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法、宪法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9449篇,会议文献有432篇,学位文献有2853篇等,国家法、宪法的主要作者有秦前红、马岭、江国华,国家法、宪法的主要机构有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警察使用武力是一项重大而特殊的国家公共权力,影响公民生命权等基本权利,理应受到宪法的规制,但警察使用武力的宪法规制问题却被普遍忽视,极少得到关注和研究。警察使...
2.[期刊]
摘要: 法律形式主义在司法决策中扮演着核心的作用,但随着法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法律现实主义在司法决策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文章以司法决策为切入点,用法律现实主义来批判法律...
3.[期刊]
元规则:“五一口号”的宪法面相——以“五一口号”《共同纲领》和宪法的联系为切入点
摘要: “五一口号”和《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间具有深刻的联系,而且“五一口号”对《共同纲领》、宪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联系和影响揭示了“五一口号”具有宪法...
4.[期刊]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文本表达与实施逻辑——以“优惠照顾理论”为视角
摘要: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既不是“地方自治制度”,也不是“民族自治制度”,而是“优惠照顾制度”。这种优惠照顾主要体现在“国家机关(尤其是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
5.[期刊]
摘要: “团结”存在动词与形容词的属性差异,现代以形容词义为主的“民族团结”以平等为前提,径由中国历部宪法不断发展完善。《宪法》第52条民族团结义务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法...
6.[期刊]
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中国少数几部规定了“序言”的法律之一。作为法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序言”规定了关乎国家重要事项未来目标和规划的内容,...
7.[期刊]
摘要: 地方变通立法是我国立法体系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地方立法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地方变通立法符合宪法“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精神,是国家立法权行使的特殊形式...
8.[期刊]
摘要: 村规民约进入普及化新时期后,日益突出的授权性、法定性特征使其在外延、属性和适用等方面与历史上的村规民约出现了一定的断裂,面临着国家意志过度注入、文本内容形式化...
9.[期刊]
摘要: 全面推进宪法实施采用广义的宪法实施内涵,有利于将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规范贯彻落实到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司法裁判中的宪法援引是宪法实施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实践,...
10.[期刊]
摘要: 被遗忘权的重心在"遗忘",大数据时代通过"删除"来实现;被遗忘权主要指向的是国家公权力,关注的重心是公民在面对国家公权力对个人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时被遗忘权...
11.[期刊]
摘要: 爱国主义法律保障需要在宪法学层面进行多维阐释。爱国主义在《宪法》序言和总纲中的宪法学立场、公民爱国权利和义务的宪法学理解及爱国主义作为规范结构的宪法学现象是爱...
12.[期刊]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科技领域对个人信息的使用愈发频繁,个人信息被滥用的情况层出不穷。这不但侵害了公民个人权利,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风险。对刑法、民法等领域的公民个...
13.[期刊]
摘要: 八二宪法的5次部分修改均坚持最低必要限度原则,即“可改可不改的不改,必须修改的才改”。最低必要限度原则在八二宪法修改过程中首次提及,并为后续5次修宪实践遵循。...
14.[期刊]
摘要: 审查范围的合理界定,是构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核心要素与逻辑起点。自我审查模式之下的公平竞争审查范围存在明显的遗漏与空白,致使一些规范性文件可能游离于审查监督体...
15.[期刊]
摘要: 基于香港国安案件的特殊性,《香港国安法》在刑事管辖问题上创制了两种并行的管辖机制,即特区刑事管辖机制和中央刑事管辖机制。关于当前的特区刑事管辖机制,定罪量刑上...
16.[期刊]
摘要: 乡村自治制度是我国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伟大实践,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自治提供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当前,我国对乡村自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17.[期刊]
摘要: 核心范畴即主要的研究靶向、话题。尊严作为法学核心范畴的地位来自尊严本身的内涵。当下尊严已经具备作为法核心范畴的基础。因为尊严内涵丰富,抽象性高,在法中的地位是...
18.[期刊]
摘要: 港澳回归前实行的公务员制度是英国和葡萄牙公务员制度的延伸,长期标榜实行“政治中立”原则。港澳回归后,实行西方“政治中立”的宪制基础已不存在。片面强调“政治中立...
19.[期刊]
摘要: 在法治社会建设中,以村规民约为核心的特定社会规范,成为国家推动社会生活规范化的制度载体。在规范属性上,村规民约是与法律相协同的特定社会规范,具有鲜明的政策指向...
1.[会议]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完善但在这其中,自然资源的产权界定不可或缺.通过法解释学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行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所有"这一...
2.[会议]
摘要: 立法是推动文化遗产全面保护及合理开发的重要途径与制度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国立法权进一步扩容,地方对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有了更大的自主权.通过地方立法为...
