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3548篇,会议文献有117篇,学位文献有420篇等,中国的主要作者有周文玖、陈其泰、乔治忠,中国的主要机构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国外和中国台湾学者关于中国医疗史的研究比较成熟,在大量研究著作及论文中,学者们主要对疾病与疾病史、近代公共卫生、身体史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探究。就研究对象来说...
2.[期刊]
摘要: 赵翼、钱大昕、王鸣盛是学界公认的“乾嘉史学三大家”。然而,清代学者之一般评论大抵推重钱、王两家,赵翼沦为末座。民国以降,这一格局发生变化,在清代学术谱系中所处...
3.[期刊]
摘要: 高丽初年,《贞观政要》传入朝鲜半岛后受到重视,高丽国王令大臣对其进行注解,后来多次用于经筵。朝鲜王朝时期,《贞观政要》更受青睐,成为国王经筵进讲的重要书籍,并...
4.[期刊]
摘要: 章学诚在近世学术史上是一位公认的名家,然则由于其所处时代环境的复杂性,其著述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于流俗的强烈反差性,以及其价值观的超前性等项,使人难以究其底蕴。本...
5.[期刊]
摘要: 历史进程是先秦思想家关心的大问题。每逢重大历史转折,思想家们就会抱着以史为鉴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展开理论思考。“殷周递嬗”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小邦周...
6.[期刊]
摘要: 东晋时期,中国女性开始受戒出家为尼。出家为尼女性的女儿、妻子、母亲等角色和职责弱化甚至消失,由此引发了儒家妇德观与佛教在孝亲观、性别规范及女性角色期待等方面的...
7.[期刊]
摘要: 王锺翰从事清史与民族史研究,既继承了中国史学重视考据的传统,又较多地在唯物史观思想指导下运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考察历史人物。王锺翰深入分析了一些学者对康熙的研...
8.[期刊]
摘要: 史学碎片化的内涵,需同时从否定和肯定两个角度进行透视——从否定性的角度看,它是对史学宏大叙事的抛弃;从肯定性的角度看,它首先指的是史学研究之整个过程的一种特定...
9.[期刊]
摘要: 邓析是春秋后期的郑国大夫,因其对子产执政反复为难而名噪一时。依据最早的权威史料《左传》记载,他是对法律研究精深的法学专家,是历史上自造《竹刑》而被郑国官方所采...
10.[期刊]
摘要: 任何一门学科的诞生与发展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公众影像史学的诞生,既有坚实的学科发展基础,又有深厚的学术思想渊源,更有迫切的...
11.[期刊]
摘要: 积极倡导“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黄现璠从文字语义、逻辑推理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公式化、教条化、生搬硬套等方面,对以郭沫若为代表...
12.[期刊]
摘要: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等著作中对古代避讳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对古代的避讳种类、避讳方法都有重要的发现。他指出古代有改姓氏、改名或字、改职官名称、改...
13.[期刊]
摘要: 一百年来,中共党史研究伴随党的奋斗征程,科学回答了党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形成了宏大丰富的史料文献,取得了辉煌灿烂的学术成就。百年党史研究始终坚持以毛泽东《如何研...
14.[期刊]
摘要: 章学诚所构建的理论以"道"为基础,共分三层,即天道、人道、先王之道,三者是由普遍性到特殊性,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这三层"道"说中,章学诚尤其重视第二层的人道...
15.[期刊]
摘要: 20世纪三十年代初,顾颉刚和徐旭生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通力合作,共同创办通俗读物编刊社,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和参与禹贡学会。他们还分别是北平研究院史学...
16.[期刊]
传统史学的近代回响——以吕思勉中国通史著作与赵翼史学关联为中心
摘要: 近代史家吕思勉在治学方面受乾嘉学人赵翼影响颇深。赵翼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是吕思勉最早涉猎的史部书目之一,不仅触发了他对历史的兴趣,治史风格亦受之影响。与梁启...
17.[期刊]
论历史研究中的“比较法”——以“中世纪城市革命”视角下的唐宋都城研究为例
摘要: “比较法”作为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对其局限和学术意义的讨论。大致而言,“比较法”与历史研究的其他方法近似,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目的性的研究...
18.[期刊]
摘要: 兵学产生于战争实践,是对军事思想和军事传统的时代总结和高度凝练。《中国兵学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着眼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源流大势,立足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
19.[期刊]
摘要: 萧子显的史学思想来源复杂。与同时期的史书相比,《南齐书》中所记载的神异事件较少,多是出于佛教因果报应思想,而非当时的鬼神思想。受儒家名教思想的影响,萧子显一方...
