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5北京癫痫论坛
2015北京癫痫论坛

2015北京癫痫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10

主办单位:北京抗癫痫协会

会议文集:2015北京癫痫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及p62在难治性癫痫相关皮质发育畸形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皮质发育畸形出现细胞水平异常的可能机制.rn 方法:选用18例手术切除的致痫灶标本,包括结节硬化综合征(TSC)、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Ⅱb型及FCD Ⅰ型各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on二步法)对3种蛋白分别在3组病变中细胞水平的表达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对LC3蛋白在3组病变中的表达进行定量比较分析.rn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3种蛋白均主要表达于FCDⅡb型及TSC组中的形态异常神经元和气球样细胞/巨大细胞内.Beclin-1为胞质内颗粒状或弥漫阳性,另可见到轴索强阳性表达;LC3为胞质内弥漫阳性或核周阳性;p62为胞质内弥漫阳性,部分为核及核周阳性.此外形态异常神经元中Beclin-1、LC3及p62阳性程度高于气球样细胞/巨大细胞.而作为对照的FCDⅠ组中仅有个别或部分细胞呈弱阳性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C3蛋白在病灶组织内的表达量为TSC组<FCDⅡb组<FCDI组.rn 结论:TSC、FCDⅡb中的形态异常神经元和气球样细胞/巨大细胞中存在自噬抑制,推测自噬的异常可能与蛋白质的异常堆积密切相关;但形态异常神经元和气球样细胞中自噬异常具体机制不完全一致.
  • 摘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表现为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冲动等行为障碍,常共患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对立违抗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时期患有ADHD的患者约30%-50%持续至成人期,影响患儿的长期社会预后.rn 本研究采用计算机在线认知训练形式,对ADHD患儿进行工作记忆、视知觉能力和注意力的综合训练,并采用认知功能组套评估多项认知能力,结果发现ADHD患儿的工作记忆得到显著改善小样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综合性在线认知功能训练对于提高工作记忆能力是有效的。除了工作记忆和注意能力之外,还对本组病例评估了干预训练对其他认知能力的影响。以往的研究通常只关注干预训练对注意或执行功能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和解释详细说一下。本组患儿的从反应速度、视空间认知能力、语义理解能力、计算流畅性、工作记忆和注意能力的角度综合评估了干预训练效果,发现ADHD患儿在工作记忆能力上有显著提高,而其他认知能力无明显变化,表明综合性认知功能训练对工作记忆的特异性作用。ADHD-I型儿童采用认知训练后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工作记忆能力,训练方法采用计算机在线训练,易于标准化操作,建议临床推广。
  • 摘要:尽管目前癫痫外科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仍有很高比例的顽固性癫痫无法通过手术获益。本研究希望通过脑电刺激的方法控制部分患者的癫痫发作,主要包括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和闭合环路刺激(closed loop stimulation,CLS),分析了神经刺激的机理,以及手术治疗的副作用。脑电刺激治疗为不适合手术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了一种选择。其中DBS正逐渐走人临床实施阶段,但是还需要更多大规模的,严格控制的对照实验来进一步研究刺激术最佳的适应症、靶点和参数,评估此项治疗的风险与收益。
  • 摘要:目的:对20例男性不明原因智力障碍伴癫痫患者进行基因筛查.rn 方法:收集患儿及其父母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目标区序列捕获及第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候选基因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检测出的阳性基因突变进行验证.rn 结果:20例患儿中,3例患儿存在基因突变,阳性率15%,3例患儿基因突变均为X染色体基因错义突变,分别是:OPHN1基因c.1996C>G,RAB39B基因c.542C>T及AFF2基因c.427A>T,此前均未见文献报道.基因功能分析、氨基酸保守性分析、正常人群发生频率检索、生物信息学预测以及核心家系遗传方式检测结果均提示3种突变为有害突变,且突变所在基因均为目前已知X连锁智力障碍伴癫痫的相关基因,提示上述三种突变是致病突变的可能性大,或至少可以显著增加男性携带者的患病风险.rn 结论: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提示X染色体关键基因突变/功能异常可能是男性智力障碍伴癫痫患儿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X染色体智力障碍相关基因检查应作为男性智力障碍伴癫痫患儿的重要检查手段.