3.[会议]
摘要: 德国与美国学术自由的宪法解释,都遵循国家监督、大学自治与师生权利保护动态制衡的演进逻辑,彰显出大学哲学内涵法律化的历程.嵌入社会变迁的学术自由宪法解释,呈现出...
4.[会议]
摘要: "中华民族"已经从一个法学概念上升为法律概念,但还不是一个宪法概念.作为法律概念的"中华民族",主要具有宣示意义而非规范意义.只有将"中华民族"写入《民族区域...
5.[会议]
摘要: 学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其与政府的关系决定了宪定学术权由“自由”向“权利”嬗变的必然性.这种嬗变有助于支持学术发展,但也为政府入侵学术事务留下了“合法性通道”.大陆...
6.[会议]
摘要: 公务员执行职务攸关国民福祉甚巨,因此除了须具备有“依法行政”的认识之外,尚须内涵高尚的道德及情操,方能廉洁自持、公正无私.而法官作为“特殊类型的公务人员”,尤...
7.[会议]
摘要: [提要]“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所提出的著名的政治口号,三者在内容上具有“三位一体”的性质,可见,平等与自由、博爱一样具有其复杂性.中国宪法平等...
8.[会议]
摘要: 制约执政党依法执政是宪法的应有功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把中国共产党的权力关进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笼子里.依据宪法制约执政党应当从宣示走向实践...
9.[会议]
摘要: 监督权是中国宪法特有的概念装置,也是舆论监督实践的合法性依据.但是在立宪主义语境中,它面临着一系列解释困境.本文采用政治宪法学的视角,发现了监督权概念具有公民...
10.[会议]
摘要: 宪法变迁是一种以"事物之本质"(Natur der Sache)为取向的宪法解释的分析框架,对宪法文本的解释不能仅从静止、不变的角度进行,而应从动态角度结合现...
11.[会议]
摘要: 本文希望就吴经熊二三十年代的宪法观,进一步说明其法律思想基础与中国传统的正义之天当时有什么关系,亦分析明治时期进化论主将加藤弘之宪法理念的和魂洋才性格,以资比...
12.[会议]
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中国建设"和"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是其重要内容.十八届四中全会强...
13.[会议]
摘要: 研究目的:梳理宪法第10条“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若干争议,指出其问题实质及其出路所在.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 研究结果:关于宪法第10条“...
14.[会议]
摘要: 行政执法,对行政机关而言,一般都是相对于立法活动和司法活动而言的.狭义的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执法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将普遍适用的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人和事并产生法律...
15.[会议]
摘要: 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对国家承担的义务.基本义务自法国1795年宪法首次规定,此后影响了德国宪法.1919年魏玛宪法专章规定了"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德国...
16.[会议]
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的效力问题对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却被学界所忽视.通过对宪法和港澳基本法序言在研究和实务领域现状的比较分析...
17.[会议]
摘要: 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已经受到立宪国家的普遍关照,但"迁徙入宪"并不代表迁徙自由不受任何限制,只不过这种限制应建立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之内.从立论依据看,限...
18.[会议]
摘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包括宪法...
19.[会议]
宪法修改必须依法按程序进行——五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精神
摘要: 守程序是法治之始.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活动和重大立法活动,修改宪法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这既是对宪法和立法规...
20.[会议]
近代以来中国公民迁徙自由权演变研究——基于宪法(宪法性文件)文本的分析
摘要: 迁徙自由权是公民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这已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共识,并被多数国家作为重要的宪法权利载入宪法.宪法对迁徙自由权的确认会为其提供最权威的法律保障,...
1.[学位]
摘要: 黎族习惯法是黎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民间规则,其规范领域体现在物权债权、婚姻家庭、纠纷解决、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维护地区社会秩序、诚实信...
2.[学位]
摘要: 中国,自清朝末期被迫进入西方的世界体系以来,始终存在一个社会重新整合的问题。既有的“皇权-家族”整合模式因为无法有效应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
3.[学位]
摘要: 法律解释具有沟通“书本法”和“现实法”的重要作用。随着立法数量的增加和执法、司法问题的凸显,法律解释问题日益备受国内法学研究关注,王利明教授曾提到:“在全面强...
4.[学位]
摘要: 监察体制改革之后行使行政性权力的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之间建立的直接、双向的行刑衔接机制的整体性被打破,《监察法》赋予了监察机关在职务违法犯罪...
5.[学位]
摘要: 《监察法》赋予了监察委员会(以下简称监察委)对一切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具有监督、调查、处置的职权,调查权是监察委的一项重要职权。监察委成立后,吸收了原行政监察...
6.[学位]
摘要: “合宪性审查”的提出吹响了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的号角,表明了执政党对树立宪法权威,推进法治进程的坚强决心和信念。此项工作的推进需要一套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