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泰安
  • 出版时间: 2008-09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金线莲口服液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乙肝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复方金线莲口服液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恩替卡韦治疗。疗程结束时(12W)观察肝功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定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HBeAg阴转及HBeAg/HBeAb血清转换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促进HBV-DNA转阴及ALT复常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金线莲口服液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抑制HBV-DNA的复制,提高ALT复常率,短期疗效优于单用恩替卡韦。
  • 摘要:目的:研究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本院自身抗体阳性的CHB(A组)107例和自身抗体阴性的CHB(B组)13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辨证分型。结果:A组面色晦暗与B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舌质淡红、舌质暗红、苔薄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P<0.05)。A组瘀血阻络型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身抗体阳性的CHB血瘀血热表现较自身抗体阴性的CHB多见,其治疗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应注重凉血活血。
  • 摘要:目的:观察微卡加乙肝疫苗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效果,寻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方法:治疗组122例用微卡、乙肝疫苗肌注,口服复方灵芝颗粒、水飞蓟宾;对照组105例,停用微卡、乙肝疫苗,口服药同治疗组,疗程6个月。结果:ALT复常率、HBsAg、HBeAg转换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卡、乙肝疫苗联合复方灵芝颗粒、水飞蓟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小,费用低。
  • 摘要:目的:测量并评价替比夫定早期病毒学抑制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接受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治疗。治疗4、12、24周时主要观察血清HBV DNA与基线值比较的下降值、血清HBV DNA PCR检测不到(<300 copies/ml)的患者比例、ALT复常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替比夫定治疗12周时,两组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已有差异,24周时对HBV的抑制效果替比夫定治疗组已经明显优于拉米夫定治疗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值和HBV DNA PCR检测不到率(<300 copies/ml)分别达到-4.61og10 copies/ml和66.7%,均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并出现16%HBeAg转阴率,1例患者出现HBeAg血清转换;24周时ALT复常率分别为86%、76%;治疗24周,拉米夫定组出现病毒学反弹1例,替比夫定未见病毒学反弹。结论:与拉米夫定相比,替比夫定可更迅速地抑制HBV,具有良好早期病毒学抑制力。替比夫定可更有效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可达到更高HBV DNA PCR检测不到率、HBeAg转阴率。
  • 摘要:胸腺素α1使用的这十余年,正好是干扰素以及核苷类似物兴衰的十几年,治疗乙肝的舞台上咄咄逼人、来势迅猛的是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干扰素以及核苷类似物的宣传攻势和市场运作非常厉害,很快就成为治疗的主打。在一片抗病毒的呼喊声中,胸腺素α1相对沉寂下来。客观地说,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轰轰烈烈的使用,并没有获得人们期望的结果。干扰素治疗欧美人种乙肝疗效良好,但是治疗亚裔人种乙肝疗效大打折扣,待到这样的事实被证实和揭示后,核苷类似物突然杀出,火爆了几年。但是核苷类似物的耐药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并且呈现多种多样的复杂局面,耐药问题有可能演变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 摘要: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甲肝”的传染性高峰常见于没有症状的潜伏末期和表现为发热、厌食而黄疸还出现的黄疸前期。“乙肝”传染性的强弱取决于三点:e抗原量、核心抗体IgM的滴度、DNA多聚酶,当这三项技术指标升高时为传染性高峰。明确传染性高峰的时机有利于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蛋白质组表达谱的差异,并初步探讨二甲基精氨酸二甲基氨基水解酶1(DDAH1)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方法:利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肝纤维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总蛋白质后,经图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差异蛋白质,并用Western-blot方法对DDAH1的表达水平进行验证。进一步测定肝组织中DDAH的活性、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NO2/NO3浓度。结果:鉴定出DDAH1等25个2倍以上的差异蛋白质。DDAH1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表达下降,与2-DE的结果一致。肝纤维化组织中DDAH的活性明显降低,其代谢底物ADMA含量增加,NOS活性下降,一氧化氮(NO)含量减少。结论: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组织与正常人肝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谱有一定差异。其中,DDAH1有可能通过调节ADMA的代谢,影响NO合成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的关系,为中医的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择90例慢性乙肝患者,其中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三个证型各30例,并对其进行肝穿刺检查,确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从而找出以上三个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1)肝郁脾虚证炎症分级主要为G1,湿热中阻证主要为G2,瘀血阻络证主要为G3-G4。肝郁脾虚证纤维化程度主要为S1,湿热中阻证主要S2,瘀血阻络证主要以S3-4。(2)按有无瘀血症分组:三个证型中有瘀血证组以G3-G4、S3-S4为主,无瘀血证组以G1-G2、S1-S2为主。(3)在其三个证型中以轻度患者居多,中重度较少。在轻度中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重度主要为瘀血阻络证,在瘀血阻络证中,重度所占的比例明显多于轻度的患者(P<0.01)。(4)在其三个证型中医证候积分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5)在其三个证型病理图片相比较均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慢性乙肝中医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三个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肝郁脾虚证到湿热中阻证再到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的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并且其三个证型中瘀血证、无瘀血证与肝组织病理关系较为密切。可以把肝组织的病理结果作为慢性乙肝瘀血阻络型的辨证参考标准。
  • 摘要:当前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备受推崇,但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明确,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据并不充分,主张积极进行相关的探索与研究,对广大临床医生给予科学、合理并且符合国情的导向。当前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备受推崇,有些学者认为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应唱“主角”,“只能将长期持续抑制病毒,防止肝脏病变进展作为治疗目标”;有国外学者甚至主张终生抗病毒治疗等等。笔者认为乙肝的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明确,乙肝的抗病毒治疗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讨论与研究的问题,为此从另一侧面提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供同行们参阅斧正。
  • 摘要:乙肝病毒具有较高的突变率,病毒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结局以及对抗病毒疗效等方面的差异。常见的耶V变异有前S/S区,前C/C区、X区和P区基因变异。不同的变异各有其临床意义,其中随着抗HBV新药核苷类似物的广为临床应用,HBV耐药与聚合酶P基因变异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中医目前已对基因突变与中医证候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经过辨证治疗显示一定的疗效,但尚需更多更强的研究证据。
  • 摘要: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联合益气养阴、清热凉血中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共纳入病例3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8例,均给与甘草酸二铵制剂治疗,同时配合益气养阴、清热凉血中药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脏功能、症状总积分的变化及预后转归。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肝脏功能明显改善,表现为ALT、AST、TBIL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终点时,17/37(45.9%)的患者达临床痊愈,17/37(45.9%)的患者达临床好转,3/37(8.1%)的患者未愈。结论:甘草酸二铵联合益气养阴、清热凉血中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本文所指的慢重肝特指现代医学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肝病
  • 摘要:2005年12月-2008年1月,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我们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8-52岁,平均32±8.40岁,病程平均5.8年,ALT89.35-298.77U/L。对照组29例,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18-50岁,平均32±8.16岁,病程平均5.69年,ALT98.29-296.95U/L,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摘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复杂而多变,缠绵而难愈,且易进展至肝硬化,并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中医治疗可参“胁痛”、“黄疸”、“癥积”、“鼓胀”等病的相关理论。结合近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及个人体会,提出一下几点方略,供临证参考。一、谨守病机,审证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为邪实正虚并见,湿热瘀毒互结,肝脾两伤,但在临证之时,须分辨虚实,辨气血,辨主邪,观进退。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和甲胎蛋白(AFP)水平与慢性肝炎病理分级和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63例慢性肝炎行肝穿刺活检的患者进行血清CHE活性和AFP水平检测,分析血清CHE活性和AFP水平与病理分级和分期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HE活性与病理分级和分期均呈显著负相关(rs=-0.544,P<0.01和rs=-0.578,P<0.01);血清AFP水平病理分级和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rs=0.598,P<0.01和rs=0.629,P<0.01)。结论:血清CHE活性和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慢性肝炎患者的病理状态。
