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法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970篇,会议文献有65篇,学位文献有74篇等,历史研究法的主要作者有李宝祥、欧阳淞、孙晓喜,历史研究法的主要机构有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天圣令》残卷是在天一阁博物馆新发现的宋代法典,具有一令而兼具唐宋令的特点。由于令文抄写随意,错讹甚多,导致阅读理解乃至将宋令复原为唐令都面临许多困难。中国社...
2.[期刊]
“西方中心论”的再检视--以西方二战史关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述评为例
摘要: 有学者认为,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关于中国的叙事完成了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的跨越。但是如果将中国置于一个与西方国家并列的体系中考察,这...
3.[期刊]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的历史学在已拥有的数字化基础上,将在数字经济视域内获得新的进步。历史学与数字经济“结缘”,不是数字经济“绑架”了历史学,而是历史学“被镶嵌”在数字...
4.[期刊]
历史解释为什么有力量?——一种食品、一场战争、一部文献和一幅地图
摘要: 通过一种食品(蔗糖)、一场战争(白村江之战)、一部文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一幅地图(塞尔登地图),可以探讨好的历史解释如何阐发并且提升历史研究的意义。其...
5.[期刊]
摘要: 陶孟和是现代著名知识分子,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也是“五四”前后至1930年代思想舆论界的重要成员,一生著述宏富,涉及社会、教育、历史、文化、经济、国内国际政治...
6.[期刊]
摘要: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晋书》编纂的起始时间与撰人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出土的《薛元超墓志》《辛玄驭墓志》与《卢承基墓志》所载信息,不仅有助于对《晋书...
7.[期刊]
摘要: 陈寅恪推重宋贤精神,既有“续命河汾”的学术理想冀盼,又不乏面古思今、构筑一处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文化场景之诉求。陈寅恪追步宋贤高境,抒发了尊德崇节...
8.[期刊]
从“经史”到“文明史”--重审20世纪初新史学转向及其文明论视角
摘要: 考察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转向,可以归纳为“经史”与“文明史”两种史学形态的交替。1902—1920年,经史之学在中国学术中的基础性地位被撼动,史学改革成为大...
9.[期刊]
摘要: 方中通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的仲子,生逢明清易代,一生曲折坎坷、历尽劫难,却坚持以遗民志节自守。后期为生计不得不奔走四方,不料家乡桐城祖宅远心...
10.[期刊]
摘要: 漂母形象源于《史记》中淮阴侯列传的记载,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乐善好施、英才难遇知己、怀古伤今的意象。同时,漂母祭祀空间不断变迁与丰富,最初主要有漂母冢,后又...
11.[期刊]
摘要: 《千顷堂书目》是明清之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黄虞稷以自家藏书为基础,广为搜寻明代文献典籍编撰而成的明代经籍目录。《千顷堂书目》问题较多,清代诸多藏书家都曾为之...
12.[期刊]
摘要: 已有的环境史研究成果大都对乡村环境史重视不够,环境史研究的对象应向乡村层面推进.西柏坡是华北地区关注度较高的乡村,资料留存丰富,这为学者开展西柏坡环境史研究创...
13.[期刊]
摘要: 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革命,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在清代的种种“前因”;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对其后历史漫长深远的影响。从此出发,在191...
14.[期刊]
女性史研究的新范式与五四史观——评《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
摘要: 美国学者卢苇菁教授出版的《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一书,是女性问题研究方面极具代表性的成果,也为社会群体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范式。该成果尝试以女性为中...
15.[期刊]
“日常生活史”视阈下徽人文集的史料价值 ——以《仁峰文集》为考察中心
摘要: “日常生活史”是当前富有活力的研究领域,其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史料运用范围。徽人文集内容丰富,涵盖多种文体,所载内容多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反映,...
16.[期刊]
摘要: 布洛赫和安德森均在各自的著作《封建社会》和《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中对“封建主义”进行了自己的论述。两位历史学家因为受不同思想的影响,在研究中体现了各自的方...
17.[期刊]
摘要: “如浑水”道是以“如浑水”流经地为基础,以平城为起点,途经“永固”“旋鸿池”“南池”,直通漠北的交通大道,该道是北魏皇帝巡幸边疆和征伐柔然的重要交通大道,是《...
