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一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
第十一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

第十一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西宁
  • 出版时间: 2006-09-08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Multi-pIe enclocrine neoplasia,MEN-1)的诊断思路和外科处理.方法:四顾性研究1974年至2006年我院诊断和治疗的MEN-1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MEN-1患者21例,其中14例分属5个家系.1997年后的17例中16例发现MEN1基因突变.20例患者中甲状旁腺受累13例,胰肠内分泌肿瘤9例,垂体腺瘤8例,肾上腺受累6例,胸腺类癌2例,皮肤纤维瘤样增生合并皮下脂肪瘤2例.2例4种腺体受累,3例3种腺体受累,8例2种腺体受累,5例1种腺体受累,3例携带者尚未检出临床症状及生化改变.6例以肾结石、8例以胰腺内分泌功能障锝为首发症状,2例以胸闷气促首先发现胸腺类癌、1例因肥胖闭经发现肾上腺病变继而检出MEN-1,4例无明显自觉症状.21例患者中7例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1例行甲状旁腺腺瘤摘除;6例切除胰岛素瘤.结论:MEN-Ⅰ临床表现多样,即使同一家系病例亦可有不同表型.基因检查有助明确诊断、甲期发现患者及指导治疗.手术主要针对甲状旁腺增生、胰岛素瘤和胸腺类癌,在治疗致纯性肿瘤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本文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治疗费用和出院后的生存质量.病人与方法:收集和分析2004年1月-2004年12月瑞金医院外科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例.对治愈的患者进行出院后随访,评估其生存质量并做成本一效用分析.结果:70例SAP治愈53例,死亡17例(占SAP的24.28%).患者的住院天数43.92±49.76天,住院费用为81.846±91.941元.电话随访53例存活患者,随访到40例,随访率75.47%,随访时间为10±4个月.将患者按治疗方式分组,应用Short-Form 36 Health Survey(SF-36)评估他们的生存质量,清创引流术为79,ERCP为86,胆道手术为89和非手术治疗为86(P>0.05).做成本-效用分析显示各组平均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分别是17.15年,17.63年,19.64年和16.01年,各组平均每获得一个QALY的花费分别是10874元,1934元,2374元和2513元.清创引流术组每获得一个QALY的花费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SAP患者出院后的生存质量较好,并且各组的生存质量没有明显差异,因此,住院期间的治疗方式对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影响不大,用于治疗SAP患者的费用支出是值得的.
  • 摘要:Glassen 1842年、Ancelet 1860年就对胰腺(头)癌进行了描述,之后有很多研究和进行减黄手术,直到1889年意大利Codivilla才为1例胰头癌患者实行了胰头及十二指肠切除,幽门及胰腺断端予以缝合闭合,并以Y型空肠分别与胃和胆囊进行吻合,术后仅存活24天,但他开创了胰头癌手术的先河. 后经众多的解剖学家、病理学家和外科学家的不懈努力,1935年Whipple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分两期手术切除胰头癌(图一),Ⅰ期行空肠、胆囊与胃吻合,Ⅱ期切除胰头十二指肠,结扎胰管闭合残胰断端和十二指近断端,1940年Whipple行一期胰十二指肠切除,重建消化道顺序为其胆道胰断端胃与空肠吻合,这一手术对治疗胰头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现在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原型,因此人们称之为Whipple手术,1944年Child将此手术重建顺序改为胰胆道胃与空肠,更符合生理.此后,对Whipple手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
  • 摘要:电视腹腔镜的问世,特别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功,腹腔镜微创技术引起外科医生的广泛兴趣,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越来越多的开腹手术被腹腔镜手术所替代或首选腹腔镜手术.但是在胰腺外科领域,由于胰腺位置深在,与周围大血管比邻,显露不充分,手术难度大,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另外,腹腔镜胰腺手术中,特别是胰肠吻合技术难度大,操作困难,术后易并发胰瘘,导致腹腔感染和大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腹腔镜胰腺外科发展远滞后于其他腹腔镜手术,至2003年全世界仅有29篇文献报道腹腔镜胰腺手术,其中13篇为个案报道.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胰腺手术技术的提高,止血器械发明和缝合闭合器的使用,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腹腔镜胰腺手术,但发展水平不一,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报道相差较大.