  •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滴注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与对照组43例。治疗组较对照组在一般保肝支持治疗(甘利欣、能量、多种维生素)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滴注液进行治疗,均15天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两组在用药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在症状、体征、肝功能恢复、A/G复常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滴注液具有良好的保肝作用,可明显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保肝宁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检测病理学指标、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瘦素(Leptin)表达水平。观察保肝宁对以上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保肝宁能显著减轻模型大鼠肝组织纤维化的病理程度;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保肝宁明显抑制模型大鼠肝组织Leptin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结论:保肝宁可有效防治大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减轻模型大鼠肝组织纤维化的病理程度,降低模型大鼠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及抑制模型大鼠肝组织Leptin的表达密切相关。
  • 摘要: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而造成的弥漫性肝损害。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后期出现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症和多系统受累的各种表现,其中尤以肝硬化腹水为突出。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中、晚期常见的并发症,此时往往提示肝功能损害严重,预后不佳。此阶段患者容易并发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危害性大,死亡率高。全球每年死于肝硬化的患者达数十万人,其中大部分死于并发腹水这一时期。目前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尚无特效疗法,而主要是采取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等,延缓病程进展。中医药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上则充分发挥整体观念和多种治法为特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们在常规治疗肝硬化腹水同时配合应用中药扶正消水敷脐方敷脐,对肝硬化腹水患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补肾活血化淤治疗肝硬化患者免疫调节功能的临床观察。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肝硬化(LC)患者106例,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用健脾补肾活血化淤,以免疫方为主加减治疗,对照组用西医保肝、利尿、贺普丁、干扰素,三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健脾补肾活血化淤可显著提高T淋巴细胞的水平,明显降低免疫球蛋白(IgG),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r球蛋白(r-G)明显下降(P<0.01),血清纤维化指标下降显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健脾补肾活血化淤能够(1)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功能;(2)抑制肝细胞变性反应,阻止肝细胞变性,促进肝细胞再生;(3)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减少胶原在肝内沉积;(4)提高胶原酶活性,促进纤维胶原的分解。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乳胶凝集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87例肝硬化患者、42例慢性乙肝患者及31例正常人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结果:肝硬化患者的D-二聚体比慢乙肝患者明显升高(P<0.001),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则明显降低(P<0.001)。结论:在临床中注意检测和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有助于帮助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肝脏能合成绝大多数的凝血因子、纤溶因子及它们的抑制物,因此肝脏与机体的凝血-抗凝血、纤溶-抗纤溶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的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纤溶活性增高是反映肝功能受损的重要指标,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发生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改变的分子标志物,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过程的变化,同时也反映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 摘要:吾师顾丕荣(1912-),是沪上著名老中医,年届耄耋,行医七十多年,医名卓著,擅长治疗各类慢性肝病及疑难病,早年行医乡里(江苏启东、海门等地),28岁时即名闻遐尔,后息影沪上,1956年后任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现第一人民医院分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顾师一生精研岐黄之术,博采精思,学验俱丰,晚年对中医治疗各类慢性肝病的探研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颇多心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能力挽狂澜,救病人于垂危。顾师认为五脏中肝木居五行之首,足厥阴肝经又居六经之末,其经脉遍布头足,肝为风木之脏,风者善行数变,木则生机活泼,性喜条达,其母属水,其子属火,为阴尽阳生之脏,即居阴阳之中、水火之间;因肝既储藏有形之血,又疏泄无形之气,“体阴用阳”,肝的生理功能之重要及病变范围之广泛,在五脏六腑中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清代治肝大家李冠仙说:“治病能治肝气,思过半矣”(《知医必辨》)。顾师积数十年的临床经验,首创“抗癌三法”,即:建立“三辨”与“三法”治疗肝癌,一是辨虚扶正以抗癌,二是辩症祛邪以制癌,三是“为病找药”以治癌,临床处方时更将“三法”有机地熔于一炉,所用药物尽量筛选具有抗癌作用之品,有的放矢,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 摘要:目的:探讨体重指数、血脂与脂肪肝的关系。方法:选择1293名健康体检者,经过人体学指标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计算体重指数(BMI));生化指标(包括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腹部B超检查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组资料显示脂肪肝的检出率为18.48%,男性较女性检出率高;单纯TG升高组脂肪肝的检出率高于TC升高组。随BMI指数的增长脂肪肝检出率有所上升。BMI、TG在脂肪肝组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0.001)。结论:高血脂、高体质指数与脂肪肝密切相关,定期常规体检计算体重指数、检测血脂和B超检查对脂肪肝的预测和防治是一个经济、实用、必要的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苗药配伍制备的肝脂灵胶囊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选择酒精性脂肪肝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入选标准:①患者有饮酒史5年以上,饮酒量>40g/d。②有疲乏、腹胀、纳差、肝区不适等症状,可伴有肝脾肿大。③肝功能:谷氨酰转酞酶(GG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④血脂:甘油三酯(TG)升高为主,可伴总胆固醇(TC)升高。⑤B超:肝脏回声增多增强,肝回声强度大于脾肾回声;肝近场回声细密,远场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欠清晰;肝轻度肿大。排除标准:排除病毒性及药物性肝炎。两组基础治疗相同:禁止饮酒,调整饮食结构,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适量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为原则,控制体重;ALT升高者注意休息,待ALT复常后适当体育锻炼。治疗组口服肝脂灵胶囊(柴胡、丹参、赤芍、泽泻、银杏叶、绞股蓝等),对照组口服血脂康(北大维信公司),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及血脂指标恢复正常,B超脂肪肝声像图消失。有效: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ALT、AST、GGT)及血脂(TC、TG)指标较治疗前下降≥50%,B超声像图显示脂肪肝好转1级以上(重度→中度→轻度)。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甚至加重。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82.0%,对照组为4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肝脂灵胶囊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疗效确切,显著优于对照组,应用安全。值得临床探讨。
  • 摘要:目的:观察脂肝清冲剂对非酒精性慢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材料与方法:我们于2004年3月~2008年2月运用“脂肝清冲剂”治疗非酒精性慢性脂肪性肝炎患者30例,疗效尚满意。60例分别系我院门诊与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0~60岁,平均38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0岁,平均39岁。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6.2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1)。并符合中医辨证分型:脾肾亏损,痰湿偏盛,兼有气滞血瘀。脂肪性肝病合并HBV、HCV感染但无病毒性肝炎活动标志者。两组病例均最大可能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纠正营养失衡,戒酒,减肥。治疗组患者口服脂肝清冲剂,脂肝清冲剂由黄芪、杜仲、山芋、当归、醋柴胡、陈皮、蒲黄、山楂等十三味中药组成,由西安市第八医院制剂室加工成冲剂。每包含生药16.2克,每次一包,每日三次;对照组口服凯西莱片,每次二片,每日三次。两组均以24周为一疗程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显效(症状积分减少50%以上;肝功能及血脂基本正常;B超检查好转1度以上);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肝功能及血脂有改善,但未达到上述标准);无效(症状、体征、肝功能、血脂及B超未达到上述标准)。结果:此方法与对照组比较,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治疗组对肥胖疲乏无力,腰漆酸软,右胁不适或胀痛或刺痛,腹胀,纳差,舌质淡或胖有齿痕、或青紫有瘀斑,苔白厚或腻主要症状体征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改善肝功能方面,肝功能中ALT、AST、AKP、GGT等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改善血脂方面,TC、TG、HDL、LDI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B超检查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方具有补肾健脾、祛湿化痰、疏肝消瘀作用,能够缓减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初步显示该制剂能改善肝功能,可能对脂质代谢有一定的作用,有一定的抗脂肪肝的作用。
  • 摘要:目的:为探讨脂肪肝治疗的有效方药,提高临床疗效,自拟清肝调脂汤治疗脂肪肝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材料与方法:将48例门诊及住院脂肪肝患者给予清肝调脂汤治疗,疗程为八周,观察清肝调脂汤对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B超下脂肪肝严重程度、血脂、肝功能、肝脏大小的改变情况。结果: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91.67%;B超下脂肪肝严重程度改变的总有效率为66.67%;清肝调脂汤能显著降低血清中ALT、?-GT水平,治疗前后血清中ALT、?-G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检查提示,治疗后TC、TG降低,HDL-C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超影像学检查提示,治疗后可明显减小患者左肝厚径和右肝斜径(P<0.05)。结论:清肝调脂汤对脂肪肝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脂肪肝严重程度,调节肝脏脂肪代谢,降低肝内脂肪含量,改善血脂成分含量,保护肝功能的作用。清肝调脂汤对于治疗脂肪肝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丹黄方对大鼠肝切除肝再生模型中促肝细胞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肝部分切除肝再生模型,用丹黄方进行干预,通过RT-PCR、电泳凝胶等方法检测与肝再生密切相关因子Tec mRNA的表达,观察丹黄方对肝细胞再生的影响。结果:丹黄方对肝再生模型大鼠肝组织Tec mRNA的表达有增强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丹黄方可能是通过增强肝组织Tec mRNA的表达而促进肝细胞的增殖。
