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1医学科学前沿论坛暨第12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
2011医学科学前沿论坛暨第12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

2011医学科学前沿论坛暨第12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1-04-23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工程院

会议文集:2011医学科学前沿论坛暨第12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研究短葶山麦冬皂苷C(DT-13)的抗肿瘤转移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针对肿瘤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粘附和侵袭,采用RNA干扰技术、qRT-PCR 和Western blot对DT-13的体、内外抗肿瘤转移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进行研究。
  • 摘要:研究表明,miRNAs可通过调控其靶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调节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类似于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功能。因此研究miRNAs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肿瘤诊断治疗及肿瘤药物的研制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相思子蛋白P2是从相思子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新蛋白成分,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本研究通过细胞学实验,观察相思子蛋白P2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相思子蛋白P2抗肿瘤的作用机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相思子蛋白P2对肝癌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 摘要:目的:确证在ATRA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过程中CDK2依赖于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P)发生降解这一全新的CDK2调控方式,并探讨这种降解与ATRA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之间的关系。方法:CD11b-PE抗体标记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B4细胞的分化率;细胞计数并绘制生长曲线观察细胞生长情况;NBT还原实验检测NB4细胞分化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NB4细胞中CDK2 mRNA水平的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NB4细胞内CDK2与Ub蛋白的共定位情况;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在COS7载体细胞中分别或共同转染CDK2及Ub质粒;在经核酸酶处理的兔网织红细胞裂解液(RRL)中体外表达CDK2重组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NB4和COS7细胞中CDK2、Ub及其它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沉淀法结合Western Blot分析CDK2的泛素化降解情况;采用慢病毒转染法在NB4细胞中转染CDK2 shRNA质粒沉默CDK2蛋白。结果:(1)随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率的增加,CDK2表达水平逐渐下降;ATRA合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后.CDK2蛋白的下调被显著逆转,而CDK2的mRNA水平在MG132作用前后并无明显变化,为进一步排除转录水平调控对CDK2蛋白含量的影响,以亚胺环己酮(CHX)抑制蛋白合成后,ATRA仍能引起CDK2下调,同时ATRA的这一作用能够被MG132所逆转.以上结果提示在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酶体依赖的降解可能参与了CDK2蛋白的调控.(2)以ATRA处理NB4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发现CDK2蛋白的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CDK2蛋白与Ub蛋白两者的荧光共定位点则逐渐增多:免疫沉淀结果显示ATRA单独作用1天后,CDK2与Ub蛋白的相互作用达到最大程度,随后CDK2明显下调,与其结合的Ub随之减少,而合用Mg132则可明显减慢二者结合水平的下降;表明ATRA可促进NB4细胞中CDK2的泛素化而使其通过蛋白酶体途径发生降解.(3)在COS7载体细胞中转染CDK2质粒,同时转入载体质粒或Ub质粒,发现外源性CDK2可与外源性Ub蛋白结合,且外源性CDK2蛋白因Ub的表达增加而下调;采用MG132处理则可显著逆转Ub表达增加引起的CDK2的下降,同时上调CDK2与Ub的结合水平.(4)从高表达CDK2的CO57细胞当中免疫沉淀获得CDK2蛋白-抗体复合物,使之在未处理的RRL体系中反应一段时间,可明显观察到CDK2蛋白的泛素化;同样体外表达的CDK2重组蛋白在耒处理的RRL体系中反应后也发生明显的泛素化,且随反应时间延长CDK2逐渐降解,从而在体外环境中进—步确证了UPP依赖性的CDK2的降解方式.(5)为检测CDK2的泛素化降解在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在NB4细胞中转染CDK2 shRNA质粒下调CDK2蛋白,生长曲线、NBT还原实验及CDllb表达率检测的结果显示,CDK2表达水平的降低可显著增强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的能力.结论:ATRA作用于NB4细胞可引起CDK2蛋白发生泛素化并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且CDK2的下调可显著促进ATRA诱导的白血病细胞的分化.
