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1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专题学术会议
2011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专题学术会议

2011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专题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大连
  • 出版时间: 2011-06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1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睡眠过程中反复上气道暂时性狭窄塌陷、阻塞,导致呼吸暂停或通气不足,伴有睡眠时打鼾,弓起频发夜间血氧下降、高碳酸血症、睡眠片段化及睡眠结构紊乱、白天嗜睡、生活质量下降等病症。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通过鼻腔解剖学、影像学、睡眠病理生理学、空气动力学等相关基础研究发现:鼻腔狭窄时呼吸气流增快、鼻通气阻力加大、软腭位移、咽腔塌陷、阻塞、引发张口呼吸。由此认定:鼻腔狭窄是上气道阻塞的源头性启动部位。文章从缓解源头性阻塞的角度,提出了鼻腔扩容术。鼻腔扩容术将鼻内镜外科技术应用于OSAHS治疗,丰富了鼻内镜技术的内涵,扩大了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应用范围;降低了OSAHS治疗中经咽腔软腭手术实施率,联合H-UPPP等手术,可以明显提高上气道通气功能障碍的外科治疗效果。
  • 摘要:文章以某院行鼻内镜下改良鼻丘入路额窦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手术的适应症以及操作步骤与技术要点。术后随访结果显示,19例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额隐窝无粘,4例额隐窝组织增生,狭窄。结果证实,改良鼻丘入路额窦手术使得暴露额窦顶壁和前壁更加满意,减少了术后粘连的机会,避免了颅内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 摘要:变应性鼻炎(AR)一般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有多种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参与的有IgE街道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鼻黏膜反应性增高是其主要特点,其并非重症疾病,但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造成经济上的沉重负担。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难以用单纯的遗传学因素来解释,这说明其还与其他因素相关,本文主要从环境、饮食、精神、内分泌几个方面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进行阐述。
  • 摘要:变应性鼻炎流行增加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推测与环境因素、个体基因变异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有关。现有治疗方法中的药物主要是针对介质和炎性反应来控制症状,且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而目前惟一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是针对变应原的特异性免疫疗法(SIT)。为进一步规范SIT、提高疗效,增强其安全性,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刊编委会邀请部分专家结合我国现行状况和总体水平,就变应性鼻炎的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进行讨论,对某些基本问题和重要原则达成共识,现介绍给国内同道,期望得到广泛讨论,为制定符合国情、又便于操作的SIT临床指南创造条件。
  • 摘要:目的:利用尤斯灌流室(Ussing chamber)对培养的鼻息肉黏膜上皮细胞不同时期电生理特点做对比研究,并初步探索其离子转运机制及息肉黏膜电生理特点。方法:4例鼻息肉标本,酶消化后种于16皿6.5mm TransWell皿内,随机分为两个组培养组:14天、45天组各8例,ALI培养基气液界面培养,两组细胞分别于14天、45天用Ussingchamber做跨膜电势PD、短路电流Isc测量,欧姆定律计算跨膜电阻RT;为测量各离子通道活性,按一定顺序将Amiloride,Forskolin,DIDS加入顶侧膜所在的小室内,待电流稳定底侧膜侧加入Bumetanide。结论:培养的人类原代鼻黏膜上皮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及高跨膜电阻,14天组及45天组均符合电生理研究要求,培养14天时细胞通道活性及对药物敏感性高于培养45天。鼻黏膜上皮细胞顶侧膜存在Amiloride敏感的Na+通道及CFTR(囊性纤维化转运因子)、CaCC(Ca依赖的Cl-通道)通道,底侧膜存在Bumetanide敏感的NKCC(Na+-K+-2Cl-同向转运体);所培养的鼻息肉上皮细胞Amiloride敏感的Na+通道占基础电流极高比率或许与鼻息肉发病相关,顶侧膜CFTR对Cl-分泌与底侧膜NKCC(Na-K-2Cl同向转运体)通道活性密切相关;CFTR、CaCC、NKCC、ENaC之间存在密切的信息联系,相互协调或拮抗,共同维持上皮细胞电生理稳定及表层液体层容量。