20.[期刊]
摘要: 民国时期唯物史观派聚焦中国史前社会领域,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给无人过问的史前期整理出一个粗略的系统”。他们极力勾画一个无私有财产、无阶级...
1.[会议]
摘要: 本文介绍了史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总体塑造,史学与中国古代的伦理社会及王朝国家,史学与中国古代的学术智慧以及近代史学意识的膨胀,和现代意义。以史为鉴已成为中国...
2.[会议]
摘要: 谈到史料与史学,相信很多人会不由地想起傅斯年的那句名言,"史学便是史料学".这一说法提出后,影响甚巨,误解亦不少,其实若将其论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便不难看到傅...
3.[会议]
摘要: 侯外庐先生研究思想史不脱离史学史,白寿彝先生研究史学史不脱离思想史.他们的学术研究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史学”与“思想”的统一性.同时,他们自己的学术风格也是这种...
4.[会议]
摘要: 古史辨派和南高学派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两个影响大、涉及学人较广的史学派别.两派在学术旨趣及治学理念上有所差异.古史辨派的旨趣是疑古,认为历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南高...
5.[会议]
摘要: 在某种意义上,新清史是国外学术争议的产物.本文旨在以学术界的反思为借鉴,进一步深入探讨新清史的学术渊源,考察其产生的条件,在评述其重要代表作的基础上,更全面地...
6.[会议]
摘要: 本文涉及到三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文化(Culture)、史学史(the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①以及中国研究(China ...
7.[会议]
智慧、启示、怀疑——试论史华慈思想及其对中国与世界的意义(提纲)
摘要: 史华慈不仅是一位国际公认的、杰出的中国思想史家,而且一个更深的层次上,他的整个关于中国思想的历史研究,只不过是他自身深邃思想的索引或注脚。史华慈的历时性研究仅...
8.[会议]
留美美籍华人史学家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史学——以黄仁宇、唐德刚、余英时为例的探讨
摘要: 20世纪40至60年代(以下简称"这一时期")留学美国的美籍华人史学家主要有:杨联陞(1914-1990)、何炳棣(1917-)、黄仁宇(1918-2000)...
9.[会议]
摘要: 众多北美学者从事上海史研究,上海史众多方面被北美学者研究,上海史研究热在北美持续不衰,这在北美学者的中国学研究中,是个不争的事实.以至于他们有时开会,要特别标...
10.[会议]
摘要: 本文主要就宋学与民国新民族主义史学的构建展开了详尽的论述。首先描述了由宋学而浙东史学,然后分析了宋学、浙东史学与民国新民族主义史学的产生,介绍了民国新民族主义...
11.[会议]
摘要: 本文首先描述了历史思维与民族史学特征,然后分析了“六通”说的提出的意义,最后再说《史记》的通变史学思想。
12.[会议]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历史知识普及的倡导--“史学危机”背景下的自我反思,然后提出史学大众化的实践--作品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分析了史学大众化的争议--通俗还是庸...
13.[会议]
“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18世纪中国史家关于史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摘要: 中国古代史家对史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是当前史学理论研究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18世纪中国史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然而由于18世纪中国社会学术研究...
14.[会议]
摘要: 中国传统史学具有极其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中国传统史学的人文主义最本质的体现是将人的思想、人的自觉意识和自由意志等因素视为历史的核心部分.以孔子所修《春秋》为例...
15.[会议]
摘要: 本文提出以《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为代表的传统史学中,多有论述"为人"的问题,这是传统史学中首要的史学思想,文中对其各方面展开了详尽的论述,并提出历...
16.[会议]
摘要: 域外丰富的汉文史籍为东亚视野下中国史学史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东亚视野下的史学研究正符合当今中国学术新的发展趋向.因为东亚有丰富的中国史籍和汉文史籍,可以进一...
17.[会议]
摘要: 魏象枢在宋代程朱理学重天理,明代阳明心学重良知,及明代中期罗钦顺以气化为道,三种思潮激荡融渗下,对明清鼎革,做出了学问以躬行践德为主轴的回应。既化解朱王之理辩...
18.[会议]
摘要: 人类社会是由人及与人所有相关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人以类的存在形式。社会形态的变革都有长期而剧烈的社会革命发生,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存在过程中一...