  • 摘要:联合用药是近年来肿瘤化疗领域的热点之一,也是克服肿瘤耐药的有效方法之一。GDC-0941是新型的P13K(抑制剂,ABT-737为抗凋亡的Bcl-2家族蛋白Bcl-2,Bcl-xl和Bcl-w的抑制剂,两者均是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的抗肿瘤药物。本实验主要研究GDC-0941与ABT-737联合治疗乳腺癌的体内外协同作用,并探讨两者合用的机制。
  • 摘要:对人骨肉瘤肿瘤起始细胞以及骨肉瘤肿瘤形成细胞进行分离和鉴定,为针对骨肉瘤干细胞的治疗策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最终提高骨肉瘤的临床治疗水平。
  • 摘要:目的:本研究是观察38GAP单用及与顺铂(CDDP)联用的抗肿瘤活性与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G3BP作为一个新的肿瘤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为研究新的特异靶向性抗肿瘤新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38GAP单用以及与CDDP联用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I单染法分析细胞周期阴断,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术和丁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去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38GAP单用及与CDDP联用后细胞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来探讨38GAP对化疗药物增敏的机制.建立小鼠结肠癌CT26肿瘤模型,观察38GAP单独及与CDDP联用对小鼠结肠癌26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台盼蓝拒染法显示38GAP能够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与CDDP联用后能够显著增强杀伤细胞的能力,20NM和30NM的38GAP单独作用48h的抑制率分别为38.5%, 48.7%.lONM CDDP单独作用的抑制率为29.6%,两者联合用药的抑制率分别为79.1%, 85.9%,两药联合指数分别为0.56, 0.46,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38GAP能够逆转CDDP引起的G2/M期阻滞,使得G2/M期细胞减少,阻止肿瘤细胞的DNA损伤修复。38GAP作用后细胞开始变圆、皱缩和染色质凝集,形成凋亡小体等形态学改变.随着38GAP浓度的增加亚G1期细胞增多,与CDDP联用后亚G1期细胞显著增加.TUNE以检测结果显示,20NM和30NM 38GAP作用HCT-116细恻8h后凋亡率分别为16.9%, 24.2%,lONM CDDP的凋亡率为2.3%:两药联合后的凋亡率分别为24.4%, 46.4%,Western blot果显示38GAP与CDDP联用后caspase3和caspase7活性增加,PARP剪切体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38GAP单独作用对aKr阳ERK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显著的下调NF-KB,与CDDP连用后能够抑制CDDP弓}起的ERK和N F-KB异常激活,从而起到对化疗药物的增敏作用.体内研究结果显示,38GAP单用及与CDDP联合用药小鼠结肠癌26呈剂里依赖性肿瘤生长抑制作用.25 mg/kg, 50mg/kg和100 mg/kg的38GAP与1 mg/kg的CDDP联合用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100 mg/kg 38GAP和1 mg/kg CDDP单独用药的抑瘤率分别为23%和38%,而联合用药的抑瘤率为60%(P<0.01)‘两药联合指数(a)为0.84,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结论:38GAP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具有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与CDDP联用后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诱导细胞凋亡的增加.38GAP的这种增敏作用主要通过抑制AKT扣ERK的激活,以及下调NF-KB从而阻断下游促细胞增殖信号通路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体内实验表明38GAP单独或者与CDDP联合用药对小鼠结肠癌26显示剂量依赖性生长抑制作用。本研究提示,38GAP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抗肿瘤靶向药物。
  • 摘要:研究以CD133为标志物对结肠癌细胞亚群的肿瘤干细胞相关性质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其CD133表达模式进行长期观察揭示了CD133差异性表达细胞亚群存在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
