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吞咽障碍高峰论坛
第四届吞咽障碍高峰论坛

第四届吞咽障碍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5-12

主办单位: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会议文集:第四届吞咽障碍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索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同步吞咽任务对吞咽运动中枢的神经电生理学影响.rn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双盲设计.选取健康受试者20例,先后给予阳极tDCS(a-tDCS)、阴极tDCS(c-tDCS)和虚假tDCS(s-tDCS)三种刺激模式,以吞咽强投射区为靶半球进行干预,并同步完成用力吞咽任务.单脉冲经颅磁刺激分别刺激双侧吞咽皮质代表区,记录tDCS干预前以及干预后5、30、60和90min舌骨上肌群的运动诱发电位(MEP);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rn 结果:tDCS干预因素可影响双侧吞咽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同侧,F(2,28)=241.2,P<0.01;对侧,F(1,20)=29.5,P<0.01].时间因素和tDCS干预因素有交互作用[同侧,F(3,46)=25.4,P<0.01;对侧,F(4,53)=6.6,P<0.01].其中s-tDCS对双侧兴奋性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侧,P=0.894;对侧,P=0.354].与s-tDCS相比,a-tDCS提高了刺激同侧的兴奋性,而不是对侧[同侧,MEP均值差值为21%±2%,95%可信区间为15%~27%,P<0.01;对侧,MEP均值差值为1%±2%,95%可信区间为-3.4%~6.5%,P>0.05].与s-tDCS相比,c-tDCS抑制同侧而增强对侧的皮质兴奋性[同侧,MEP均值差值为-21%±2%,95%可信区间为-18%~-42%,P<0.01;对侧,MEP均值差值为20%±3%,95%可信区间为12%~29%,P<0.01].rn 结论:tDCS同时结合吞咽任务对吞咽运动中枢的影响具有极性依赖性和刺激半球依赖性特征;a-tDCS可以提高同侧吞咽皮质运动区的兴奋性,而c-tDCS则在抑制同侧吞咽运动皮质同时兴奋对侧吞咽皮质区.
  • 摘要:目的:了解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参数对于判断吞咽障碍预后的价值.rn 方法:选取77例经VFSS诊断的脑损伤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均接受专业吞咽训练,主要包括饮食改变(如选择合适的形状、大小等)、调整进食姿势(如吞咽前误吸的患者可低头吞咽等)、行为治疗(如对于吞咽中误吸可进行声门上吞咽、环咽肌开放不全的患者进行门德尔松法)和口颜面肌肉的训练(每日1次,每次45min,共12周).经3个月的吞咽训练后,再次进行VFSS检查,分别进食3ml液态钡食、10ml液态钡食、10ml半固体(酸奶)钡食、10cm3固体(1/4包钡蛋糕)钡食,确定能否完全经口进食.根据入组3个月后患者能否完全经口进食,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能完全经口进食,41例)和预后不良组(不能完全经口进食,36例).分别采集患者VFSS参数,并记录3个月后各种食团吞咽时口腔传送时间、咽延迟时间、咽传送时间、舌骨上抬幅度、舌骨前移幅度,并对2组患者的VFSS参数及其与吞咽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吞咽3ml液体时的口腔传送时间、咽延迟时间、咽传送时间[(0.88±0.18)、(0.40±0.21)和(0.61 ±0.11)s]较预后良好组[(0.75±0.16)、(0.26±0.17)和(0.53±0.13)s]明显延长,其舌骨上抬幅度[(1.19±0.38)cm]较预后良好组[(1.54±0.53)cm]明显减小,且组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吞咽10ml半固体(酸奶)及10cm3固体(1/4包钡蛋糕)时的口腔传送时间、咽延迟时间均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延长(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吞咽10ml半固体(酸奶)时的咽传送时间及舌骨上抬幅度与预后良好组患者吞咽同类食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吞咽10cm3固体(1/4包钡蛋糕)时的咽传送时间及舌骨上抬幅度差异不明显(P>0.0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统计显示,口腔传送时间(OR值=0.01,P=0.048)、咽延迟时间(OR值=0.01,P=0.040)、舌骨上抬幅度(OR值=20.26,P=0.000)与吞咽障碍预后不良有关,即口腔传送时间越长,咽延迟时间越长,舌骨上抬幅度越小,则吞咽障碍预后越差.未发现舌骨前移幅度与吞咽障碍预后的相关关系.rn 结论:VFSS参数对于分析中枢神经性吞咽障碍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球囊扩张治疗脑干卒中后上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的中枢神经调控机制.rn 方法:选取上食管括约肌开放不全或完全不开放的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球囊扩张组,每组10例;另选取健康受试者10例设为正常组.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3组受试者吞咽唾液时吞咽相关皮质兴奋性的变化(正常组于2组患者治疗后进行检查),并比较3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皮质和皮质下激活情况.rn 结果:正常组受试者双侧大脑皮质及皮质下激活广泛,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脑区激活明显减少.治疗后,球囊扩张组中有7例患者恢复完全经口进食,常规治疗组仅3例恢复经口进食,且球囊扩张组患者激活脑区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多,包括前扣带回、岛叶、辅助运动区、额叶、楔前叶等,但激活体素较低(P<0.01);常规治疗组患者后脑区仅左侧楔前叶较组内治疗前激活增多,且激活体素仅为22(P<0.01).rn 结论:改良球囊扩张术可激活感觉运动皮质及皮质下吞咽相关的功能区,并通过离皮质通路来改善吞咽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美国产的爱荷华口肌训练仪(IOPI)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IOPI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的疗效,并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进行评估.rn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VFS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FSS评分[(4.20±0.92)分]优于对照组[(3.30±0.67)分];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1个月时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VFSS评分(6.50±1.28)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5.24±1.