  • 摘要:刘某,女,14岁,右利手,以"发作性抽搐8年"人院.根据该患者既往治疗史和病症发作表现,提出了以下治疗方案:1)如患者经济条件允许,可行左侧立体定向颅内电极植人术明确致痛区和切除范围,再行手术切除治疗;(2)如经济条件不允许,可行药物保守治疗结合经颅磁刺激(rTMS )治疗。患者家属表示因经济原因,暂行药物保守治疗结合rTMS治疗。rn 这是一例药物难治性癫痫病例,口服5种抗癫痛西药和1种抗癫痫中药,发作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且出现了癫痫持续状态。经过常规术前评估,细致分析解剖一电一临床关系,基本明确致痈区位于左侧枕叶及周边脑区,但与枕叶病灶及视觉功能区的关系不确定,建议置人立体定向电极明确发作起始及切除范围。该患者因经济原因而放弃电极置人和进一步切除手术的机会,通常情况下,此类患者只有调整药物一条出路。所幸的是,rTMS给该患者带来了希望。rn 该病例结合抗癫痫药物调整,因此不能把癫痛无发作完全归于rTMS治疗。患者曾口服德巴金一种抗癫痫药物即能4年无发作,减停药物复发后虽添加5种其他药物仍然频繁发作。虽然服药品种多,但仔细分析每种药物剂量均不足,因此减停了非必需药物,并增加必需药物剂量及添加新药。遗憾的是,药物由6种调整为4种前后没有比较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及潜伏期的变化,未证明是否伴有MT升高引起的皮层兴奋性下降。有研究表明,TMS可以检测抗癫痫药物皮层兴奋性,可作为抗癫痫药物疗效的预测指标,相信在这方面TMS将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经过抗癫痫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后,仍有20-30%的癫痫患者不能完全控制癫痫发作.对这部分难治性癫痫患者可以考虑神经调控治疗.迷走神经刺激是发展较早、技术较为成熟的神经调控方法,已经成为难治性癫痫的辅助治疗方法.随着新装置和刺激靶点的研究,神经调控成为迅速发展的领域,但目前仍需要可靠的临床研究来验证新兴的神经调控抗癫痫的效果.rn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VNS,eTNS,DBS,rTMS,RN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神经调控的有效率增加,因此多元化的神经调控将会在难治性癫痈的长期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药物控制不佳的、不适合手术或不愿行手术治疗的难治性癫痈患者可以考虑神经调控。但是神经调控的有效刺激靶点和刺激参数的选择是关键问题,不同频率的刺激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而且费用昂贵、存在手术风险,因此选择时要多方面权衡利弊。
  • 摘要: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ME)是发生于青少年早期的常见的癫痫综合征,一般认为它属于特发性全面性癫痫,但是常常被漏诊或者误诊.这种综合征存在多种基因突变,从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而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目前尚未研究清楚.诊断青少年肌阵挛癫痫主要依据病史及脑电图表现.治疗方面目前丙戊酸类抗癫痫药物作为首选药物,但是其他新型的和癫痫药物也可作为选择.作为临床医生来说,准确诊断及选用抗癫痫药物治疗青少年肌阵挛癫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合适的药物选择可能会加重此类癫痫的发作.rn JME是一个终身疾病,需要终生服药。一些抗癫痫药物对JME治疗无效而且有些抗癫痫药物可加重JME,因此选用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很重要。除了药物治疗之外,患者应改变生活方式,注意避免熬夜、饮酒,并且保证充足睡眠,尽量避免闪光刺激如闪关灯、电子游戏等,如可带太阳镜进行防护。
  • 摘要:目的:评价弓状束弥散张量(DTI)成像技术并结合神经影像导航在癫痫外科术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癫痫病灶毗邻语言功能区的难治性癫痫行外科切除手术患者,术中应用弓状束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张量纤维示踪(DT-FT)技术结合术中神经影像导航技术以指导手术,术后随访评估患者的疗效及语言功能.rn 结果:癫痫灶毗邻Broca语言区者7例中,术后疗效EngelⅠ级3人,Ⅱ级3人,Ⅲ级1人;毗邻weinicke语言区17例中,术后疗效Engel Ⅰ级13人、Ⅱ级2人、Ⅲ级2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永久性语言功能障碍.rn 结论:弓状束的DTI及DT-FT技术结合术中神经影像导航技术在癫痫外科治疗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BECTS患儿是否存在睡眠结构的改变;抗癫痫药物的使用是否影响BECTS患儿的睡眠结构.rn 方法:24例典型BECTS患儿作为BECTS组,根据是否服用抗癫痫药物分为未服用抗癫痫药物组(AEDS-组)及服用抗癫痫药物组(AEDS+组),以过去5年内医院睡眠监测数据库回顾性筛选出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名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美国伟康医疗公司生产的ALICE5多导睡眠生理监测仪对BECTS组及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全夜PSG监测.rn 结果:①BECTS组的NREMⅠ期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的百分比、睡眠潜伏期(Sleep latency,SL)及入睡后清醒时间(Wakefulness after sleep onset,WASO)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所占TST的百分比、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BECTS组的TST、REM期潜伏期、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Ⅱ期、Ⅲ期占TST的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AEDS(+)组与AEDS(-)组相比,TST、SL、WASO、睡眠效率、REM潜伏期及睡眠各期所占的比例均无显著差异.rn 结论:BECTS患儿存在睡眠结构的改变,其觉醒时间增加、浅睡眠期比例增加、REM期比例减少,睡眠效率减低;初步观察左乙拉西坦及奥卡西平的使用未影响BECTS患儿的睡眠结构.