  • 摘要:目的:拓扑异构酶Ⅱ(TOPO Ⅱ)抑制剂是重要的抗肿瘤药物,XWL-5-11是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GL331的衍生物,本研究初步探索XWL-5-11对DNA拓扑异构酶Ⅱ活性的影响、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以kDNA为底物,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XWL-5-11对肿瘤细胞TOPOⅡ活性的影响;MTT法检测XWL-5-11对肿瘤细胞BGC823、AS49、Bel7402、SMMC7721、HepG2、A2780、HCT8、MCF-7增殖的影响;细胞免疫荧光方法原位检测DNA损伤;流式细胞术检测XWL-S-11对HepG2、MCF-7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以western-blot方法检测XWL-5-11对细胞周期、DNA损伤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以siRNA技术沉默P53基因,采用western-blot方法观察XWL-S-11对P53下游蛋白的影响:小鼠移植性H22肝癌为动物模型,检测XWL-5-11口服给药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XWL-5-11在1、5、10、25、50、75、100μM能不同程度地抑制DNA TOPO Ⅱ介导的kDNA再连接反应;XWL-5-11对A2780、A549、BGC823、HCTB、MCF-7、Be17402、HepGz、SMMC7721 72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11±1.82. 0.87±0.08, 2.01±0.88. 0.96±0.42, 0.34±0.21, 0.95±0.35. 0.4±0.21, 1.54±0.62,而GL331对相应细胞的ICs提S-11的2-45倍;XWL-5-11在0.1、 0.3、 1NM作用24h可使HepGz细胞的S期比例由25.6%分别上升到75.1%、81.4%、85.25%,亚GI峰由6.5%分别上升到15.65%、25.1%、30.6%、XWL-5-11在1.3、lONM作用MCF-7细@g24h,可使MCF-7细胞的S期比例分别由22.57%上升到83.33%、84.59%, 73.7%,亚GI峰由4.07%上升到7.98%. 14.650}. 22.5%. XWL-5-11不同浓度作用24h,使P53野生型细胞株HepGz和MCF_7内与。NA损伤和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ATM. Pl}'_ATM, HzAX, P53, Pls-P53, p21.}达上调下调cyclin A,cyclin E,Pl}0-CDK2蛋白的表达,同时,能上调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明显降低Bcl-2/BAX比值,还可以使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活化的Caspase-3表达升高,增加Caspase-3酶的活性。此外。XWL-S-il还可以通过影响PI3K/AKT/M DM2通路,显著降低以上两种细胞MDM2的表达。siRNA靶向沉默HepG2细胞p53基因,XWL-5-11在luM作用24h之后,与XWL-5-11单独作用组相比,P53,P21, 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l}0-CDK2表达升高,而Bcl-2, MDM2的表达未受明显影响.小鼠移植性H22肝癌动物实验研究显示。XWL-S-ll}f4. 8, 12mg/kg灌胃给药6-93E,能显著抑制H22肝癌的生长,其中12mglkg抑瘤率达到92.30x.结论:XWL-S-11体内外均显示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作用显著强于GL331及VP-16.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OPO B的活性,引起DNA双链断裂,并通过活}(}ATM/P53/P21通路。及PI3K/AKT/MDM2通路下调MDM表达,从而激活并稳定P53有关.同时,XW L-5-11能引起p53下游蛋白P21升高,细胞周期表达相关蛋白cyclinA , cyclinE,pm_CDK2下调,最终引起细胞周期S期阻滞,并通过上调BAX,下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cl-2 / BAX比值,活化Caspase-3。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通过siRNA}扰技术,表明XW L-5-11对P21,BAX的表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P53依赖性,而Bcl-2和 MDM2表达的影响不依赖于P53.从而为扩大XWL-5-11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摘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wth factorreceptor,FGFR)属于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凋亡、新生血管生成、迁移及侵袭等过程。FGFR(主要包括FGFR1-4)作为重要的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BIBF1120已经进入三期临床,并有多个FGFR抑制剂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显示出良好开发前景。