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IOPI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吞咽时实时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的疗效.rn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NMES+球囊扩张治疗.rn 结果:经治疗后,两组共有26例患者恢复正常经口进食,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显示患者吞咽食物时环咽肌正常开放,食物能顺利通过环咽肌,误吸消失.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恢复正常进食患者其平均治疗次数(Z=2.423,P=0.0201)、平均治疗天数(Z=2.116,P=0.0352)、平均治疗费用(Z=2.296,P=0.0263)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指标均以实验组患者相对较优.rn 结论: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及常规NMES+球囊扩张治疗对腩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均具有较好疗效,并且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治疗能进一步缩短疗程、降低治疗费用.
  • 摘要:本文对近年国内外SWAL-QOL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SWAL-QOL可针对某一病因的吞咽障碍患者,围绕生理、情感、社会等方面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针对性较强,评估时不易被患者其他疾病症状所干扰。文章介绍了SWAL-QOL的修订,分析了SWAL-QOL信度效度的研究,根据SWAL-QOL的应用,对SWAL-QOL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国内研究的现状,未来的研究应该根据国内汉化量表的标准程序对SWAL-QOL进行汉化,并针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信度效度的研究,从而更加明确影响此量表的各种相关因素,例如使用鼻胃管与经口进食患者之间、独自完成量表与在协助下完成量表患者之间在SWAL-QOL的得分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更客观的结论。随着临床工作者对SWAL-QOL的认识不断加深,其也将越来越多地被研究使用,而量表信度和效度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在汉化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编制,考察该量表的概念等价性、语义等价性、技术等价性以及心理测量等价性,同时与临床常用的标准量表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更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SWAL-QOL量表。
  • 摘要: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技术在吞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现从其原理大手,介绍了sEMG的信号来源,sEMG数据采集,sEMG数据分析,并简要分析吞咽研究领域中使用sEMG技术应注意的部分问题.在吞咽研究中,目前sEMG仍主要用于治疗领域。随着相关硬件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进步,sEMG有望提供更精确的定量结果,从而成为深入探索吞咽生理和病理机制的有力工具。在明确sEMG原理的基础上设计更合理的数据采集方案,遵循sEMG操作规范,是获得高质量数据的前提,也有助于深化和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 摘要: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临床常表现为咳嗽、咯血、胸闷、气急等呼吸系统表现,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尚较少见.我科于2013年期间收治了1例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的肺癌患者.本例患者吞咽障碍原因分析如下:①吞咽通道(口腔、咽、喉、食管)机械性狭窄和梗阻——患者喉镜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检查未见食管受累,吞咽造影检查亦未发现食管结构改变,故考虑肿瘤引起吞咽通道机械性梗阻和狭窄的可能性不大;②神经性因素——引起吞咽障碍的神经性因素包括中枢及周围性原因,患者头部MRI检查未见异常,故定位诊断可排除中枢性损伤,结合患者有声音嘶哑的临床表现,考虑可能为肿瘤直接侵蚀舌咽、迷走神经或淋巴结转移后压迫舌咽、迷走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吞咽障碍和软腭瘫痪等。本例患者以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为主诉,无明显呼吸道症状,容易被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或耳鼻喉科疾病如急性咽喉炎等。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每例患者都应进行全面系统地常规检查,如胸部x线检查,必要时行胸部CT检查,以便早期确诊,减少误诊。
  • 摘要:本文从食品质构的角度入手,分别根据不同种类的食品质构,给出了食品质构的检测方法和调整的指导原则,全面介绍了国际饮食障碍者膳食标准化委员会的分类标准,期待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食品科学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及其医护人员提供吞咽功能障碍膳食的相关标准,保障其安全饮食。
  • 摘要:目的:观察头皮针针刺下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rn 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吞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NMES治疗后紧接在头皮针针刺下的吞咽训练,对照组在NMES治疗后紧接吞咽训练但不采用头皮针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的口腔期、咽期、误咽情况进行评分;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rn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FSS评分和SS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VFSS各期评分[治疗组:口腔期(2.51±0.56)分、咽期(1.94±0.76)分、误咽时(3.63±0.88)分;对照组:口腔期(2.14±0.65)分、咽期(1.54±0.66)分、误咽时(3.40±0.98)分]较组内治疗前的各期评分均有增加,而治疗后的SSA评分[治疗组(23.20±4.56)分,对照组(25.57±4.69)分]则较组内治疗前[(31.54±3.47)分和(30.89±3.59)分]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VFSS各期评分及SSA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且治疗组的VFSS各期评分与治疗前各期评分的差值[(口腔期(1.09±0.61)分、咽期(0.71±0.62)分、误咽时(1.14±0.73)分]均大于对照组[(口腔期(0.74±0.83)分、咽期(0.17±0.45)分、误咽时(0.69±0.53)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等级评分均有下降,才藤等级评分均有上升.