  • 摘要:对于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以致痫灶切除效果最为理想,但对于痫灶广泛累及双侧者,尤其是双颞叶癫痫,切除性手术将会造成致残性的记忆功能损害.迷走神经刺激术通过加强抑制系统的功能,对这类无法实施切除性手术的癫痫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心理学功能.
  • 摘要:目的:采用功能近红外脑成像(fNIRS)研究6-8岁的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患儿与同年龄段正常儿童在简单加减法计算任务态下大脑双侧顶叶皮层及额叶后部皮层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浓度变化平均值之间的异同,同时分析其行为学数据间的异同以及这些脑区的HbO2浓度变化平均值与数学计算认知功能状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正常儿童性别间数学计算认知功能的差异.此外,本研究也将探讨BECT患儿数学计算认知功能障碍是否与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有关.rn 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专业门诊首诊的16例BECT患儿及在附近学校招募的16例儿童分为BECT患儿组及正常儿童组.采用功能近红外脑成像仪记录两组儿童在简单加减法计算任务态下大脑双侧顶叶皮层及额叶后部皮层的HbO2浓度变化并分析组间HbO2浓度变化平均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分析组间计算正确率、反应时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分析正常儿童男女性别间HbO2浓度变化平均值、计算正确率、反应时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儿童大脑双侧顶叶皮层及额叶后部皮层的HbO2浓度变化平均值与数学计算认知功能状态之间是否显著相关.分析BECT患儿数学计算认知功能障碍是否与共患ADHD有关.rn 结果:1.计算正确率及反应时对比:BECT患儿组执行简单加减法计算任务期间正确率低于正常儿童组,反应时长于正常儿童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39,0.042);正常男孩执行简单加减法计算任务期间正确率高于正常女孩,反应时短于正常女孩,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36,0.041);2.大脑皮层HbO2浓度变化平均值对比:BECT患儿组执行简单加减法计算任务期间的HbO2浓度变化平均值低于正常儿童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4,0.04);正常男孩执行简单加减法计算任务期间的HbO2浓度变化平均值高于正常女孩,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35,0.04);3.大脑皮层HbO2浓度变化平均值与数学计算认知功能的关系:简单加减法计算任务期间大脑双侧顶叶皮层及额叶后部皮层的HbO2浓度变化平均值与简单加减法计算正确率呈显著正相关(r =0.5571,P=0.009),而与简单加减法计算的反应时呈显著负相关(r=-0.6514,P=0.002).rn 结论:1.BECT患儿存在数学计算认知功能障碍;2.fNIRS可为判定BECT患儿数学计算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客观依据;3.儿童数学计算认知功能可能存在性别间差异.