总体来说,腹腔镜胰腺手术技术还处在初期,尚未广泛开展. 腹腔镜胰腺手术中,胰腺远端切除术和肿瘤病灶的摘除术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开展最多的腹腔镜胰腺手术,约占总数的97%.由于这两种手术不需要切除后消化道的重建(胰肠吻合术),因此大大降低了手术的复杂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比较容易开展.其中腹腔镜胰腺远端切除术是目前手术例数最多、最成熟、最具优势的一种手术方式,充分体现了腹腔镜微创外科的技术优势,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本文内容包括: 一、手术适应征的选择 二、保留脾脏的技术要点 三、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 摘要:目的:比较胰头癌扩人根治术和标准Whipple手术并发症及生存率的差异.方法:在Medline及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检索相关文献,根据Sackett提出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对每项研究进行分级(推荐级别根据证据等级分为A级:大型随机试验:B级:小型随机试验;C级:前瞻性试验),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meta-analysis).结果:检索到符合meta分析的RCT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6篇,前瞻性研究5篇.总手术并发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OR值为1.82(95%C1=0.68,4.90);总手术死亡率及1、3、5年生存率OR值分别为0.84(95%CI=0.128,2.55),0.74(95%CI:0.45,1.22),0.90(95%CI=0.54,1.50),0.90(95%C1=0.54,1.50).1.43(95%C1=0.45,4.55).结果显示扩大根治术未增加手术并发症率和手术死亡率(A级):胰腺癌扩大根治术并不能明显延长胰腺癌生存时间(A级),但对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显著提高其生存率(A级).前瞻性研究的结果与RCT结果相同.结论: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但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不能明显提高病人生存期(A级),Whipple手术仍应作为胰头癌治疗的首选.对于淋巴结阳性病人,可选用扩大根治术(A级).但这一循证分析结论需要开展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摘要:自从1987年3月Philipe Mouret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来,近20年的发展使得微创技术被广泛接受并获得巨大发展.从来没有其他技术能够象腔镜技术这样深刻的影响着外科医生的观念和手术方式.目前的临床研究已证实多种腹部手术包括肾上腺切除、脾切除、结直肠切除都能够安全地在腹腔镜下实施,并具有传统手术方式所没有的优越性.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技术的提高使得更多高难度手术得以在腹腔镜下完成,腔镜外科在腹部的禁区也日益缩小.胰腺的位置深处于腹膜后,周围毗邻重要解剖结构,因而腹腔镜胰腺手术始终存在较大难度.腹腔镜最早被作为诊断性的工具应用于胰腺外科,用于获取病理诊断和评价肿瘤的可切除性.但随后腹腔镜也被用于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治疗(胆囊空肠吻合、胃空肠吻合)、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重症胰腺炎坏死胰腺组织清除、胰腺内分泌肿瘤剜除、胰腺空肠吻合和远端胰腺的切除(保留或不保留脾脏).但难度最大和最具有挑战性的还是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不仅包括复杂的切除过程,还要进行复杂的消化道重建,使其成为腹腔镜胰腺外科所要跨越的最后障碍.自从Gagner于1992年首次描述了腹腔镜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于1994年报道于文献后,腹腔镜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一直沿着手助切除和拖出式吻合(胃肠吻合)的方向发展.目前文献报道的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例很少,几乎都在手助下完成.最近我们对一例胆管下端癌患者试行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获得成功.
  • 摘要: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是胰腺的一种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以不可逆的形态学改变为主要特征,最终可导致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永久损害.CP在西方国家的流行率为10~15/10万,发病率为4~7/10万,国内尚无全国性的调查报告.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我院在腹部手术时探查胰腺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胰腺肿大,质硬、或呈腊肠样改变,细胞学检查为CP,因此,实际上CP的发病率较高.本文介绍了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情况.