18.[期刊]
摘要: 中原姓氏入闽迁台作为中国移民史上一个独立的移民事件,其研究源自20世纪80年代初闽籍学者在闽方言及民俗学调查时的新发现,因其回应了台湾同胞回归祖国的期盼,而成...
1.[会议]
摘要: 本文从大理地区两则广为流传的王权传说“火烧松明楼”及“金姑咐马”入手,探究传说文类之于区域社会及地方历史研究的可能的方法论意义。旨在通过不同的王权传说,探求地...
2.[会议]
摘要: 本文对社会大变革下的教育史研究问题进行了探讨。兼具教育、历史双重学科性质及横跨教育、历史两大学科领域的教育史研究,处于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之中。面对历史,在“瞻前...
3.[会议]
摘要: 本文对20世纪中期以来法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20世纪中期以来,法国教育史学在国际历史学转向和教育观念转变的背景下,在年鉴学派的理论基础上,获得了迅速发...
4.[会议]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讨2000年以来英美两国教育史研究进展情况。在十年的发展期间,英美教育史学会的活动及其奖项设置、教育史专业杂志的发展、教育史数字化资源建设、主要大...
5.[会议]
摘要: 在最近的一些口述历史会议中,最普遍的主题是现代数字技术如何改革了口述历史,使之成为有视听双重效果的口述历史,并创新了口述历史传播的方法。因为口述历史需要录音录...
6.[会议]
从历史影像实验到"影像史学"研究——兼论"影像史学"学术概念的提出与研究路径
摘要: "影像史学"是高校传统历史学研究和影视传播学实践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结合的产物.作为学术研究的影像史学包含了丰富的实践过程和历史学学术思想.影像史学的提出源于历史...
7.[会议]
摘要: 碎片化,是近些年来史学研究中多有关注的问题.图像史,作为史学研究领域新兴的学科分支,近年来亦日益被学术界所关注与重视,成为了史学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增长点....
8.[会议]
摘要: 笔者理解的"影像史学",包括"图像史学"与"影视史学"两部分.周梁楷在引进美国"影视史学"时,对其内含作了扩充,称:"凡是静态平面的照相和图画,立体造型的雕塑...
9.[会议]
史家、史学与时代关系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由“史料学派”是“和时代完全脱节”谈起
摘要: 1982年,余英时先生在其论文《中国史学的现阶段:反省与展望》中认为,现代中国史学流派不少,但影响最大的有两派,即"史料学派"与"史观学派".前者"乃以史料之...
10.[会议]
摘要: 从历史阐释到公共阐释,其中间过程,包含科学阐释和人文阐释.历史阐释的核心范畴是历史与逻辑;科学阐释的核心范畴是知识与实践;人文阐释的核心范畴是情感与人权;公共...
11.[会议]
摘要: 计算机、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数字化、空间化成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特征和发展...
12.[会议]
摘要: "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先生在《古史新证》中提出的研究中国古史方法论,对先秦史、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来探...
13.[会议]
摘要: 本文期待对历史主观性,历史经验,历史想象和历史重演的叙述,探讨由此而在历史这门学科中呈现出来的历史审美特性,因为历史总是具体的人的历史,而这个现实的个体,总是...
14.[会议]
摘要: 全球化意味着世界时空的缩小和日益强化的世界整体感。全球化极大增加了社会群体和个人的跨地区流动,家的含义,所属社区的认知、国家所属感都不再是单一和静止的。当代世...
15.[会议]
摘要: 在新儒家群体当中,徐复观思想史诠释之理路具有鲜明独特之处.他摒弃西方线性进化史观,从传统文化固有的思想脉络出发,立足于“心的文化”史观,重新审视传统思想资源的...
16.[会议]
摘要: 清末湖南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对于史学的关注逐渐超过了经学,并且出现了一场史学思潮.在这场史学思潮中,维新派直接否定了清代的考据史学,并以君史和民史的区分对传统史...
17.[会议]
摘要: 唐德刚先生,作为海外华人中从事口述史的开拓者,其口述史理论大致可以总结为,是以他的社会转型论为认识本体,广泛吸收其它社会科学的方法,以一对一的口述访谈为手段,...
18.[会议]
摘要: 中国近代以来的史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史学研究方法论的根本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历史观的改变。从民国到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百年史学在历史观上,经历了历史进化论...