  •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内侧壁入路切除上颌窦病变的手术径路及手术方法。方法:2003年6月至2010年8月,采用鼻内镜下经鼻腔鼻泪管前径路和鼻泪管后径路的多种方式切除上颌窦病变139例,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43例、真菌性上颌窦炎63例、上颌窦囊肿28例、出血坏死性息肉3例、骨瘤2例。所有病例术前行CT检查,可疑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同步行MRI检查,影像资料导入术前、术中PACS工作站。鼻泪管前方径路采取3种方式:梨状孔入路、泪前隐窝入路(解剖鼻泪管和不解剖鼻泪管2种方式)、梨状孔鼻泪管入路,共治疗97例;鼻泪管后方径路也采取3种方式:下鼻甲翻转、双蒂下鼻甲、单蒂下鼻甲,共治疗42例。结论:鼻内镜下鼻泪管前、后径路上颌窦手术可以减小创伤,充分暴露窦腔视野,并为术后内镜复查和复发后的处理提供了视窗;保留了下鼻甲避免了鼻腔外侧壁去除过多而导致的术后干燥、结痂、头痛等并发症。
  • 摘要:目的:本研究着重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的病理形态出发,根据SNIP特有的病理特点及Survivin和Caspase-3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肿瘤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相关因子Survivin及Caspase-3在SNIP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SNIP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为SNIP的临床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对SNIP的治疗也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实验组(SNIP组)选取2003~2008年在某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SNIP患者中,手术切除、临床资料及随访记录完整、复习原HE染色病理切片证实的可评价病例46例。采用兔抗人Survivin多克隆抗体和兔抗人Caspase-3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46例SNIP(SNIP组又分为初发组、复发组和恶变组)组织标本中Survivin及Caspase-3的表达;并同时检测10例鼻鳞状细胞癌(NSCC)组织标本及10例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标本中的Survivin及Caspase-3的表达作为对照研究。 结论:SNIP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其具有高复发、易恶变的特点,在临床治疗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Survivin在SNIP中表达增高,从SNIP初发、SNIP复发到恶变SNIP和SCC组织之间,Survivin的表达逐渐增多,Survivin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腔鳞癌基因治疗的靶点; Caspase-3从SNIP初发、SNIP复发到恶变SNIP和SCC组织之间,Caspase-3的表达逐渐减弱,提示Caspase-3可能参与了正常鼻黏膜上皮细胞发育及转化细胞凋亡过程的调节,Caspase-3表达下调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与Caspase-3之间显著负性相关,说明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组织中Survivin直接或间接抑制Caspase-3的表达,减少了细胞的凋亡,同时还可能引起了细胞的增殖,从而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的双重作用来促进肿瘤的进展;通过检测Survivin和Caspase-3,对于SNIP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并为SNIP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对鼻内镜在鼻中隔鼻整形术中的应用进行评价。方法:21例外鼻畸形伴鼻中隔偏曲患者,主要表现为鼻塞和外鼻畸形。手术方法:于鼻小柱前面中下1/3交界处做“V”形切口,向两侧延伸至大翼软骨前缘,紧贴大翼软骨、侧鼻软骨膜表面分离皮肤、皮下组织达鼻骨下缘,纵行切开鼻骨骨膜及侧鼻软骨膜,分离软骨膜并在内镜下分离鼻骨及上颌骨额突表面的骨膜。将畸形部分骨质复位。