∶1;发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136例,占43.87%.结论:该区存在有利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今后要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快老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
  • 摘要:目的:评价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感裂解疫苗安尔来福的安全性.方法:在十堰市东风集团进行开放式临床观察,受试者为97名18~60岁成人和101名≥61岁老年人,其中28例有慢性病史,全部受试者健康状态稳定.在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接种0.5 ml/支流感裂解疫苗安尔来福,接种后观察7 d,直至不良反应消失.结果:共发生不良反应1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其中成人组和老年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4%(13/97)和4.0%(4/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20,P=0.018).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11/198),主要为接种部位疼痛;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198),以发热最多.有慢性病史受试者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本次观察未见由疫苗引起新的不良反应,亦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及罕见不良反应,流感裂解疫苗安全性良好.
  •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中老年人群高胆固醇(TC)血症的膳食影响因素.rn 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资料,根据区域分布特点和饮食习惯,抽取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内陆地区和中部内陆地区共23个省的45岁及以上人群17 545名,分析高TC血症和TC正常组的膳食模式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高TC血症的膳食影响因素.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推荐的标准,TC≥6.22 mmol/L为高TC血症.rn 结果:中老年人群高TC血症组的肉类、蛋类摄入量分别为146.2 g/d和26.3 g/d,均为TC正常组的1.3倍.高TC血症组的粮谷类食物摄入量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分别为352.9 g/d和52.9%,TC正常组的粮谷类食物摄入量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分别为411.5 g/d和57.7%,均高于高TC血症组(粮谷类食物摄入量:t=6.51,P<0.01;碳水化合物供能比:t=7.18,P<0.01).肉类消费<50 g、50~99 g、100 g~组高T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6%、2.2%和2.5%(组间趋势性检验,x2=14.4,P<0.01);蛋类消费<50 g、50~99 g、100 g~组高T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9%、2.8%和2.7%(x2=8.6,P=0.007);动、植物摄人量比<0.2、0.2~0.39、0.4~组高T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5%、2.2%和3.6%(x2=59.4,P<0.01);脂肪供能比<20%、20%~、40%~组高T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3%、2.0%和3.1%(x2=26.7,P<0.01).粮谷类消费<300 g、300~499 g、500 g~组高T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4%、1.8%和1.3%(x2=58.3,P<0.01);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0%、40%~、60%~组高T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5%、2.4%和1.4%(x2=37.3,P<0.01).在控制年龄、性别、城乡、地区、热能摄入、看电视时间、BMI和吸烟后,肉类摄入量(β=0.16,P<0.01)、动植物摄入量之比(β=0.11,P<0.01)与高TC血症正相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高TC血症负相关(β=-0.28,P<0.01).rn 结论:高脂、高胆同醇的动物性食物是高TC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粮谷类食物则具有保护性作用。高TC血症的高危人群和患者应尽量减少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在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粮谷类食物摄入量.
  • 摘要:目的:进一步考察流感裂解疫苗安尔来福在6个月至3岁内婴幼儿及3~11岁儿童中应用的安全性,发现新药临床试验中可能未发现的不良反应.方法:本试验采用开放式临床试验设计,受试者为6个月至3岁以内婴幼儿和3~11岁儿童各100名,婴幼儿组使用剂量为0.25 ml/支,免疫程序为0、28 d.儿童组使用剂量为0.5 ml/支,免疫程序为1针.接种后进行30 min即时反应观察,以及进行24、48、72 h随访观察,接种后第7天如受试者未主动报告任何不良事件,将结束随访观察.结果:接种疫苗后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12/200),其中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200),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10/200),幼儿组和儿童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8/100)和4.0%(4/100),均为轻度和中度反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流感裂解疫苗安尔来福在6个月至3岁以内婴幼儿及3~11岁儿童中应用安全性良好.
  • 摘要:2006年2月20日至3月26日,太原市小店区F公司发生一起患者以发热、出疹、咳嗽、鼻炎、结膜炎等为症状的疫情。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证实,为麻疹暴发,本文现将调查情况报告进行总结,麻疹是可通过疫苗预防的传染病,有可能成为在脊髓灰质炎之后又一个被控制消灭的传染病。但麻疹发病年龄构成的变化,使青少年及成年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因此,应重视成人免疫接种,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免疫管理,以实现消除麻疹的最终目标。
  • 摘要:艾滋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我国已进入艾滋病疫情快速增长期,为切实了解海口市近年的艾滋病疫情发展趋势,探讨防治对策,本文现将海口市2005-2007年艾滋病疫情分析结果报告进行总结。
  • 摘要:2005年7月成宁市某县报告1例"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此病例经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检测证实,为Ⅱ型疫苗相关株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主导疫苗为OPV。在控制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进程中,OPV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OPV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口服者或其接触者中,可能会发生极少数的VAPP。只有完全停止使用OPV才能彻底消除VAPP,为此,笔者建议参考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的做法,及时调整脊髓灰质炎免疫策略,逐步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替代OPV。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