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6485篇,会议文献有167篇,学位文献有684篇等,史学史的主要作者有陈其泰、吴怀祺、周文玖,史学史的主要机构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作为法国海外学院之一的远东学院,自20世纪初成立以来,研究范围辐射整个中南半岛地区,而对中国的研究则始终被放置在南亚与东南亚的“印度文化圈”以及东亚的“儒家文...
2.[期刊]
摘要: 考狄于1882年创办的《远东杂志》是第一本专注于远东地区研究的法国期刊,期刊刊载的论文多集中在汉文典籍翻译、传教士信件和实践性汉学家的研究论文。通过整理期刊文...
3.[期刊]
摘要: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当前历史学面临的最重大课题。而这一重大课题能否成功完成则取决于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能否成功,因为有什么样的史学理...
4.[期刊]
摘要: 任何一门学科的诞生与发展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公众影像史学的诞生,既有坚实的学科发展基础,又有深厚的学术思想渊源,更有迫切的...
5.[期刊]
摘要: 积极倡导“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黄现璠从文字语义、逻辑推理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公式化、教条化、生搬硬套等方面,对以郭沫若为代表...
6.[期刊]
摘要: 《考信录》成书并非一孤立的事件,将其置于崔述人生与治学的历史情境中考察,正可一窥崔述思想演变及其与时代的若干关联。崔述治学特点有三:在治学旨趣上,主张崇圣尊经...
7.[期刊]
摘要: 史学是否是科学,是史学史的百年论题。文艺复兴使史学摆脱经院束缚,转向“人”的研究。启蒙哲学推导人类社会规则,史学冠以理性主义与科学性。19世纪历史主义方法论提...
8.[期刊]
摘要: 中华史学文化圈是以中华史学为核心,涵括中国及相邻政权史学的“文化板块”,根源于中华史学文化的悠久传统和长久影响力。从商周至20世纪,历经孕育、形成、繁盛、转型...
9.[期刊]
摘要: 一百年来,中共党史研究伴随党的奋斗征程,科学回答了党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形成了宏大丰富的史料文献,取得了辉煌灿烂的学术成就。百年党史研究始终坚持以毛泽东《如何研...
10.[期刊]
摘要: “现象史学”是在反思当前历史学人文关怀不足、传统政治史学难以发挥资治功能、后现代主义冲击客观历史的还原等深层史学问题的基础上,汲取文化史学的养分而探索出的一条...
11.[期刊]
摘要: 傅斯年与严耕望均强调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史料的原始程度视为史料价值的评判标准,谨慎运用消极史料。但在史料扩充上两人却存在着巨大分歧:傅斯年要求随时...
12.[期刊]
摘要: 章学诚所构建的理论以"道"为基础,共分三层,即天道、人道、先王之道,三者是由普遍性到特殊性,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这三层"道"说中,章学诚尤其重视第二层的人道...
13.[期刊]
摘要: 当前历史学研究蓬勃发展,其中有两个研究领域是备受学者重视的,其一,是对传统史学名著进行创造性阐释,大力发掘其中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其二,是探讨20世纪中国马...
14.[期刊]
摘要: 20世纪三十年代初,顾颉刚和徐旭生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通力合作,共同创办通俗读物编刊社,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和参与禹贡学会。他们还分别是北平研究院史学...
15.[期刊]
摘要: 朝鲜半岛使用汉字最为悠久,从传说的箕子朝鲜开始,一直到1910年大韩帝国被日本吞并,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被使用长达数千年之久,其古代汉籍也像中国一样,分为经、史...
16.[期刊]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朝鲜经历了萌芽、发展以及在日本殖民当局的打压下逐渐隐匿的过程。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给身处殖民地时代的朝鲜史学...
17.[期刊]
摘要: 历史学在文化经验中展开。中国文化注重历史理性,由经验认识事物原理构成主要认知途径,故历史意识凝重,史学充盈于一切知识之间;欧洲文化重逻辑理性,故哲学统摄史学。...
18.[期刊]
论历史研究中的“比较法”——以“中世纪城市革命”视角下的唐宋都城研究为例
摘要: “比较法”作为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对其局限和学术意义的讨论。大致而言,“比较法”与历史研究的其他方法近似,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目的性的研究...
19.[期刊]
摘要: 中西史学传统交融,迟至19世纪末方才开始。而其时正当中国社会全面危机之际,仓促借鉴以求变革,不免鱼龙混杂。今人诟病之“线性历史观”、“科学主义”、绝对“客观主...