  • 摘要:200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定的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草案>在全国实行以来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由于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新的概念和新的治疗措施不断推出,其中一些已经比较成熟且行之有效,因此,有必要对2000年的诊治草案进行增补和修订.在2004年第十次全国胰腺学术会议上,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草案修订内容进行了专题讨论,随后又在北京、南京、武汉和上海等地进行多次讨论并征集意见,最终制定了本增订稿.由于诊治草案经过五年临床使用考验,得到肯定效果,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参考作用,故将"草案"修订后更名为"指南".
  • 摘要:超声、CT、MRI、ERCP是诊断与鉴别胰腺癌的最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胰腺癌最可靠的手段.根据不同胰腺疾病的形态特征,绝大多数胰腺内、外分泌肿瘤、囊性肿瘤及炎性疾病可得到正确诊断,但上述方法难以对8%-35%的胰腺实质性肿块与胰腺癌做出正确鉴别,需探索新的检查手段.本文介绍了胰腺癌的鉴别诊断方法与应用研究现状.
  • 摘要:虽然越来越多的医疗中心和医院承认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标准,并遵循其手术原则和范围施行手术,以及以影像学为基础的术前评估精确度不断提高,导致胰腺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切除率得以提高,但现实情况是,术后生存率并没有改变,影响生存率的因素大致包括:①根据术后肉眼或镜下有残留病灶;②主要大血管的侵犯;③神经干及其周围组织的侵犯;④局部淋巴结转移和发生远处转移. 胰腺癌预后较差最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病例(2/3)在诊断时已处于疾病的进展期或称之为中晚期,许多经术前评估可切除并实行了根治性切除的病例,其实在术前或术中已发生了亚临床转移,只是采用现有的常规手段没有发现而已,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胰腺癌分子生物学的特性及亚临床转移的机制,加深对胰腺癌分子生物学的理解.有望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整体生存率. 提倡和规范根治性手术应该而且仍然是胰腺癌治疗的中心,但是其他治疗方法对于延长生存时间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不可切除的肿瘤确有明确的疗效.无论是可切除病例还是不可切除病例均应重视综合治疗.本文总结了目前胰腺癌治疗的技术发展以及多方案治疗未来的研究方向,以供参考.
  • 摘要:近些年,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发病率不断增加,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大约30~50%的糖尿病病人合并各种并发症,进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生存期缩短.糖尿病病人持续的高血糖水平是合并并发症的决定性危险因素.因此,只有建立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长期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才能给糖尿病病人带来健康、良好的生活.DCCT指出,即使是严格遵守糖尿病的强化治疗方案,也难以长期维持血糖稳定,且增加发生低血糖无感知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目前,达到并维持正常血糖,同时避免低血糖危险的唯一途径,就是胰岛替代治疗:胰腺移植或者胰岛移植.目前,全世界胰腺移植已经超过20000例.胰岛素不依赖率1年为85%,3年为80%,而且还在不断提高.胰腺移植的成功表明,即使在长期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状态下,胰岛替代治疗依然有效.在最近的20年,胰腺移植治疗糖尿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预防和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1974年,明尼苏达大学施行了第一例胰岛移植,目前已经有500多例1型糖尿病病人接受了胰岛移植.近25年来,关于胰岛移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使其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首先,人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已有成功报道;第二,胰腺保存技术的改进、胰岛分离率的提高、以及合理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和抗炎治疗的应用,使胰岛移植取得了同胰腺移植相近的效果;第三,实验表明,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能够逆转糖尿病,这预示着胰岛移植有着潜在无限的组织来源.