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评分和才藤评分的总有效率均达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2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头皮针针刺下进行吞咽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肌力训练联合水中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rn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肌力训练及陆上步行训练,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肌力训练及水中步行训练.于入选时、治疗9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徒手肌力评定(MMT)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rn 结果:经9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FIM、MMT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FMA、FIM及BBS评分[分别为(25.4±3.77)分、(99.8±4.86)分和(38.9±4.3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T肌力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在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水中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对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TBS)对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双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对舌骨上肌群的调控机制.rn 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24例,采用持续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cTBS)刺激受试者左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采用间隔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iTBS)刺激受试者右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记录刺激前及刺激后即刻、15min、30min双侧舌骨上肌群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刺激前、后不同时间点双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的变化.rn 结果:刺激前,左右两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分别为(375.29±176.09)μV和(368.17±149.02)μV,分别与同侧刺激后即刻、刺激后15min和刺激后30min舌骨上肌群MEP波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iTBS可兴奋右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并能逆转左侧相应皮质被cTBS预处理的抑制效应.TBS可以影响两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采用自主开发的吞咽造影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进行吞咽造影时间学参数和运动学参数的量化分析,确定该分析方法的信度.rn 方法:选取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8例,接受标准吞咽造影检查,分别选择质地为3ml、5ml由600kg/m3硫酸钡混悬液调制的稀流质、浓流质、糊状食团,每位受试者共进行6次吞咽.由两名分析者分别对所采集的吞咽造影视频进行间隔时间为4周的2次分析,分析参数包括口腔运送时间、软腭上抬时间、舌骨位移时间、喉关闭时间、环咽肌开放时间、舌骨向前位移、舌骨向上位移、环咽肌开放幅度及咽腔收缩率.rn 结果:不同参数之间信度存在差异,除两名分析者测得的舌骨向前位移(HAM)及向上位移(HSM)的内测信度为0.41~0.60,信度欠佳,以及间测信度为0.61~0.80,信度中等外,其余参数信度均较好.rn 结论:自主开发的吞咽造影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信度比较理想,该软件可用于临床吞咽造影量化分析.
  • 摘要:文章介绍了吞咽障碍的临床诊治,分析了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应用经颅磁刺激研究吞咽中枢通路的影响机制,导管球囊扩张治疗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吞咽的中枢神经调控机制,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吞咽皮质可塑性的研究几方面的内容。并总结了吞咽障碍特殊人群的营养管理和吞咽障碍患者的食品研发,有助于提高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代食管术后所致复杂性吞咽困难的治疗新策略.rn 方法:选取结肠代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致复杂性吞咽困难患者l例,采用增强气道保护训练、舌压抗阻反馈训练、M asake吞咽训练法、用力吞咽法、VitalStim电刺激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治疗.治疗前、后,采用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高分辨率咽腔压力测定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rn 结果:FOIS由l级进展至7级,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显示,治疗前患者的咽腔收缩率为50%,治疗后咽腔收缩率为23%.高分辨率咽腔压力测定显示,患者治疗前腭咽压力峰值为82.8mmHg,治疗后为156.9mmHg;治疗前腭咽收缩持续时间为310ms,治疗后为525ms;治疗前下咽压力峰值为53.7mmHg,治疗后为103.2mmHg;治疗前下咽收缩持续时间390ms,治疗后为1030ms.复查吞咽造影显示患者会厌谷残留减少,吻合口较前明显开放,渗漏消失.患者可完全经口进食,拔除空肠造瘘管.rn 结论:对于结肠代食管术后吻合口重度狭窄所致吞咽困难的患者,经扩张治疗无效后,可通过综合吞咽功能训练增加咽部推动力以促进吞咽功能改善.
