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北宋(960~1127年)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5346篇,会议文献有38篇,学位文献有1005篇等,宋:北宋(960~1127年)的主要作者有程民生、郭学信、陈峰,宋:北宋(960~1127年)的主要机构有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宋代是乡饮酒礼发展的一个关键期,一改汉唐以来由政府主导举办乡饮酒礼的制度,转为由地方长官与地方士人合办,或寻求地方士人的资助。乡饮酒礼不仅进一步下移至基层社会...
2.[期刊]
摘要: 邵雍乃宋明理学史上的“北宋五子”之一,他善于借历史之思辨来发挥政治意见,既有对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制度运作、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的系统性的思想,也不乏对时局的看...
3.[期刊]
摘要: 茶界都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从茶业文献和记载来看,宋代茶叶经济与文化在唐代兴盛基础上又得到新的发展唐代更为繁荣。主要表现为茶叶生产发展,茶叶贸易发达,...
4.[期刊]
摘要: 关中学者自张载开始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术团体,团体内部成员之间除学术间的往来外,还有政治、姻亲等方面的复杂关系。范育与李复同属关中学者,由两人的姻亲关系阐明...
5.[期刊]
摘要: 宋代宗室女是宗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天潢贵胄的身份和地位,在政治上享受不同于普通女性的优厚待遇,即使无官而有食禄,出嫁得到加封和嫁资,遗孤宗女享受政府救济;在...
6.[期刊]
摘要: 宋代民俗文化是指宋代人民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民俗事象,集中反映了宋代人民的审美习惯及文化特质。文章研究了宋代民俗文化的生成、审美表现及功能,并从实现宋代...
7.[期刊]
摘要: 北宋是我国古代慈善救济制度最为完备的朝代之一,东京福田院的设立即为其官方慈善救济的先声。它源于唐代悲田养病坊,是宋代最早的官办救济养老机构,平时救济城内鳏寡孤...
8.[期刊]
摘要: 北宋熙宁时期开启的宗室改革是一场旨在节省国家财政开支的重要变革,相较于同时期进行的其他领域的改革,宗室改革所取得的长久性成效更加明显。但是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诸...
9.[期刊]
摘要: 姚勉出身于儒学世家,成长于内忧外患、急需安邦定国之才的南宋中后期,求学路上先后获得三位名师教诲,又与感山寺僧人切磋诗文,提升学业。然因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地方解...
10.[期刊]
摘要: 宋代统治者深知疫病的有效防治与中央集权加强和地方社会秩序稳定密切相关,因此在疫病的防治过程中,积极应对,并对疫病防治进行监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问责。主要从信息...
11.[期刊]
摘要: 毛泽东在论司马光时认为:王安石要变法,而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和司马光是互相尊重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写出的。毛泽东认为《资治通鉴》是一项...
12.[期刊]
摘要: 宋代致仕制度不断发展,打破任职终身制,加快官员新老交替,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然而作为官员最高代表的宰相,致仕制度对其任职时间约束却很小,宰相致仕除身体...
13.[期刊]
《元祐党籍碑》的面相与党人家族命运——崇宁党禁的家族视角解读
摘要: 元祐党籍碑是北宋晚期党争白热化的产物,是崇宁党禁的重要展现。能名列此碑的多系家族核心成员,同入党籍的以父子、兄弟、子侄、舅甥关系为主,族运兴衰往往系于族内党人...
14.[期刊]
摘要: 宋代墓志中有不少女性割股疗亲现象的记载,有的是女事父母,有的是妇事舅姑,有的是妻事夫,也有个别是婢女事主等。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氛围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
15.[期刊]
摘要: 宋代的遗嘱征税对象,只是针对“户绝”时的遗嘱和传承与儿孙等承分人以外的部分财产,征税时间是在“合改立户”也即过户之时,属于契税而非遗产税。这种在家产传承中只对...
16.[期刊]
摘要: 宋代完善的台谏制度对宋代的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甚有“宋成也台谏,败也台谏”的说法。而“风闻言事”,作为北宋台谏的一项重要特权,在北宋的政治格局变化中,又发...
17.[期刊]
摘要: 《宋史·王拱辰传》是今人研究王拱辰的重要史料。究其史源基本能判定:《宋史·王拱辰传》是在《东都事略·王拱辰传》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以《王公墓志铭》《王开府行状》...
18.[期刊]
摘要: 享先代帝王礼为中国古代吉礼之一,其享祭对象之选择,彰显礼制建构者对帝王的价值判断和政治诉求。宋太祖时期此享礼经历调整,至开宝四年定型。礼仪根据帝王的身份和功德...
19.[期刊]
摘要: 宋代状元在唱名赐第后沿京城主要街道游行至期集所。两宋时期,进士及第第1人为状元,第2人、第3人也可称为状元。北宋前期,状元游街历经个人自备、官方给驺,南宋扩至...