  • 摘要:胰腺癌仍然是预后最差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的统计,2005年全美胰腺癌新发病例数为32180例,死亡病例数为31800,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4位.发病率与死亡率几近相等表明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很高,但治疗效果则不佳.多年的临床实践使人们认识到,治愈胰腺癌需要内外科、放射学科及基础学科等共同努力寻找提高生存率的具体策略和措施.本文对近年胰腺癌诊治中的几个热点与难点问题做一综述,以期总结经验、交流心得,为提高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专业组与非专业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有无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86年成立胰腺专业组以来至2005年38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资料,其中专业组行PD287例,非专业组行PD99例.结果:专业组与非专业组手术切除率、切缘阳性率、胰瘘发生率,平均切除肿瘤大小、平均清除淋巴结数、平均术中输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生存期、手术死亡率分别为44.1%、7.32%、2.44%、3.17cm、10.14、790ml、6.1h、16.3d、26.9月、1.39%和29.4%、17.17%、11.11%、2.69cm、5.64、1230ml、5.29h、21.9d、19.1月、8.08%,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在胆瘘、出血、胃潴留、感染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①宜成立胰腺诊治中心或专业组,集中收治胰腺病人,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规范性.②主张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提高疗效.
  • 摘要:人体内分泌腺体包括有垂体、肾上腺、甲状旁腺、胰岛、甲状腺、胃肠道的EC细胞(肠嗜铬细胞)群,这些内分泌腺都可发生增生、腺瘤、甚至腺癌.在一个病人体内,累及上述腺体二个以上者,即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病(multiple endocrine adenopathy MEA或MEN).本病是少见病,临床上常是累及的二个腺体先后或同时出现症状,本病多为遗传性,也可以散发性. 本病按累及的腺体不同可分为三型:1.MENⅠ型,累及的腺体为甲状旁腺、胰岛、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以及位于支气管和小肠的类癌.2.MENⅡ型,Ⅱ型也按累及腺体表现不同而分为:MENⅡa,累及的腺体为甲状旁腺、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双侧),以及交感神经节的嗜铬细胞瘤.MENⅡ b,很少累及甲状旁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同MEN Ⅱa,粘膜,尤其是口腔粘膜包括唇、舌的多发性神经瘤,病人常有Marfan面容.3.MENⅢ型是MENⅠ和MENⅡ的混合型如既累及垂体(MENⅡ型不累及的),又有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MENⅠ,MENⅡ更少见. 本会为胰外科学术会议,故本文只谈涉及胰内分泌肿瘤的MENⅠ,MENⅢ型,报导北京协和医院普外科的诊治经验,MEN Ⅱ不累及胰腺,此处从略.
  • 摘要: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艰苦探索尤其是近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以后,近年来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临床治疗方法有了不少新的进展,治疗效果有明显改善.但是SAP仍然是当前外科急腹症中尚未满意解决的疑难问题之一.目前针对SAP实验和临床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SAP的认识有所进展,即SAP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多器官损害性疾病,在病程的早期阶段,胰外器官的损害及其临床的重要性已远远超出胰腺病变本身,由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进展为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FR)以及严重的代谢、内环境紊乱、体液分布异常等是导致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是远远不够的.第二,SAP确实是一个外科疾病,因为本病在病因如胆道结石、胆胰管解剖异常及胰腺分隔症等,以及病情进展早期出现急性腹腔室隔综合症(ACS),严重的急性腹膜炎以后病情进展过程中出现的胰腺坏死、胰周体液积聚、坏死组织感染及假性囊肿等均需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手术干预.尽管如此,由于SAP在病因、发病机制、病情进展及对治疗的反应存在着突出的个体差异,有的起病严重,但对治疗反应良好,能够比较平稳地渡过SIRS期;有的病例进展非常迅速,MODS极早出现,并同时合并ACS,进而加重脏器功能衰竭,临床上称为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AP)或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ESAP),治疗选择上非常棘手.同时在疾病后期出现的与胰腺坏死相关的问题如胰周及腹膜后体液积聚、局部和全身性感染、迟发性脏器功能衰竭以及机体慢性消耗、免疫功能低下等,都使临床治疗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构成治疗上的难点.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常伴有严重的代谢功能紊乱.