20.[期刊]
微观史学与非虚构文学文本叙事之比较分析——以《蒙塔尤》与《中国在梁庄》为例
摘要: 《蒙塔尤》与《中国在梁庄》分别代表了微观史学和非虚构文学两类不同的体裁,但两者彼此之间却呈现出微妙的关联。在叙事内容层面,两部作品都从微观视角塑造了一座村庄中...
1.[会议]
摘要: 本文介绍了史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总体塑造,史学与中国古代的伦理社会及王朝国家,史学与中国古代的学术智慧以及近代史学意识的膨胀,和现代意义。以史为鉴已成为中国...
2.[会议]
摘要: 谈到史料与史学,相信很多人会不由地想起傅斯年的那句名言,"史学便是史料学".这一说法提出后,影响甚巨,误解亦不少,其实若将其论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便不难看到傅...
3.[会议]
摘要: 侯外庐先生研究思想史不脱离史学史,白寿彝先生研究史学史不脱离思想史.他们的学术研究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史学”与“思想”的统一性.同时,他们自己的学术风格也是这种...
4.[会议]
摘要: 古史辨派和南高学派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两个影响大、涉及学人较广的史学派别.两派在学术旨趣及治学理念上有所差异.古史辨派的旨趣是疑古,认为历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南高...
5.[会议]
从西方史学史到全球史学史——评丹尼尔·沃尔夫著"A Global History of History"
摘要: 《A Global History of History》是继G.G.伊格尔斯的《全球史学史》出版之后的第二部讲述历史写作、历史思想以及历史学科全球发展史的专...
6.[会议]
摘要: 从20世纪中期至今,台湾学者一直进行着西方史学研究,本文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学者的古代西方史学、近代德国史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学者的西方...
7.[会议]
新世纪以来德国历史学研究趋向刍议——以历史学家大会为考察对象的分析
摘要: 新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趋势,部分体现在两年一度的历史学家大会分场话题的量化分析与初步定性描述中:在问题意识上,对于身份认同的追问仍然体现出延续性的特征...
8.[会议]
摘要: 自1949年建国以来,关于纳粹历史的史学争论在联邦德国从未停息,1990年两德统一后,"格德哈根辩论"、"关于国防军罪行展览之争"和"关于1940-1945年...
9.[会议]
摘要: 叙事主义史学理论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史学理论专门领域内主要的学术形态,其理论取向在于以历史文本为焦点来对历史学家的工作进行理论反思.在将历史学文本化的同时,从考...
10.[会议]
摘要: 本文是在后现代状况下对理性问题特别是"历史理性"问题的一种思考.根据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的观点,从20世纪50年...
11.[会议]
摘要: 二战后联邦德国爆发了若干大规模的史学争论.这些争论一方面反映了德国历史科学和历史学家勇于争论、乐于争论、同时更善于争论的学科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更反映了这种争论...
12.[会议]
摘要: "美国华裔史家群体"对中国文化体现出认同与疏离的双重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基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他们拥有共同的中国情怀,这一情怀的形成与其家庭环境、教育经历及社...
13.[会议]
摘要: 克利福德·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对二十世纪后期的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新文化史家所倡导的历史人类学。格尔兹式的历史人类学的核心就是:将文化视为文本,...
14.[会议]
摘要: 在短促而丰厚的生命里,柯林武德可谓是一位多产却饱受争议的思想人物,著述也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诸多领域,为后世留下了值得探讨的思想遗产,尤其历史考古学的研究实践日渐...
15.[会议]
历史学的传承与守护——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及其委员会的初创时期(1898-1926年)
摘要: 在对西方史学史发展长河的考察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被看作为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经历了19世纪所谓"历史学的世纪"近百年风起云涌的辉煌之后,西方史学...
16.[会议]
摘要: 青年德罗伊森身处现代学科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学科之争频繁上演.首先,语文学与历史学的界限模糊不清,语文学内部的"内容语文学"越来越倾向于历史学,以致...
17.[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论述兰克史学的外在特征与内在实质,展示兰克史学传统与"上帝之手"之间的内在关联,阐释兰克史学与西方史学传统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兰克史学中的"上帝之手"...