20.[期刊]
摘要: 功臣封号,史料中多称功臣号。唐代开始授予有功之臣封号,五代、宋、辽因之。北宋,功臣号成为一项制度,内容固定,臣子拜相即赐功臣号。因空名眩实,至宋神宗元丰时,功...
1.[会议]
摘要: 两宋时期,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推动之下,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
2.[会议]
摘要: 记注官即负责修撰的起居注的官员,宋代记注官的侍立问题的发端与起居注密切相关,因为这是记注官原本的职责所在。但当起居注的重要性日渐下降后,记注官职能的转变则与侍...
3.[会议]
摘要: 本文对“儒医”这一概念的产生、发展和流行进行疏理与考辨,既指出“读书人出身的中医先生”就称为儒医的世俗说法似是而非,也提出“儒医同源同宗”说与“儒医”概念并无...
4.[会议]
摘要: 宋代理学发展至朱子(朱熹,1130-1200)集其大成,成为宋明理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但由於倦入了孝宗、光宗、宁宗时期的政治纷争,导致韩侂胄(1152-120...
5.[会议]
摘要: 本文是笔者研究宋仁宗(1010-1063,1022-1063在位)外戚政治的一部份,重点在检视仁宗一朝外戚世家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与及他们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据...
6.[会议]
摘要: 范氏义庄以其深远的影响力和相对详实且具连续性的记载,常常成为研究者们考察传统社会宗族组织和特点的典型事例。本文旨在反思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回望历史情景,就两宋宗...
7.[会议]
余靖出使契丹与蕃语诗致祸考议——兼说北宋仁宗朝廷对契丹之态度
摘要: 文史两界之学者,对其多有论评。然细读相关之论著,却可发现余靖之事迹,尤其是出使契丹与蕃语诗致祸之史实,尚须再作考辨,而其蕃语诗致祸之潜在背景,即与当时宋朝和契...
8.[会议]
略论宋代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范仲淹等人的政治活动为中心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考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范仲淹等人的从政活动,来论述这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具体表现,并探讨其内涵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9.[会议]
摘要: 本文考论了与范仲淹同宗的范恪之事迹。从某一个意义来说,范恪与主帅同宗,又可视为范氏家将。作为一个案研究,范恪的事例帮助我们再进一步了解,北宋中叶由行伍起家的武...
10.[会议]
摘要: 宋徽宗继位之次年,曾于哲宗朝两任宰相、于流放处北归未久的范纯仁病卒。范纯仁临死前,依惯例上了一份《遗表》。范纯仁《遗表》一狱,实为徽宗继位之初,其治国方略自“...
11.[会议]
摘要: 范仲淹与富弼相交近三十年。二人在报效国家、追求本身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相勖以忠,相劝以义",同心僇力,抵御外侮,革新内政,忠君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富弼与...
12.[会议]
摘要: 围绕着如何看待同是仁宗朝名臣的范仲淹与吕夷简的关系,在二人过世之后产生的范吕解仇公案,从北宋到南宋,聚讼纷纭。经过今人绵密研究,可以说大抵尘埃落定,然于欧阳修...
13.[会议]
摘要: 景祜三年,范仲淹在“权知开封府”任上,将京官晋升情况绘制成一幅《百官图》,上送仁宗,指斥吕夷简专权,吕夷简指控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罪名终于...
14.[会议]
“阀阅名家,不以再嫁为耻”——小议范仲淹家族再嫁所折射的宋代风俗
摘要: 北宋之时,范仲淹家族数代都有人改嫁,至少可以证明,当时妇女改嫁是一种常态。妇女改嫁,特别是丧夫后的再嫁,不仅为社会舆论所宽容,在士大夫阶层也普遍被接受。本文通...
15.[会议]
摘要: 尊孟是宋代时代风尚,孟学在宋代达到鼎盛.在此语境下,孟子思想对宋代政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孟子思想涵育了宋代政治家的基本素质,成为他们回应宋代现实的一种言说方式...
16.[会议]
摘要: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在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引人瞩目.本文选取北宋成平四年(1001)-宣和二年(1120)之间的120年历史作为研究对象,...
17.[会议]
摘要: “归宁”礼俗当是客观存在的古礼,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施行,并在周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谷梁传》中“妇人既嫁不踰竟”的说法当是后来引入的观念,其目的是严...
18.[会议]
摘要: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四书”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而“四书”作为一个概念形成于宋而非形成於先秦,它是宋代儒家心性论发展之後的必然产物。随着...
19.[会议]
摘要: 本文将《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宋代文书与传世宋代史料相结合,探讨了宋金战争中宋军的勤王军统帅部问题。由文书提供的信息可知,在两宋之际宋金战争正酣、金军第二次围攻...