  • 摘要:目的: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对共微囊化大鼠肝实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自制微囊发生器制备含肝细胞或肝细胞与HUVECs以10:1混合的微囊进行体外培养,同时建立非微囊化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组,通过测定培养液中白蛋白、尿素的分泌量和肝细胞形态来判断肝细胞功能和活性。结果:肝细胞与HUVECs共培养或共微囊化均能提高前者的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量(均P<0.01),存活时间延长;共微囊化组虽在前7 d的白蛋白和尿素合成量整体上较非微囊化共培养组低,但在7 d后的白蛋白和尿素合成量高于后者,且相对平稳。结论:肝细胞与HUVECs混合共微囊化能明显改善囊内肝细胞的形态、功能与寿命。
  • 摘要:我国慢性肝病患者较多,其中大部分是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尤以乙型和丙型为主。现代医学在该病的治疗领域尚无突破性进展,如核苷(酸)类似物为病毒抑制剂,起不到杀灭病毒的作用且有诱导变异的副作用。IFN的整体疗效低于50%,且存在潜在的严重副反应。祖国医药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关幼波先生对肝病诊疗颇有心得,现将阅读其治疗慢性肝病辨证方法后的有关体会记述如下。
  • 摘要:目的:本实验将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入急性肝衰竭大鼠腹腔内,动态观察大鼠肝功能和肝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的表达情况和意义。方法:用D-氨基半乳糖造成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随机分成3组:Ⅰ组为生理盐水组,Ⅱ组为裸肝细胞移植组,Ⅲ组为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在6、12、24、48、72、120和168h检测各组血生化,用RT-PCR方法检测肝组织HMGB1 mRNA的表达。另取6只正常大鼠标本作为参考值。结果:各组ALT、AST和TBil在6h就开始上升,24h均已显著升高(P<0.05),Ⅲ组ALT、AST和TBil显著下降,与Ⅰ、Ⅱ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MGB1 mRNA在6h显著升高(P<0.01),12h达高峰,Ⅱ组、Ⅲ组在24h后表达量较Ⅰ组显著下降,72h、120 hⅢ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MGB1可能参与了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显著减少了肝衰竭大鼠肝组织中HMGB1mRNA的表达,从而减轻肝组织炎症反应并改善肝衰竭大鼠的预后。
  • 摘要:目的:观察人参皂苷(ginsenoside GSS)对人肝细胞HL-7702细胞内性激素受体即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 ER)、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蛋白及mRNA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四唑盐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GS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性激素受体在细胞膜、胞浆、胞核的表达分布情况及GSS对性激素受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利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法观察不同浓度的GSS作用细胞后性激素受体蛋白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显示,GSS作用36小时后,药物组与空白组比较,药物处理后细胞性激素受体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GSS浓度的增加,HL-7702细胞胞质及胞核的染色反应逐渐增强,尤其以胞核染色反应变化更明显,证实性激素受体多在胞核表达;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GSS作用后,细胞性激素受体mRNA水平均有增加(P<0.05),以雌激素受体mRNA水平增加明显。Western-bloting检测GSS作用36h后HL-7702细胞内性激素受体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实验表明药物组与空白组比较,药物处理后细胞性激素受体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呈浓度剂量依赖性增加,当GSS药物浓度为100mg/L时效果最明显。结论:G-Gss可上调HL-7702细胞内性激素受体蛋白及mRNA的表达。
  • 摘要:目的:研究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慢性重型乙型肝炎192例,其中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选择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者52例(Ⅰ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使用血浆置换治疗者69例(Ⅱ组)。单独使用内科综合治疗者71例(Ⅲ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及转归。结果: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4.6%,43.38%,23.9%(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置换及拉米夫定的使用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也比较安全。
  • 摘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证时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法,针对临床上肝炎病机特点,运用中医四诊合参为诊断原则,进行个体化治疗,能很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达到保肝护肝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透析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护理要点。方法:使用JS-308F全自动结肠透析机对2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结肠透析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及责任护理,并与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生化等指标进行比较,观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护理要点。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72.7%,自发性腹膜炎有效率约92.8%,肝性脑病有效率约83.3%,肝肾综合征有效率66.7%;治疗前后患者除有腹胀、便意外无其它不良反应。结论:结肠透析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有较好疗效,具有价格低、安全简便等优点。
  • 摘要:目的:观察贴敷清肝解毒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常规保肝治疗辅以清肝解毒膏贴敷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保肝治疗方法。两组治疗15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82%(P<0.01);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的改善,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肝解毒膏贴敷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的改善有显著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柴金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68例慢性胆囊炎病人均有典型的肝郁兼湿热蕴结的症状和体征,治疗给予自拟柴金利胆汤。结果:治疗后根据疗效标准判定临床治愈;好转;未愈。结论:柴金利胆汤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肯定。
  • 摘要:目的:观察枳黄方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通过酒精灌胃法制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肝病理变化;羟胺法检测肝脏SOD活力,TBA法检测肝脏MDA含量;采用RT-PCR技术检测肝脏NADPH氧化酶gp-91phoxmRNA的表达量。结果:枳黄方能改善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之肝脏病理变化,下调肝脏NADPH氧化酶gp-91phox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肝脏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肝脏SOD活力(P<0.01)。结论:枳黄方能对抗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这可能与其能降低肝脏NADPH氧化酶gp-91phoxmRNA的表达量有关。
  •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一个以发热为表现的病人,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影象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均找不到感染和肿瘤的证据,临床诊治应如何下手?本文着重谈谈有关的诊治思维体会。
  • 摘要:肝源性糖尿病临床多见,其病理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经临床实践认识到,该病的重要病机是阳虚失化、络脉瘀阻,治疗以温阳化气、和血通络为法,此治法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摘要:患病率:美国:33%左右中国:超过20%表现:无症状肝脏脂肪性变性→肝酶升高→肝纤维化→肝功能衰竭→肝癌肥胖患者:76%糖尿病患者:50%肥胖兼糖尿病患者:几乎100%非酒精性脂肪病:50%有脂肪性肝炎;19%为肝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尤其肝酶升高者)的独立危险因子死亡率高于一般人群单纯脂肪肝:较少演变成肝硬化和死于肝病。脂肪性肝炎:11%死于肝脏相关疾病。糖尿病:肝纤维化危险因子,能增加患者的总死亡率和肝病相关死亡率。隐源性肝硬化患者:未被认识的脂肪性肝病可能是其病因。肝脏脂肪浸润会因肝硬化而消失。一项报告称,13%的肝细胞癌患者是脂肪性肝炎引起的。
  • 摘要:我国属乙型肝炎高流行区,按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9千3百万,每年因乙型肝炎所致的肝硬化、肝癌死亡人数达30余万人。长期以来,乙型肝炎危害着人类健康,己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一直是我国医疗体系的特色优势之一,但同时亦存在着临床证据级别较高的资料相对不足问题,给判断疗效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若干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 摘要:“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理论特色,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核心。“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多方面内容。主张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阻挡病变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健策略逐渐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模式转变,健康理念的变化逐渐引起人们对“治未病”的关注。多年来我们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中,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人群的研究,更加证实“治未病”在乙肝防治中的重要性。
  • 摘要:研究目的:观察温阳法治疗肝源性糖代谢紊乱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治疗肝源性糖新代谢紊乱的方法,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临床疗效可靠的方药。研究方法:临床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具有可比性,均给予相同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口服温肝调糖方,水煎服,日一剂;对照组加服参芪降糖颗粒,3克,3/日。研究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47%。,对照率组为75.94%,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结论:温阳法治疗肝源性糖代谢紊乱具有保肝、降糖作用,疗效显著。肝源性糖代谢紊乱广泛存在于肝病之中,该病在治疗中有一个矛盾的问题,就是降糖药大多对肝脏有损害,在肝病中不好应用,而肝病治疗需要给以较多的糖分,这对糖代谢紊乱不利。治疗两难,需要寻求一种既能保肝又能治疗糖代谢紊乱的药物或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利用3年的时间,运用温阳法临床观察了阳虚型肝源性糖代谢紊乱172例,取得了理想的疗效,既能保肝又能调糖,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这一矛盾。