以软骨刀将左侧侧鼻软骨与中隔软骨交界处切开,鼻内镜自该切口插入,直视下行鼻中隔矫正术。鼻内镜下观察两侧鼻腔通畅情况,若伴有下鼻甲肥大等鼻腔结构异常情况,可在内镜下行下鼻甲成形术。将取下的中隔软骨与骨片进行修正后植入鼻梁塌陷处固定,缝合骨膜与软骨膜。结论:鼻内镜应用于鼻中隔鼻整形术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在进行鼻中隔矫正时应用内镜在直视下操作,暴露好,校正到位。对伴有中鼻甲气化、下鼻甲肥大等结构异常者可同期处理,能有效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内镜下在鼻骨骨膜下分离,对组织的牵拉和损伤小,术后面部肿胀轻,恢复快;鼻前庭-鼻小柱蝶形切口,暴露较好,可同时对鼻尖、鼻小柱、鼻背畸形进行校正,亦可植入人工膺复物,适应证较广;鼻中隔矫正过程中取下的骨片、软骨条可用于鼻梁塌陷的重建,既经济,又避免了采用人工膺复物排异的风险。
  • 摘要:目的:探讨过敏机制在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发病机理中的差别。方法:应用阿罗格吸入及食物组皮肤点刺液,其中吸入组过敏原18种(包括空气中常见过敏原种50种),食物组过敏原13种(包括食物中常见过敏原18种),对鼻窦炎患者20例、鼻息肉患者45例,均无明显过敏性进行检测,检查两组间过敏原阳性率的差别,以及鼻息肉组过敏原阳性与鼻息肉组织病理嗜酸性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表明鼻息肉与鼻窦炎发病机理有差别,鼻息肉发病更多地与过敏机制相关,对鼻窦炎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干预措施可预防鼻息肉的发生或复发。本研究中45例鼻息肉患者中过敏原阳性者占(55.6%),鼻息肉组织中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者占(26.7%),但过敏原阳性和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无正相关,提示过敏机制在鼻息肉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不意味着发生了变态反应,仅为表现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炎症。
  • 摘要:目的:探讨下鼻甲缩容法治疗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病例248例,鼻镜检查见下鼻甲肿大,不光滑,麻黄素回缩差,行下鼻甲缩容术治疗。结果:248例随访半年至一年,治愈135例(54 .4%),显效72例((29%),改善32例(12.9%),无效9例(3.7%)。结论:下鼻甲缩容切除了部分下鼻甲骨及黏膜,基本保持了下鼻甲正常解剖形态,避免了因下鼻甲骨切除后下鼻甲黏膜堆积于下鼻道,又扩大鼻腔空间,改善鼻腔通气。下鼻甲缩容只是切除了影响通气的部分肥厚黏膜,保留了黏膜的正常功能。下鼻甲缩容应用下鼻甲内侧黏骨膜瓣覆盖下鼻甲创面上,消除了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遗留的创面,使术后出血控制在1~20 ml,出血明显减少,反应较轻,恢复快,痛苦小。影响本组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是鼻中隔黏膜肥厚及鼻内镜操作不熟练。
  • 摘要:目的:探讨侵犯颅底眼眶的骨化纤维瘤的手术切除入路的选择和切除技术要点,以降低此病的复发带来的严重的眶面部畸形。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某院共手术治疗骨化纤维瘤14例,男性4例,女性10例。所有的肿物均侵犯眶内侧壁和前颅底,均有不同程度的眼球突出和面部畸形。累及中颅底,蝶窦外侧壁的6例。影像导航下经鼻内镜手术10例,鼻侧切开联合鼻内镜入路3例,颅面联合入路1例。结论:骨化纤维瘤又称为化牙骨质骨化纤维瘤,是一种边界清楚,由富于细胞的纤维组织和表现多样的矿化组织组成的病变,青少年小梁状和沙瘤样骨化纤维瘤是骨化纤维瘤的两种变异类型,CT上虽表现为界限清楚的硬组织病变,混合含有毛玻璃样的高密影和囊肿样低密影区,但是明显有向周围眶,颅底区域侵袭生长的趋势。但由于肿物来源于正常的骨质,所以肿物骨壁与眶纸板和颅底融合,很难达到彻底切除,切除不彻底又会持续增大而复发,导致眼球外突,眼眶外移,严重影响患者外形和视力功能。如果肿物向前侵犯上颌骨额突,导致眼球外移明显需手术整复时,建议选择鼻侧切开联合鼻内镜,通过对内毗悬吊和眼眶整复,内移眼眶,可以采用骨成形瓣技术或钛网移植。其余均可通过鼻内镜切除。但术中需切除眶纸板,磨除颅底骨质,手术安全可靠,可明显降低肿物的复发。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2组病例对2种下鼻甲处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其疗效及临床实用性。方法:以鼻塞症状为主的单纯下鼻甲肥大49例,49例患者随机分入2组,A组29例,采用表麻下双侧下鼻甲射频消融,B组20例,局部浸润麻醉下行鼻内镜下双侧下鼻甲黏膜下骨成形术,即黏膜下部分切除并外移。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患者配合情况。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下鼻甲黏膜下骨成形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但后者术后恢复快,疗效持久,且对黏膜正常形态及功能保护良好,因此鼻内镜下下鼻甲黏膜下骨成形术是治疗下鼻甲肥大的较理想的术式,符合鼻腔正常生理功能及微创原则。