19.[会议]
摘要: 对于任何历史事实乃至形形色色的历史行为、制度、思想等等作出价值判断,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与方法深究到它们的因果层次上,在揭示出其产生和发展的终极原因的基础上...
20.[会议]
摘要: 年鉴学派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对中国史学发生了重要影响,如论者所言,"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现当代西方史学,自引进中国后,对促进历史学的发展、对促进历史学的现代化,...
1.[学位]
摘要: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史学所蕴藏的史学思想同样是丰富的,体现为中国史学的评议传统。这一传统在先秦、秦汉时期产生,正式形成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五...
2.[学位]
摘要: 李宗侗是近现代著名的台湾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学贯中西,研究领域广,著作成果多。在长期历史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论述李...
3.[学位]
摘要: 科技考古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探测技术,无论是探测范围、探测深度,还是探测精度都得到极大地提高。考古地球物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考古调查中最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
4.[学位]
摘要: 近代史家刘掞藜英年早逝,人们知之甚少,但其一生治学严谨、著述丰富、学术视野宽广,作为史地学派主要成员之一,一度活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名家荟萃的史坛上,留下近...
5.[学位]
摘要: 本文对傅以渐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傅以渐是清初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清初统治者大力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时局下,他凭借“清代开国第一状元”的头衔和自身清正廉洁、不党...
6.[学位]
摘要: 本文对吴金鼎学术人生进行了评述。吴金鼎是现代考古学史上的著名学者,在史前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及中国西南地区考古事业的开创,做出了重要贡献。吴金鼎一生的学术研究经历...
7.[学位]
摘要: 王宜昌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的重要角色。他的问题意识和学术理路深受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影响,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分期架构,在社会形态史和农村经济研...
8.[学位]
摘要: 20世纪的中国是处在转型中的中国,中国学术也在整个社会的转型中不断的裂变和融合,这种震荡的余波一直持续到现在。三、四十年代,在社会转型、民族存亡和政局动荡的多...
9.[学位]
“名”分“实”合——20世纪初中国“无史”与“有史”论争研究
摘要:
1901年,中国史学以一次论争的方式步入一个新百年。“无史”和“有史”的登台,吹响了国内旧史批判的集结号,成为正式回应域外史学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
...
10.[学位]
摘要: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论发展的繁荣时期。苏轼作为宋代一大文豪,其史论独具特色,成为了当时文人争相效仿的对象,对北宋史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以...
11.[学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西方思想理论的引进,意识形态领域也呈现出了多样化趋势,反映在中国史学界,则有两种比较明显的现象:其一,近代史学界普遍存在着对...
12.[学位]
摘要: 陈去病是辛亥革命前后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此外,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史学家。陈去病撰写历史著作,整理历史文献,保存并刊行历史资料,做出了很大的史学贡献。<...
13.[学位]
摘要: “宣汉”是秦汉史学中一种不可忽视的思想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宣扬汉朝的感情,扩大来看还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影响到后来史学家的撰述。每个朝代都会出现类似的这...
14.[学位]
摘要: 20世纪是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历史学在这10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而唯物史观的传播和研究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李达是...
15.[学位]
摘要: 余英时治史,坚持“史无定理,史无定法”原则,他认为在史学研究中不能拘泥于某种理论或方法。因此,余英时在研究史学的实际工作中,综合运用多种史学理论和方法,形成其...
16.[学位]
摘要: 金毓黻是我国东北著名的历史学家,尤以研究地方文献学和东北史学著称,堪称东北史坛巨擘。金毓黻的个人日记《静晤室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与众多日本学者交往的时间和内容...
17.[学位]
摘要:
清代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余年,从学习史籍到研究史籍,再到后来推行的广修诸史政策,无不显示了帝王与官修史书的紧密关系。
康熙帝面临着作为帝王都要解决的现实...
18.[学位]
摘要: 嵇文甫(1895-1963),名明,字文甫,以字行,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就其史学研究而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政治史等方面皆颇有成就,尤其是在...
19.[学位]
从民族话语建构到阶级话语建构——社会认同视野下中国的历史书写(1902-1965)
摘要: 梁启超对“史界革命”的积极倡导,推动了新史学思潮的广泛开展。迫于救亡图存的压力,中国知识分子把西方的民族主义视为实现国家自强的有力武器。受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影...
20.[学位]
摘要: 中国传统史学在史学方法方面建树较少,但在民国特定的环境下,史学界却出现了一股“方法热”的思潮,有关“历史研究法”的著作如井喷式涌现出来。这些著作有的是为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