  • 摘要:儿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医生常常要面对中毒、外伤和心肺复苏后的昏迷患者及新生儿重症患者,头颅影像学检查可协助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但不能反映脑神经传导的缺陷及脑功能的变化,且检查途中存在风险,更使其在应用上受到限制.数字视频脑电图(video-electroencephalogram,VEEG)可及时且长时间监测患儿的临床发作及EEG波形同屏显示,提供了一种及时、无创、动态评估脑功能的方法,在评价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脑发育成熟度以及惊厥性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n 本文就VEEG在儿科ICU常见疾病的应用进行综述.首先分析了VEEG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MCU)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惊厥、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新生儿颅内出血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常见疾病的应用。其次分析了VEEG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昏迷、缺氧缺血性脑病、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应用。rn VEEG已经成为一种评估危重患者神经功能的重要技术。EEG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实时床边的大脑活动监测成为可能,能及时监测和评估神经功能状态。它可应用于所有意识改变的NICU和PICU。不仅能较好地反应脑损伤程度,而且重复性能好,无创伤、无痛苦,可动态监测,成为评估急危重症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及预后的一项重要工具,VEEG监测有着巨大的潜力,其运用将不断推进神经病学向前发展。
  • 摘要:癫痫是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疾病,遗传代谢病(IEMs)是导致癫痫的重要病因之一.IEMs以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癫痫发作可作为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虽然IEMs导致癫痫相对少见,但早期识别和明确诊断非常重要,因为有些IEMs有可治疗的方法.患儿的预后与IEMs的类型以及诊断和治疗是否及时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发病年龄重点介绍与癫痫密切相关的IEMs,尤其是可治疗的IEMs.分析了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及青春期起病的代谢性癫痫以及代谢性癫痫的发病机制,讨论了代谢性癫痫的识别与预后。
  • 摘要: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与抗NMDA受体抗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抗NMDA受体脑炎的准确发病率不详,Granerod报道英国颅内感染患者中4%与之有关,是最常见的急性免疫介导性脑炎之一.rn 本例患者为青少年男性,亚急性病程,既往无特殊病史,临床症状表现包括癫痛发作、精神行为异常、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口面咽部运动异常、睡眠障碍等,头颅磁共振检查未发现明确的病变,发作间期脑电图提示背景活动正常、双额及前中颖反复发放的慢波活动,脑脊液中检测到抗NMDA受体抗体,且可排除病毒感染性、自身免疫疾病及代谢性、中毒性等病因,因此诊断抗NMDA受体脑炎成立。患者发作性症状表现多样,推测肌张力障碍可能与高抗NMDA受体抗体水平有关。免疫调节治疗效果最佳,是抗NMDA受体脑炎的一线治疗方法。rn 本例抗NMDA受体脑炎的发作性症状中包括癫痫发作和肌张力障碍,既可单独出现,也可能重叠,仅凭临床症状难以鉴别,需要借助视频脑电图监测以明确发作的性质;同时对这些症状的控制可能在早期应用静脉丙戊酸治疗更有效,同时尽早应用免疫球蛋白及激素能更有效控制免疫炎性反应以缓解症状。
  • 摘要:目的:学习苯妥英中毒的治疗方法.方法:参与1例小儿苯妥英钠中毒患者的救治,对停药时间,预防癫痫发作等进行干预,结果:明确了苯妥英钠中毒表现。结论:密切病情变化,监测血药浓度,发现问题及时停药补液,做好患者教育,对于预防和治疗苯妥英钠中毒有一定作用.
  • 摘要:目的:额叶癫痫致痫灶切除术后有效率低于颞叶癫痫,对于术后无效或复发病例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探讨了采用完全额叶孤立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方法:将彻底孤立致痫灶的概念引入这种病例的治疗中,对一例致痫灶切除术后无效的额叶癫痫患者施行了额叶孤立术,为保证前额叶彻底孤立,在额叶切开的同时离断前连合和胼胝体前部.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虽然病侧脑电图仍偶有类尖波发放,但临床发作完全停止.结论:前额叶孤立术是治疗额叶癫痫的有效方法,手术的关键是将目标区域即前额叶与脑的其他区域完全离断,切开前连合和胼胝体前部保证了这一目的的实施.
