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0中国杭州国际便秘专题学术论坛
2010中国杭州国际便秘专题学术论坛

2010中国杭州国际便秘专题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0-09-24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2010中国杭州国际便秘专题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为了解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便秘的疗效及便秘的复诊率、证型、治疗起效时间等,本文总结了近1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便秘的病例资料。近1年间共诊治便秘患者135例,占同期所诊治患者总数的17.22%,复诊率为35.6%。初诊时,53例(39.26%)患者作过肠镜、胃镜、排粪造影、气钡灌肠等检查:服用过或正在服用泻药者有31例,占22.96%;服用泻药时间为1年至22年,主要为间断持续服用;服用的泻药以刺激性泻药为多。便秘患者中以肾阳虚型为多,占84.44%,采用济川煎加减治疗者有108例(80%)。早期配合运用西药治疗者有57例,占42.22%。可以判断疗效的48例患者中,临床痊愈42例,有效4例,无效2例,临床痊愈率为87.83%,总有效率为95.75%。其中,服药7剂起效者有34(70.83%)例,10剂起效者有1(2.08%)例,14剂起效者有5(10.42%)例,21例起效者有3(6.25%)例,28例起效者有1(2.08%)例。绝大部分复诊患者其治疗起效均在7剂以内。体会到:慢性便秘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必须以辨证治疗为主方能获好的远期疗效,早期配合对症治疗很有必有:舌质、脉象对于辨证、用药乃至预后的判断很重要;直肠指诊对于便秘的辨证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不可根据有关检查结果指导辨证用药;起效后坚持治疗,巩固治疗很重要;便秘的预后主要与证型有关,虚证与虚实夹杂型便秘,起效较慢,疗效相对较差;给予患者饮食、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很有必要。
  • 摘要:中医的便秘虽然有许多不同的称谓,但主要指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常指习惯性便秘。目前中医便秘的概念内涵有所扩大,与西医便秘概念的差异缩小。中医对于便秘的认识和治疗特点有:⑴注重从整体上认识便秘。认为便秘的病位在大肠,基本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司,但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⑵将便秘分为虚、实二大类,实秘是指由邪热、寒积、气滞引起邪滞肠胃,壅塞不通所致之便秘,虚秘是指由阴阳气血不足而致肠失温润,或推动无力而致便秘。⑶对病史资料的收集着重于整体,对局部检查存在不足。⑷通过辨证倒推病因,即“审证求因”。⑸根据证型分别论治,采用个体化治疗。对于实秘,以祛邪为主,采用泄热、温散、通导等方法治疗:对于虚秘,以扶正为主,采用益气温阳,滋阴养血等方法治疗。⑹以整体治疗为主,治疗手段众多。⑺重视饮食及导引等调养。
  • 摘要:目的:探讨PPH结合直肠黏膜纵行柱状缝扎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与直肠前突的疗效。rn 方法:用PPH切除松弛脱垂的直肠黏膜袖及突向直肠前方的囊袋,同时于吻合口上方1cm处分别在截石位2、6、10点纵行柱状缝扎直肠黏膜至肛直环以上,以固定悬吊脱垂的黏膜,解除排便困难。rn 结果:本组35例患者术后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前突引起的便秘症状明显改善。rn 结论:利用PPH切除脱垂的直肠黏膜以及向阴道方向突出的囊袋,并行直肠粘膜纵行柱状缝扎悬吊吻合口上方的脱垂黏膜,减轻了临床症状,减少了术后复发。
  • 摘要: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指在正常状态下无遗尿,而在腹压突然增高时尿液自动流出的症状,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疾病,其发病往往伴随着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POP)。本文介绍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胶原蛋白的结构和代谢异常在SUI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摘要:便秘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病症。其病因不清,症状顽固,治疗困难。目前大致可将便秘分为慢传输型(Slow transmit constipation,STC)、出口梗阻型(OOC),而两者同时发生的混合型便秘(Mixed constipation,MC)又占多数。我们采用穴位强化埋线结合STAPRE(Stapler trasanalpartial resection of rectum)手术治疗混合型便秘67例,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疗效观察。
  • 摘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PFDD)是指由盆底支持结构缺损、盆底神经-肌肉损伤或功能性障碍、盆底脏器移位、盆底生理功能障碍等原因造成的以盆底器官脱垂、会阴松弛、排尿排便功能障碍等为核心症状的一系列疾患。既往对PFDD的研究大多以妇科、肛肠科或泌尿外科等单一专科的内容各自进行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整体疗效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实际上,临床上所碰到的盆底功能障碍绝大多数不是以单一专科疾病形式存在,而涉及到多个系统,PFDD是由于盆底整体支撑结构、组织形态或生理功能发生异常致病。因此,只有在多学科综合的盆底整体康复理念指导下,PFDD的研究才能获得正确的方向。