目前尚未有FGFR抑制剂进入临床使用,因此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FGFR小分子抑制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观察不同剂量的相思子蛋白P2,在体外诱导人结肠癌细胞HCT-8的凋亡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相思子蛋白P2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乳腺癌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具有早期转移和复发的特点。差的预后提示可能在原发肿瘤诊断时就有微转移发生,而常规临床检查常常不能估计,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等技术的应用以及新的肿瘤标志物的出现,为乳腺癌微转移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同时以CK19mRNA、hMAM mRNA和CK19、hMAM为诊断标记物,对它们在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及外周血中的表达进行研究,探讨其表达与微转移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IHC两步法)和RT-PCR技术以CK19、hMAM及CK19 mRNA、hMAM mRNA多参数为检测指标,检测其在乳腺癌腋淋巴结及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乳腺癌腋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1)以细胞角蛋白CK19为检测指标,首先应用IHC方法检测CK19在乳腺癌淋巴结中的表达,47例病例中,在常规病理阴性的淋巴结中检出微小转移5例,检出率为14.28%( 5/35),敏感度为82.35%( 14/17).准确率为93.62%( 44/47),假阴性率为9.09%( 3/33).同时应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在常规病理阴性的淋巴结中检出微小转移17例,检出率达到48.57%( 17/35),使其敏感度升至96.55%( 28/29).准确率升至97.88%(46/47),假阴性率降至5.26%( 1/19).结果表明IHC法及Rr-CR法均能检出常规病理检查不能发现的微转移灶,提高淋巴结的微转移的检出率,但RT-PCR法的检出率明显高于IHC法(X2=6.1765,P<0.05).ALN微转移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部位、激素受体状态及年龄等临床指标均未见明显相关性.(2)以人乳腺珠蛋白hMAM为标志物,对47例淋巴结标本采用IHC和RT-PCR法同时检测,结果显示,常规病理掌检查阴性的淋巴结中,IHC法中有4.28%( 5/35)表达hMAM,RT-PCR法中淋巴结hMAM mRNA表达率升至25.710(9/35).且IHC法检测阳性的病例在RT-PCR法中其hMAM mRNA表达均为阳性。两者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X2=16.8519,P0.05).2、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检测:以人乳腺珠蛋白hMAM mRNA为标志物,共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28例,其中9例外周血中hMAM mRNA表达阳性,检出率为32.14%.5例正常乳腺者外周血中hMAM mRNA表达均为阴性,两者比较hMAM mRNA阳性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mRNA表达阳性率在患者的不同年龄、临床分期、肿瘤位置、ER和PR状态的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hMAM mRNA阳性检出率为42.86%,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5),提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肿瘤细胞血行播散的危险性有增加趋势.结论:以细胞角蛋白CKl9和人乳腺珠蛋白hMAM为标志物,采用IHC和RT-PCR法均为乳腺癌腋淋巴结微小转移的检测方法,且RT-PCR法比IHC法更敏感.说明RT-PCR法是对传统的IHC法一个很好的补充,可以明显提高乳腺癌患者淋巴结微小转移的检出率.同时利用RT-PCR检测外周血中hMAM mRNA的表达以判断是否存在循环癌细胞,对于判断肿瘤预后及指导方案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是肿瘤细胞缺氧适应的关键调控因子。阐明了来源于植物金钱松的二萜类抗肿瘤化合物土槿皮乙酸(pseudolaric acid B,PAB)能够加速HIF-1α经泛素-蛋白酶体通路降解,并发现转录因子c-Jun与HIF-1α的氧依赖性降解结构域结合、妨碍HIF-1α的泛素化降解、稳定HIF-1α的作用。但PAB是否经转录因子c-Jun降解HIF-1α及其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PAB通过激活JNK、磷酸化c-Jun( Ser63/73),减少非转录功能形式(非磷酸化)的c-Jun蛋白,减少c-Jun与HIF-Iα蛋白结合因而降低HIF-1α的稳定性,促进HIF-1α降解,从而下调HIF- 1α靶基因mdr-l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录,产生抗肿瘤耐药和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由此首次发现了磷酸化形式和非磷酸化形式的c-Jun发挥不同的功能,并深刻揭示了PAB抗肿瘤耐药和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作用新机制及其内在联系.