19.[会议]
摘要: 历史学研究长期以来具有精英主义的倾向.20世纪以来,历史学家对于社会底层民众的历史越来越感兴趣.在"新史学"运动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在关于社会历史趋势的研究中开...
20.[会议]
摘要: 历史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以探求历史真理的方式来体现其现实价值.历史学的本质属性具有科学与艺术两重性,其实质是历史认识的真理性与主体价值性....
1.[学位]
摘要: 现当代的非洲历史学家中,托因·法洛拉可以说是比较多产的一位,并且是非洲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至今,他已经出版了百余部著作,其中包括他个人的作品以及和...
2.[学位]
摘要: 何炳松集史学家、教育家和出版家于一身,是“新文化运动”前后最先引进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者之一,在中国史学界,曾经与梁启超并称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他致力...
3.[学位]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史学研究公共领域形成的时期。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各种专业史学期刊的创办,它们为学者们提供了砥砺学术的交流平台,改变了传统史学相对封闭的研...
4.[学位]
摘要: 姚际恒,清初著名的辨伪学家、经学家、文学家。有清一代其学术影响仅限于当时与一些学者的交游之中,以其辨伪之论著影响了南方治学的学风。至民国初年,其勇于怀疑、敢于...
5.[学位]
摘要: 身份认同作为人对自我存在、自我意识的感知与表现特征,是源于主体主动选择或被动影响下的经验积淀,在上升为抽象化的思维后所产生出一种的认知或行为表现。在身份认同形...
6.[学位]
摘要: 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在欧洲的深入发展,英国史学进入民族化发展阶段。而英国史学家波利多尔·维吉尔正是英国史学近代化的关键人物。本文从人文主义史观的渊源和维吉尔生平...
7.[学位]
摘要: 米歇尔·德·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晚期的代表人物,他也是法国16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道德家。蒙田留给后世的作品仅有两本,《蒙田随笔全集》和《蒙田意大利之旅》。在蒙田...
8.[学位]
摘要: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1900-1979)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剑桥大学副校长,彼得学院院长,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都有其丰...
9.[学位]
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历史连续性思想研究——以《世界历史沉思录》为中心
摘要: 雅各布·布克哈特是公认的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反主流的史学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当代研究者的重视。长久以来,对布克哈特的研究集中于他的文化史和艺术史写作...
10.[学位]
摘要: 本文对吴金鼎学术人生进行了评述。吴金鼎是现代考古学史上的著名学者,在史前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及中国西南地区考古事业的开创,做出了重要贡献。吴金鼎一生的学术研究经历...
11.[学位]
摘要: 甘露之变是唐代中后期的一次重要的宫廷斗争。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甘露之变发生的前因后果,搞清楚当时文宗所处的环境与困境,澄清目前学术界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模糊认识。本...
12.[学位]
摘要: 新文化史学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以来,因其对传统史学特别是“新史学”的反动而得到众多学者的积极响应。美国新文化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通过对纳沙泰尔印刷公司档案资...
13.[学位]
摘要: 德裔美籍史学家格奥尔格·伊格尔斯(Georg G.Iggers)教授是享誉世界的史学史大家,其史学思想在西方史学界独树一帜,亦对当下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学位]
摘要: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陈学霖史学著作的研究情况,介绍了陈学霖的生平及治学,较系统地分析、梳理、归纳了陈学霖的史学研究内容、成就和特点,进一步明确了其史学研究之地位。...
15.[学位]
摘要: 何干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理论家,一生的著述颇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当时思想理论界的一大盛事,何干之第一个对大论战...
16.[学位]
摘要: 我国古史辨派的创始人顾颉刚,于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独特观点,并开创了古史研究的新方法,对中国学术发展影响重大。本文围绕“古史层累说”的思想...
17.[学位]
摘要: 范文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等著作。对于范文澜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考察范文澜从经学家向马克思主义史...
18.[学位]
摘要: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学界称其“东莱先生”,是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理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他学识闳博,兼学当时各家...
19.[学位]
摘要: 自万历元年担任首辅,到万历十年去世,张居正针对明王朝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明王朝从岌岌可危的境地渐渐显露中兴的局面。但是,张居正同样是一位盖棺无定论...
20.[学位]
摘要: 本文对徐阶传记资料进行了研究。徐阶是明代嘉隆时期的首辅,在文章、道德、事功上均有卓越成就。本文以徐阶传记材料为主研究文本,参以其他历史文献,从以下几个部分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