18.[会议]
摘要: 对于西方古典史学特征的讨论历来不乏其文,然而,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间段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多只是注意到了总结和评价史家的思想以及写史的风格与方式,虽然同时也都会...
19.[会议]
摘要: 魏象枢在宋代程朱理学重天理,明代阳明心学重良知,及明代中期罗钦顺以气化为道,三种思潮激荡融渗下,对明清鼎革,做出了学问以躬行践德为主轴的回应。既化解朱王之理辩...
20.[会议]
战后四十年美国史学的新陈代谢——以1949-1988年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词为文本的考察
摘要: 战后40年是冷战的40年,是美国国内社会运动频发、经济改革的40年,伴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美国史学也经历了由新保守派到新左派,再到社会科学新史学派的新旧更...
1.[学位]
摘要: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学派”的第二代领导人,查尔斯·麦克莱恩·安德鲁斯(也译为“查尔斯·麦克林·安德鲁斯”)(Charles McLean Andre...
2.[学位]
摘要: 彼得·诺维克(Peter Novick)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历史学家之一,对美国史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他的史学思想主要集中于《那高尚的梦想》一书当中,本...
3.[学位]
摘要: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史学所蕴藏的史学思想同样是丰富的,体现为中国史学的评议传统。这一传统在先秦、秦汉时期产生,正式形成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五...
4.[学位]
摘要: 李宗侗是近现代著名的台湾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学贯中西,研究领域广,著作成果多。在长期历史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论述李...
5.[学位]
摘要: 科技考古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探测技术,无论是探测范围、探测深度,还是探测精度都得到极大地提高。考古地球物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考古调查中最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
6.[学位]
摘要: 近代史家刘掞藜英年早逝,人们知之甚少,但其一生治学严谨、著述丰富、学术视野宽广,作为史地学派主要成员之一,一度活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名家荟萃的史坛上,留下近...
7.[学位]
摘要: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1900-1979)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剑桥大学副校长,彼得学院院长,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都有其丰...
8.[学位]
摘要: 本文对傅以渐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傅以渐是清初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清初统治者大力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时局下,他凭借“清代开国第一状元”的头衔和自身清正廉洁、不党...
9.[学位]
摘要: 本文对吴金鼎学术人生进行了评述。吴金鼎是现代考古学史上的著名学者,在史前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及中国西南地区考古事业的开创,做出了重要贡献。吴金鼎一生的学术研究经历...
10.[学位]
摘要: 王宜昌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的重要角色。他的问题意识和学术理路深受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影响,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分期架构,在社会形态史和农村经济研...
11.[学位]
摘要: 20世纪的中国是处在转型中的中国,中国学术也在整个社会的转型中不断的裂变和融合,这种震荡的余波一直持续到现在。三、四十年代,在社会转型、民族存亡和政局动荡的多...
12.[学位]
“名”分“实”合——20世纪初中国“无史”与“有史”论争研究
摘要:
1901年,中国史学以一次论争的方式步入一个新百年。“无史”和“有史”的登台,吹响了国内旧史批判的集结号,成为正式回应域外史学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
...
13.[学位]
摘要: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论发展的繁荣时期。苏轼作为宋代一大文豪,其史论独具特色,成为了当时文人争相效仿的对象,对北宋史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以...
14.[学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西方思想理论的引进,意识形态领域也呈现出了多样化趋势,反映在中国史学界,则有两种比较明显的现象:其一,近代史学界普遍存在着对...
15.[学位]
摘要: “宣汉”是秦汉史学中一种不可忽视的思想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宣扬汉朝的感情,扩大来看还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影响到后来史学家的撰述。每个朝代都会出现类似的这...
16.[学位]
摘要: 20世纪是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历史学在这10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而唯物史观的传播和研究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李达是...
17.[学位]
摘要: 历史科学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运动规律的认识使人类促进历史的发展。19世纪中期,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史学已经达到一门科学的水平。...
18.[学位]
摘要: 本文研究对象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本文从世界体系理论的学术语境、方法论、结构和内涵、学术影响与效用评价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加深对世界体系理论的学习...
19.[学位]
摘要:
清代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余年,从学习史籍到研究史籍,再到后来推行的广修诸史政策,无不显示了帝王与官修史书的紧密关系。
康熙帝面临着作为帝王都要解决的现实...
20.[学位]
摘要: 嵇文甫(1895-1963),名明,字文甫,以字行,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就其史学研究而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政治史等方面皆颇有成就,尤其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