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华东六省一市第九届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
华东六省一市第九届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

华东六省一市第九届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08-09-27

主办单位:福建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华东六省一市第九届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支气管肺动脉双成形术广泛的应用于肺癌患者,尤其是中央型或术前肺功能不佳的肺癌患者。该术式符合最大限度地切除肺癌和最大限度地保留肺功能的原则。我们总结近年来支气管肺动脉联合成形术治疗中央型肺癌的体会以探讨该术式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从2000年9月~2003年8月对62例中央型肺癌累及支气管、肺动脉的患者施行肺动脉支气管双成形肺叶切除术,以最大限度地切除肺癌、最大限度地保留肺功能。术后病理pTNM分期:ⅡB期18例,ⅢA期32例,ⅢB期1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1例出现吻合口瘘、胸腔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导致病人死亡。全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72.6%(45/62),3年生存率为53.2%(33/62),5年生存率32.2%(20/62)。结论:支气管、肺动脉双成形肺叶切除术可达到满意的效果,特别适用于同时侵犯支气管、肺动脉或肺功能不能耐受全肺切除的肺癌患者。
  • 摘要:目前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水平与国际先进中心存在不少的差距,其原因在发展理念和手术创新两个方面。rn 发展理念上,我国有国际上最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数量,但手术数量太低(6万);没有把新生儿和小婴儿(≤3月)阶段诊治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聚焦;心内外科为主的多专科功能上的合作远未纳入诊治一体化轨道;对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尚处于急诊手术或亚急诊手术范围,尚未过渡到早期手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未引起重视;疾病、手术命名和外科数据库刚萌芽,缺乏长期随访和多中心研究;临床基础和心血管修补材料组织工程的研究远远落后。手术方法上跟随西方走仅略有改进,缺乏创新技术。为加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需要理念上的转变,除提高手术数量尤其是小婴儿的数量外,对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根据病理解剖和生理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包括房室隔缺损、大侧支肺动脉闲锁、右室旷置手术、大动脉错位、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等的手术实践。
  • 摘要:@@上段食管癌包括颈段及主动脉弓平面以上的胸段食管癌,上段食管癌及下咽癌由于解剖位置及重建难度的的关系,往往采用姑息性放射治疗,但近、远期效果都不理想。我们自1991年10月至2004年9月手术治疗上段食管癌82例。
  • 摘要:@@体外循环设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及转流技术日臻成熟,使新生儿、婴儿复杂先心手术开展渐趋增多。本文回顾自2006年9月1日至2006年12月30日体外循环转流597例,就其技术进展作一总结,其中包括由美国斯坦福儿童医院来本院手术演示的体外循环转流3例,一并报告如下。
  • 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其原因。提供临床经验。rn 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体外循环CABG(PCABG)和非体外循环CABG(OPCABG)4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的19例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rn 结果:总死亡率4.39%(19/433),其中OPCABG和PCABG的死亡率分别为3.15%(10/317)和7.76%(9/1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CABG中,单纯PCABG的死亡率为5.13%(4/78),PCABG并瓣膜置换为11.76%(4/34),PCABG并室壁瘤切除为25%(1/4),三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EF 0.50以上死亡率1.45%(5/346)、EF 0.50以下死亡率16.09%(14/87)包括[EF 0.30-0.50 10.34%(6/58)、EF0.20-0.30 27.59%(8/29)]。19例死亡患者中,术中死亡3例,均为PCABG患者,死亡的原因都是心功能不全,包括1例冠心病合并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1例合并巨大室壁瘤,1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且EF在0.25左右;术后死亡16例,OPCABG组10例、PCABG组6例(其中CABG同期瓣膜手术死亡3例),死于围手术期心梗5例,死于肾功能不全3例,死于围手术期出血1例,死于术后脑梗死1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1例,死于反复心律失常(室颤)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不全2例,死于心功能不全2例。rn 结论:CABG是高风险手术,手术前后的危险因素是其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 摘要:@@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总人群发病率为0.15%-1.O%。在我国AF患者约为900万人。曾称AF为“良性心律失常”的观点已经改变,AF可带来不适,快速AF时可使患者无法忍耐与惊恐,AF使血流动力学受损引起不同程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使左房内血流淤滞容易导致血栓形成。AF患者每年中风发生率约为5%,即使口服华法林抗凝,每年仍有2%-3%发生中风危险。AF的死亡率要比其他心血管状况高出1.5-2.0倍。在接受二尖瓣置换的患者中,45%~65%术前合并AF,如不同期治疗AF,则其中60%-80%的患者术后仍有AF,增加心内直视手术后处理难度,术后长期影响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VATS胸交感神经阻滞术被普遍认为是治疗手汗症的有效疗法,然而对其疗效和并发症采用何种术式、切除范围、与平面,至今尚无定论。我们选用了数种术式经长期随访对其疗效、代偿性多汗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因素和复发率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估,以证实何种术式较优。rn 方法:自1995年7月至2008年1月对738例原发性手汗症采用以下5种不同的术式:Ⅰ组T2T4(T5)切除术;Ⅱ组T2切断术;Ⅲ组T2、T3切断术;Ⅳ组T3切断+外侧横行电灼2cm;Ⅴ组,12或T2、T3钛夹钳夹术。通过网络邮件、电讯、门诊等各种形式随访咨询共591例(80.9%),对其结果予以分析。rn 结果:性别、年龄、家庭史,多汗情况各组基本相似。近期疗效为100%。术后复发率:Ⅰ组为0%;Ⅱ组术后9月与1年各1例(1.1%);Ⅲ组术后1年2例(1.1%),其中1例程度较轻;Ⅳ组0%;Ⅴ组复发3例(10.3%)。代偿性多汗症:Ⅰ组60/98例(61.2%),重度占5.1%:Ⅱ组62/144例(43.1%),重度占2.1%;Ⅲ组49/110例(44.5%),重度1.8%;Ⅳ组69/210例(32.9%),重度0%;Ⅴ组9/29例(31.0%%),重度0%。rn 结论:我们认为T3+外侧横行电灼2cm疗效最佳,术后长期无复发,代偿性多汗发生率低,且轻度占75%,未出现重度病例,满意度最高。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分析心脏移植受者中远期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点,提高心脏移植远期效果。方法:15例心脏移植受者,男11例,女3例。经典免疫方案3例,诱导方案12例,维持治疗采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泼尼松三联方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移植后3~6个月1例,6个月~1年3例,1~2年3例,2~5年7例,5年以上1例。结果:经典方案与诱导方案受者的中远期排斥率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9例自行减量或停药。激素敏感急性排斥反应10例,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5例;接受激素冲击或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硫唑嘌呤转换为霉酚酸酯。5例死亡,4例为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1例为激素敏感急性排斥反应;其余受者生活质量良好,无再发急性排斥反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心脏移植受者中远期急性排斥反应与早期免疫方案无关而多与依从性有关,程度较严重,激素冲击或多克隆抗体治疗有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