  • 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鼻窦炎(RRS)伴哮喘主观症状与客观内镜检查之间的相关性。方法:RRS伴哮喘病例19例,全部病例为Ⅲ型(鼻窦炎海口标准,1997年),4期(Kennedy,1992年)。主观症状评分采取视觉模拟量表(VAS),客观检查评分选择Lund-Kennedy内镜评分,其内容包括息肉、水肿、鼻漏、瘢痕、结痂等5项。结论:RRS伴哮喘病例主观症状严重程度与客观内镜检查内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RRS病例的主观症状表现并不能准确反应鼻腔及鼻窦局部病变情况。因此,对RRS的治疗疗效及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时,应结合主客观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 摘要:目的:探讨脐血的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的分离、培养、纯化和扩增的方法及规律,及其生物学特性,进一步探讨体外诱导UCB-MSCs在气液界面培养,并用鼠尾胶原蛋白Ⅰ型包被支持膜和支气管上皮专用培养基培养的条件下,诱导分化成纤毛细胞的可能性,为研究UCB-MSCs作为种子细胞来治疗鼻科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取孕34~40周产妇自然分娩或剖宫产胎儿的脐血20~80ml,采用羟乙基淀粉分离法和淋巴细胞分离液法分离单个核细胞。7d首次全量换液,去掉未贴壁的悬浮细胞,以后每5天换液1次。待细胞长到80%汇合时,取第3代细胞测定其细胞周期。并用rAAv2-EGFP转染可传代的UCB-MSCs,用鼠尾胶原蛋白Ⅰ型包被支持膜,使用支气管上皮细胞专用培养基,建立气液界面培养体系。结论:早产胎儿脐血更易得到可以传代和纯化的干细胞,可能与其脐血中间充质干细胞量更多有关。但是足月胎儿脐血也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纯化和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干细胞。UCB-MSCs在气液界面培养,鼠尾胶原蛋白Ⅰ型包被支持膜,支气管上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是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为表达鼻黏膜纤毛上皮标记的细胞的适宜分化条件。
  • 摘要:目的:对某个地区的患儿扁桃体、腺样体表面及实体组织中的病原体进行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研究就诊于某院不同地区的扁桃体、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在实施手术前后对扁桃体、腺样体表面和实体组织内的菌群种类、分布情况及药物敏感程度进行了检测,以了解各种菌群在患儿腺样体肥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标本来源为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某院耳鼻咽喉科确诊为腺样体肥大,并准备行腺样体刮除手术的患儿的标本。手术摘除的扁桃体和腺样体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立即送往细菌室,取两者少量的实体组织,在做常规处理后再进行细菌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我们采取纸片琼脂扩散法,通过观察抑菌环直径的大小来最终判断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结论:实验得出厌氧菌在腺样体肥大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药敏试验得出,林可霉素或者阿莫西林比红霉素,甚至比青霉素还要能较好的治疗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所造成的腺样体炎。在临床治疗上我们可以选用针对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药物,这样有针对性的选用抗生素可以较好地治疗腺样体炎。对于临床上常见的慢性扁桃体炎临床大夫,可以选用针对肺炎球菌敏感的药物,来减轻临床症状,降低腺样体肥大的发生率。腺样体表面的细菌培养得出结果,扁桃体和腺样体上的主要菌群种类和分布基本相同,并没有因解剖部位的不同而出现明显的差异。同时也证实了多种致病菌在腺样体肥大和慢性扁桃体炎发病中的作用,临床诊治工作中我们可以用咽拭子提取腺样体表面分泌物,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得出的结果基本可以反映出腺样体表面和实体组织的菌群种类、药物敏感程度。这样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 摘要:针对慢性鼻窦炎病程中的骨炎现象,文章以骨质重塑这一病理学概念对慢性鼻窦炎中的骨炎现象进行了描述。经研究发现,骨质重塑现象在鼻窦炎病程中普遍存在;它的存在可以影响鼻内镜手术疗效甚至导致手术失败;对于己经存在重塑的骨质必须去除;药物(华法林、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可能对骨质重塑有抑制作用。