  • 摘要:目的:研究DEDD在乳腺癌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阐明DEDD在乳腺生长、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检测不同病理分级人乳腺癌病理标本中DEDD的表达水平;Westem检测不同恶性程度人乳腺癌细胞株中DEDD的表达水平;构建pcDNA3.1-DEDD表达质粒,构建pSliencer-DEDDshRNA干扰质粒;在低转移的MCF7细胞株中转染pSliencer-DEDDshRNA,潮霉素筛选稳定表达DEDD-shRNA的干扰细胞株,在高转移的MDA-MA-231细胞株中转染pcDNA3.1-DEDD,G418筛选稳定表达DEDD的过表达细胞株;transwell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和confocal检测EMT相关指标E-cadherin.p-catenin, Vimentin, α-SMA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发现,在不同病理分级的人乳腺癌病理标本中.DEDD的表达水平随着病理分级的增加,DEDD表达水平逐渐降低:而在不同恶性程度的人乳腺癌细胞中western检测DEDD的表达水平发现,MCF-7、MCF-7B,SKBR3这三株恶性程度较低的细胞(具有成瘤性,不具有转移性)DEDD的表达水平较高,而在MDA-MB-231(具有成瘤性,且具有转移性)这株恶性程度较高的细胞中DEDD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结果显示,在低转移的MCF7细胞株中干扰DEDD之后,其迁移和侵袭能力大大增加;相应的在高转移的MDA-MB-231中过表达DEDD之后,使得MDA-MB-23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Wentem和confocal的结果显示,MCF7-DEDDshRNA细胞中EMT相关指标中上皮样标志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较MCF7-conshRNA(空载对照)显著降低,而间叶样标志Vimentin和a-SMA的表达水平则显著增高;相应的稳定表达DEDD的MDA-MB-231中,E-cadherin和p-catenin的表达水平较MDA-MB-231空载对照的细胞比表达升高,而Vimentin和a-SMA则显著降低.结论:DEDD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在低转移的MCF-7中干扰DEDD之后可以促进其发生EMT,并且增强迁移和侵袭能力,而在高转移的MDA-MB-231过表达DEDD可抑制其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使得其EMT水平发生逆转.
  • 摘要:研发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计算机定向设计及分子水平EUSA模型的筛选,得到了具有多种血管新生相关酪氨酸激酶抑制活性的全新化学结构化合物AL3810,并对其药效及其抗肿瘤机制进行了研究。
  • 摘要:研究了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的相关机制,进而寻找新的有效治疗靶点和途径。结果表明,HPA在口腔钻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影响OMM的生长并且促进其发生转移,它的表达情况与OMM病人的预后存活密切相关,且抑制HPA活性有可能成为OMM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 摘要:微转移是肿瘤患者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无瘤生存率和整体生存率都与微转移有关.转移是乳腺癌的重要特征,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患者的生存期主要与早期是否存在转移有关.血液循环、淋巴道、骨髓中存在癌细胞,提示肿瘤已不在局限于原发病灶,微小的转移灶会迅速生长,有发展为远处转移瘤的可能.因此微转移可以用于判断肿瘤转移和复发,评估肿瘤患者对于辅助治疗的效果,预测患者预后以及提高肿瘤患者的肿瘤分期,对指导临床综合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 摘要:研究了可注射原位凝胶载药系统的药理学评价体系内容1、凝胶材料的安全性2、凝胶载药体系的生物活性3、凝胶及其载药体系的体内过程等内容。
  • 摘要:面对恶性肿瘤巨大而急迫的未满足的临床治疗渴求和目前国际上新药上市数量不断减少的严峻挑战,欧美发达国家时常按加快审批和有条件批准的方式快速批准抗肿瘤药上市;而另一方面,随着肿瘤标记物的深入研究和逐步应用、个体医疗为基础的药物开发理念的普及,其早、中期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越来越大胆和灵活.同时.由于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时间较短、肿瘤新药安全性相对较差和影像学评价可能受到主观因素影响等方面的特点,其临床结果和数据的质量易受到干扰以至于影响新药的总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从而对我们的临床研究实施和数据的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在以利弊权衡为原则调整管理和临床开发策略,促进抗肿瘤新药临床开发同时,也应特别关注临床研究实施和数据的质量,以确保我国创新抗肿瘤药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摘要:目的:观察姜黄素前体药物FM0806-1含药血清对人结肠癌SW11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FM0806-1含药血清,以不同体积的含药血清处理体外培养的SW1116细胞,采用MTT比色法观察FM0806-1含药血清对SW1116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人结肠癌SW1116细胞形态学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FM0806-1含药血清对SW1116细胞中ERK、PERK、Bax、Hsp70、Hsp90等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FM0806-1含药血清处理SW1116细胞后,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并出现细胞核浓染与核破裂;FM0806-1含药血清能有效上调hsp70、Bax蛋白表达,下调hap90、ERK、PERK蛋白表达,并成剂量依赖性。结论:FM0806-1含药血清能抑制人结肠癌SW1116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诱导SWlll6细胞凋亡有关。