  • 摘要:@@盆底结缔组织是盆底的重要支持成分,盆底结缔组织含有三种纤维,即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其中胶原纤维占有主要成分。其含量占组织干重的50%-70%。胶原纤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胶原蛋白,简称为胶原(collagen)。盆底正常支持功能有赖于充分的胶原合成、组装、交联,比例适当的胶原类型成分和适当的胶原组织重塑、分解代谢。目前的研究表明,盆底器官脱垂患者盆底结构中胶原的含量、组成、超微结构和分解代谢均发生了改变,提示胶原状态对组织抗拉伸强度和维持盆底器官正常生理位置均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直肠内脱垂(internal rectal prolapse,IRP)是造成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常见病因之一。因其病因较多,发病机理复杂,治疗效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手术疗效的评价尚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我院1987年1月提出功能性直肠悬吊术治疗直肠内脱垂,包括直肠悬吊、盆底抬高、子宫圆韧带缩短、乙状结肠切除。至2006年4月行手术治疗的直肠内脱垂61例,将其病例特点和疗效作回顾性分析。
  • 摘要:@@近一年来我们在开展MR排粪造影中发现了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肛提肌及提肌板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对此我们采用臀大肌束代肛提肌修补术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3例,收到了良好效果。该术式利用臀大肌束代肛提肌悬吊加强具有手术简单、取材近、安全可行、创伤小等优点,移植肌瓣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多可得到保证,为研究治疗便秘提供了新思路,其远期治疗效果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研究。
  • 摘要:功能性结直肠病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GIDs),病因不明。“生物反馈疗法”是在行为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心理治疗技术,即利用仪器描记人体正常情况下意识不到的、与心理生理活动有关的某些生物信息(如肌电活动、脑电波、皮肤温度、心率、血压等),转换成可察觉的声、光等信号,显示给患者,使患者认识并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心理生理活动,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 摘要:肛门直肠测压可研究肛门直肠运动。临床上通过肛门直肠测压,可了解肛门直肠压力、直肠感觉、肛门节制能力等与痔、裂、肛瘘、排便失禁、便秘、直肠脱垂、先天性巨结肠、直肠孤立性溃疡综合症及会阴下降综合征的关系,指导上述疾病的诊治,同时肛门直肠测压还可用于指导生物反馈治疗,判断肛门直肠疾病手术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行直肠闭式修补术治疗直肠前突症的效果。rn 方法:21例确诊直肠前突患者,采用经直肠行直肠闭式修补术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术后第一次排便情况、术后一周、二月、半年排便情况,以及半年后排粪造影复查结果。rn 结果:术后近期、中远期排便时间缩短,直肠前壁膨出明显改善。rn 结论:经直肠行直肠闭式修补术治疗直肠前突,效果满意。
  • 摘要:本文采用直肠周围间隙硬化剂注射加肛门后侧紧缩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伴肛门松弛36例,收到良好疗效。经术后5至10年回访,无一例复发及并发症。详细介绍了手术的操作方法及治疗机理,并提示此手术疗法在广大基层可以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直肠脱垂治疗的有效方式。rn 方法:采用近心端结扎、芍倍注射术治疗直肠脱垂31例,观察其临床疗效。rn 结果:31例均一次成功,治愈率100%。手术时间短,疗效高,无手术并发症。rn 结论:应用本方法治疗直肠脱垂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创伤小、疗程短、恢复快、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等优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肛管解剖结构的破坏,并有效保护了肛管的生理功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无任何器质性或异常的生化指标。其发病率相当高,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治疗困难,因而被逐渐引起重视。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d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1)排便后症状缓解。(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还不完全明了,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但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国内外针对IBS发病机制的研究不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认为IBS的发生与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消化道激素及全肠道感染等均有关系。近年来,脑一肠轴异常以及内脏敏感性增加在IBS中的影响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IBS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临床上主要以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表现为主,此病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西医治疗无特效的药物。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神经、精神、感染等因素导致此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对生活质量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