  • 摘要: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通过重复给予致敏的变应原(主要是皮下路径)而实施的一种治疗手段。研究证实SIT能够通过调节抗原提呈细胞、T细胞和B细胞对变应原的反应发挥效应。另外,舌下路径SIT的最优化将会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 摘要: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被认为是一种有可能从根本上调节变态反应发病机制的“对因疗法”,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重要手段之一。SIT的传统方法是皮下免疫治疗(SCIT),研究证实,SCIT能够有效地改善AR的症状,具有长期持续的疗效,并能预防新的致敏形成和阻止AR发展成为哮喘,可作为循证医学A类证据在临床推荐使用。与SCII相比,舌下免疫治疗(SLIT)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和无创等特点,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 摘要:针对变应性鼻炎,传统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AR)”和“常年性(PAR)”。ARIA2008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不采用SAR及PAR的分类诊断,将AR划分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IAR)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PER),又按照症状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又分为“轻度”和“中度/重度”,即轻度IAR,中/重度IAR,轻度PER,中/重度PER四个分型。同样,相关部门在2008年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即认为传统的SAR和PAR更适用于临床工作,并提出“突发性变应性鼻炎(episodic allergic rhinitis)”来补充传统的分类方法。研究证实,SAR/PAR的分类方法在临床诊断中更适用。同时应综合新分类中严重程度的划分来评价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指导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吉林省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常见变应原种类,为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就某院变应性鼻炎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病例作一临床分析,评价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年9月~2008年9月于门诊诊治的患者,对127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行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并按2004年兰州会议的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选定患者。采用病例自身对照方法,比较36例尘螨变应性鼻炎患者在接受半年及1年免疫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并采取配对设计的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吉林省最常见的变应原为螨类和艾篙,为本地区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提供了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依据。标准化变应原治疗是治疗尘螨引起变应性鼻炎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为提高疗效,建议完成整个疗程。
  • 摘要:目的:探讨内蒙古草原环境下鼻炎患者居室尘螨变应原暴露水平及致敏的相关性,评估皮肤点刺试验(SPT)和血清特异性IgE(sIgE)两种检测方法诊断尘螨致敏的关联性,分析尘螨致敏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集中招募内蒙古锡盟地区具有鼻炎临床表现的患者314例,接受详细的病史询问、前鼻镜检查、SPT、血清sIgE检测及环境问卷调查。采集患者卧室床尘,用ELISA法检测尘埃中屋尘螨(Dp)、粉尘螨(Df)变应原浓度。结论:草原环境下尘螨暴露水平极低,而且尘螨不是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优势致敏原。在尘螨致敏的诊断中,SPT及sIgE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强度较低。临床工作中,建议采取两种检测手段相结合的办法。自报发病诱因是尘螨和敏感花粉。自报诱因气温变化的患者尘螨致敏危险性降低。