  • 摘要:目的:阐明病毒性乙型慢性重型肝炎(简称乙型慢重肝)的舌象规律,研究主要舌象与临床证候的相关关系,为指导临床辨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传统舌象观察方法记录舌象并辨别证候,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做频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乙型慢重肝舌色以红、暗、紫舌为主,舌苔以厚、腻、黄苔为主,舌下络脉以增粗多见。其主要舌象与临床常见证候如血热证、肝脾血瘀证、脾气虚等证候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结论:乙型慢重肝具有该病特有的舌象规律,这些舌象特点可以作为临床辨证的重要参考依据。
  • 摘要:目的:调查杭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分布,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流行病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基因芯片测定HBV感染者的基因型,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血清HBV标记物,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HBV-DNA定量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2例标本均检出基因型,其中B型37例(33.04%),C型69例(61.61%),混合型(B+C)型6例,没有发现其它基因型;C型HBV DNA水平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7.02±1.26)10g值和60.87%,高于B型的(5.62±1.02)log值和32.43%(P<0.05);C型HBeAb阳性率为39.13%,低于B型的67.57%(P<0.05);无症状携带者(ASC)以基因型B为主,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和原发性肝癌(HCC)以基因型C为主;B基因型感染者的年龄小于C型感染者(P<0.05),且在35岁以下、35-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C型感染者的比例呈相反趋势。结论:杭州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B型次之。C型HBV DNA水平、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型,且HBeAb阳性率低于B型,C型HBV感染所致的肝病更严重。基因芯片法适用于HBV感染者的基因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乙肝病毒变异状况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12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为5种证型,采用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BCP区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检测。结果: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HBV突变类型与中医分型无明显相关性,但肝郁脾虚型同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同一位点在不同中医证候中的变异率无显著差异;分为偏实证组和偏虚证组后,BCP区和/或前C基因终止变异的发生率在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虚证组明显高于实证组。结论:BCP区和/或前C区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实证组变异率低于虚证组。肝郁脾虚型发生变异率最高。近年来,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已经超过了慢性乙肝患者总数的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HBeAg阴性的原因主要见于的HBV前C区的nt1896位点和BCP区的nt1762和nt1764位点的变异。本文将通过基因序列测定,结合中医辨证分型,对112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变异发生位点及变异率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 摘要: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基因的表达。方法:提取PBMC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采用FQ-RT-PCR方法分别检测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的PBMC内MMP-1及TIMP-l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行肝穿刺活检,病理组织进行纤维化程度分期(S)。结果:正常对照组PBMC内存在MMP-1mRNA及TIMP-lmRNA的表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内MMP-l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TIMP-l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慢乙肝肝纤维化程度加深,各期之间 MMP-1mRNA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X2=8.960,df=4,P=0.111);而TIMP-1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且TIMP1-mRNA/MMP-1mRNA比值逐渐升高,各期之间TIMP-1mRNA的表达水平及TIMP1-mRNA/MMP-1mRNA比值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X2=14.2908,df=4,P=0.002;X2=12.209,df=4,P=0.007)。结论:外周血PBMC内MMP-1mRNA表达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而TIMP-1mRNA的表达水平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PBMC 内TIMP1-mRNA水平及TIMP1-mRNA/MMF-1mRNA比值可以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新指标;但能否作为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仍需要临床大量试验证实。
  • 摘要:“松友饮”主要由黄芪、丹参、枸杞等5味中药提取物组成,属于扶正类药物。9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组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松友饮”组胃癌患者体质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白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等实验室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说明“松友饮”对恶性肿瘤化疗有减毒作用,
  • 摘要:目的:验证酒精性肝病(A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鉴别诊断新模型的可靠性。方法:根据ALD和NFALD诊疗指南,选择55例患者,再通过ALD/NAFLD指数(ANI)进行评估,检验该新诊断模型的可靠性。结果:ANI诊断ALD的灵敏度=65%,漏诊率=35%;特异度=94.3%,误诊率=5.7%;Youden指数=0.593。调整一致性=82.1%,粗一致性=83.6%。结论:ALD/NAFLD指数鉴别诊断ALD和NFALD,临床应用具有一定价值。
  • 摘要: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传染病,据估计,全球慢性乙肝感染者高达3.6亿人,约占全球人口的5%。每年有100万人因本病而死亡,中国的感染者高达10%,约1.2亿。乙肝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重要原因,目前乙肝治疗仍然是个难题。一是没有理想的保肝药,二是没有彻底治愈乙肝的药物。因此,乙肝患者即使肝功正常,也长期背上一个精神枷锁,从感染之日起,慢性乙肝对病人心理,生活和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疾病本身。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对重症肝炎的治疗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日本PlasautoIQ10型血浆交换机对38例重症肝炎患者进行人工肝治疗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检测治疗前后的胆红素、感染及预后情况。结果:38例112次经人工肝治疗后的胆红素有下降,感染有上升趋势,经统计学处理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预后,治疗率47.37%。结论:人工肝支持疗法对重症肝炎疾病的治疗效果较满意。
  • 摘要: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人,并选择广东省中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无慢性乙型肝炎病史的正常人50人作为正常对照,以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作为测评工具,结合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运用SPPSS11.5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影响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自身生存质量以及健康满意度的评价明显低于正常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四个评价生存质量的领域的评分也低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的病程、经济情况、乏力腹胀等躯体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应成为评价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标准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特点,经过胸腺肽(Tá1)作用前后DC功能改变及机制,寻求改善DC功能的途径。方法:分离获得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2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加入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á),使DC细胞增殖,成熟。第5天分别取0.5ìg/ml和0.2ìg/ml Tá1加入DC培养体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表面标志CD80,CD86,HLA-DR,同时检测DC在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MLR)和IL-12的分泌。结果:外周DC在体外经细胞因子的刺激各组均呈现树突状细胞的典型形态;慢乙肝患者DCs表面标记物CD80,CD86,HLA-DR的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C在MLR中的刺激能力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其产生的IL-12水平降低。慢乙肝组和正常组加入T á1后,CD80,CD86,HLA-DR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尤以0.5ug/ml Tá1组为著(P<0.05)。同样,0.5ug/ml Tá1组DC的M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培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中加入Tá1后,结果显示经Tá1作用后的乙肝患者的DC在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中能够明显提高DC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其中浓度为0.5ìg/ml的Tá1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同时经Tá1作用后的DC分泌的细胞因子IL-12的量也明显升高,提示Tá1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DC的功能,并通过这些分子的增强表达,促进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DC与T细胞之间免疫信号的传导,有利于对病毒,肿瘤等抗原的提呈,激活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增强DC表面CD80,CD86,HLA-DR免疫共刺激分子表达,可能是Tá1通过DC途径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药理机制。Tá1可能对慢性乙型肝炎DC疫苗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病毒载量,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基因芯片测定HBV感染者的基因型,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HBV标记物,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HBV-DNA定量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2例标本均检出基因型,其中B型37例(33.04%),C型69例(61.61%),混合型(B+C)6例,没有发现其它基因型。C型HBV DNA水平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7.02±1.26)log值和60.87%,明显高于B型的(5.62±1.02)10g值和32.43%(P<0.05);C型HBeAb阳性率为39.13%,明显低于B型的67.57%(P<0.05)。结论:杭州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B型次之。C型血清病毒载量高于B型。HBV基因分型芯片适用于临床。