  • 摘要:@@慢性便秘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病程至少6个月以上;排便次排<3次/周,排便量<35 g/d或25%以上时间有排便费力;全胃肠道或结肠传输时间延长。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外报道便秘在健康人群中的患病率是10%~15%,而国内各地患者率为3%~11%。慢性便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老年人显著高于中青年,北方地区患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女性慢性便秘患者显著多于男性,国内女性和男性比为1.22~4.59,平均为2.15。临床上治疗便秘的方法很多,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内服外治等,治疗方法多样,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治疗效果肯定。本文对近几年来慢性便秘的中医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
  •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温肾汤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采用健脾温肾汤治疗本病76例。rn 结果:临床治愈40例,显效21例,好转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rn 结论:健脾温肾汤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有较好疗效。
  • 摘要:@@盆底疾病是指由于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isorder,PFD)而出现的便秘、大便失禁、盆底痛、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性功能障碍等疾病,本世纪初,国际上多个盆底研究中心的建立,使该疾病的研究日趋成熟,进而逐步形成了由泌尿外科、妇科和结直肠外科等多科协作的新兴学科。便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直肠外科和消化科,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对PFD的了解,结直肠外科医师认识到仅仅从结肠、直肠、肛门的角度研究便秘,并不能正确的了解疾病的本质。而从盆底的角度研究便秘,特别是对于排便障碍型便秘,更能从整体上把握和认识便秘,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摘要:@@当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不仅是妇科也是肛肠科领域内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盆底解剖学概念已经无法满足更深入了解此类疾病发生机制的需要。早在上世纪初英国两位外科大师就曾对盆底肌肉及内脏筋膜发挥同样重要作用。解剖研究显示肌肉与筋膜,韧带及器官浆膜层间有非常多相互交织的纤维连接,提示其作为整体发挥作用,正常盆底器官的支持和功能依赖于盆底和盆底结缔组织以及血管,神经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并不是各部分简单的累加,这个系统的退化,损伤所致松弛而引起一系列疾病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换句话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其解剖异常,进而发生功能障碍,以至引起症状。治疗的基本点应该是用解剖的恢复达到功能的恢复[即RF→RF,restoration of form leads to restoration of function]从这一认识为基础,上个世纪90年代,Pefros-umsten(1990-1993)及DeLancey(1992-1994)就解决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这些理论与解剖密切相关,为盆底支持结构的研究以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手术治疗带来了飞跃性的进展,促使了女性盆底重建外科的崛起。
  • 摘要:@@人类盆底位于体腔的最底层,经常承受着来自垂直方向的腹压和体腔内脏器官重力的巨大冲击。在某种情况下,盆底这种承受力是惊人的。比如:阴道分娩时,高达320-329cmH2O的产力和重约3000-6000克的胎儿压向盆底,将肛提肌向下推拉,致使其拉伸比率(牵拉后肌长度,肌初长度)超过该肌本身的最大拉伸比率的217%(Hen,2000),可是产后2周即可恢复原状,盆底这种神奇般的抗压能力的维持,涉及许多因素,有其功能形态学的基础,也与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关。
  • 摘要:盆腔脏器脱垂是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传统的手术方式复发率高,且可能使患者丧失生育或性生活能力。因此,改进手术方法,降低复发率是临床面临的问题。腹腔镜手术除能维持阴道的正常解剖轴向,保留阴道的功能,不影响患者性生活外,还具有创伤小、视野暴露清楚、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被用于治疗盆底功能异常;各种补片材料及其相对应的手术在临床逐渐推广,无疑为临床医生治疗女性盆底功能缺陷提供了新的手段。
  • 摘要:@@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在肛肠科是一种顽固性、长期性、难治性疾病,它是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直肠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多因慢性疾病久治不愈或治疗不当,导致患者长期紧张思虑过度,精神受刺激引起。患者常感肛门坠胀不适,蚁走感或疼痛难忍。无相应的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亦为阴性。国外研究表明,肛管直肠生理检查(包括肛管测压、直肠耐受容量和顺应性、直肠肛管反射、阴部神经运动终板潜伏期和直肠内黏性液体排空)、肛管直肠内超声和括约肌活检并不能提示任何特征性发现。因此治疗从本质上讲是实验性的Ⅲ。然而,我国对该疾病的治疗,特别是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取得一定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黏膜多点结扎在盆底松弛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rn 方法:对36例盆底松弛性疾病患者行直肠黏膜多点结扎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rn 结果:术后随访6~24月,治愈24例(占66.7%),好转8例(占22.2%),无效4例(占11.1%),总有效率达88.9%。rn 结论:直肠黏膜多点结扎术治疗盆底松弛性疾病具有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的优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