  • 摘要:癫痫,属中医痫症范畴,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有着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医对痫症认识的不断深入,针灸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现代医学科研技术在针灸方面的应用,针灸治疗痫症的理论得到取得了新的进展.近年来针灸治疗癫痫逐渐开展,并在理论及临床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诊治标准不统一等原因,针灸治疗癫痫的疗效尚未被广泛认可.还需要更多大样本、严谨的临床数据以及设计科学的实验室结果来加深对针灸治痫的认识.rn 针灸治疗通过豁痰宣窍和熄风定痛,有效减轻癫痫的临床症状、降低癫痫发作频率或在相同控制疗效的情况下减少药物服用剂量,在癫痫治疗上有其独特之处。要认识到对针灸治痈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认识仍有不足,被医学界广泛认可的相关研究资料较少。Cheuk, Wong为证实针灸治疗对癫痫病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所作的系统评价来看,目前证据尚不足以证明针灸治疗可作为癫痫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有报道指出针灸可能诱发癫痫等不良反应。rn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中医方面尚无统一的癫痫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价标准,导致研究过程中人组条件不统一、治疗方案多样化、部分联合抗癫痫药物治疗的研究中并未规范用药以及对治疗疗效评价无法令人信服,最终造成研究结果无法得到广泛认可。同时已有的基础实验对针灸的作用机理的研究仍未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在临床研究中,可以参考现代医学相关标准,制定规范统一的诊疗评价标准,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可以借鉴"神经调控"的研究成果,进行针灸治痈的机理研究,使针灸更合理地应用于临床,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 摘要: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GE)为一组癫痫综合征具有非局限性起源的的机制且除遗传敏感性外无可证实的病因.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ME)为IGE中最常见的亚综合征.德国Janz于1985年首先描述JME,1989年ILAE正式将JME列为独立的综合征.JME的特点为具有肌阵挛发作,全面强直阵挛发作(GTCs)及少见的失神发作.电生理表现为双侧半球异常,神经影像学无异常.JME肌阵挛发作的特点为以双侧上肢为主,多发生于睡眠醒来时,剥夺睡眠、饮酒、闪光刺激为诱发因素,还有特殊的诱因即认知活动如阅读、计算以做出决断、绘图、书写、下棋、操作仪器等.JME与其他IGE的亚综合征因相互间临床症状有重叠以及EEG无特殊性很难区分,但JME有特殊的基因基础.近年由于影像学后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大脑功能检测手段的进步,发现很多IGE有限局性结构和功能异常,为此Avanzini于2012年提出系统癫痫( system epilepsies)的概念。本文介绍近年来有关JME的研究,这些研究发现一些重要线索,很可能JME的发作起源于丘脑一皮质(主要是与运动相关的皮质)网络,但目前的结果尚不够完整,未能形成一致同意的结论。虽然如此目前的初步结果支持ILAE最近提出的全面性发作的定义“起源于两侧半球网络内某一点,迅速扩布至两侧半球网络包括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目前的初步结果尚不能将JME解释为限局性癫痫的一种。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可以了解癫痫网络的构成及活动机制可进一步了解大脑网络。有可能改进治疗思路,针对某一类癫痈网络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治疗,如某特定部位的神经调控治疗。
  • 摘要: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袭性的脑刺激方法,利用弱的电流经颅刺激目标区域引起脑兴奋性的改变.脑卒中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其死亡率高,存活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如遗留失语、瘫痪、认知、偏侧空间忽视等,严重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rn 目的:回顾分析经tDCS的基本原理,对tDCS在脑卒中后康复的应用及国内外的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卒中后遗症的康复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开阔思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rn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为"经颅直流电刺激脑卒中",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NCBI、Web of Science、Ovid,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检索词为"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stoke,rehabilitation",关于tDCS在脑卒中后康复的应用文章,同时检索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资料进行筛选,选择临床或动物实验研究以及综述类文献查找全文.选择临床或动物实验研究中设有随机对照或对照的实验研究,或者临床个案报道;综述文献选择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方面研究的综述全文.rn 结果:tDCS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兴奋以激活神经细胞活动并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引起皮质功能区的兴奋性提高,刺激后皮质的兴奋性效应可持续较长时间,并引起脑神经膜电位的变化及突触的可塑性调节,从而改善卒中后失语症状,使患者更好的学习运动过程;加快运动再支配的建立,促进肢体康复;调节突触的可塑性,改善认知功能;也有一些国外文献报道了对脑卒中后偏侧空间忽视的改善.然而都只是在临床试验阶段,还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试验设计更完善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tDCS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为tDCS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rn 结论:tDCS代表一种很有前途的技术,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而调节神经活动,从而改善脑卒中康复。一个有趣的未来方向将涉及使用皮质同步tDCS功效的“生物标记“,这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和可靠的指导tDCS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应用。
  • 摘要:患者男性,47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抽搐1个月"以"癫痫原因待查"于2015-04-24收入癫痫科.患者入院前1个月前于安静状态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抽搐伴嘴角左偏,发作时意识清楚,能正常对答,每次发作2-3秒缓解,10分钟左右发作一次,清醒及睡眠中均有发作.否认其他发作形式.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无头痛及呕吐,无幻觉,无行为异常,无记忆力、定向力减退等认知功能下降.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抗癫痫药物后发作无减少.rn 本文针对此病症分析了其入院后诊疗经过,化验检查及结果。研究显示半数的LGIl抗体阳性边缘叶脑炎头部MRI显示双侧或者单侧颖叶内侧T2WI序列高信号,个别患者出现基底节区异常信号。LGI1阳性边缘叶脑炎伴发肿瘤者较少。治疗方面与其他自身免疫性脑炎类似,目前一线治疗药物为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或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亦可联合使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