  • 摘要:研究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不同基线ALT、HBV DNA水平的患者治疗后血清生化学与病毒学应答情况,观察治疗24周后的CD4+/CD8+的变化与治疗应答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临床实用的疗效预测指标。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90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其中基线ALT<2×ULN者18例,2-5×ULN者35例,5-10×ULN者37例:基线HBV DNA 105-107 copies/ml者51例,≥107 copies/ml者39例。全部患者均给予阿德福韦酯初次单一治疗,疗程48周。不同基线ALT、HBV DNA组,分别在基线、治疗后12周、24周、48周观察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三系、HBV DNA、BCA、尿常规等的变化,并在基线、治疗24周、48周分别观察CD4+/CD8+的变化与应答的关系及观察应答组与非应答组的年龄、性别差异情况。同时设定疗效评估指标:血清HBV DNA的变化包括:HBV DNA有效抑制(和基线相比,下降≥2 log10copies/ml),HBV DNA阴转(<1×103 copies/ml),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综合评估指标:完全应答:HBV DNA转阴,HBeAg血清转换,ALT复常;部分应答:血清HBV DNA阴转或下降≥2 log10copies/ml,HBeAg血清未转换;无应答:未达到上述标准。研究结果: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至48周时,共有64例ALT恢复正常,复常率达71.1%,HBV DNA阴转率为50.0%,血清HBeAg的阴转率为31.1%,血清转换率为12.2%。其中基线ALT不同水平的应答情况:ALT<2×ULN组、2-5×ULN组、5-10×ULN组48周ALT复常率分别为38.9%、68.6%、89.2%,而且<2×ULN组与2-5×ULN组比较、2-5×ULN组与5-10×ULN组比较,48周ALT复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以5-10×ULN组的ALT复常率最高。基线ALT<2×ULN组、2-5×ULN组、5-10×ULN组48周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11.1%、45.7%、73.0%,而且<2×ULN组与2-5×ULN组比较、2-5×ULN组与5-10×ULN组比较,48周HBV DNA阴转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以5-10×ULN组的HBV DNA阴转率最高;基线ALT<2×ULN组、2-5×ULN组、5-10×ULN组48周的HBeAg阴转率分别为5.5%、28.6%、45.9%,ALT<2×ULN组与2-5×ULN组比较、2-5×ULN组与5-10×ULN组比较48周的HBeAg阴转率无差异,而<2×ULN组与5-10×ULN组比较48周的HBeAg阴转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组48周血清转换率分别为0%、8.6%、21.6%:5-10×ULN组的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基线ALT<2×ULN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基线ALT<2×ULN组与2-5×ULN组之间、2-5×ULN组与5-10×ULN组两组之间比较均无差异。基线HBV DNA不同水平的应答情况:基线HBV DNA 105-107 copies/ml组与HBV DNA≥107 copies/ml组,两组的48周ALT复常率分别为82.4%、56.4%,有显著性差异;48周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0.8%、35.9%,有显著性差异;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5.7%、7.7%,两组比较,无差异。观察到在48周时的生化应答、病毒学应答组与各非应答组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在治疗前CD4+/CD8+比例降低,但两者相差不大。在阿德福韦酯治疗过程中,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D4+/CD8+比例有所升高,应答组治疗24周末时CD4+/CD8+比例为1.46±0.21,非应答组为1.37±0.17,两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升高,但以应答组的CD4+/CD8+比例升高明显,与同期非应答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综合疗效比较: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时完全应答者11例(12.2%),部分应答者68例(75.6%),总应答者79例(87.8%),无应答者11例(12.2%)。基线ALT 2-5×ULN组、5-10×ULN组两组的应答率高(分别为91.4%、97.3%),但两者之间无差异,而与ALT<2×ULN组(38.9%)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基线HBV DNA 105-107 copies/ml组与HBV DNA≥107copies/ml组的应答率分别为94.1%、79.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阿德福韦酯能有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为基线高ALT、基线低HBV DNA水平、治疗24周时CD4+/CD8+比例升高明显者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抗病毒治疗反应好,能作为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阿德福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是安全、经济、方便的,如果病例选择合适,不仅能增强疗效,而且能减少耐药的发生。
  • 摘要:我国属于HBV感染的高流行地区,为了使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许多学者运用细胞学、组织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医学理论及实验室检测手段,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我们对156例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中医辨证和肝功能、HBVDNA基因分型、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探寻中医证型与乙肝病毒、机体状况的关系,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口服扶正化瘀胶囊,观察组服用护肝片,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HA、LN、PⅢP明显下降,肝功能恢复较好。结论:扶正化瘀胶囊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恢复肝功能。
  • 摘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炎症、坏死、肝细胞纤维化。因此阻断及逆转肝纤维化己成为慢性肝病治疗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从2005年5月-2008年5月,我们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苦参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5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观察正肝化瘀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肝化瘀方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余2组大鼠首次均按5ml/kg体重剂量颈后皮下注射40%CC14橄榄油溶液,以后每周3次按3ml/kg体重颈后皮下注射橄榄油溶液,连用6周。模型组、治疗组前2周以高脂低蛋白饲料喂养,2周后以纯玉米粉饲料喂养;正常组同时以等量生理盐水颈后皮下注射,以普通饲料喂养。治疗组以正肝化瘀方溶液灌胃,其余2组以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用6周。第6周末,各组大鼠麻醉开腹观察肝脏的大体情况。经下腔静脉采血,摘取肝脏,分别用HE、天狼星红、铀铅染色光镜或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肝纤维化形成明显,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和沉积明显增加,SSS计分治疗组评分比模型组显著降低;电镜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的损伤明显,Disse间隙的胶原蛋白显著增多;治疗组肝小叶结构基本存在,Disse间隙的胶原蛋白比模型组显著减少。结论:正肝化瘀方能减轻肝细胞炎症和线粒体损伤,抑制肝内纤维增生和沉积,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紫七软肝片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早晚期的干预作用及对其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a1(TGF-β1)和内毒素(ET)表达的影响,探讨清化瘀毒法抗肝纤维化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造模组,紫七软肝片组(3g/kg·d),秋水仙碱组(0.1mg/kg·d),造模组及给药干预组大鼠给予CCl4、高脂饲料及酒精建立肝纤维化模型。造模的同时灌胃给药干预,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共6周。实验第4周末及结束以后,各取血清、肝组织,经HE及VG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肝组织中TGF~β1和血清中ET的含量。结果:①紫七软肝片组6周末时炎症活动度计分及肝纤维化度计分低,较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5,P<0.01)。②紫七软肝片组在降低HA、PCⅢ、Hyp较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1)。③肝纤维化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GFa1及血清ET表达均较空白对照对照组升高,TGF-a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应用紫七软肝片和秋水仙碱干预后,大鼠肝组织TGF-a1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紫七软肝片组6周末时血清ET的表达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紫七软肝片能够减轻大鼠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②以清化瘀毒为旨立法的紫七软肝片能够降低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血清HA、PcⅢ、ET及肝组织TGF a1表达,尤其以肝纤维化早期明显③清化瘀毒法对肝纤维化早期的干预作用明显,优于秋水仙碱。
  • 摘要:目的:比较抗TGF-β1siRNA靶向性进入肝细胞的四种转染方式,在抗肝损伤与纤维化及对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影响中的效果差异,并探讨各自的优劣。方法:已启动肝组织中的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50只模型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尾静脉直接注射组、脂质体包裹组、流体动力学法组,和肝动脉插管组等5组,每组10只;将构建的TGF-β1siRNA质粒分别通过尾静脉直接注射、脂质体包裹、流体动力学法、肝动脉插管等方式导入肝脏靶细胞:分别通过血清指标ALT、AST、HA;取肝组织,HE染色病理检测;PT-PCR技术检测Ⅰ、Ⅲ型胶原、TGF-β和mad3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Ⅰ、Ⅲ型胶原、TGF-β和Smad3蛋白的表达。结果:抗TGF-β1siRNA质粒经过以上四种导入方法转染入靶细胞,均能有效地阻断大鼠肝组织中的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传导(P<0.05);四种导入方法比较,肝动脉插管组与脂质体包裹组效果相当(P>0.05),但优于尾静脉直接注射组及流体动力学法组(P<0.05),尾静脉直接注射组效果最差(P<0.05)。