  • 摘要:目的:变应性鼻炎(AR)是以TH1/TH2型免疫失衡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并涉及到调节性T细胞(Treg)。已知成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调节AR的免疫失衡,但其存在来源少及效果欠佳等不足。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提供无限来源的MSCs(iPSC-MSCs)且较成体干细胞有更大的优势,本课题拟体外观察iPSC-MSCs对AR患者外周血中各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将iPSs经体外诱导成MSCs并鉴定表面免疫表型分子HLA-I,HLA-II,CD80,CD86及CD40。入选于某院就诊的对螨虫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37名,另入选健康人34名,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iPSC-MSCs体外共培养。应用3-H胸腺嘧啶参入法及荧光染料CFAD-SE对iPSC-MSCs影响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健康人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进行探讨。结论:iPSC-MSCs较成体MSCs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在异体移植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在体外培养体系中iPSC-MSCs可以上调A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eg细胞比例及上调TH1免疫反应。iPSC-MSCs的上述作用是通过可溶性分子及细胞与细胞之间接触共同发挥作用的,而后者起的作用较大。这表明iPSC-MSCs对调节AR的免疫失衡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慢性鼻-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学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于2008年在南昌制定了中国的慢性鼻-鼻窦炎诊疗指南(CPOS-2008)。文章在总结临床病例基础上,分析该指南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从2008年6月到2009年11月(共1.5年)收集门诊和病房341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按照该指南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疗效评价标准等进行诊治和评估。结论:临床应用实践指出,药物治疗近期疗效评估时间应为1~2月(原为3月),远期疗效评估时间为3~6月(原为1年)。手术复诊率越来越少,故手术治疗近期疗效评估时间为2~3月(原为1年),远期疗效评估时间为6~12月(原为3年)。主观与客观评估不一致的情况,应侧重主观(二者权重比例7:3)。CPOS-2008需要进一步完善,更符合中国国情,更符合临床实际。
  • 摘要:目的:检测与组织结构重塑及基底膜合成和降解过程密切相关的金属基质蛋白酶-7(MMP-7)、转化生子因子-β1(TGF-β1)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鼻息肉及正常下甲黏膜中的表达水平,以探讨其在鼻息肉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鼻息肉标本50例,均为2008年7月~2009年7月在某院接受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下鼻甲黏膜标本30例,均为2008年7月~2009年7月在某院接受鼻内镜手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取之对侧代偿性肥大的下甲。对50例鼻息肉组织和30例下鼻甲黏膜组织进行HE染色,并用免疫组化SP法法检测上述标本中的MMP-7、TGF-β1及PAI-1蛋白的表达。结论:MMP-7蛋白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较下鼻甲明显增高,提示其在鼻息肉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TGF-β1及PAI-1主要表达于鼻息肉组织中的上皮细胞、腺体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间质内浸润的炎症细胞中,提示其可能在加重鼻息肉症状及为鼻息肉的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MMP-7与TGF-β1及PAI-1作用是相反的,前者促进基底膜的降解,而后两者促进基底膜的沉积,但三者均通过不同的机制是基底膜发生改变。鼻息肉组织中三种蛋白质均提高提示其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与基底膜的改变有关。