20.[会议]
摘要: 万户酒是不榷酒之法,原指将酒课直接敷配於民,允许百姓白由酿造。原已存在於广南路的「免税造酒制」,亦许民自由酿造,同属不榷酒之法,宋人逐渐将二者视为万户酒。但两...
1.[学位]
摘要: 弓、弩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且运用范围最广的远程兵器,在兵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先秦时期,弓、弩便成为了中国军队主要兵器之一,并在随后的时间...
2.[学位]
摘要: 宋代是广州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城市外部轮廓与内部结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文以宋代广州城市地理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城垣形制的变化、街道格局与内部建置、商...
3.[学位]
摘要: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道教洞天福地中的第五大洞天,在道教名山体系中地位显赫。本文主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文献学、宗教学、文学等方面对宋代青城山...
4.[学位]
摘要: 本文以时局变化为线索,以清末民国时期研究王安石的有关论著为基本史料,运用历史学和文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这段大变革时期的王安石研究史作较为...
5.[学位]
摘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宋代饮食业繁荣发展,带动了调料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各民族各区域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交流,以及宋代社会崇尚儒释道思想等社...
6.[学位]
摘要: 元代撰修《宋史》时,在《儒林传》前新增设了《道学传》,列周敦颐、二程、朱熹等二十四人,将“传道”与“传经”群体进行区分,推崇这些承续圣人之道的大儒。《宋史·道...
7.[学位]
摘要: 宋绶,字公垂,谥号宣献,是北宋初期重要的文臣、学者、书法家及藏书家。宋绶一生成就颇多,但因其执政风格保守且著述佚失严重,未能引起学界的重视。 本文从政治生涯...
8.[学位]
摘要: 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集政治和文学于一身的北宋士人之间的相互评价是了解研究他们的珍贵材料,曾巩以古文大家的身份享誉北宋文坛,其文学创作成就...
9.[学位]
摘要: 唐玄宗开元之治使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此时期经济政治快速发展,文化上极为繁荣,出现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体裁,而唐诗中咏筝写筝作品是筝艺术发展顶峰时期的见证。...
10.[学位]
摘要: 古琴是中国历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宋代则是中国古琴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在当时的江西人才辈出,其中涌现出许多善琴的文人,因此江西古琴...
11.[学位]
摘要: 宣仁太后高氏(1032-1093),小字滔滔,北宋宋英宗皇后,安徽蒙城(今安徽蒙城)人,曾祖高琼为宋初名将,父亲高遵甫官至北作坊副使,母亲曹氏是北宋元勋曹彬之...
12.[学位]
摘要: 道教为中国本土之宗教,宋时,统治者大力扶持道数,道教不论在理论上及传播上均得以进一步发展,道观经济呈现出繁盛之势。其中江西地区是宋代道教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研...
13.[学位]
摘要: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赵宋祖宗之法自太祖朝开始酝酿行用,至仁宗朝前期正式提出。而祖宗之法中有关后妃的规章制度,一些是在仁宗朝确立的,而...
14.[学位]
摘要: “傔从”,可以简称为“傔”,宋人陈彭年编《重修玉编》将其解释为“侍从也”,又有傔人、傔兵、人从等称呼,是封建国家官给侍从的一种。早在先秦时期,一些高官权臣就自...
15.[学位]
摘要: 保育作为获得健康的孩子的重要途径,对其研究颇具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人们对于新生命的态度为切入点,以胎儿与婴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宋代医书中对于婚龄、求子、孕...
16.[学位]
摘要: 宋朝食邑、食实封制度继承自唐末五代,在相关史料记载中,多出现于宋朝官员职衔内,是荣誉职衔的组成部分之一。与唐代食实封制度相比,宋朝的食邑已经荣誉虚衔化,其食实...
17.[学位]
摘要: 唐宋时期,传奇小说等含有志怪元素的文学形式方兴未艾,中国传统文化、民间信仰文化、佛教文化的神话架构亦在大众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的舞台上互相碰撞、交融。敦煌作为连...
18.[学位]
摘要: 像赞是题写在人物肖像画上的赞语,是像与赞的融合统一。北宋像赞继承并发展前代像赞创作传统,出现作者与像赞对象之间通过赞文与写真的双向互动以增进人际的交往的作赞动...
19.[学位]
摘要: 唐代中后期,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扬州逐渐成为东南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唐末五代至宋初,扬州经济呈现出“衰落-复振-再衰败-再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北宋时,扬州逐...
20.[学位]
摘要: 行旅活动源远流长,到了北宋,行旅在人员和活动范围上进一步扩展,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很大的社会影响。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大致从三个方面探讨行旅:以时间为线索,按...