结论:抗TGF-β1siRNA质粒经肝动脉插管途径转染,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外源基因盱脏靶向导入转染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赶黄草浸膏对TGFβ1肝星状细胞胞内外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HSC-T6常规培养后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药物组,用含0.5%NBS的DMEM培养,模型组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加入TGF-β1刺激,药物组分别用不同浓度药物培养液加TGF-β1刺激,采用AlamarBlue法检测细胞活力,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药物细胞毒性;根据Alamar-Blue法及MTT的结果,药物组用含2mg/ml药物的0.5%FBS培养液加上TGF-β1刺激,24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Ⅰ型胶原,α-肌动蛋白,ERK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不同浓度赶黄草浸膏均能抑制细胞增殖,在24h增殖抑制明显,以2mg/ml浓度最明显;MTT结果示2mg/ml药物组对细胞无明显的毒性,而10mg/ml、50mg/ml药物组对细胞有明显的毒性;赶黄草浸膏对Ⅰ型胶原及α-肌动蛋白的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与模型组比较,P<0.01;对ERK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抑制,与模型组比较,P>0.05:但赶黄草浸膏对磷酸化ERK水平及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赶黄草浸膏能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分泌Ⅰ型胶原及α-肌动蛋白,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的胞内ERK信号转导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化瘀口服液治疗慢性乙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慢性乙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23例,两组要素基本相同,均采用常用的保肝、抗纤化药治疗。治疗组加服化瘀口服液,每日两次,每次1袋(120ml),3个月为1疗程,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肝功能、纤维化指标的总体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乏力、纳差、肋痛、脾大明显好转,肝功能、纤维化指标下降优于对照组。结论:化瘀口服液能起到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肝细胞损害,改善肝功能、阻止肝纤维化发展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疏络化纤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96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患者口服中药“疏络化纤颗粒”,对照组口服中药“复方鳖甲软肝片”,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症状、肝功能(ALT、AST、GGT、TBIL、ALB)、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上腹部彩色B超等检查。结果:两组治疗后在症状积分、ALT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其余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疏络化纤颗粒”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降低增高的肝门静脉宽度及脾厚值,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摘要:本研究选用中成药鼓胀片联合西药普奈洛尔及当飞利肝宁治疗防止肝硬化上消化道再出血。从临床观察可知,治疗组在减轻症状,抗肝纤维化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鼓胀片有较好的保肝、抗肝纤维化作用,从而改善肝脏血液循环。所以,以上三药合用,在降低门静脉压力,防止再出血,提高生存率方面有显著疗效,中西药结合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具有较好的前景,值得进一步探索。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软肝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肝硬化的机理。方法:本研究共观察病例60例,按中医辨证均属于气虚血瘀型,治疗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2~59岁,平均年龄45.9±78岁;对照组30例,男性18女性12例,年龄37~58岁,平均年龄48.2±7.5岁;治疗组中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者22人,丙肝病史者7人,无明显病史1人,肝硬化病程2~10年,平均5.44±2.37年:对照组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者23人,丙型肝炎者6人,无肝病史者1人,肝硬化病程15~10年,平均6.08±2.27年;所有患者均有比较明显的症状及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黄疸、脾肿大等,舌苔脉象亦有异常改变,两组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给予抗肝纤维化中成药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组用软坚Ⅰ号中药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生化和甲胎蛋白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率达3.67%,总有效率达86.7%,而对照组临床显效率仅20%,总有效率达63.3%,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血清生化和甲胎蛋白在治疗后有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较治疗前也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软坚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肝硬化以扶正祛邪为治则、标本兼顾,达到了治病求本的目的。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脐部贴敷结合透皮促进剂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鲎血细胞基质显色试验,将80例内毒素血症阳性的肝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护肝、对症、支持、调节肠道菌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中药脐部贴敷剂,疗程均为一个月。疗程结束后将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浆内毒素、血浆氨、血清补体C3、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疗效比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内毒素均能显著降低(P<0.01、P<0.05),组间对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TBIL值均显著降低(P<0.01),组间对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症状积分下降程度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本中药脐部贴敷剂可显著地降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毒副作用,作为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一种新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ALF)大鼠肝组织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s)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D-胺基半乳糖(D-GalN)/脂多糖(LPS)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D-GalN和LPS剂量分别为800 mg/kg和8 ì g/只,分别在注射D-GalN/LPS后2h、6h、12h、24 h、48h 5个时间点留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观察大鼠肝功能及肝脏病理变化;RT-PCR法检测动物肝组织中SOCS-1和SOCS-3 mRNA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á(TNF-á)、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肝衰竭大鼠肝组织SOCS-1和SOCS-3 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在造模后2h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于12h、6h达峰值。血清TNF-á、IL-6产生均显著增多(P<0.01),分别于造模后6 h达峰值。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可诱导体内SOCSs表达上调,其改变与TNF-á、IL-6水平的改变密切相关,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急性肝功能衰竭时炎症反应平衡的调节过程。
  • 摘要:目的:观察心肌营养素-1(Cardiotrophin-1,CT-1)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动态变化。方法;用D-氨基半乳糖(D-Gal)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6h、12h、24h、48h、72h、5d、7d)检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动态变化,并用RT-PCR法检测肝脏CT-1的表达。结果:CT-1mRNA在正常肝细胞中表达量很少或不表达,在造模后12h开始明显增多.(P<0.05),并在48h时达到高峰,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造模后6h,ALT、AST均显著开始升高(P<0.05),以48h为著。结论:CT-1参与了D-Gal诱导的肝衰竭模型的发生发展,有可能为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 摘要:胆汁酸(BA)代谢是肝脏的重要功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队代谢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对腹水和尿液BA的研究文献报告甚少,而将腹水和尿液BA测定作为一项肝功能试验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22名肝病患者(均为住院确诊的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其中4名患者同时伴有原发性肝癌)和11名非肝病患者(对照)做了腹水甘胆酸(ACG)和血清甘胆酸(SCG)测定,对31例肝硬化患者血尿胆汁酸进行了测定,并与常规肝功能试验相比较,以探讨其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表明,肝硬化时,腹水及血尿胆汁酸浓度均显著升高,其增高幅度较正常对照组高数倍甚至数十倍,而常规肝功能试验作为自身对照指标变化幅度均较小。
  • 摘要:目的:探讨清肝灵煎剂对大鼠肝损伤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以á-萘异硫氰酸酯(ANIT)制备SD大鼠急性肝损伤内毒素血症模型,并予以清肝灵干预。观察ANIT致肝损伤后72小时各实验组大鼠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内毒素(ET)、一氧化氮(NO)与肿瘤坏死因子(TNF-á)水平以及肝组织病理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清肝灵治疗组的血清ALT、AST及TBil均明显下降,且肝组织病变程度明显减轻;各清肝灵治疗组大鼠血清ET、TNF-á和NO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清肝灵能有效地减轻肝损伤大鼠的内毒素血症,此可能是其防治大鼠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CX3CL1)在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大鼠模型中的变化及其在肝脏炎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分为两组:正常组6只,模型组36只。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造模后分别在12、24、48、72、120和168h6个时间点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FKNmRNA、核转录因子(NF)-κBmRNA的变化。结果:造模后12h,ALT、AST值明显升高,分别为208.3U/L±43.5 u/L和375.2U/L±117.3 U/L,显著高于正常组的31.8U/L+2.9U/L和90.8U/L+3.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912和-5.935,均P<0.01),以72h为著。FKNmRNA的RT-PCR产物行15g/L琼脂糖凝胶电泳,其特异性条带与内参照GAPDH条带的吸光度比值在造模后12h为0.0862±0.0089,高于正常组的0.0443±0.0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99,P<0.01),72h达高峰(0.3329±0.0326),120h则明显下降。NF-κB在正常大鼠肝组织中有少量表达,模型组随着时间的推移,NF-κB水平逐渐升高,72h达高峰(吸光度值比值为0.5833±0.1014,t=12.607,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FKN与NF-κB有相关性(r=0.760,<0.001)。结论:FKN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表达是肝损伤的重要因素,FKN有可能为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 摘要:目的:观察二黄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对照组11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要求绝对卧床休息,给于常规西药(如腺苷蛋氨酸、促肝细胞生长素、甘利欣等)保肝、退黄、降酶,补充白蛋白、血浆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给予二黄解毒汤保留灌肠,4周为1疗程,比较其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PT、PTA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黄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明显优于单用西药者,具有临床意义。