  • 摘要:目的:利用Foley导尿管球囊扩张额窦口治疗慢性额窦炎,以探讨额窦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8例慢性鼻窦炎(均含有额窦炎)患者,均为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在某院住院接受额窦球囊扩张术联合FESS手术并且术后定期随访(随访>3个月)。取术中、术后1个月和3个月额窦口处黏膜标本;观察术后1个月和3个月患者症状、额窦口情况。以无鼻窦炎病史的2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作对照,于鼻中隔矫正术中取其钩突黏膜标本;均行光镜观察,IL-2,TNF-a的免疫组化染色。结论:利用Foley导尿管球囊扩张额窦口治疗慢性额窦炎的疗效好,具有可行性,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术后随访很重要,应大于3个月或更长时间;术后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鼻眼相关视功能障碍性疾病(ROFD)的诊断与治疗模式,以提高治愈率,挽救病人的视力。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间在某院就诊治疗的24例(26眼)资料完整的鼻眼相关视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进行内镜下鼻腔鼻窦探查+鼻窦开放术,10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24例(26眼)中首次视力下降或失明10眼,出现2次以上视力下降16眼;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鼻塞、流脓涕6例。视功能:3眼无改善;10眼恢复到发病前水平;13眼由术前眼前手动改善到眼前指数/30-60cm。其它眼部症状消失。结论:鼻眼相关视功能障碍性疾病早期明确鼻源性病因十分重要;视觉诱发电位、鼻窦CT、眶MRI辅助检查可以明确视功能情况及眼眶与鼻窦的关系,有助于鼻源性病因的判断;对视力急剧下降、严重视力障碍的患者,若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应及早行内镜下鼻腔鼻窦探查术及视神经减压术。对无光感、视力小于眼前指数的患者及早实施视神经减压手术,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功能;临床上治疗鼻眼相关视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时,不应忽视其全身合并症的存在。
  • 摘要:目的:研究健康成年男性生理状态下,非稳态呼吸模型中鼻腔气流的数值模拟研究及与稳态呼吸层流模型中的数值比较。方法:对经过筛选的正常成年男性头部CT进行扫描三维重建,使用Fluent2.0软件模拟正常人鼻腔、鼻窦结构,使用鼻阻力仪测定平静呼吸时流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作为入口边界条件,根据Navier-stokes方程计算正常鼻腔在非稳态呼吸状态下气流速度、压力、分布、迹线和鼻窦气流交换等参数。并将同样情况下的稳态呼吸及正弦曲线模拟的周期性呼吸状态下计算所得的气场参数进行比较。结论:生理状态下,鼻腔气流沿以下轨迹流动:流经总鼻道下部和下鼻道将以直线轨迹流动,经总鼻道中、上部和中、上鼻道的气流将呈抛物线轨迹流动,在非稳态吸气和呼气状态下,鼻腔气流的主要流经途径是总鼻道和中鼻道:在固有鼻腔中,是受外界气流冲击的主要部位;各鼻窦与鼻腔之问的气流交换较少;比较呼气相两种模型下鼻腔气流参数,除了气流速度、气压大小的不同,气流参数的分布类似。
  • 摘要:目的:应用siRNA技术干预变应性鼻炎鼻黏膜SP基因表达,并探索其对变应性鼻炎(AR)发病的影响,观察对AR鼻黏膜局部炎性细胞游走及炎性介质的合成释放的影响,从而在基因水平寻找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新方法。方法:设计、构建和筛选对P物质mRNA抑制表达效率高的siRNA序列,合成化学修饰的P物质siRNA (SP-siRNA),通过变应性鼻炎小鼠鼻腔给药,进行动物整体水平的小干扰RNA治疗研究。干扰RNA治疗研究。将BABL/C小鼠分别分为变应性鼻炎SP-siRNA干预组、变应性鼻炎阴性对照siRNA干预组(NC-siRNA)、变应性鼻炎未干预组。结论:SP-siRNA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机制,主要是SP-siRNA通过特异降解鼻黏膜局部P物质mRNA,降低鼻黏膜局部P物质含量,P物质表达降低而引起鼻黏膜中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脱颗粒释放,Eotaxin,IL-4等炎性介质能力下降、导致鼻黏膜局部炎性介质含量降低,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嗜酸性颗粒释放减少,从而抑制鼻黏膜局部变应性炎症反应,缓解变应性鼻炎症状。