  • 摘要:目的:低氧是实体瘤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微环境,在肿瘤的发展、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对放疗和化疗的耐药,乃至恶性侵袭转移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HIF-1是介导肿瘤细胞和组织适应低氧微环境的关键转录因子之一,因此HIF-1作为一个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而广泛受人关注。TPZ是目前处于临床Ⅲ期研究的低氧选择性抗肿瘤药物。据文献报道,TPZ在低氧环境下主要是作为—个拓扑异构酶Ⅱ的抑制剂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其对HIF-1α作用并未见文献报道,我们的前期结果发现TPZ能抑制低氧诱导的HIF-1α的表达,故本实验主要探讨了TPz抑制HIF-1α的表达的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对TPZ的抗肿瘤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HIF-1α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用双荧光素酶检测法测定细胞内HIF-1α转录活性的变化:应用Real time-PCR法检测HIF-1α的mRNA表达水平;siRNA沉默关键蛋白(4E-BP1,TSC2,topoisomeraseⅡα, eIF2α)从而考察该蛋白在TPZ降HIF-1α过程中的作用;用移植瘤裸鼠模型评价了TPZ在体内对HIF-1α的影响。结果:(1)在不同来源细胞株中(Hela、HepG2、SMMC-7721、HCT116, OVCAR8和HEK-293).TPZ均能有效抑制低氧诱导的HIF-1α蛋白的累积和转录活性;(2)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TPZ能有效抑制低氧诱导产生的HIF-1α蛋白的表达,但并不影响HIF-1α蛋白的降解和mRNA水平,说明TPZ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翻译过程抑制了HIF-1α的合成:(3)Westem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TPZ作用后虽然p-mTOR( Ser2448),p-4EBPI(Ser65)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且mTORC1复合物活性下降,但siRNA沉默4E-BP1或TSC2后并没有逆转TPZ对HIF-Ia的抑制作用,说明mTORCI/4E-BPI信号通路并没有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在TPZ抑制低氧诱导的HIF-1α蛋白累积的过程中伴随着p-eIF2α和ATF4的上调,提示eIF2α信号通路可能与TPZ诱导的HIF-1α蛋白的下调密切相关,此外采用siRNA技术沉默肿瘤细胞内eIF2α蛋白后发现能降低低氧诱导的HIF-1α蛋白累积的基础值,并能部分逆转TPZ对HIF-1α的翻译抑制;(5)Western Bloting检测和siRNA沉默结果显示TPZ仅在低氧下能发挥降HIF-1α的作用,且这—作用与TPZ的拓扑异构酶Ⅱ的抑制作用无关.(6)荷HepG2人肝癌细胞的裸小鼠评价TPZ的体内降HIF-1α的作用结果显示经TPZ,作用后瘤组织内的HIF-1α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此外组织切片免疫荧光结果也表明在HIF-lα表达水平下降的过程中伴随着p-eIF2α表达水平的上升。结论:TPZ在低氧环境中通过激活eIF2α信号通路,阻断HIF-lα蛋白质的翻译,从而发挥其体内外的抑制HIF-Iα蛋白累积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病人在第三次使用紫杉醇时出现过敏性休克可能的原因。方法:分析病人在第三次使用紫杉醇时出现过敏性休克,用药过程中的各种可能因素。结果:紫杉醇的过敏反应可能与稀释剂——聚氧乙基蓖麻油有关,多发生在用药后最初的10分钟内。国外报道紫杉醇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多为首次用药后2-10分钟内发生,个别在用药后2—12小时发生。结论:过敏反应是紫杉醇特有的反应。其原因与溶媒(聚氧乙基蓖麻油)有关,而非药物本身,近年来由于采取了预防措施,使严重的过敏反应明显减少。病员过敏反应发生在第三次使用紫杉醇时,情况比较特殊,临床上也比较少见。其原因可能与在某一段时间病人的机体处于高敏状态有关。提示我们病人每次使用紫杉醇时,都要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做好抢救心理和物品准备。
  • 摘要:伴随肿瘤生长而产生的低氧微环境往往造成肿瘤细胞耐药性增加,导致化疗失败.我们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衍生物4-羟苯基维胺脂(4-HPR)作为分子探针,考察自噬的发生对低氧微环境下肿瘤细胞耐药性增加的意义和分子机制,揭示该类药物低氧耐药的原因,并为克服肿瘤细胞低氧耐药开拓新思路,提供新策略。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