  • 摘要:HBV感染迄今还没有满意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防治HBV感染是我国独特的方法,中医药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大多数中药抗病毒的主要机制之一,其治疗优势在于辨证论治。提出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的中西医病证结合的免疫辨证思路,根据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将其自然转归分为免疫耐受、免疫清除和免疫不全(病毒残留)等不同状态。对中西医结合客观化认识HBV感染的证候,为免疫辨证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双虎清肝颗粒在HBV-DNA低水平复制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方面的疗效。方法:将80例HBV-DNA在1.0×103~1.0×105拷贝/mL之间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4)和对照组(n=36),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分别检测肝功能和HBV标志的变化,疗程结束后3、6个月随访2次。结果:治疗组TBI复常率,HBV-DNA的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ALT和AST的复常率,HBeAg阴转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意义(P>0.05)。停药后3,6月随访亦显示治疗组的TBI复常率,HBV-DNA的阴转率均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双虎清肝颗粒对低水平复制的HBV-DNA具有抑制作用、对恢复肝功能具有良好的作用。临床疗效肯定且停药后短期内不易复发。
  • 摘要:目的:研究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HP200血液净化治疗仪,YT50P.P血浆分离器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各期重型肝炎患者68例,并对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血清TBIL、ALT、AST、PTA、NH3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68例重型肝炎患者中治愈好转29例(41.8%),死亡或自动出院39例(52.2%),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且早中期患者的疗效较晚期好。
  • 摘要:目的:分析洗涤方法和冻存温度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HCVRNA含量的影响。方法:同一天内把17例血清HCVRNA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随机分成A组(6例)和B组(11例),A组把细胞分成2份后分别采用常规法及改良法洗涤细胞5次,并留取每次洗涤液及细胞;B组采用改良法洗涤细胞后把细胞分成2份,分别作为新鲜组和-20℃冻存组,然后采用离心柱型RNA提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洗涤液和细胞中HCVRNA含量。结果:(1)洗涤完3次时,常规法有1份洗涤液HCV为阳性,改良法均为阴性:与第1次洗涤液相比,改良法再洗涤1次的病毒含量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常规法;(2)新鲜组与冻存组HCVRNA含量不存在明显差异,Spearman'S相关系数为0.93,P<0.01结论:洗涤PBMC以采用改良法洗涤3次为宜:-20℃简易冻存6周的PBMC标本仍可用于FOPCR检测。
  •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á、IL-10、IL-15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8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á)、白细胞介素(IL)~10、IL-15水平。结果: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á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病情越重,其升高越明显,血清IL-10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IL-15水平与肝病轻重无关。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血清 TNF-á、IL-10水平可反映其肝损害程度,检测血清TNF-á、IL-10水平对判断患者病情和预后有临床实用价值。
  • 摘要:目的:为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住院的52例重型肝炎患者,按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的意愿分为两组进行整理,治疗组26例,对照组26例,两组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加服重肝解毒汤,对照组西医常规方案,定期复查比较。结果:治疗组1月后的生存率为69%,对照组1月后的生存率为46%。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临床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TNF-α与小分子肝素抗炎作用的关系。方法:建立四氯化碳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γ-干扰素组、栓复欣组、吉派林组、博璞青组、未分级肝素钠组),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观察TNF-α与多种小分子肝素抗炎作用的关系。结果:国产小分子肝素钙治疗组血清 TNF-α1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国产小分子肝素钠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肝素对整个炎症过程都有抑制作用且与抗凝作用无关,肝素可通过降低TNF-α水平发挥抗炎作用。
  • 摘要:目的:分析恙虫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8例恙虫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颐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均有草地等野外活动史。48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44例(91.7%)溃疡或焦痂,30例(62.5%)肝损害,17例(35.4%)肺部损害,14例(29%)肾损害,13例(27%)脾损害,11例(23%)心脏损害,3例(6.25%)淋巴结肿大,经氯霉素或四环素治疗后46例治愈,2例好转。结论:恙虫病临末表现多种多样,误诊率很高,详细的询问病史、严格的体格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氯霉素、四环素族、大环内酯类及第三代喹诺酮类均是治疗恙虫病的有效药物,临床医师可根据自己的治疗经验选择使用。
  • 摘要:中医药在肝病防治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创造了一定优势,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扩大优势和创新理论。我们认为,后者更加重要。因为在医学史上,一个新理论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某一领域的全面进步。
  • 摘要: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重要特征。“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方证相关性及其疗效机理是方剂研究的重要内容;确有疗效方剂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及疗效评价标准是方剂研究的关键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研究”的2004年“项目指南”)可以看出:其中证候病机、疾病、方剂的相关性是研究思路的关键,疗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是科学评价的重点,由此构成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研究的主要内涵(针灸经络研究未涵盖)。
  • 摘要:一、门静脉系解剖概要二、门脉高压症定义1882年意大利病理学家称之为Banti综合征。1902年Gilbert倡用门静脉高压综合症。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静水压升高,称之为门脉高压症。正常门静脉压力:0.67(5mmHg)~1.33kPa(10mmHg),如果禁食平卧时门静脉压力和肝静脉嵌塞压>2.45kPa,或肝静脉压力梯度超过0.78kPa,或门静脉压力超过下腔静脉压力0.67kPa,即认为存在门静脉高压。脾静脉内压>2.0kPa或手术中直接测门静脉压超过2.94kPa,也视为门静脉高压。正常肝动脉压力为13.3kPa(100mmHg)。
  • 摘要:一、野生型病毒及其变异株自然界物种普遍存在变异,变异是生物适应环境谋求生存的重要方式,对遗传进化有重要意义。野生型病毒包括多种有差异的毒株,表现为不同的基因型、亚型、准种病毒变异是指基因型以外的改变二、基因变异类型1.点突变:转换(transition)颠换(transvertion)2.重组:插入(insertion)缺失(deletion)3.移框突变:
  • 摘要:我国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历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对这一领域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回顾与反思,这对回答这一领域中西医能不能结合和如何结合的问题,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乙肝解毒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慢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乙肝解毒胶囊)及对照组(当飞利肝宁),每组30例,剂量为4粒/次,3次/天。共6个月,治疗期间检查肝功能、乙肝标志物及HBV-DNA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HbeAg、HBV-DNA阴转率及HbeAg/HbeAb转换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或0.01),治疗组HBV DNA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治疗组(P<0.05)。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HBV-DNA水准下降幅度>21og10copies/ml的比例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两组病人的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但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乙肝解毒胶囊为有效、安全的抗HBV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B、C基因型之间特异性、非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CHB患者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进行HBV基因分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非特异性CTL,对其中60例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CHB患者检测HBV特异性CTL,并检测肝功能、HBVDNA、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结果:120例CHB患者中,B基因型66例(55%),C基因型53例(44.17%),B、C混合型1例(0.83%),C基因型感染者的非特异性CTL(19.95±6.01%)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16.21±3.28%),t=3.05,P<0.01,HBVDNA水平(6.13±0.72log10拷贝/ml)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5.01±0.53log10拷贝/ml),t=6.21,P<0.01,HBeAg阳性40例(75.47%),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32例,占48.48%),x2=8.94,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TL)、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别为516.21±306.82IU/L和47.21±40.20gmol/L)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分别为201.21±199.15IU/L和27.11±13.21ìmol/L),t=3.64,2.39,P<0.01,P<0.05。HLA-A2阳性60例(50%)中,C基因型感染者29例,其HBV特异性CTL0.20±0.05%,B基因型感染者31例,HBV特异性CTL0.40±0.11%,t=5.05,P<0.01。结论:C基因型感染者与B基因型感染者之间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存在差别,与CHB患者B基因型感染者相比,C基因型感染者的HBV特异性CTL较低,导致HBVDNA水平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HBeAg阳性率也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因此,C基因型感染者的肝功能损害比B基因型感染者重,而C基因型感染者的非特异性CTL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C基因型感染者的肝功能损害比B基因型感染者重,可能也与此有关[1]。