  • 摘要:目的:总结、探究小儿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某院收治的小儿慢性鼻窦炎256例,主要症状均有鼻塞、多脓涕,按慢性鼻窦炎分型海口标准,其中Ⅰ型2期132例,Ⅰ型3期113例,Ⅱ型2期3例,Ⅱ型3期2例。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Ⅰ型2期及Ⅰ型3期共245例小儿鼻窦炎患者,给予口服头孢氨氨苄缓释片、武汉中联鼻炎片、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曲安奈德喷鼻剂喷鼻,行鼻负压置换治疗。Ⅱ型5例鼻息肉患儿在全麻鼻内镜下行鼻息肉切除术。结论:小儿慢性鼻窦炎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根据病因,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十余年来的鼻内镜手术所摸索、积累的经验,就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中的麻醉问题、切口问题、鼻中隔黏软骨膜剥离及软骨的处理问题、切口缝合问题、术后用药及处置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商榷。
  •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Kadish C期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10年间11月间,某院收治的4例经病理证实为嗅神经母细胞瘤且临床分期均为Kadish c期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男性2例,女性2例。鼻内镜手术术后放疗2例,鼻内镜手术术后放疗和化疗1例。鼻内镜手术术后放疗和化疗后再次行鼻外额下径路肿瘤切除1例。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嗅神经母细胞瘤具有视野清晰,肿瘤边界判断明确和避免面部瘢痕畸形的优势,辅以术后放疗和化疗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应根据肿瘤侵及范围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于较晚期肿瘤尤其是肿瘤破坏额窦底和额窦后壁,广泛侵及硬脑膜的病例建议采取经鼻内镜和鼻外联合径路方式彻底切除肿瘤。
  • 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矫正术后不进行鼻腔填塞的可行性,以期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给耳鼻喉科医师减轻负担。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由作者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50例,其中包括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70例和鼻中隔成型术80例,其中随机选择55例术后进行鼻腔填塞,95例术后不填塞,均进行单纯鼻中隔手术或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术后鼻中隔如有活动性出血,须电凝止血,渗血则不处理,切口不缝合或缝合切口上端一针;术后观察患者渗血、鼻堵、流泪、头痛,进食及失眠情况。结论:鼻中隔矫正手术,术后不填塞是可行的,甚至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都不需换药,且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和减少耳鼻喉医生的工作量,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征及经鼻内镜结合动力系统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6月2年间某院56例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鼻内镜结合动力系统手术。结果:56例患者病理报告均为息肉,术后恢复顺利,均未出现并发症。全部病例术后鼻腔通气功能完全恢复,头痛消失,嗅觉恢复。结论:经鼻内镜结合动力系统手术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具有视野清晰、微创、快速彻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建立满足多种研究需要的,分化良好的人类鼻黏膜上皮细胞体外模型。方法:取27例鼻息肉或正常鼻黏膜,采取O.1%ProteaseXIV和0.001%DNase消化标本,并对其中8例计数。分别从培养基及培养模式(气-液界面、浸泡方式)两个方面对比并优化培养方案,建立了气液界面下,ALI培养基培养方案。结论:酶消化法获得的鼻黏膜上皮细胞纯度高,细胞数量大,活性好。血清及胶原均有促进细胞贴壁的作用,且二者有协同作用,可在培养早期加入血清协助细胞贴壁;血清对上皮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使培养的上皮细胞呈复层鳞状化改变,不适合长期培养。良好的鼻黏膜上皮细胞分化至少需保证高浓度的Ca、RA及低浓度的EGF。分化良好的鼻黏膜上皮腔面无基底细胞,基底细胞可能在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