近年来随着SAP非手术治疗的进步,营养支持在SAP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内容包括: 1.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代谢紊乱 2.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的意义:①减少胰液分泌;②足够的营养,避免额外的分解.③SAP病人异常的营养物代谢,需要通过适当的营养支持予以纠正.④几乎所有的SAP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并发症,营养物质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补充.⑤近年发现,SAP病人早期的肠内营养有助改善肠粘膜屏障,有望通过特殊的营养支持,预防MODS. 3.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的目标:第一,减少胰液分泌;第二,纠正SAP所致的营养物异常代谢;第三,提供合理的营养底物,第四,通过特殊营养物的营养支持,尤其肠内营养,预防肠源性感染和MODS. 4.重症急性胰腺炎不同时期的营养支持策略 5.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的特殊问题
  • 摘要:脏器功能障碍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基本特征之一.重症急性胰腺炎所引发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连锁和放大效应: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约40%~60%的SAP早期死亡的病人,是由于早期"瀑布样"反应所引发的进行性的MODS;后期SAP病人的死亡常常由于感染继发的sepsis和MODS.目前,更为常用的是器官衰竭的评分,将每个器官的衰竭程度分为4个等级,再进行总体评分,如Bernard器官功能障碍评分,更能量化器官障碍的严重程度. 目前MODS的治疗仍然是多器官功能的支持治疗.应当强调急性胰腺炎发病一开始即是全身性疾病的概念,重视对重要器官功能的监测,加强对重要器官功能的保护.支持治疗:(1)补充血容量、血液动力学监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虽可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及中心静脉压监测,但Swan-Ganz导管仍是评价补液量恰当与否及心脏承受液体能力的最好方法,同时应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及红细胞压积(一般在32%左右).
  • 摘要:经自20世纪以来,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发病机理、病理演变和病理生理变化等方面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尤其在近1/4世纪,重症监护、影像技术和治疗药物的发展,SAP的非手术治疗有了显著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治疗策略上的变化,目前国内外趋于一致的策略,概括为:在SAP的早期,采取以脏器功能维护为中心的非手术治疗,无菌性坏死尽量采取非手术治疗,出现坏死感染后采用外科治疗.在此治疗策略的基础上,国内外相继提出了SAP的诊治规范,我国近年来对SAP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也有明显的跃进,逐步形成了治疗程序,降低了死亡率.但当前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过程中,又有过分强调非手术治疗,忽视手术治疗的倾向,手术指征和时机的掌握,成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的新瓶颈.在临床工作中,对SAP手术指征和时机方面确有不少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很有必要对SAP的手术问题进一步认识、研究和总结,以求进一步提高疗效.本文内容包括: 一、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的历史演变 二、手术治疗在SAP中的地位 三、无菌性坏死的手术治疗问题 四、早期手术的问题 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手术治疗的原则:
  • 摘要: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并有其独特的解剖及生物学特性.由于其解剖位置深在,症状隐匿,导致其不易早期发现;即使影像学能够发现的小胰癌,相当一部分已有淋巴转移和神经浸润,术后易于复发和转移,而且对常规的化疗、放疗均不敏感,5年生存率长期徘徊不前.如何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其发生机理,并有针对性地寻找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策略,是人们长期追求的目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不断进步,对胰腺癌发生、浸润及转移过程中参与的基因和信号转导通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针对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制出一些初见成效,而且颇有希望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靶向治疗、基因治疗、抗血管形成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段,相互融合,一些十年前认为非常遥远的想法,如今已从实验室步入临床,实验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虽然攻克胰腺癌的道路仍很漫长,但毕竟逐步在接近这个目标.本文内容包括: 一、胰腺癌的相关基因和信号转导通路 二、胰腺癌的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 三、胰腺癌的抗血管形成治疗和免疫治疗 四、胰腺癌的基因治疗 五、未来方向:多种治疗技术的相互融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