  • 摘要: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对球囊主动扩张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疗效的影响.rn 方法:选取54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吞咽障碍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表面麻醉组(表麻组)和无麻醉组(无麻组),表麻组患者进行球囊主动扩张前给予表面麻醉,无麻组患者进行球囊主动扩张前不给予表面麻醉;2组患者均同时辅以低频电刺激,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后进行X线吞咽造影及吞咽自觉费力程度评定.rn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咽启动延迟时间明显缩短、环咽肌开放程度明显增加(P<0.05),喉部前移和上抬幅度亦显著改善(P<0.05),自觉费力吞咽评分和无效吞咽次数均明显减少(P<0.05),并且无麻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表麻组(P<0.05);另外治疗后无麻组患者误吸率(3.6%)较治疗前(57.1%)及对照组水平(38.5%)均显著降低(P<0.05),经口进食改善率(89.3%)较表麻组(61.5%)明显提高(P<0.05).rn 结论:球囊主动扩张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具有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吞咽功能,且治疗时不采用表面麻醉的疗效优于使用表面麻醉.
  • 摘要:目的:观察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在临床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定和治疗中的作用.rn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CF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ICF组患者于收治后即开始Thrcats 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评定,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康复医学科常规吞咽功能障碍评定.评定结束后,2组患者均进行吞咽功能障碍常规康复治疗,ICF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依据ICF评估时发现的功能障碍给予相应的干预.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定,并于评估结束后行表面肌电图(sEMG)检查.rn 结果:治疗4周和8周后,ICF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分别为(2.56±0.76)级和(1.46±0.32)级,分别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8周后,2组患者各肌群的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ICF组各肌群的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在常规吞咽功能障碍治疗的基础上,根据ICF Threats 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的评定结果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显著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以及各肌群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
  • 摘要:文章介绍了TMD的疼痛评定、张口活动度评定、专用评价量表、TMD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定和生活质量的评定,分析了TMD的诊断标准。TMD的病因复杂,身心表现多样,其康复评定量表包括了疼痛、活动、综合指数、心理及生命质量等,全面而有针对性地应用这些评定量表,对TMD的诊断、康复治疗、疗效评定和进一步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吞咽功能障碍的成因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结合我国适老功能食品极度匮乏的现状,提出了建立健全适老功能食品服务体系的若干想法.具体建议如下:①建立适老功能食品保险制度,以医生诊断吞咽功能障碍为准,现阶段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可以按年龄给予优惠,如100岁、95岁、90岁、85岁、80岁按比例给予补贴;②制定“适老功能食品”标准体系,根据标准满足各类老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需求;③发展“适老功能食品”科研机构与专业生产机构,研发系列化吞咽食品生产加工机械,采用总部基地集约化食品原材料总加工为成品原料,采用裸包装直接食用(减去包装环节可降低60%的成本),全程保鲜运输,并通过全程智能控制,按预定食谱配料,终端为居家或养老机构,无需专门的营养师;④建立适老功能食品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绿色副食蔬菜基地和运输专用通道;⑤建立适老功能食品服务网络,开展适老功能食品研究,培养专业化人才。
  • 摘要:文章介绍了台湾吞咽障碍的服务模式,现阶段吞咽障碍的服务状况和吞咽障碍的专业人力资源现状,对脑卒中、颈部肿瘤患者、婴幼儿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总结了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无论何种病因所造成的吞咽障碍,语言治疗师都需要综合分析其吞咽评估结果,认真确认造成其吞咽困难的原因,再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才可达到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其生命质量的目的。
  • 摘要:目的:观察调神利咽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rn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2组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调神利咽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仅辅以常规针刺治疗,2组针灸每日1次,每周6d,共2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法(SSA)和微型营养评价法(MNA)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rn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SSA及MNA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SSA评分显著下降,MNA评分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SSA评分[(21.70±3.10)分]较低、MNA评分[(23.27±3.36)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营养良好、有营养不良风险、明确营养不良人数分别为16例、16例、1例,对照组营养良好、有营养不良风险、明确营养不良人数分别为7例、18例、4例,提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营养状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在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调神利咽针刺法较常规针刺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
  • 摘要:目的:观察太极拳锻炼联合穴位按揉治疗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疗效.rn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老年慢性失眠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太极拳锻炼,观察组患者则在太极拳锻炼基础上辅以穴位按揉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SPIEGEL睡眠质量量表、埃克森焦虑情绪量表及GQOLI-74总体生活质量问卷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rn 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埃克森焦虑情绪评分[分别为(16.55±3.06)分、(19.25±3.14)分]、GQOLI-74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0.07±4.50)分、(66.31±4.75)分]及SPIEGEL睡眠质量评分[分别为(10.74±1.92)分、(14.86±2.6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短期太极拳锻炼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失眠患者病情,如同时辅以穴位按揉则能进一步改善患者情绪、生活质量及睡眠情况,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