  • 摘要:目的: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癌前病变患者52例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方法:采用特异性ELISAs方法,检测HBV慢性感染者血清中anti-URG4、anti-URG7、anti-URG11、anti-URG12、anti-URG19和anti-DRG2等6个肝癌前抗体,选择其中102例乙肝肝硬化再生或发育不良结节,且有一项肝癌前抗体是阳性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52)与对照组(n=50),对照组不治疗,治疗组口服复方叶下珠(每月服药不少于20天),疗程3年,观察肝癌发生与肝癌前抗体阳性数目的变化。结果: 102例中,治疗组有2例发生肝癌,而对照组有9例发生肝癌,两组肝癌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212)。且2组肝癌前抗体阳性数目在24M0以后治疗组明显下降(P<0.001)。从所检测的6个抗体分析可以看出,抗URG11和抗URG19阳性发生率最高,两组阳性率皆在60%以上,而治疗组经过治疗后两抗体阳性率皆有下降,而对照组有所上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17 P=0.0452)。11例发生肝癌的患者经介入等干预治疗后,抗体阳性数目减少以及抗URG11,与LIRG19消失与DRG2出现。结论:肝癌前变抗体检测中URG11,URG19,DRG2可作肝癌病变疗效及预后判断标准之一。通过复方叶下珠治疗,能有效地阻断或延缓肝硬化肝癌前变的作用,这项研究的临床评估仍需要大标本与长期的疗效观察,其中长期的中药维持用药十分重要。
  • 摘要:目的:观察结肠透析联合赤芍承气汤灌肠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慢性重症肝病患者按分层随机配对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常规护肝、降酶、退黄以及补充白蛋白、血浆等综合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JS-308F结肠透析机联合赤芍承气汤灌肠治疗,每次先用结肠透析液间歇灌洗至大便液清亮后注入中药赤芍承气汤150ml,保留灌肠1~2h,每周2次,观察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及并发症的改善情况,每周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Tbil、ALT、ALB)、肾功能(Cr、Urea)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血氨(NH3)及内毒素(ET)等指标,4周后作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77.1%,对照组6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Tbil、ALT、ALB、PTA、Cr、ET及NH3等指标的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结肠透析联合赤芍承气汤灌肠能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肝肾功能,有效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 摘要: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联合通胆汤治疗3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织分期为Ⅱ、Ⅲ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入组的病人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分别给熊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联合中药通胆汤治疗。在治疗4-24w分别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免疫指标及不良反应,并进行1-3Y的随访。结果:24周后,治疗组有25例(83.3%)完全反应,对照组只有17例(56.7%)(P<0.05);治疗组第4周在乏力、口干眼干、皮肤瘙痒及肝区疼痛、尿黄等症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12周后症状基本消失;在降低胆汁淤积及转氨酶的生化指标上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单用UDCA(P<0.05);治疗组免疫指标像IgM、IgG及IgA在治疗96周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有明显差异(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服用UDCA后腹泻与血清TBA升高所导致偶发皮肤瘙痒,但减量后很快缓解。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通胆汤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以增加单用的疗效,尤其是临床症状消失与生化指标。3年数据显示,采用UDCA合通胆汤治疗仍需要维持治疗,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疗程,因而任何对PBC治疗的评估还需要建立长期随访。
  • 摘要:目的:观察安体维康对D-半乳糖胺(D-GlaN)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和慢性乙型肝炎的保肝降酶作用。方法:(1)给小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胺800mg/kg造模,48h后血清转氨酶ALT和AST均明显升高;病理观察呈急性肝细胞损伤表现。(2)采用配对分组方法,纳入研究者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组60例,口服安体维康;对照组57例,口服对照药物联苯双酯结果:(1)联苯双酯和安体维康1.6g、3.2g、6.4g/kg三个剂量组均能明显对抗血清AST水平的增高(p值分别<0.001、<0.01、<0.01、<0.001);病理观察结果,安体维康三个剂量组均能明显减轻D-半乳糖胺所致小鼠肝组织病变程度(<0.01、P<0.05、P<0.01、P<0.01)。(2)慢性乙型肝炎的ALT在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96.67%(58/60)复常;对照组92.98%(53/57)复常,两组无差异(P>0.02);AST治疗组95%(57/60)复常;对照组78.9%(45/57)复常,两组差异明显(P<0.01);血清胆红素复常两组无差异。结论:安体维康对D-半乳糖胺急性肝损伤小鼠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主动免疫配合辨证使用中成药对832例慢性乙肝患者实施治疗,提高患者对HBV的免疫能力,促进HBsAb转阳,以探索慢性乙肝治疗的有效途径。方法:将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32例和对照组417例分别治疗。两组均常规服用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葡醛内酯,按中医理论辨证使用中成药,治疗组另加乙肝疫苗30ìg和胸腺五肽2 mg分别肌内注射,15天1次。均坚持两个疗程(6个月),进行统计分析,求证治疗效果。结果:HBsAb阳性率治疗组达47.35%,对照组只有4.39%。综合有效率:治疗组62.98%,对照组39.8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主动免疫配合中医辨证使用中成药可作为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种有效方法。
  • 摘要:池晓玲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中国著名的中医大家提卓云、樊正伦、王文远、胡渊民先生等。她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中医辨证论治与中国古代哲学相结合,用哲学的方法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出并在临床实施中医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治疗肝病,达到从整体临床治疗思维方法上提高治疗水平、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强调天人合一、重视体质辨证,同时灵活运用中医心理治疗、情志疗法是池晓玲教授运用多维立体系列疗法治疗肝病的特点之一。
  • 摘要: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产生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4人,并选择广东省中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无慢性乙型肝炎病史的正常人50人作为正常对照,以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文化程度以及经济状况对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为最明显,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患者抑郁心理的影响最为明显。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障碍,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经济状况等原因是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熊虑、抑郁心理障碍的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 摘要:目的:观察双虎清肝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医辨证为疫毒热盛、痰湿中阻、气滞血瘀证的慢性乙型肝炎100例,治疗组50例用双虎清肝颗粒、对照组50例用水飞蓟素片治疗。治疗12周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TBil、ALT、AST)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四型胶原(CⅣ)、三型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N))。结果:治疗组在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清纤维化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双虎清肝颗粒对疫毒热盛、痰湿中阻、气滞血瘀证的慢性乙型肝炎,具有显著的保肝护肝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的变化与聚乙二醇干扰素á-2a(Peg-IFN á-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关系。方法:试验组为我院门诊收治的3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年龄(34±s 8)a,18~65a;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试验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á-2a,180ì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24wk,治疗结束后随访24wk。分别在0、12、24及48wk检测血清ALT及HCV RNA以判断疗效。在Owk时检测31例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根据疗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持续应答、复发和无应答组。以SF值等于300ìg.L-1为界,将患者分为高SF组(≥300ìg.L-1)与低SF组(<300ìg.L-1)。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S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治疗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SF与ALT水平呈正相关。治疗前持续应答组SF含量明显低于复发组及无应答组(P<0.01)。治疗前低SF组的患者对Peg-IFN á-2a的持续应答率显著高于高SF组的患者(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SF水平与肝脏损伤程度相关,治疗前高SF水平与Peg-IFN á-2a疗效差及不稳固有关。
  • 摘要:慢性乙型黄疸型肝炎多由正气内虚、外感湿热郁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常而发病。笔者自拟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健脾凉血的养肝汤(方药组成:绵茵陈12g,白毛藤12g,茯苓10g,白术10g,猪苓10g,泽泻10g,黄柏8g,炒栀8g,板兰10g,甘草3g,淮山药10g),配合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黄疸型肝炎10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摘要:目的:探讨亮菌甲素为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8例重度黄疸型肝炎患者,总胆红素(TBIl)>17lumol/L,采用亮菌甲素、甘利欣、门冬钾镁、茵栀黄、丹参、VK1,苦参素结合中药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利胆退黄之法综合治疗。结果:治疗一月后显效者13例,有效者11例,无效者4例,总有效率85.7%。结论:采用亮菌甲素为主配合综合疗法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对改善肝功能,消退黄疸,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有一定意义,与常规综合疗法比有显著性差异。
  • 摘要:目的:探讨退黄利胆口服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肝功能及B超影像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改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及(P<0.05)。结论:退黄利胆口服液可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具有明显的保肝退黄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